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考研普通生物学练习题及答案(7)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1-11


7) 鸟类所造成的危害常是局部的,因时、因地以及人们的认识程度和具体需求而异。最明显的是农业鸟害,有些鸟类嗜食谷物或啄食秧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麻雀。这要在权衡得失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方法加以控制。“人鸟争食”的矛盾,随着农作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在认识上会有所改变的。变害为益也是可能的。
8)“鸟撞”是飞机航行中与大群迁徒鸟类相撞而引发的事故,通常多发生在航机起、落或作低空飞行的情况下。在机场的选址,要考虑鸟类的迁徙路线,机场建成之后也应对鸟类的活动规律进行全天、全年的监测 要通过对机场附近生态环境的改造以及发展一些物理、化学及生物的综合技术进行驱鸟工作。
9)鸟类可以携带—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迄今巳知与乌类有关的传染病有20余种:因而开展岛类疚病与寄生生物的研究工作,查明它们之间的转播途径以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对于鸟类的保护和人类的键康都是十分迫切的。
19.答案要点:1)皮肤的表皮层,含有多层细胞,最内层由柱状细胞构成生发层,能不断地产生新细胞向上推移,由此向外,最外层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轻微角质化,称为角质层,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但角质化程度较低,表皮中含有丰富的粘掖腺。粘液腺的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对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不完善性是呼吸的同时必然有水分的散失。2)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比鱼类更大的坚韧性、活动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持作用,椎体大多为前凹型和后凹型,可增大椎体问的接触面,提高支持体重的效能;两栖动物具有五趾型附肢。具有在陆地上支撑身体和运动的能力。但是骨化程度较低,功能尚不完善。3)身体和四肢的运动从单一的游泳变得更加复杂,出现了屈背、扩胸、爬行及跳跃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因此,与这些运动有关的肌肉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由于四肢分节出现了前肢的肘关节、腕关节和后肢的膝关节、踝关节,因此又分化出许多起点和止点都在附肢骨路上的肌肉,用以加强爬行和跳跃能力。4)成体肺呼吸这是陆栖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肺的结构还比较简单,需要辅助呼吸器官以弥补肺脏摄氧的不足。幼体和鱼类一样,营鳃呼吸。5)两栖动物由于不完全的双循环,动脉血液中的含氧量不充分,造成组织细胞中物质的氧化效率不高,新陈代射甚为缓慢,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在很大程度上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需要休眠。6)两栖类的膀胱重吸收水分的机能使体内水份的保持得到了加强,这种节水作用仅不足以抵偿由于体表蒸发所造成的大量失水。这就决定了两栖动物虽能上陆生活,却不能长时间地远离水源。7)视觉器官已初步具有与陆栖相适应的特点。半陆生的蛙蟾类的眼高踞头的背侧,也可深陷至眼眶内,有能活动的眼睑和瞬膜,还有泪腺和哈氏腺,这些结构及腺体分泌物都能使眼球润滑,免遭伤害和干燥有利于陆地生活。视觉调节能力不强,视觉调节方式也不同于改变晶体形状的陆生脊椎动物,所以它们在陆地上还只能说是近视动物。内耳球状囊的后壁已开始分化出雏型的瓶状囊,有感受音波的作用。出现了听觉机能。适应在陆地上感受声波而产了中耳,中耳腔内有一枚耳柱骨,两端分别紧贴内耳外壁的椭圆窗和鼓膜内面的中央,将鼓膜所感受的声波传人内耳,通过听神经传导到达脑,产生听觉。8)繁殖在水中进行,幼体在水中发育。
20.答案要点:腔肠动物门:(1)辐射对称,(2)两胚层(3)有组织分化(4)原始的消化腔—消化循环腔
(5)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
扁形动物门:(1)两侧对称(2)三胚层(3)无体腔(4)具皮肌囊(5)无完全的消化系统(有口无肛)
(6)原肾管的排泄系统(7)梯形神经系统(8)出现了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及附属腺。
环节动物门:(1)身体分成体节(2)具有真体腔(3)开始出现疣足形式的附肢(4)大多数具刚毛,着生在体壁或疣足上(5)有按节排列的后肾管(6)闭管式的循环系统(7)神经系统集中,前端有脑,每节各有一神经节形成一连锁状的神经索。
21.答案要点:(1)分节现象:在动物系统演化上有重要意义,是动物发展的基础。
(2)体腔出现:动物结构上的重大发展,为动物体结构的复杂化、机能的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基础。
(3)有运动器官:刚毛和疣足为动物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其他机能的完善提供了条件。
(4)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提高了营养和氧气的运输能力。
(5)索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集中,动物反应迅速、动作协调。
(6)后肾管排泄:有效地排除机体废物。
22.答案要点:(1)身体异律分节,体节间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从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具几丁质的外骨骼,有保护身体,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接受刺激的功能。
(3)具分节的附肢,能适应爬行、游泳和跳跃,还利用翅作远距离飞行。
(4)产生了专职的呼吸器官,以促进气体交换。
(5)具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
(6)肌肉由横纹肌组成,能作迅速的收缩,产生敏捷的运动。
(7)消化系统完全,分前、中、后肠三部分,并由头部和附肢组成口器。
(8)马氏管、触角腺、颚腺、基节腺等排泄器官的出现,满足了代谢作用旺盛的需要。
(9)具有十分发达的感觉器官,如单眼、复眼,触角、触须、听器、平衡囊。
(10)繁殖能力强,发育过程中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部分种类有休眠和滞育现象以渡过不良环境因子的影响。
23.答案要点:口腔是食物的进口。口腔内的牙齿将食物嚼碎,舌将嚼碎的食物与唾液搅拌,唾液能使食物湿润,好往下咽,并能使食物中少量的淀粉变为糖。咽下去的食物,经过食道到达胃。
胃有储存和消化食物的作用。胃的肌肉发达,能收缩蠕动,胃还能分泌具有消化作用的胃液。胃的收缩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像粥一样的食糜;胃液将淀粉和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
