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精选实用教程 - 李海洋 第6集(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09


党的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大会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规定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从事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
(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
一方面,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而且根本不可能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他们很少可能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期望。尽管人数不是很多,但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另一方面,党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党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因此,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组建起来的。但由于中国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阶级结构,在党内,农民、小资产阶级的党员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不能不受到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严重影响。同时,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主义的影响也比较严重。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全面、正确地结合起来,不能不经历一个曲折探索的过程。同时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必须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改变民族命运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屈斗争,然而,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革命,种种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的社会变革客观上要求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有先进的领导力量,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革命的历史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2)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成立时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尽管还只是一个小的政党,但却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
(3)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党从诞生时起,就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预示着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4)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就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中国从此有了焕然一新的革命面目。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分析题命制重点)
(一)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打击真正的敌人。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形成了基本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深刻分析,明确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是党采取群众路线的开端。二大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这个党不仅“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训练”,而且“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都“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没有也不可能采取群众路线这种革命方法,中国共产党则认为群众路线关系到革命成败。
(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发动工人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都以主要精力从事工人运动,工人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起来。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顶点,在13个月的时间里,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同时,血的教训证明,没有强大的同盟军,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2.发动农民运动
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开始就关注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党的一大结束不久,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开始在浙江萧山、广东海陆丰和湖南衡山等地区逐步兴起。1921年9月,中国第一个新型农民组织——衙前农民协会成立。1922年6月,澎湃在其家乡海丰县开始从事农民运动,并于次年成立了海丰县总农会。广东海陆丰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
 二、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
(一)国共合作的形成(选择题命制重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体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1.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军阀纷争进一步扩大。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的加紧压迫使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人民生活更趋恶化,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强烈愿望。
2.孙中山思想发生转变
1922年6月,孙中山倚重的陈炯明武装叛乱。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落井下石,在孙中山内外交困,陷入窘境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和苏俄伸出援手。孙中山由此发生了重大的思想转变。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决议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1923年1月,《孙文——越飞宣言》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立。
3. 共产党采取积极步骤
二七惨案后,中共进一步认识到,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决定采取更积极步骤去联合国民党。1923年6月的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实现国共合作。
4.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有一致性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新解释:民族主义突出反帝内容,对外强调中华民族独立,对内主张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又提出“耕者有其田”。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所以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党一大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二)大革命的兴起(一般了解)
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了工人、农民、学生、妇女等革命群众运动的开展。为建立一支可靠的革命武装力量,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1925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标志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在五卅运动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下,国共两党合作完成了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于1925年7月在广州建立国民政府。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单选、多选)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它面临的敌人有三个: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革命群众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声势蓬勃发展起来,在工农运动的高潮中,汉口、九江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收回英租界的斗争,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1924年至1927年,中国大地上爆发的轰轰烈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革命运动,席卷全国,其规模之宏大,发动群众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被称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三、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分析题命制重点)
(一)大革命的失败
北伐战争的迅速发展和工农运动的高涨,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帝国主义为维护其在中国的权利,在武装干涉中国革命的同时,又采取种种阴谋手段分化革命阵线。随着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勾结的日益紧密,蒋介石镇压工农运动、打击共产党的活动也逐渐表面化。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等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召开“分共”会议,决定同共产党决裂,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纲领。随后,汪精卫集团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逮捕、大屠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惨遭失败。
(二)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
这场大革命是在敌强我弱的阶级力量对比下进行的,反革命力量不但比革命力量强大得多,而且有更多的政治经验;由于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拉进反革命阵营,资产阶级发生严重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分化。
2.主观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没有经验,对中国革命规律懂得不多,还没有能力独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妥善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第二,在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党在大革命的危急时刻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第三,共产国际、联共(布)及其驻华代表有不少脱离中国实际的错误指挥,极大地影响了中共中央对许多问题的决断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对大革命的失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第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二,广泛深入地发动农民,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这是解决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第三,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而以建立一支人民军队为主要的组织形式。无产阶级要保持自己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并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
第四,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善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四)大革命的意义
首先,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民主革命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空前传播,产生了巨大革命影响。
其次,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党所领导的工农大众经受了革命的洗礼,提高了政治觉悟。不断高涨的工农运动,为后来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最后,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壮大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它也促进了亚洲地区人民的觉醒,阻滞了国际帝国主义在东方扩张的步伐。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本章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命题重点章,但有备考2016年考试的重点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板块中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重要内容。本章的命题方向有5个: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革命实践中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包括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土地革命战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左”倾错误及其原因;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红军长征精神。今年要特别注意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本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板块中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重要内容。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是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包括3个问题: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二节是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包括3个问题: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红军长征的胜利。

