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749学校教育学(精简版)考研复习资料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4

                        学校教育学
一、什么是教育学
(一)、教育:以育人为中心的活动
1、教育是引导人性向善的过程。
2、教育是实现儿童精神成长和自我生产的过程。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使人拥有完美人格和心灵,使人有良知和德行。
(二)、 教育学:一门古老而常新的学问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人们开始对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做出一定的总结和概括,但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育学从哲学知识体系中分解出来,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特的概念、范畴、体系和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从相关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更新和丰富自己的内容,并逐步运用和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使教育学的研究走向深入,教育学进入多样化的发展阶段。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由于科学的高度分化和综合的趋势越来越趋于主导地位,教育学也开始迅速地奋发和拓展,日益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在理论上逐渐深化。
(三)、 学校教育学:以教师发展为中心。
学校教育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活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学校教育学对形成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提高教师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程度、科学文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具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引导教师领悟教育的真谛。教育学能够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完成理论的教化,促使他们的内在反省,从而不断的提高教育活动的自觉程度,深刻地理解教育活动。
2、拓展教师的教育理论思维。通过教育学理论的学习,能辩证地、科学的理解教育学中许多复杂的关系和联系,用“教育的眼光”审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3、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还要求我们能够成为不断自我反省和发展的教育工作者,学会以反思的态度对待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
4、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学习如何思考教育问题,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须的。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  教育的起源
1、口耳相传的时代。语言的出现使教育模仿方式发展到口头传授方式。
2、文字出现对教育的影响。文字的产生使得人们从由间接经验的获得走向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育内容大为丰富,教育传授的方式大为改进。
3、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进入专门化阶段,教育活动成了社会的一种职业。
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几个条件:第一,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产品,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物质生产劳动专门从事精神、脑力劳动,出现了知识分子,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第二,产生了文字记载,储存经验的物质工具,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开始分化。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原始教育形态主要是指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处于较低级阶段的教育,显得非常简单和原始。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教育完全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教育还没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专门活动。
2、教育内容贫乏及方法简单。教育方法只要是口耳相传、示范模仿。
3、教育具有公共平等性。生活资料由社员共同生产和共同分配,教育也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进行教育也是社会公众的事情。
(二)、古代教育的特点
古代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比起原始社会来,古代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古代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出现。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4、教育理论与实践开始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6、体罚盛行 、忽视女子教育
(三)、现代教育的形成
现代教育是运用机器生产时代的教育,包括近代工业社会的教育和当代后工业社会的教育。它的实质是以适应现代生产需要为轴心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要求的现代人的活动。
1、教育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2、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3、义务教育的普及与终身教育的提倡
(二)、当代学校教育体系
1、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儿童。这种教育对提高国家民族文化水平极为重要。
2、中等教育。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这种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3、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的多重任务。
(三)、终身教育的出现  ★
由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指人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教育的总和。教育是贯穿于人的生命全过程,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它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彻底改变了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两个阶段的观念。
2、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3、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最后,它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四、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因为动物对下一代的爱护、照顾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这种本能的活动是天生的。但对于人类而言,教育的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产物——意识。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经验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传递的。从而使人类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不断地提高和改造。
3、教育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并行。教育是一个终生的连续的历程,它伴随着人生的历程,促进着人生经验的更新和生长。
(二)、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应该涵盖西两个层面:一是相对性,二是独立性。所谓独立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领域,教育具有自己的问题领域与观念系统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持有的运行机制、运行规律,使其带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所谓相对性就是指教育依靠一定的条件而存在,并随着一定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
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所以,教育是一种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本身质的规定性,使得教育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一经产生,便以其特定的语言、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和固定下来。有自己特有的意蕴、发展规律及运行机制。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一方面要自主地通过选择去主动地适应合理的和正确的社会需要,另一方面要发挥综合功能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重点为不同社会发展时期或阶段的某些社会需求服务。教育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必须与社会保持恰当的距离。
(三)、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在适应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的同时,既可以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可以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昌盛。
1、教育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教育反过来又对社会生产力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为: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能把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是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
2、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教育可以能动地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对政治、经济制度起积极作用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为: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也可以促进民主政治;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3、教育依赖并创新着文化。
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其过程就是诠释文化的过程,它使人类文化得以传承、保存和发展。







第三章   教育观的形成与嬗变
一 、 什么是教育观
(一)、教育观的内涵(教育观是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
1、教育观的一般概念
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他事物关系的看法。换言之,教育观就是对教育及教育中的人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教育观与教育思想
与教育思想相比较,教育观更具有稳定性、根本性。一个人的教育思想往往要受到他的教育观的制约。
(二)、教育观的功用
教育观作为人对教育及其意义的反思和追求,对于人类的教育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引导意义。其主要功用表现在:1、探寻教育的内在意义。2、形成教育自觉。
二、 西方教育观的发展
各时期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
1、苏格拉底——德性教育观的开启:1、认识自己  2、德行可教
2、柏拉图——理想主义教育观:柏拉图的教育观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他提出了教育乃是“灵魂的转向”,《理想国》中也有其教育思想的论述。
3、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观:他首次系统的提出了自由教育观。自由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使人从愚昧和精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教育的核心是闲暇。
4、奥古斯丁——神性教育观:1、唯有信仰,才能理解;2、“真正的教师”即上帝;3、教育的宗教目的:主张教育应该为教会和神学服务,培养虔信的基督教教徒和教会的教士。
5、卢梭——自然教育观:1、自然的就是好的。2、自然教育的核心目标。核心目标是培养“自然人”,即保存并扩充其天性、使天性得到自然发展的人,也是独立自主、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人。3、童年的价值。童年不是为成年而做准备的,反对任何以未来生活为幌子而阻碍儿童天性自然发展的童年教育。4、在自然中进行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方式上,卢梭主张让儿童从经验中学习知识,从活动中获得发展,在实践中培养儿童兴趣,主张在大自然中进行教育。
6、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
①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②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③学校即社会。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④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在杜威看来,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就不能称其为教育。⑤儿童是教育的中心。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为儿童的而不是为教师的。杜威在很大程度上批判地继承了卢梭重视儿童的传统,明确的提出了儿童中心论。他要以他的“儿童中心”来取代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


相关话题/学校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