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749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笔记一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4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绪论
一、教育史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1、教育史的性质
    教育史是教育的发展历程,即关于教育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    教育史是一门研究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
    教育史是一门课程。
2、教育史的研究对象
作为一门研究社会发展现象的学科,教育史是用教育学和历史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的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和问题,总结其经验教训,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以便为当今教育理论发展提供历史素材和教育实践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教育史的内容体系,从内容角度来说,和其他课程一样包括概念、事实、原理:从范围角度来说,包括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两个部分,而不同的教育阶段开设的课程名称及内容不同。从知识体系来说,具体到中国教育史,整个包括教育者制度和教育思想两大部分。
二、教育史的功能和价值
教育史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科还是作为一门课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价值,主要表现为展现性、思辩性、应用性和人文性。
    展现性功能:重在描述和再现教育历史的过程及其发展状况,追求学科的史实性价值,其形式是“记述的”教育史。这种教育史的学习与研究方法是实证式的。这是教育史的基本价值。
    思辨性功能:重在论述和寻求教育历史的木质及其发展规律,追求学科的学术性价值,其形式是主观的或思辩的教育史。这种教育史的学习与研究方法是逻辑式的。这可视为教育史学的本体价值。
    应用性功能:重在发挥出对当代教育实践的借鉴与指导作用,追求学科的实践性价值,其形式是“实践的”或“实川的”教育史。这应视为教育史学的应然价值。
    人文性功能:重在发挥出教育史学蕴含的育人作用,追求学科的个体性价值,其形式便是“心灵的”或“精神的”教育史。这种教育史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是体验感悟式的。这应当成为教育史学的内在精神价值。
第二章先秦篇 中国传统教育的缘起和奠基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1、教育起源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需要。
2、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
    生产劳动的教育:生产工具制造和使用教育;生产技术教育;渔猎技术教育;农业生产技术教育。
    社会生活的教育: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培养;社会常识的教育;原始民俗活动中的教育。
    原始宗教文化的教育:自然崇拜中的教育;图腾崇拜中的教育;祖先崇拜中的教育。
    军事训练和教育
3、中国学校教育的萌芽
二、学校萌芽的土壤与前提
1、部落显贵对教育的垄断
2、教育的分化与等级差别
3、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的变化
4、知识的积累和文字的出现
三、学校的萌芽:成均之学与誉庠之学
1、六艺教育与稷下学宫
    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为“六艺”。
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    学在四夷——是相对学在官府而言的。自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后,周王室逐渐失去昔日的尊荣,收入来源也日渐枯竭,国库匮乏,再也无力支撑庞大的政府机构和养活为数众多的官员。一些文职人员因此而丧失官职,或者主动离开周王朝而流散到诸侯国,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王室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
    官师合一:即教师由职官担任。是西周官学教育“学在官府”的三大特点之一。西周时期,虽然社会分工有很大的发展,但专业化还不是很细,教师还没有成为单独的社会职业,皆由政府职官来兼任。
    稷下学宫——战国时代齐国齐桓公所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而得名。稷下学宫是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也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期会——是稷下学宫一种灵活自由的教学组织形式,可能就是指定期举行的讲演会或辩论会。学宫的期会,是一种常规的教学和学术活动,全校师生与四方游士都可以参加。期会实现了稷下学宫中的日常教学与学术研究的相互促进。
    诸子私家——儒墨道法(后面有详细介绍)
    稷下学宫的性质、功能和办学特点及其对后世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齐桓公所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2、稷下学宫的性质
    稷下学宫是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    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    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
    稷下学宫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3、稷下学宫的社会功能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齐国君主开办的用来招揽贤人的学校,采用私家主持的方式,其教学和学术活动并未受到齐国官方的多加干预,因为具有公私教育兼备的性质。这种特殊性是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    政治功能:稷下学宫实际上就是一批热衷于仕途政治的人物的集合体,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政府咨询、参议机构。
    学术功能:一方面表现为诸子百家思想自由的交锋和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与更新。另一方面表现为在这个优越的环境中能潜心学术、著书立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    教育功能:尽管稷下学宫的政治色彩浓厚,但它是作为一所有实体意义的教育机构而出现的。首先,学宫具有固定的、优良的校舍建筑。其次,学宫有雄厚的师资和充足的生源。再次,学宫具有系统的教育管理制度。
稷下学宫的多重社会功能,在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它的政治功能虽是各方参与者最想要实现的,但又必须以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为前提和基础,在实现政治功能的过程中,其学术功能和教育功能获得了超越性的发展,但学术功能和教育功能却都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丧失了政治功能二者也将无法生存与发展。
4、稷下学宫的作用
第一,稷下学宫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如黄老学派,阴阳学派及荀子的儒家学派,都是在稷下学宫产生或发展的。第二,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师生们“不治而议论”,坚信自己的理论主张,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和人格的尊严,毫无奴颜媚骨,绝不迎合齐王的喜恶而发表投机性的言论。第三,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稷下学宫是一个私学的联合体,它允许人才的自由流动,允许各家学派并存,允许自由辩论,提倡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为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
稷下学宫作为一所集人才教育、学术研究和政府咨议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高等学府,能在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保持百年的文化中心地位,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和思想解放的策源地,与它与众不同的办学特色密不可分。
    “不治而议论”的办学方针:稷下学者“不治而议论”,拥有相当的独立和自由,   
大胆阐述自己的理论主张。
    游学与期会的教学组织形式:游学——学无常师;期会——自由灵活
    地位崇高的教师政策:教师待遇优厚,先生享有尊崇的政治荣誉和礼遇。
    平等开放的学术氛围:学派平等,数家并存,来去自由。
 

  6、历史意义:
    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    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    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它所独创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
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
    留给后人的思考: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其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
却未带来齐国政治的成功。
    总之,稷下学宫作为一所高等学府,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政策吸引了各家各派学者的云集,使稷下学宫成为中国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光辉典范,对房贷的高等教育发展仍有启发意义。
第三章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
2、“性相近、习相远”与教育的个体作用
3、“为政以德”与教育的社会作用
4、“学而仕则优”与”君子儒”
5、“文行忠信”与“诗书礼乐”
6、道德教育思想
7、教学原则论
8、教师论
    有教无类——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由我国著名
教育家孔子提出,是其办学方针,与当时贵族官学的教育方针相对立,打破了贵族对学校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了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正因为这一教育方针,孔丘私学成了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性相近习相远——人的先天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
和学习的结果。“性”指先天素质,习即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孔子承认,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因素起到了决定作用。
    为政以德——儒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为政以德”,倡导忠孝仁义,推行仁政德
治。
    庶富教——孔子认为的教育的社会作用。“要治理好一个国,首先要有众多的人
口,然后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已经富裕了就要施行教化。”即所谓的“庶,富,教。”孔子把众多的人口、富足的财富、发达的教育,当做立国的三个要素。
    学而仕则优——教育社会目标为子夏所说,比较准确的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相关话题/中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