 
本章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是:八七会议,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土地革命,“左”倾错误及其原因,遵义会议的意义,红军长征精神。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一般了解)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形成对峙局面,并几经周折,实现宁汉合流。1928年2月,国民党召开二届四中全会,改组国民党中央机构和国民党政府机构,在暂时统一的基础上,国民党军队于同年4月继续进行“北伐”,夺取奉系军阀张作霖所占据的地盘。6月初,张作霖弃守北京,退往关外,途中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预谋炸死。其子张学良面对国仇家恨,于1928年底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国民党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自己的统治。
(二)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国民党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而是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国民党政权实行的是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推行反苏、亲帝政策,对内竭力维护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限制和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残酷地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其统治特点是:第一,国民党一党专政事实上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军事独裁。以200万军队为国民党独裁专制的统治支柱。第二,国民党建立起庞大的特务组织,如“军统”、“中统”,以反共为主要任务。第三,实施严密的保甲制度,强化它在乡村的统治。第四,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对文化革命运动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它没有也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而只能使中国继续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因此,中国仍然迫切需要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一般了解)
1.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遭到严厉镇压
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反革命势力大大超过了共产党领导的有组织的革命力量。国民党政权建立以后,用各种手段残酷镇压革命活动,集中一切反革命势力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攻。中国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加入共产党成为最大的“犯罪”,党的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大批党员和革命群众被屠杀,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工农运动由进攻转为防御, 中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
2.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的旗帜
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吓倒,他们冲破反革命的高压,在黑暗中高举着革命的光辉旗帜。一些追求进步的人士,在革命危难时刻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受尽压迫的工农群众,也在党的周围重新聚集起来。
在这极为严峻的形势下,要不要坚持革命,如何坚持革命,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以武装起义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初步而又明确的回答。
(二)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选择题命制重点)
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断然决定了三件大事: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1.八七会议
为了审查和纠正党在大革命后期的严重错误,决定新的路线和政策,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这次会议提出要“找着新的道路”。毛泽东在会上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2.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首的前委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在党直接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2万余人,举行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3.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作为特派员回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起义部队公开亮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进攻长沙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10月7日,毛泽东率部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继南昌、湘赣边界等地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和发动了广州起义。12月11日,在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人的领导下,广州起义爆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和实行屠杀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击。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分析题命制重点)
(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对农村问题的关注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曾试图通过城市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城市中心论”在当时还是全党的共同认识,然而从外国搬来的理论是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因此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起义的失败教育了党,许多有远见的共产党人把保存下来的部队逐步转向农村,并在那里开始了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游击战争、建设工农政权的新斗争。
1928年6月,中共召开六大,在继续将城市工人运动看作新的革命高潮的决定条件的同时,也认为农村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在同年的“九月来信”中,确认“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是中国革命的特征,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
2.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毛泽东对此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到达井冈山地区。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了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从1928年到1930年,他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其核心内容是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以及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毛泽东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阐明工农武装割据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条件,对中国革命至关重要。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既同怀疑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右倾悲观思想划清界限,又同无条件地在农村发动武装暴动的“左”倾盲动错误划清界限。针对当时存在于党内和红军中“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虑,毛泽东在写于1930年1月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我觉得是于中国革命不适合的。”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认清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如能认清这一点,“就会明白相应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统治阶级混战的一件怪事而产生出来的另一件怪事,即红军与游击队的存在与发展”。此前,毛泽东还针对共产国际和中共产党内对农村斗争超过城市斗争或不利于中国革命的担心,态度鲜明地指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这时虽然就全党来说,尚未解决以农村为工作中心的问题,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已经为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奠定了基础。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毛泽东阐明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为了反对党和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在写于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深刻地阐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的重要性。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科学论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因为坚持了这样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才能够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表现出革命的首创精神,显示出巨大的理论勇气,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提出,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新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走向复兴,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到1930年,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红军游击战争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二)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1 .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建立,引起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极大恐慌。1930年10月,中原大战和湘粤桂边战争结束后,蒋介石立即调集重兵,向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从1930年冬到1931年秋,中央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进行了三次胜利的反“围剿”斗争。1932年底,国民党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周恩来、朱德从实际情况出发,指挥红一方面军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2.开展土地革命
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以翻身。
1928年12月,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经验,主持制定《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农民分得土地的神圣权利,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也存在原则性错误。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从而保证了包括中农在内的绝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充分调动了他们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各根据地经过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和方法: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单选、多选)
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与此同时,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也都发展到相当规模。中共中央决定以赣南闽西根据地为依托,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

相关话题/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