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749学校教育学(精简版)考研复习资料(7)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4




7、罗杰斯等:人本主义情感教学理论
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知情融为一体的人。
现实的教育过程强调认知,而不注重“人”。其实,教育的价值在人的发展。教育目的是自我实现。在教学方面,他们强调“非指导性”和“经验学习”。
8、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共同观点:第一,知识是认知个体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被动接受或吸收;第二,知识是个体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第三,建构知识的过程需要与他人协商并达成一致,来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第四,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

第二节  教学的准备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传统教学将这一过程称为备课,现代教学将其称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其工作主要包括了解学生、设计教学目标和进程以及编写教学方案。
l、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主要是指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基础,了解学生的智力与身体状况,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思想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2、设计教学目标和进程。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
设计教学进程注意以下方面: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②全面分析教学内容;③从教师自身实际出发;④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3、编写教学方案。教案的编写是为课程教学而准备的书面计划、教师在编写教学方案时根据教学需要、个人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实施不会是简单的贯彻教学方案,大多要根据课堂情境进行调整。

第三节   教学方法及其有效运用★★
一、常用的教学方法(其他方法见教育原理)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探究教学法、自学指导法。
探究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的一般步骤是:创设问题情境,确立和说明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分成若干有联系的提问;提出可能的答案;搜集和组织有关的资料;钴研和讨论这些资料,得出结论,进一步证实结论。
二、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1、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一要考虑充分发挥由教师、学生和课程构成的教学的整体功能,使之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功能;二要注意发挥出不同教学方法构成的综合整体功能,使各种方法有机配合,收到良好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
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应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地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3、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设计应用中,应坚持综合化,形成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教学方法组合。
4、灵活、机智地运用教学方法。
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使用中,要灵活机智,随时把握好不同方法的应用。特别是要具有方法使用机智,根据课堂教学中不同方法使用出现的特殊课堂气氛和突发因素,巧妙地因势导利,采用一些新颖的方法,从而收到意料之外地良好效果。




第四节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一、班级教学的组织
1、建立班级行为规范
2、合理使用领导者权力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
二、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
课堂教学氛围是指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生生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定势和思维等心理状态。它往往是影响师生教与学的最大因素。课堂教学氛围是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主要受教师、学生、课堂物理环境三个因素的影响。
1、教师。
教师的领导方式和期望对课堂气氛的影响。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分为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教师期望效应,课程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心理、智力、能力、行为状况或变化预先设定时,这种内在主观倾向往往会在教师的外在行为上,从而给学生造成某种特定的心理环境,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也叫皮革马利翁效应。
2、 学生
学生对集体目标是否认同,学生个人的需求和课堂教学目标是否一致,这些均会影响学生学习时的情绪,进而制约着课堂气氛。
3、 物理环境
课堂物理环境只要是指教学时间和空间因素构成的特定的教学环境。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
 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教学机智,引导教学过程的积极展开
1、忽略不计 2、非语言提醒 3、正面表扬  4、言语提醒  5、合理惩罚

第五节  如何评价教学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等
一、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学业成绩评定的依据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指南,也是学业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在学业成绩评定中,作为评价依据的指标通常包括三个部分:考试内容、预期反应和评价标准。
2、学生成绩评定的试题编制
以试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试或测试是目前最常见的学业成绩评定的方式。常见试题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两大类。
3、学业成绩评定主要方式
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主要方式有日常检查、考査、考试或测试。
(1)日常检查是指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简要检査,它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学习过的内容提供一个额外练习和过度学习的机会,二是让教师有机会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提供纠正和再教学。
(2)考查、考试或测验。是学业成绩评定的主要手段。
考查是在日常检査的基础上,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结束后,对学生学业成绩做的综合检査和评定,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要弥补日常检査的不足。
考试或测试是学校在学期和学年末对学生练习效果做的最终检查。按其参照点的不同一般分为常模参照测试和目标参照测试。常模参照测试是以某一团体在考试中达到的平均成绩为参照点的考试或测试。目标参照测试与常模参照测试相对,是以某项测试应达到的目标位参照点的考试或测试。
4、学业成绩评定的结果处理。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评分制和评语制。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
(1)同行评价  (2)学生评价 (3)自我评价

第十一章  德育
一、德育活动的内涵
(一)、德育的内涵与意义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活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德育是成人的教育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社会主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
1、德育的基本目标: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也即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2、德育的基本内容
(1)中国古代德育的内容主要以家庭伦理为主,
(2)近现代社会德育内容逐渐由私德扩充到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方面
3、当代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
(1)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特定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法制教育及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
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国家的政策法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
(2)思想教育:主要是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革命传统和革命理想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等。
(3)道德教育:主要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培养及社会公德的教育。
内容:道德知识、审美情操、传统美德、社会公德、道德思维能力、道德信念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等
(4)心理健康教育: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三)、德育过程及其规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知是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包括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
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地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地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
意是指道德意志,是为道德行为所作出地自觉顽强地努力,是调节行为地一种精神力量;
行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地反应,也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地根本标志。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地转化过程中,情、意起到调节促进作用。知、情、意、行是互相作用,统一实现地过程。
2、德育过程是指导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地中介。只有通过互动和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道德规则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正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了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善于合作等道德品质。
3、德育过程是学校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自身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地主体,他能根据已形成地思想品德能动地对教育者所提出地新要求作出评价和选择。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逐步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进行的、内容不断深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
(1)从学生的主观世界看,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磨练。
(2)从客观环境看,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不断提高等,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3)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交往中。

二、学校德育的基本理论
(一)、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这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
2、集体教育的思想。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3、劳动教育的思想。强调劳动教育应与生产教育相结合。
4、纪律教育的思想。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纪律可以美化集体。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
1、全面和谐发展的德育。包括德智体美劳
2、道德信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
3、坚持正面教育
4、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三)、涂尔干的德育思想
1、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要根据儿童习惯性和暗示性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
(2)启发自觉,要求恰当,切忌苛求和压制
(3)奖惩结合,切忌体罚
(4)学校教育力量要协调统一
(四)、杜威的德育思想
1、道德价值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以“实用”标准评价出来的。
2、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3、道德教育的内容:是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和勇于负责的精神以及与人合作的态度、新个人主义。

相关话题/学校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