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精选实用教程 - 李海洋 第6集(10)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09


 

 
第一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单选、多选)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在实践活动中,人们既追求当下的目标,希望满足当前的物质、精神需要,又憧憬长远的目标和物质精神需要。具体地说,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反映着社会实践的成果,并进一步推动社会实践。
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理想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必然带有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阶级社会中的理想必然带有特定阶级的烙印。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性质不同,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不同,所处的阶级关系与阶级地位不同,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深度与广度不同,所形成的理想也必然不同。理想不仅受时代条件的制约,而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所描绘的不是现状,而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是人们的要求和期望的集中表达,它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科学的理想不同于人们头脑中的空想。空想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性。科学的理想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它是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正确把握,因而有巨大的感召力,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理想具有多维性。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性质上划分,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从时序上划分,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从主体上划分,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从内容上划分,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
理想具有现实性和预见性。理想来自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必须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体现着未来的方向。理想推动着人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奋斗中追求,在追求中奋斗。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信念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信念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但信念的稳定性并非绝对化,科学的信念会与时俱进,随客观实际的改变而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
信念具有多样性,体现在信念的不同内涵和不同层次。首先,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的差异,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乃至相反的信念。其次,同一个人会有不同方面的信念,如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事业、学业和生活等方面形成的不同层次的信念。信念的多样性是正常现象,不宜强求一致。但人们的信念又因其共通之处而形成社会的共同信念。同一个人的不同层次信念因其内在联系而形成信念体系。其中,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幻世界、脱离实际的观念的盲目相信;另一种是对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思想理论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我们所主张的信仰是指后者。
理想和信念相互依存,在人生历程中如影随形。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是实现理想的保障。二者又相互渗透,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三)理想和信念的作用
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人生是一个人的社会生活过程。理想和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理想和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在曲折的前进道路和复杂的人生境遇中,精神振奋、明确方向,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理想和信念是激励人前进的动力。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人们就会以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人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理想和信念作为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一般了解)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鲜活力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质,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指南,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崇高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持久的生命力。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停留在19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历史。作为一个以指导革命与建设为己任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排斥而且最能够吸收、提炼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三)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革命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基本特征。一个半世纪以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深刻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走向。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所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具有光明的未来;同时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科学预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具有以下特点: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是理想、学说和制度,更是一种实践,实现共产主义需要亿万人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立志于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大学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一般了解)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把各阶层、群体的共同愿望结合在一起,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
(一)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建立了巨大的历史功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也曾出现过失误,党的队伍中存在消极腐败现象,但党能够自己纠正错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坚毅品格和博大胸怀。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的指导,有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亿万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有一支集中了全民族先进分子的党员和干部队伍。在当今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邓小平指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进行了开创性的、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的特色。
(三)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数千年的辉煌文明,为人类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为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探索和斗争,许多志士仁人为之流血牺牲,但都没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挑起了历史的重任,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获得了新的强大生机。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辉煌的美好前景。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表讲话,寄语青年: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第二节 理想信念的实现
 一、立志高远 始于足下(一般了解)
(一)立志当高远
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是生命的动力。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的多少与得失。“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大量事实说明,那些青年时期就立下了鸿鹄之志,并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人,必然会在人生和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取得伟大成就。
(二)立志做大事
个人理想的实现,在于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孙中山曾激励广大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这里所说的“大事”,不是大而无当,而是希望青年人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而不是仅仅以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人生的理想。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并不是对立的。社会理想并不排斥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并具体体现在每个人实现个人理想的活生生的实践中。当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高尚的人可以做出自我牺牲,使个人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理想通过社会理想的实现得以体现。
(三)立志须躬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往理想的路就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伟大出自平凡。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繁荣,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无论是杰出人物还是普通劳动者,只要是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都是伟大的,伟大出自平凡。
 二、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单选、多选、分析)
理想的实现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人们容易想象理想实现后的美好景象,却往往忽视理想实现过程中的种种艰辛。理想实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坎坷挫折,如果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就有可能导致人们在困难面前对理想失去信心。所以,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理想的实现具有过程性。理想越是高远,实现过程就越复杂、越漫长。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理想的实现都必然会经历困难和挫折,总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反对、阻挠、坎坷和艰难。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毅力和信心的考验。所以,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二)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顺境与逆境都是人们在追求理想中遇到的人生境遇,在追求过程中我们感受着顺逆中的甘苦、福祸与荣辱。在顺境中前进,如同顺水行舟,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但是同时,顺境中的宽松气氛和安逸状态,又容易使人滋生骄娇二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在逆境中奋斗,犹如逆水行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但是同时,逆境增加了人们实现理想目标的难度,并不是消解了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在逆境中向理想目标奋斗,可能会有顺境中难以得到的收获。逆境的恶劣环境,对于挑战者而言,可以磨炼意志、陶冶品格、积累战胜困难的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如能坚持科学的态度,树立必胜的信念,我们不但不会为逆境压垮,反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潜能,创造奇迹。
顺水推舟,乘胜前进,这是身处顺境的学问,是善于抓住机遇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方式;不屈不挠,愈挫愈奋,这是身处逆境的学问,是将压力变成动力之所为。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易逝,宜做遭逢逆境的准备;当身处逆境时,莫悲观失望,逆境并非常态,也难久驻,只要耐得忍得,自然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在顺境中居安思危,冷静客观,在逆境中耐得寂寞,坚忍不拔,就能够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单选、多选、分析)
(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时不可回避的矛盾。青年学生缺乏生活阅历,而且思想活跃、情绪敏感,更容易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困惑。非常需要在理论上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在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上存在两种认识偏向:一种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另一种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当发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觉得理想很渺茫,实现理想很困难,认为“做人要实际”,不要做“理想主义者”,对于现实中一些消极乃至丑恶的现象视若无睹,甚至与之同流合污。有人因此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这两种片面性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割裂了理想和现实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观点认为,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二者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这就意味着理想和现实不能等同,若是二者等同,则理想也变得没有意义。另一方面,二者又是统一的。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会转化为理想;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现实,而脱离现实的理想则会成为空想。这就是在理想和现实关系上的辩证法观点。
(二)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追求理想需要有执著的信念。仅仅拥有美好的愿望对于追求崇高的理想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坚定的、执著的信念。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执著的信念源自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在人生实践中,有志向的青年仅有美好理想是不够的,要担当历史责任,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要掌握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才能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为理想而付出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为理想而献身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理想的实现过程就是艰苦奋斗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只有勇于付出、不畏艰苦的人才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三)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不付诸行动的理想没有实际意义。历史告诉我们,凡有所成就者,其卓越才能、不朽业绩,皆由艰苦奋斗中得来。艰苦奋斗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民族无艰苦奋斗精神支撑则难以自立,国家无艰苦奋斗精神支撑则难以发展,政党无艰苦奋斗精神支撑其事业则难以兴旺。
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理想是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的。那种认为“当代青年不需要艰苦奋斗”的观点是有害的。社会生活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改善,只是赋予艰苦奋斗以新的时代内涵,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永恒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事业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幸福生活也靠艰苦奋斗去开创。艰苦奋斗,其主旨在于奋斗,其价值在于为事业而奉献。
 


相关话题/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