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考研资料-现当代文学笔记(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25


五、全剧最后的“三人自奠”的象征性
三人自奠从最表层的意义上,是象征着埋葬一个旧时代。而从更深的意义而言,三个善良的人,在人生的晚年都感到无望,他们人生的道路并不同,而结局却一样凄惨,老舍写了这三个人性格、人生追求的不同,秦二爷的末路,象征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不可能顺利发展;常四爷的遭遇,象征着个人反抗社会的必然失败;而王利发的结局,则说明了在一个黑暗的社会,当顺民是并不能维持住既有的生存的。
六、《茶馆》中各人物的形象
老舍善于在浓郁的北京风俗画面背景下表现人物神韵,塑造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1、王利发是《茶馆》众多人物中最富光彩的艺术形象。他作为裕泰茶馆的掌柜,是贯穿全剧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为人谨小慎微,善于经营,四处讨好,圆滑变通是他的经商原则和处世哲学。他自以为不能改变社会,只好要求自己当“顺民”适应社会,也奉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为了茶馆长期经营下去,王利发不但需要在待人接物方面极力讨好,而且更要顺应时代变化而不断改善经营方式,但他的不断改良依然救不了垂死的茶馆,最终被旧社会黑暗势力所吞噬,企图“做一辈子顺民”,始终小心翼翼做人的王利发终于在无比绝望中自尽了。他的悲惨命运说明在一个黑暗的社会,当顺民是并不能维持既有的生存的。
2、秦仲义是王利发的房东,原是一个家产颇丰、血气方刚的阔少。戊戌变法失败后凭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他毅然变卖家业,创办工厂,希望通过实业救国。然而抗战一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野蛮地没收了。昏暗的当局非但不打算重振实业,反而捣毁工厂,秦二爷为此痛心疾首。他的末路,象征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不可能顺利发展。
3、常四爷是吃皇粮的旗人典型,这是老舍在他的创作生涯中第一次明确地正面塑造刚直、正派、诚恳的满族身份人物。常四爷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直、倔强的性情,从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和不幸命运,同时他还具有正义感和可贵的爱国精神;一生不断锐意进取的常四爷在那个时代依然摆脱不了悲惨的结局,常四爷的遭遇象征着个人反抗社会的必然失败。(常四爷形象具有以下意义:首先,表明族人下层也有存在忠义的爱国人士;其次,满族文化本身也是有价值的文化;最后,清末的满人并不都是坐以待毙,因循守旧的腐朽之物。)
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代表不同文化内涵的人物,在戏剧的结尾处却同归于一种命运,他们烧纸“祭奠自己”,这种沉痛的悲剧结局是对旧社会发出的控诉和嘲讽,形象而有力地彰明“葬送三个时代”的历史命题。
4、但是《茶馆》在悲痛中还隐隐透出一点希望:康顺子是贯穿始终的又一主要人物,她是受迫害的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15岁就被卖给庞太监做老婆,她视庞之义子为亲生一般,后来,康大力参加八路军的游击队,康顺子从这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身上看到了前途与希望,她最终跟着儿子走了,读者也从这两个人物身上看到了人民摆脱苦海的革命曙光。
此外,作者还描绘了其他类型人物的荒唐生活,如老态龙钟的庞太监恬不知耻地宣告自己要娶老婆;心狠手辣的刘麻子大言不惭地讲说他的强盗逻辑;两个军阀队伍中的逃兵托人贩子买了一个共同的老婆;无耻骗子唐铁嘴放言“年头越乱,我的生意就越好”;流氓二德子摇身一变倒成了大学生,混迹于校园专门殴打罢课的学生,这些丑人怪事咄咄有力地暴露着旧时代的种种罪恶,埋下了必然葬送的恶果。
——————————————————————————————————
巴金专题
——————————————————————————————————
一、巴金之于文学史的贡献
巴金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作家,文学创作对他来说既是个人情思的寄植,更是一种事业,一种有益于社会进步、促进旧制度灭亡、新制度诞生的崇高的事业。他始终以战士的姿态从事创作,敢于坚持向旧事物开战,敢于喊出真实的声音,他的作品与时代的脉搏紧相呼应,在读者中有很大的感召力。
巴金的文体不算精美圆熟,也许还不属于那种可供反复推敲咀嚼的创作,但其单纯、朴质、流畅,能有声有色地表现鲜明的感情,能以整体审美氛围的营造抓住读者的灵魂,这跟他喜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动势强烈的句式和富于抑扬力度的语调有关。
巴金的创作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小说创作,特别是中长篇小说创作。巴金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而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30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二、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审美追求
巴金的小说创作有着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其作品擅长用家庭为题材,从家庭来剖析整个社会的本质,善于塑造封建大家庭中的各类人物形象,也善于塑造社会低层普通家庭的各类人物形象,尤其善于刻画
