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陆俭明现代汉语考研笔记(7)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5



五、1999
1.回答问题(12分)
(1)“你吃什么”和“你吃了什么”在意义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分)(语气词)
(2)说明“差一点儿”和“差一点儿没”这两个格式在用法上的异同。(8分)

2.修改病句并说明理由。(10分)
(1)来中国以前,我从来不用过筷子。(不与没)
(2)我的同屋毕业大学以后打算结婚一个中国姑娘。(离合词)
(3)沈阳的冬天比北京冷极了,而哈尔滨的冬天比沈阳很冷。(比字句中,不用
程度副词“很”)
(4)    安娜的舞跳得很好,大家请她再她一个,她就再跳了一个。(再和又)
(5)    尽管学习怎么忙,他霉天还是坚持体育锻炼。(不管)
六、1998
1.“没有钱”和“没有去”中的“没有”有什么不同?“没有研究”中的“没有”属于哪个“没有”?试加以分析并说明理由。(6分)

2.下面的句子是否都能成立?请分析说明。(3分)
A.我希望病快点好,明天能去上课。(能与会)
B.我希望病快点好,明天会去上课。

3.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10分)
(1)我的同屋去上海要见面他的朋友。(离合词)
(2)妈妈今天一点儿感冒,不上班。(有一点儿程度副词)
(3)在国庆节时候,我打算了到香港去旅行。(了)
(4)我们要关于考试的问题讨论。(关于)

七、1996
1.指出下面句法结构中加点的词的词性。(6分)
(1)火车要开了。(副词,就要)
(2)这件事要经过讨论才能决定。(助动词,需要)
(3)请你过来有要事相商。(形容词,重要)
(4)爸爸,我要五块钱。(动词,索要) 
(5)你要去,我就不必去了。(连词,假设)
(6)要就去打球,要就去游泳。(连词,选择)

练习:黄P36 二 四 五 八
      北大P299一 二 三 四 六
第三节  短语
一、    短语的结构类型
二、    短语的功能类型(P68列表)
三、    歧义短语(B357-362)
▲    已测试类型
掌握重点:结构类型与歧义短语
一、2004
1.指出下列词组的结构类型和复句的连接关系。(5分)
(1)窗前(方位)     (2)看门的(的字短语)   (3)校长陆晨(同位)
(4)发自内心(述补) (5)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介词短语)
(6)有事找你(连动) (7)派他去(兼语)       (8)小声说(状中)
(9)无论如何,我也要去。(条件)
(10)与其扬汤止沸,毋宁釜底抽薪。(选择)

二、2003
下列句子或短语是否有歧义,如果有歧义,请加以分化。(8分)
(1)    电脑没叫他拿走。
A.电脑(别人)没命令他拿走。
B.电脑(别人)没允许他拿走。
C.电脑没被他拿走。(“叫”多义性:动词;介词)
(2)我让他说了几句。
A.我请他说了几句。
B.我允许他说了几句。
C.我被他说了几句。(“让”的多义性,动词,介词)
(3)我们三个人一组。(主谓/主谓)
(4)热爱边疆的战士。(偏正/述宾)

三、2002
分析下列句子的语义,如果有起义,请加以分化。(8分)
(1)他连我也不认识。(施事)
(2)我讲不好。(层次)
(3)我们学院需要进口教学软件。(进口动词/名词)
(4)还是去一次好。(一次的重音)

四、2001
用直接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短语和句子。如果短语或句子有歧义,请指出产生歧义的原因。(8分)
(1)反对的是少数人。(语义施事/受事)
(2)关心孩子的母亲。(层次)
(3)不适当地灌水施肥。(层次)

五、2000
请指出产生歧义的原因。(8分)
(1)张三和李四的妹妹结婚了。(层次)
(2)三个孩子的妈妈得到了奖金。(层次)
练习:北大P277-299 一 二;P 362 一 二
      黄P76 五 六

第四节  句子成分
掌握重点:补语、定语
一、两种不同性质的组合关系
二、主语 谓语
(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二)主语的构成
(三)谓语的构成
(四)主语的意义类型
练习:北大P316-317二 三 四 八 十
三、述语 宾语
(一)述语和宾语的关系
(二)述语的构成
(三)宾语的构成
(四)宾语的意义类型
练习:P324-326 二 五 七 八
四、述语 补语
(一)述语和补语的关系
(二)补语的意义指向
(三)补语的意义类型
(四)宾语和补语的顺序
(五)补语和宾语的辨识
练习:P333-334四 五 七 八
五、定语和状语
(一)定语和状语的区别
(二)定语和助词“的”
(三)多层定语
(四)状语与结构助词“地”
(五)多层状语
练习:四 六
六、插入语
练习:黄P107-109二 三 六 七 九