小肠具有消化和吸收养料的作用。食糜到达小肠以后,又加进肠液、胆汁、胰液等具有消化作用的液体,它们可以把食物进一步消化。成为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养料。养料由小肠内的绒毛吸收。随着小肠的蠕动,食糜不断往下走。当到达小肠末端时。食糜中的绝大部分养料已被吸收,只剩下一些残渣。 大肠把食物残渣中的水分进一步吸收,使其变浓,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从以上消化过程可以知道:食物的消化一靠牙齿的咀嚼、胃的蠕动,将食物破碎;二靠唾液、胃液、肠液、胰液、胆汁等消化液,将食物中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变成溶于水的物质,例如唾液可以把淀粉变成糖。
24.答案要点: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1)口腔:由口唇、颊、腭、牙、舌和口腔腺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后,口腔内腺体即分泌唾液,嚼碎后的食物与唾液搅和,借唾液的滑润作用通过食管,唾液中的淀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
(2)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据与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这一复杂的反射动作。
(3)食管:食管是一长条形的肌性管道,全长约25~30厘米。食管有三个狭窄部,这三个狭窄部易滞留异物,也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食管的主要功能是运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时空气进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作用。
(4)胃:分胃贲门、胃底、胃体和胃窦四部分,胃的总容量约1000~3000毫升。胃壁粘膜中含大量腺体,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盐酸、钠、钾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
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纳和消化食物。由食管进入胃内的食团,经胃内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后形成食糜,食糜借助胃的运动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肠。
(5)十二指肠:为小肠的起始段。长度相当于本人十二个手指的指幅(约25~30厘米),因此而得名。十二指肠呈C型弯曲,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四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粘液、刺激胰消化酶和胆汁的分泌,为蛋白质的重要消化场所等。
(6)空肠、回肠:空肠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连回肠,回肠连接盲肠。空肠、回肠无明显界限,空肠的长度占全长的2/5,回肠占3/5,两者均属小肠。空肠、回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
(7)大肠:大肠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四部分。成人大肠全长1.5米,起自回肠,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 常见消化系统病:
(1)口腔疾病:口腔溃疡
(2)胃病:胃病是各种胃的功能性、器质性病变的总称,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及其它各种情况的疾病。
慢性胃炎系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侵润为主,可有少量中性和嗜酸细胞存在。临床上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其常见原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饮酒及不规律饮食。临床表现为:上腹痛、腹胀、烧心、返酸。少数有黑便出血,严重时可出现恶性贫血。体格检查可有上腹压痛。辅助检查可给予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镜检查及上消化道造影。治疗:合理饮食,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去除诱因:包括吸烟、喝酒和非甾体类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对症治疗等。
消化性溃疡:概念: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形成的根本原因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最近认为H.P感染,胃酸分泌过多,非甾体类药物是形成溃疡的三个基本因素。因其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规律性周期性上腹痛、烧心、反酸、呕血、黑便等。辅助检查包括,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镜检查及上消化道造影。诊断主要通过胃镜来确诊。治疗可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抑酸、保护胃黏膜和对症治疗。
胃癌:胃癌是我国死亡率非常高的一种消化道肿瘤,在临床上一经确诊往往已到中晚期,因此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寻找一条能够对胃癌作出早期诊断的途径或方法已显得十分迫切。胃癌的发生往往经历多年、多阶段的癌变发展过程即: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等病理过程。胃癌的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同胃炎、溃疡病的症状相似。其确诊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如能早期发现,可行手术治疗。癌的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同胃炎、溃疡病的症状相似。其确诊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如能早期发现,可行手术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由于幽门螺杆菌是造成胃炎、溃疡病及胃癌的主要元凶,因此及时检查并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尤为重要。其根除方法使用中华医学会推荐的正规三联或四联治疗方法。
(3)肝病: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损害及肝硬化,肝癌
(4)消化道肿瘤
25.答案要点:肝脏是人体的物质代谢中心。因此被形象地称为人体的“化工厂”。它对人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激素等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具有生物转化、分泌和排泄等多方面功能。