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巴金写作时充满主观激情,融身为作品中的一分子,满腔热忱地在作品中呐喊呼号。在作品中充分投入作家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领悟,这是巴金创作的一个独特追求。(而他所塑造的人物群像中,两类人最为光彩夺目,那就是叛逆者和忍耐者)
三、从《激流三部曲》到《寒夜》,巴金在创作上的突破
从“激流三部曲”到《寒夜》,巴金的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显示出新的追求和突破。《寒夜》的思想主题更加深沉,反映生活的视角更加深入。他虽然仍然采用家庭生活题材,但所描写的不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大家庭的重大变故,而是集中反映几个普通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生老病死,通过他们的生活际遇,让人看清黑暗窒息、矛盾重重的时代社会及其本质特点。
《寒夜》的情节更集中,人物关系更简单,整个作品的结构更为浓缩,但作品在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开掘上更加深入、细腻。
《寒夜》的语言由那种充满激情的呼喊和直接的控诉,转变为一种深沉的批判和冷峻的剖析。无论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还是人物的语言都更为沉静、凝重,充分显示了巴金的现实主义创作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怀念萧珊》感人的原因(06)P461
1、巴金的写作从来都是由感情作为动力和基础,“笔锋常带感情”正是他为文的一贯特点。以30年的感情作底蕴,发之为文,就具有一种深厚的持续而强烈的冲动。
2、关于萧珊的经历,巴金早就烂熟于心,对她一生的欢乐与痛苦,承担与放弃都有足够的了解与分析,涉笔成文时,就自然地流诸笔端,就能把一个人活生生的方方面面展现在读者眼前。再加上萧珊本人的经历(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在部分中国妇女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她在苦难中的忍受与承担,都充分地显示了中国妇女的优秀品质,这也能引起读者长久的共鸣。
《怀念萧珊》的艺术特色(06)
1、作者的千种柔情,万缕哀思都倾注在对亡妻生前、死后的具体描述中,文章主要叙述了在艰难困苦中萧珊对巴金的帮助,她在生命垂危之际善良的愿望和遗恨,真实地再现了他们最后相守时的痛苦也幸福。
2、作者以貌似平淡的随意为之的细节描绘,对萧珊肖像、动作的描绘具有真诚的感情和撼动人心的力量。
一个美好的、善良的、坚强的女性,被无情地毁灭了。这是巴金一家的悲剧,也是那个特殊历史时代的悲剧。作者正是通过正义与邪恶、善良与暴行、美与丑的强烈对比揭露鞭挞了黑暗和丑恶,歌颂正义、善良和美,具有巨大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
艾青专题
——————————————————————————————————
艾青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评论家冯雪峰对艾青的历史地位做了理论上的评定:“艾青的根是深深地植在土地上”,是“在根本上就已和中国现代大众的精神结合着的本质上的诗人”,“中国新诗的创造可以说正由他们在开辟着道路”。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所完成的是历史的“综合”的任务。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
特点:
1 艾青诗歌中独特意象与主题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了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思想与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之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
“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如《大堰河----我的保姆》。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正是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正是艾青的“永恒的主题”。
2 艾青的忧郁的诗绪
艾青的诗神是忧郁的;浸透了诗人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忧郁。
艾青的忧郁产生于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长期性、艰苦性的这种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中。纵观艾青的“忧郁”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看到,所谓“艾青式的忧郁”正是时代情绪,民族传统, 西方文化影响与艾青个人气质的一种“契合”。艾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仰赖于这种天然浑成的“契合”。艾青的忧郁并不表示他对生活的灰心与绝望,相反,正是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执著追求与坚强的信念。因此,他的“忧郁”给读者是一种更加深沉的力量,诗人自己说:应该“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
