湖南师范大学749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笔记一(1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4


2、改书院为学堂;
3、筹办专门学堂;。
4、筹办书局,奖设报馆。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它书籍。
5、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
第十二章现代学制的建构
第一节壬寅一癸卯学制(1902-1904)
一、建立新式学校教育制度
1、背景
在清末“新政”运动中,改革旧教育,建立新教育是重要内容之一。其内容包括:一、建立新式学制;二、废除科举制度;三、建立新式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四、制订新的教育宗旨。
2、学制制定过程
    壬寅学制(1902)张百熙《钦定学堂章程》
    癸卯学制(1904)张百熙、张之洞《奏定学堂草程》
    学制内容
小中大
纵:三段七级蒙初高中预大院
横:普通学校、实业学堂、师范学堂
3、分析评价
    指导思想一中体两用。
    性质一一半殖民半封建性
    从教学内容看:“中学为本”
    从对象看:A等级性、阶级B排斥女子教育
    重视留学教育
    作用:
    第一
    促进
    近代化
二、清末新学制颁布后的教育改革
1、女子教育纳入学制
2、废除科举
3、设立中央到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中央:学部(1905)国子监→学部→教育部
地方:省:提学使司厅、州、县:劝学所
4、厘定教学宗旨1906年,“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实质:中体西理。
第二节壬子一癸丑学制(1912-1913)
一、壬子一癸丑学制颁布前的教育改革
二、壬子一癸丑学制颁定及其内容
1、壬子一癸丑学制的内容
纵向:三段四级
横向:普、实、师
2、壬子一癸丑学制的特点
    贯彻教育平等精神
    在教育中禁止体罚,主张尊重学生人格;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    新学制基本废除了在受教育权上对女性的歧视。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除大学不设女校不招女生外,普通中学、师范学校、高考师范学校和实业学校都可以设立女校,反映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    取缔了清政府专门为贵族开设的贵胃学校,废除了封建教育特权。
    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    以“养成独立之人格”,“培植克尽国民责任之能力”为学制制订初衷,取代了传统教育“忠臣顺民”的教育办学宗旨。
    加强中小学的实业教育。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使以教授农工商等实用知识技能为目的的实业教育得到了加强。
    根据民国教育精神对课程进行重大改革,小学废止了读经课,大学取消了经学科,学校取消尊孔仪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术与音乐两门艺术学科首次列入中国高等教育的体系之中。
3、突出强烈的现代精神
《学制》改称各级学堂为学校,
废除了清政府对大学行政管理、教务管理与教学人员的职官名称和品级地位,各科设学长,大学教师分为教授。助教授、讲师三级,使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与西方高教管理体制逐渐接轨。分科高等学进校进行根本性改革,其对人类知识的学科分类与大学的学科设置,基本已接近于现代的学科分类。从更深的层次来说,学制放弃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保守思想,
取消了经学为独立学科的独尊地位,改变了视技术学科为“雕虫小技”的旧观念,在中国文化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第三节壬戌学制(1922)
一、壬戌学制的酝酿(背景)
1、民族工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2、新文化运动促进社会观念更新
3、文化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4、新教育思潮的涌现使教育界思想空前活所
5、各民间教育团体建立对学制改革的推动
二、壬戌学制的内容
1922年11月1日(民国十一年,壬戌年),以大总统令向全国颁布,称为“新学制”。因该年为农历壬戌年,所以称为“壬戌学制”,亦因该学制将中小学阶段以“6-3-3”划分,即小学6年,中学6年,三三分段,所以又被称为“六三三学制”。
学制系统:
纵向一一三段五级
横向一一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成教育
此外,在小学前设幼稚园,对身体有缺陷者施以相当之特殊教育。
三、壬戌学制的指导标准
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2、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
3、谋个性之发展;
4、注意国民经济力
5、注意生活教育;
6、使教育易于普及;
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四、壬戌学制的特点
壬戌学制是在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各种外国教育理论涌入,众多教育团体纷纷涌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以下特点:
1、关注儿童发展特点
2、凝聚了教育界智慧
3、突出了重点和特色
尽管“壬戌学制”本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不足,譬如,对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缺乏深入分析;中学普遍实行选科制,流于形式;仍有抄袭美国学制的痕迹,等等。但是壬戌学制仍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三部正式实施的学制,也是采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它的产生表明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发展到一个重要的阶段,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的一座里程碑。
学制自颁行以来,其具体内容虽屡有変更,但主体框架却一直沿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仍为我国大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主体学制。