第五节 句型和句类
掌握重点:句型中的把字句被字句;句类中的疑问句
一、句子分类概说(P110)
二、句型(按结构)
1.主谓句
(1)动词谓语句
(2)形容词谓语句
(3)名词性谓语句
(4)主谓谓语句(P119-121)
2.非主谓句
(1)动词性
(2)形容词性
(3)名词性
三、几种特殊句式
1.    是字句
2.    有字句
3.    “把”字句
4.    “被”字句
5.    双宾句
6.    连动句
7.    兼语句
8.    存现句
9.    是……的……句
四、句类(语气)
1.    陈述句
2.疑问句
(1)    是非问
(2)    特指问
(3)    选择问
(4)    正反问
2.    祈使句
3.    感叹句
4.   
第六节 复句
一、复句的类型
(一)    联合复句
1.    并列复句
2.    顺承复句
3.    解说复句
4.    选择复句
5.    递进复句
(二)    偏正复句
1.    转折复句
2.    条件复句
3.    假设复句
4.    因果复句
5.    目的复句
二、多重复句(P180三)
三、紧缩复句







第三章  语 法

第一节  要学点儿语法
    一、语法是什么?
语法是什么?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
我们说话是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的,只是因为我们从小就学会了说话,现在说起来脱口而出不觉得罢了。我们在交际过程中,说话双方,实际上都是按一定的说话规则在说,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按一定的说话规则在听,在了解对方所说的话。如果有人不按说话规则说话,别人就听不懂。譬如说,“买一个面包”、“面包买一个”,这两种说法,凡汉族人都会领会说的是什么意思,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是符合汉族人说话规则的;可是,如果有人说“*一买面包个”“*个面包买一”,就让人不知所云了,因为这两种说法都不符合汉族人的说话规则。再如:
(1)    妹妹不吃白菜。
(2)    白菜妹妹不吃。
(3)    *不白菜妹妹吃。
(4)    *白菜不妹妹吃。
上面所举的四个例子里,都包含有“妹妹”、“不”、“吃”、“白菜”这四个成分。但是说汉语的人都会感到,前两句能说,后两句不能说。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例(1)、(2)是按照汉族人的说话规则组织起来的;而例(3)、(4)是胡乱拼凑起来的,根本不合汉族人的说话规则,所以不成话。例(1)、(2)虽然能说,而且包含的成分也相同,但意思有细微的差别。这又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们各自所依据的具体的说话规则不一样。可见说话是有规则的。我们学习研究语法就是要学习、研究这种说话规则。
我们说话所要遵守的规则,其实不只是语法规则,还有语音规则、语义规则等。譬如说,例(1)“妹妹不吃白菜”,如果把其中的“不(b])”去声说成了上声“(b})”,就违背了普通话的语音规则,人家就会以为你说的是“妹妹补吃白菜”的意思;如果把上面这句话里的“吃”说成了“喝”,这就违背了语义规则,因为在汉族人的心目中白菜是不能喝的。语法不是一般的说话规则,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这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语法是语言的一种规则;第二层意思,语法专指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我们知道,人们说话总是一句一句说的,而句子都是由词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而词又是由更小的单位组成的。研究语法主要就是研究怎么组词,组词需要遵循什么样的规则;怎么造句,造句需要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因此科学一点说,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
就汉语来说,研究、学习句子的构造规则,要比研究、学习词的构造规则重要得多。从实用的角度说,学习汉语语法,主要是学习汉语的造句法。因此,“语法”这一章主要讲现代汉语造句法。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规范语言。本章所描写的语法是普通话的语法。

