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749学校教育学(精简版)考研复习资料(6)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4


新课程的追求是非常明显的,其一,在强调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的培养,从过去单纯注重学习结果到专注学习结果的同时关注学习的过程,力图实现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统一。其二,在强调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特别注重学习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其三,在强调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理、人生观和价值观。
1、“知识—技能”目标
该目标一直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目标。在信息化、知识化的现代社会,我们仍不能忽视认知性发展,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学生一切发展的基础,也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主要体现。
2、 “过程—方法”目标。
该目标主要是指不过分注重学习结果,要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发展能力的过程。它突出的是学生会学习,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改革把该目标的养成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二)、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2015年考)
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课程结构包括课程的分类和组合,以教育目标为依据,以课程计划、课程类型、课时数和课程表为表现形式。它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什么课程,如何设计这些课程。
一般根据课程结构涉及的范围大小可以分为宏观课程结构、中观结构、微观结构。
宏观课程结构,主要是处理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如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关系。
中观结构主要处理某类课程内各具体科目的构成与相互关系,如学科课程内,工具科、人文社会科、自然科、体艺科之间的关系。
微观结构主要是指学科结构,如语文与数学外语等科目之间的关系。


我国课程结构有如下特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方面,为改变课程“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整体来看,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内容呈现以下特点:
1、凸显能力。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新一轮课改中有所强调和突破
2、联系生活。各门课程都有意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3、紧跟时代。及时引入重大科技和社会进步成果
4、关注情感。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教材及其使用
(一)、教材、教科书与课程内容
1、教材和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以及各种试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式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2、教材书和课程内容
  教材是为学生正确而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科学概念、方法、和价值观所提供地直接学习对象,是学生学习课程地有利媒介,具有鲜明地直观性。具体性和手段性。
 (二)、教材的结构
 教材结构是指教材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符合规律的组织形式。它是由各要素、各成分共同构成的。中小学教材结构是由教材内容、教材组织和教材形态三个层次的子结构有机构成的,三者相互制约,共同实现教材的整体功能。
1、教材的内容结构
教材内容处于教材结构的最深层次,是教材的基本构成要素。教材内容以知识和技能为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成分:术语、事实、概念、原理、步骤。
2、教材组织结构
教材组织结构是指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它主要包括教材中知识的逻辑顺序、技能训练的逻辑顺序、能力的逻辑顺序和态度培养的逻辑顺序。教材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组织方式:一是逻辑式组织,二是心理式组织,三是折中式组织。
3、教材形态结构
教材形态是教材结构最表层的,是在学生学习活动制约下所呈现出来的教材内容和教材组织的表现形式。教材形态结构通常包括几大功能模块,如传统教材一般由正文、知识小节、思考和练习等组成。
(三)、教材的使用
教材具有权威性、统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使用。我国自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
1、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2、教材是“教本”,更是“学本”
3、依托教材并超越教材





四、 校本课程的开发  ★★热点问题
(一)、校本课程的内涵与意义
校本课程:以学校为本位为基础的课程,即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立足于学校具体实际,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自主进行开发的符合本校学生个性、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在以下四个方面:
1、弥补国家课程不足
国家课程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容易忽略个性和差异性。课程开发的时间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严重地滞后于社会的变革,尤其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
2、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在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给学校一个空间,让学校根据自己的客观现实确定自己的办学特色。
3、促进学生个性形成
校本课程开发充分考虑到时代地特点、学生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发挥学生地自主性、独立性。
4、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地自主权,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地热情,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空间和大显身手地机会。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
一般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分为: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与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1、环境分析。校本课程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学生群体的特点而开发的课程,所以要分析环境。
2、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目标决定课程的性质,是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依据。
3、课程组织与实施。教师自主申报,学校课程经过委员会审议,编入选修课列表,学生选课。
4、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成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
1、树立大课程观。教师们要认识到课程不同于教材,不能只由教师之外的专家、学者来编订,教师是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之一。
2、转变教师角色。教师既是国家课程的实施者,又是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
3、提升课程开发的专业能力。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所在。
4、培养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师必须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

第十章  教学(重点章节)
一、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目标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以教材为中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能,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具体来说,教学的任务包括以下方面:
1、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最主要的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品德: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简称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心理品质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
(1)具有理性精神;           (2)具有广博、深厚文明素养;
(3)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能有效表达自我;
(5)具有自我迁移的能力,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充分地发展,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系统状态变化的集合,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以教学内容为中介,以认识活动为主的双边活动系统。
1、特殊的认识过程
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怎样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基本认识成果有效地转化为新生一代的个体认识,怎样在有效的学习时限内使学生个体的认识迅速提高到社会所要求的水平。因此,其认识的内容具有简约性,认识的手段具有引导性,认识的进程具有简捷性。
2、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学生的认识活动,而且包括学生的生理、心理活动,伴随着学生认识活动的展开学生的身心两方面必然得到发展。
3、师生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
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主要输出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但教学信息的传导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多次反馈的双向传导过程。通过教学双方信息的不断交流、反馈,使教学保持动态平衡,朝着预定的方向和更高的水平发展。
三、与教学相关的理论。
1、赫尔巴特:传统教学理论。
主要观点有:他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四阶段。其后继者将其发展为准备一掲示一比较和抽象一概括一应用五步法。
优越性在于:把心理学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重视学生的兴趣,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使课堂规范化。
缺点在于: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学生的个体经验和能力在教学中的作用,严重脱离实际,教学格式化。
2、杜威:现代教学理论。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三中心”:以活动教学为中心,以儿童的亲身体验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为中心。
“思维教学五步法”:
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地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
简记为:疑难一问题一假设一推断一一验证。有人称“五步教学法”。
3、凯洛夫:苏联传统教学理论。
凯洛夫力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学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六个环节: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关系或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实践运用。
4、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理论。
提出“一般发展理论”他所指的学生的一般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的发展。赞科夫的教育过程思想是建立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基础之上。维果斯基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一种是现有水平,即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得水平;另一种水平为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或成人的引导与帮助下才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个存在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成人引导才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叫做最近发展区。赞科夫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他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高速度教学原则,高速度教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同学得到发展的原则。
5、布鲁纳:结构教学理论
重视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来发现、探索活动来掌握知识。他重视科学知识,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重视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便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发展。
6、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认为,以往的教学理论在一定范围内也反映了某些教学的规律性,但只是过程的某个侧面、某种关系,往往以偏概全。因此,要用辩证的系统的方法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以及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的整体的研究,以其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相关话题/学校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