第十三章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实验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思想的批判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宣传和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出发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个性化
2、教育的平民化
3、教育的实用化
4、教育的科学化
二、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革新
1、修订教育宗旨,确立新的国民教育宗旨
2、改革教育行政机构,建立现代教育管理新体制
3、推行义务教育,调整教育结构和探讨新学制
4、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
第二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思潮
1、平民教育思潮
2、多村教育照潮
3、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4、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5、职业教育思潮
6、科学教育思潮
7、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二、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改革
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分团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葛雷制、德克乐利法、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1、设计教学法美国教育家克伯屈
2、道尔顿制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
3、评价与反思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略)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及其内涵
二、抗大的教育方针及其校训
三、根据地教育的经验
第十四章清末民国时期的教青思想(上)
第一节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洋务教育实践活动
1、生平简介
2、洋务教育实践活动
    改良传统书院。
    大力创办新式学堂。
    主张废除科举、兴建新式教育制度。
    提出清末文教总方针(“中体西用”)
二、“中体西用”'的文教指导思想
1、“中体西用”思想的演变
2、张之洞“中体西用”办学指导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3“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4、“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及其价值
中体西用”作为晚清教育的指导方针,一方面,推动了近代教育的改革和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清末新学制就是中体西用的产物;另一方面,迎合了当时国民普遍守旧、难以承受剧变的心理,坚持以固有传统文化为本,未能从根本上触及传统教育制度,从而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学校教育制度改革思想及其实践
1、改革传统教育的思想
2、建立现代学制系统的思想
    他主张全国遍设各级各类学校
    他主张建立完备的近代学制系统
    他还提倡留学教育,d
3、建立近代师范教育体系的思想
4、建立现代教育行政机构的思想
四、借鉴国外教育经验的思想
1、以外洋为法式
2、“西洋不如东洋”
第二节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一、重视教育,开办新学
二、变科举,废八股
三、中西兼学,派遺留学
四、《大同书》关于新式教育制度的设计
1、人本院
2、育婴院(慈幼院)
3、小学院
4、中学院
5、大学院
第三节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1、教育作用:开民智
2、教育目的:新国民。新国民,即教育必须以培养“新民”为目的。
二、改革科举,兴办教育
1、变科举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2、兴学校
他主张模仿日本的教育制度,设计一个适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
三、儿童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
1、论儿童教育
2、论女子教育
3、论师范教育
第四节严复的教育思想
一、救亡图存的三育论
“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严复所强调的三育就是要用新的三育,来武装国民,取代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严复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德、智、体三育兼备的教育目标体系,无论就其结构要素,还是各育的内容关系而言,都基本确立了中国教育目标体系的近代模式。
二、体用一致的教育内容观
1、体用观
他主张向西方学习,。不仅学习西学之用,而且要学习西学之体,强调体用一致的教育内容。
2、全面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
三、建立新学制的构想
1、小学堂
儿童在16岁要以前进入小学堂接受教育。严复重视儿重教育,认为民之好坏,取决于这一时期的教育。主张这个阶段的教育应以中国传统的旧学为主,约占总课程的90%,此时的教育任务便是打好求学的根底。
2、中学堂
16-20岁的青少年进入中学接受中等教育,此时“一切皆用洋文授课,”课程的重点为“西学”,其比例占全部课程的70%,而“中学”占30%
3、大学堂
分为高等学堂和专门学堂,学生在高等学堂学习三、四年后就可以升入专门学堂接受专门教育。主要学习西学课程,对中文不设课。换言之,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是“西学”,至于“中学”的内容则是完全依靠学生自学来获得。在高等学堂和专门学堂,皆任用洋教习,不聘用中国教习,只是在班级大、学生多的情况下,才聘请中国人作助教。
4、留学
由高等学校毕业并精通留学国家语言的优秀者,派出留学,以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5、师范学堂

相关话题/中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