    二、为什么要学点儿语法?
有人可能会说,语法有什么好学的,我从来没有学过语法,不也照样说话,写文章吗?这话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说它“也对”,是因为这话部分地符合事实;说它“也不对”,是因为说这个话的人忽视了人们自觉认识、掌握并运用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学一点语法知识,自觉掌握语法规则,可以更好地用以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特别是对我们的写作有帮助。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话写得通顺,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些,使文章语言更富于表现力。大家都很熟悉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1)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
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
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
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鲁迅《祝福》)
鲁迅先生这一段话是描写祥林嫂的急剧变化的。祥林嫂原是一个勤劳、质朴、能干、大胆的劳动妇女,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但是在那吃人的封建社会里,在封建礼教这个精神枷锁的束缚下,她的希望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在土地庙捐门槛这一争取生存的最后努力被鲁四奶奶“你放着罢,祥林嫂!”一声禁令宣布了无效之后,她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这对她来说,是个多么沉重而致命的打击啊!当时,她就“脸色变作灰黑”,只是失神地站着。这一回她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上面所引的那段话正是鲁迅先生具体刻划描绘祥林嫂的这一变化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段话里鲁迅先生一连用了好些个关联词语――“……,不但……,连……也……。而且……,不独……,即使……,虽……,也……,否则……,……,也……,尤其……,甚而至于……。”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关联词语呢?大家知道,关联词语的作用在于显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恰当地运用关联词语可以使句子脉络清楚,增强逻辑力量。一般说,在论说文里关联词语用得较多,平时讲话和文艺小说中很少用关联词语。譬如,公司某人向经理报告某人没来上班,一般都说:“×××今天病了,不能来上班了。”而不会说:“×××今天因为病了,所以不能来上班了。”在文艺作品中,关联词语用多了,动不动就来个“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这不仅会使语句显得罗嗦,而且会使话语不生动,不活泼。鲁迅先生则反其道而行之,在这不长的三句话里,故意一连用了十几个关联词语。这样,不仅层次分明地描绘出了祥林嫂在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打击下的急剧变化,而且渲染了一种气氛,对于刻划祥林嫂越来越衰老、胆怯、呆板、麻木的神态,收到了独特的效果。这里足见鲁迅先生语文修养之高,在用词造句上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们在平时说话、写文章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语病。如果我们写的文章句子毛病很多,往往就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例如:
(2)    *河北保定有位老工人,虽然已年过半百,坚持收听广播英语,然而两年下来,
    不但还不能会话,而且也不能自由地阅读,但可以看些外文资料了。
这是《广播电视外语讲座好》稿中的一段话.这段话罗嗦,不通畅,意思表达得含混不清。作者举出保定那位老工人收听广播英语的例子,当然是想说明广播英语讲座好,但是这个意思没有表达好。开头三个分句(“河北……英语”)作者还是按照这个意思说的,可是接着的三个分句(“然而……阅读”)似乎意在否定广播英语的效果,而最后一个分句又似乎意在肯定。这段话最主要的毛病就在于不恰当地使用了许多关联词语。下面是修改的文字:
(3)    河北保定有位老工人,已年过半百,坚持收听广播英语,两年下来,虽然还不
    能会话,但可以看些外文资料了。
修改后无疑要明快流畅多了(“不能自由地阅读”这个意思已包含在后面两个分句里了,不必说出来)。再举个例子:
      (4)*通过调查和多方面取证,黑幕终于被揭开了,那是黑手党干的事,出面组织
          和收买凶手的是黑手党的一个头面人物的亲弟弟胡尔逊及其死党加尼略、克里
          斯、霍克迈以及一个叫B.L.p.的组织,也都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
“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到底是谁?又到底是谁“也都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这都不清楚。如果说,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只是胡尔逊,那么应将“及其”中的“及”改为逗号(,),句子改为:
(4)    通过调查和多方面取证,黑幕终于被揭开了,那是黑手党干的事,出面组织和
收买凶手的是黑手党的一个头面人物的亲弟弟胡尔逊,其死党加尼略、克里斯、
霍克迈以及一个叫B.L.P.的组织,也都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
如果说,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是胡尔逊及其死觉加尼略、克里斯、霍克迈,那么应将“以及”改为逗号,把“一个叫B.L.P.的组织”后面的逗号删去,并把“也都……”里的“都”删去,句子改为:
(5)    通过调查和多方面取证,黑幕终于被揭开了,那是黑手党干的事,出面组织和
收买凶手的是黑手党的一个头面人物的亲弟弟胡尔逊及其死党加尼略、克里斯、
霍克迈,一个叫B.L.P.的组织也参加了这起暗杀事件。
语言表达上有毛病,不仅会使文章意思含糊不清;有时甚至还会造成政治性错误。例如1974年4月2曰《文汇报》有一条横贯一版的副标题:
(6)    *我国党政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陈锡联、吴德、苏振华和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等以及首都群众到机场欢迎。
同一天的《人民日报》用的是这样两行字的标题:
(7)    我国党、政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陈锡联、吴德、苏振华到机场欢迎
               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和夫人等也到机场欢迎。
两个标题一比较,前者的毛病就看得很清楚了。按前一个标题,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也成了“我国党政领导人”了。这不就大错特错了吗!这种错误是会造成不良政治影响的。可见,语言表达问题,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小问题。
    有的语病,并不造成政治性错误,也不一定会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但是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也是不能容许的。例如:
      (8)*在这次抗洪斗争中,人们传说着许多子弟兵奋不顾身,英勇抢救落水群众的
           动人事迹。
      (9)*为什么对于这样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些部门、有关单位的重视
           呢?
例(8)不能说“传说……事迹”,应将“传说”改为“传诵”。例(9)什么东西“没有引起有些部门、有关单位的重视”?当然是指“浪费人材的现象”,但是由于在“这样浪费人材的现象”之前,已安上了个“对于”,这就使它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造成主语残缺的语法错误。比较好的改法是,删去“对于”,让“这样浪费人材的现象”作主语。
    近年来语言污染比较严重,不仅在学生作文中,而且在我们的报刊、书籍、影视屏幕上,在广播中,都普遍存在着语句不顺、文理不通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要加强“纯洁祖国语言”的宣传教育,以引起各方面,特别是宣传教育部门的注意,另一方面要普遍加强语文学习,其中包括语法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语文修养,从而使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更好地为我们交流思想服务。