3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是艾青诗歌创作最重要的审美追求
它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诗歌的情感蕴涵上,艾青的诗作既始终关注着本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同时又把眼光延伸到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显示出了一位大诗人的博大胸怀;二是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艾青的诗作既充分吸取了世界诗歌的多种素养,同时又始终把艺术表现的根深深地扎在自己民族的土壤之中。他是用“从欧罗巴柔和的芦笛”,吹奏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乐曲。艾青的诗,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又给以后的新诗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4 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作为中国新诗又一重要阶段的代表诗人,艾青诗歌所表现出的特点是鲜明独特的。他从对农村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接近他们的要求出发,多年来,一直向他们呈现着自己最真切的诗情。他的诗篇中的忧虑是因为农民的痛苦,振奋是由于农民的苏醒,欢欣是来自农民的解放。可以说,作者是和他笔下的农村劳苦者一起,感受旧世界的桎梏,经历抗战烽火的锻炼,又共享解放的喜悦,土改的欢乐,是一起在革命年代里前进着的。
5 美术素养(艾青诗歌的艺术风格)(04)
作者诗歌中形象的完成,又经常得宜于他的美术素养。他善于用色泽、光彩的渲染以至构图、线条的安排来增加形象的鲜明性。这种色调的运用,又不同于象征派诗歌之文从文字外壳进行虚造假设,而是从生活本身采集而来,是生活实感与诗歌情绪的结合。
6 语言
诗的形象完全依赖语言的表现。艾青坚持从生活斗争中提炼语言,他的语言反映出他对客观现实的认真观察和理解,凝聚着他从中产生的真情实感,又表现了他优异的创造力。他排除对华丽铺设的模仿,没有古旧的羁绊,也很快摆脱了欧化的影响,创造出朴质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他的语言丰富了我国新诗的艺术词汇,增加了新诗的艺术表现力。(艾青虽然尝试过许多中诗体,但真正使他觉得能适应这激烈变动的生活内容,应该成为新诗的“主流”,还是自由体诗。他擅长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地抒写;他的诗歌富于丰满的形象与诗意,并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脚韵或字数格式的划一,却具有内在的旋律与整齐和谐的节奏。
总之,艾青诗作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歌发展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且承前启后,对以后的新诗创作带来深刻的影响。
《我爱这土地》的分析(分析艾青式的忧郁特色)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国主义诗歌,题旨单纯而集中,就是抒写对于“这土地”之“爱”。
诗歌的意象构成分为两大系列,一是歌者系列,包括“鸟”与“我”,二者合二为一,“我”即歌者,“鸟”是歌者的自喻。“我”要像鸟一样,活着、不倦地歌唱;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对“这土地”至死不渝的爱。诗中不用婉转动听而用“嘶哑”写歌喉,令人感到歌者坎坷,悲酸的经历和执著的爱。“我”是一个眼里“常含泪水”的歌者。这是一份带着“忧郁”色调的感情,是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土地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
二是土地系列,包括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种意象中,“土地”是总体意象,统摄其他意象。这些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和现象,而是被赋予了丰厚的社会和时代蕴涵的意象。
《光的赞歌》的分析P481
这首近三百行的抒情长诗,以“光”为中心意象,力图艺术地概括时代的特征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宏大的诗体结构显示出诗人丰富的联想,深沉的思索与开阔的胸襟。诗的开头就采用正反对举的手法,热情讴歌创造生命,带来温暖,给人类以智慧、想象、热情的“光”的美好形象,赞颂“太阳”这个“最大的光源”。继而长诗由对“光”的爱或情的不同态度,揭示人类社会种种复杂现象,坚信在漫长曲折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智慧的光”可以使人“洞察一切,预见一切”,开创出“无限光明,永远光明”的前景。最后,诗歌以昂扬的格调,呼唤每一个生命个体投入“光的队伍”,“发出最大的能量”,在新时代的长跑中,“飞向明天”,“飞向太阳”。
这首长诗又一显著特色是运用象征的手法,在意象描绘中融入诗人深切丰富的生命体验,使意象形态多样化,意蕴多层次化,并具有警示作用的哲理意味。
《光的赞歌》在意与象,理与情的融合上虽未达到诗美之至境,但仍可称得上是艾青诗歌创作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是他的宇宙观,真理观,甚至是他的美学观的一篇诗的表现。
——————————————————————————————————
汪曾祺专题
——————————————————————————————————
关键词:清新隽永 淡泊高雅
一、汪曾祺小说的思想内容