(1)代谢功能:
①糖代谢: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消化后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肝脏将它合成肝糖原贮存起来;当机体需要时,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供机体利用。
② 蛋白质代谢:肝脏是人体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γ球蛋以外的球蛋白﹑酶蛋白及血浆蛋白的生成﹑维持及调节都要肝脏参与;氨基酸代谢如脱氨基反应﹑尿素合成及氨的处理均在肝脏内进行。
③ 脂肪代谢:脂肪的合成和释放﹑脂肪酸分解﹑酮体生成与氧化﹑胆固醇与磷脂的合成﹑脂蛋白合成和运输等均在肝脏内进行。
④ 维生素代谢:许多维生素如A B C D和K的合成与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肝脏明显受损时会出现维生素代谢异常。
⑤ 激素代谢: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当肝功长期损害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
(2)胆汁生成和排泄: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汁酸的生成和排泄都由肝脏承担。肝细胞制造﹑分泌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胆囊浓缩后排放入小肠,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3)解毒作用: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害废物及外来的毒物﹑毒素、药物的代谢和分解产物,均在肝脏解毒。
(4)免疫功能:肝脏是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它能通过吞噬﹑隔离和消除入侵和内生的各种抗原。
(5)凝血功能: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制造,肝脏在人体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肝功破坏的严重程度常与凝血障碍的程度相平行,临床上常见有些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衰竭而致出血甚至死亡。
(6)其它:肝脏参与人体血容量的调节﹑热量的产生和水、电解质的调节。如肝脏损害时对钠﹑钾﹑铁
﹑磷﹑等电解质调节失衡,常见的是水钠在体内潴留,引起水肿、腹水等。编辑:糖糖
26.答案要点:人体内的寄生虫有:阿米巴、麦地那龙线虫、钩虫、血吸虫、肺吸虫、绦虫、蛔虫、鞭毛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疟原虫
(1)阿米巴:一种生活在湖泊中的微生物能钻入游泳者鼻孔,进入大脑“蚕食”脑细胞,导致病人脑死亡,被称作“杀人虫”。
(2)麦地那龙线虫:麦地那龙线虫(Dracunculus medinensis)的成虫寄生在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组织内,引起麦地那龙线虫病(dracunculiasis)。雌虫移行至皮肤,使皮肤出现条索状硬结和肿块;释放的幼虫可引起丘疹、水泡、脓泡、蜂窝组织炎、脓肿、溃疡等症状;代谢产物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发热、头晕、恶心、腹泻、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虫体还可引起截瘫;亦可引起眼部、心脏及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变;后遗症有关节炎、滑膜炎、关节强直和患肢萎缩,影响劳力。
(3)钩虫:钩虫寄生于脊椎动物体内引起钩虫病。丝状蚴侵入皮肤后引起皮炎,多见于足趾和手指间。成虫寄生于肠道后,引起粘膜出血点和小溃疡,会导致宿主慢性失血,体力减弱。儿童严重感染后会造成侏儒症。钩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对人危害极大。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全球感染人数估计仍有9亿之多。感染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二种:即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4)血吸虫: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种类较多,主要有三种,即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有许多不同于其它人体寄生吸虫,如血吸虫系雌雄异体;成虫在肠系膜静脉或膀胱静脉丛寄生,虫卵从粪或尿中排出,
(5)肺吸虫:肺吸虫寄生于肺部引起肺吸虫病,是主要的慢性地方性寄生虫病。临床上有咳嗽、胸痛、咯棕红色果酱样痰等症状,亦可由成虫、童虫、虫卵的异位寄生或侵入脑、脊髓、腹腔、肠、肾、皮下等组织,产生相应的症状。因此本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当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肺吸虫活囊蚴的蟹、蜊蛄、沼虾、水生昆虫红娘华等可获得感染。
(6)绦虫:绦虫广泛地寄生于人、家畜、家禽、鱼和其他经济动物的体内,引起各种绦虫病和绦虫蚴病。
(7)蛔虫: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受感染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食欲不振或善饥、脐周阵发性疼痛、营养不良、失眠、磨牙等症状,
(8)鞭毛虫:是以鞭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的原虫。无色素体。种类繁多,分布很广,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营寄生生活的鞭毛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泌尿道、血液及阴道毛滴虫对人体危害较大。
(9)丝虫:丝虫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由斑氏丝虫及马来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引起丝虫病,是慢性寄生虫病。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期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及慢性期的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亦有无明显症状的丝虫感染。
(10)杜氏利什曼原虫:我国的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即黑热的意思。因其致病力较强很少能够自愈,如不治疗常因并发病而死亡。
(11)疟原虫:疟原虫是一类最低等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它们的整个身体虽则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却是引起疟疾的罪魁祸首。
 
 
 
 
 
 

 


相关话题/普通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