    二、学语法必须知道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
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语言中存在着大小不等的语言成分。为了语法研究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根据大小不等的语言成分的不同性质,设立若干单位。语法研究中所使用的单位就叫“语法单位”。我们学习语法,就需要知道这些语法单位
一般把语法单位分为四种:语素、词、词组、句子。下面分别介绍。
(一)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例如上面举过的“妹妹不吃白菜”这句话里就包含“妹”“妹”“不”“吃”“白”“菜”这六个语素,每个语素都既有声音,又有意义。语素的特点是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音义结合体,例如语素“妹”如果单纯从语音上说,还可以分析为更小的单位(可分析为一个上声声调,一个声母m和一个韵母ei),但是从音义结合的角度说,它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单位了,所以”妹”是汉语中的一个语素。 汉语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也有少数是双音节或多一介的,例如:
  葡萄  咖啡  巧克力  奥林匹克……
这些大多是外来音译语素。
    语素的功用是构成词,它是词的建筑材料。
(二)词
在前面第三章“词汇”中,曾经指出:“词是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这是从词汇的角度说的。从语法的角度说,词是比语素高一级的语法单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
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在“词汇”以章中,已经说过,汉语中有的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这种词我们称为“单纯词”。有的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这种词我们称为“合成词”。
    一个“妹”字似乎也能表示妹妹的意思,那为什么“妹妹”才是一个词呢? 要知道,不是能表示一个意思的字就是一个词,还得看它能不能独立运用。我们从不说“*妹不吃白菜”、“*我有一个妹”、“*妹很漂亮”、“*我喜欢妹”等。这说明“妹”虽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在现代汉语里它不能独立运用;由“妹”字重叠以后合成的“妹妹”才能独立运用。所以“妹妹”是一个词,“妹”不是词,只是一个语素。“白”和“菜”都能独立运用,有时是词,例如“这张纸很白”、“妈妈买了许多菜”。那么为什么说“白菜”是一个词而不是两个词呢? 因为“白菜”中的“白”和“菜”结合得很紧,不容随意拆开,而且“白菜”的意义也不等于“白”和“菜”这两个字意义的简单相加。再说,“白菜”不能说成“*白的菜”,在意思上也不等于“白的菜”,所以“白菜”是一个词。“不吃”也连在一起用,那为什么看作两个词而不看作一个词呢? 那是因为一则“不”和“吃”都有意义,而且都能独立运用,如“不吃”、“不说”、“不去”、“不想”,“吃白菜”、“吃苹果”、“吃巧克力”、“吃面包”等;二则“不”和“吃”结合得不紧,可以拆开,如“不怎么吃”、“不常吃”、“不天天吃”、“不多吃”。可见,“不吃”还能分解为更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所以“不吃”不是词,“不”和“吃”分别是词。总之,词是语言里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成分。它是造句的单位,是句子的建筑材料。
(三)词组
词组是词和词按一定句法规则组合成的比词大的语法单位。通常我们说,句子是由词造成的,其实如果一个句子不止包含两个词,譬如说包含四个词,那么,这四个词一般不是直接组成句子的,而是先构成词组,然后形成句子. 如上面所举的“妹妹不吃白菜。”这个句子,是由“妹妹”和词组“不吃白菜”组成的,而“不吃白菜”又是由词组“不吃”和“白菜”组成的。再如:
  锻炼身体很重要。
这个句子一共包含四个词(“锻炼”、“身体”、“很”、“重要”),但是直接组成句子的是“锻炼身体”和“很重要”这两个词组。可见,词组是介于词和句子之间的语法单位,它也是句子的建筑材料。
(四)句子
句子是语言中最大的语法单位。研究语法只管到句子为止。句子以上,段落、篇章的研究属于作文法的范围。句子通常是由一个词组加上一个句调形成的(有时也可以由一个词加上一个句调形成),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因此,句子可以理解为语言中伴有一定句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成分,一句话完了,有一个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叹号“!”来表示。例如:

相关话题/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