汪曾祺的小说是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他对故乡苏北水乡的风土人情炽热于心,描述起来潇洒自如,而且大量的风土人情描摹有着深刻的人生内涵。如《受戒》中浓重的乡土风情氛围与在这种氛围下生活的人有机结合,别有一番情趣、意蕴。在对乡土风俗的描写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他笔下的人物总是符合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恶丑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同时,老庄的超脱的哲学意念又是他们反抗黑暗,抵抗痛苦的思想手段。这种入世和出世相反相残的审美态度,使他的小说朦胧高雅,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
二、《受戒》的思想内容P508
小说通过对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描写了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表达了作者对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现出对虚伪宗教的否定和批判。
作者写的是和尚,但他却没有写他们墨守清规戒律的刻板生活,而是写了他们身上那种人情和人性的味道,写了他们对于美好的事物,对于爱的追求。
作者的批判也是深邃的。他首先赞美了明海和小英子之间那真纯的爱情,使人觉得,如果连这般纯洁美好的感情都将被宗教毁灭的话,那么宗教是多么的丑恶、残酷。其次,作者通过宗教供职人员本身行为对宗教的反叛,通过他们对于人情、对于爱的追求,深刻地批判了宗教的虚伪。
在对和尚们的生活习俗作了充分铺叙后,小说又以小英子家为中心,展开了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水乡世俗生活画卷。那里孕育了明海与小英子爱情的禾苗。
(小说以“受戒”为题是带有反讽性的,“受戒”本来是和尚表明接受佛门戒律的仪式,而就在明海受戒的同时,两个主人公的爱情也迈向了成熟。
三、《受戒》的艺术风格(汪曾祺小说的艺术风格)
1 小说以散文化的笔调,赞颂了纯朴健康的人性之
美,代表了汪曾祺小说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
2 从人物塑造来说,小说并不着力于刻画完整的人物性格,而是努力捕捉能够表情达意的人物的神情、动作和话语,以折射出人物的心灵世界。
3 小说的散文化笔调还主要表现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小说结构如行云流水,自然随意,小说虽有情节,却又不以情节取胜。
4 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给作品带来了独特的风致。不过,这些描写与人物是和谐统一的。《受戒》花了很大篇幅写风俗人情和地方色彩却并不离题万里,正是因为庵赵庄善良的习俗熏陶了两个小男女对现世生活的热爱,而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则铸造了他们自由恬淡的天性。
5 小说的语言亲切自然,素朴雅洁。作者既追求口语的鲜活和传神,又讲究书面语的精妙和雅洁。
——————————————————————————————————
舒婷专题
——————————————————————————————————
舒婷诗的独特风格
舒婷的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她忠实于自己的感受,用真挚的感情化为诗句来拨动读者的弦,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舒婷的诗歌表达了对时代和社会生活中某些重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她的诗歌以独有的忧伤感,以反映对祖国、对人民炽热深厚的爱而感染了一个时代。
舒婷的诗具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她广泛吸收中外名家的艺术手法,在修饰、段式、构思等方面都有西洋诗的痕迹。她的诗形象、感情与哲理常常结合在一起,使诗的意境更加深远而优美,诗的天地更加广阔。
《双桅船》的思想意蕴P530
诗人描写了一艘双桅船向连绵的海岸倾诉自己的情思,通过双桅船与海岸的分别、结合、再结合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揭示了一种人生哲理。
海岸是双桅船能够得到休息与爱抚的地方,经历了与惊涛骇浪的搏斗之后,谁不希望有一处静的港湾在等待着自己;但海岸同时又是双桅船下次航行的起点,双桅船有他自己的使命,他要航行就必须要辞别海岸的而去。双桅船与海岸之间永远无法改变这种彼此依恋,但又不得不分离的命运,从中我们似乎可以悟到,双桅船是我们每一个人或是整个人类的象征,我们依恋温暖、幸福的港湾,但要前进就不得不舍弃平静的生活、温馨的家庭,只有在风浪的颠簸中我们才能成熟起来;只有经历了苦涩,曾经拼搏奋斗过,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甜美。但是在我们奋斗拼搏获得成功之后,我们能够想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家,回到那个平静的港湾。在某种意义上,双桅船的心境正是我们许多人类共同的心境。
《双桅船》中的象征意义
诗篇中的“船”和“岸”两个主要意象,具有多重不确定的象征性含义。它可以是一首情诗,“船”和“岸”为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但这海岸又不只是情人的代表,它似乎还象征着某种比情人更为阔大深厚的事物,甚至可以说它象征祖国、民族,也可以说是诗人表达对一种远比自己更加博大深沉力量的钦慕、呼唤和追求。
——————————————————————————————————
 


相关话题/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