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考研普通生物学练习题及答案(6)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1-11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造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25.答案要点:1).且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一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26.答案要点:当混有大量唾液的纤维质食物(如干草)进入瘤胃以后,在微生物(细菌、纤毛虫和真菌)作用下发酵分解(有时也能进入网胃)。存于瘤胃和网胃内的粗糙食物上浮,刺激瘤胃前庭和食道沟,引起逆呕反射,将粗糙食物逆行经食道人口再行咀嚼。咀嚼后的细碎和比重较大的食物再经瘤胃与网胃的底部,最后达于皱胃。这种反刍过程可反复进行,直至食物充分分解为止。
27.答案要点:1) 四肢强健有力,前后肢均为五指(趾),末端具爪,善于攀爬、疾驰和挖掘活动;
2) 爬行动物的皮肤特点是表皮高度角质化, 且外被角质鳞,构成完整的鳞被,可以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3) 脊柱已分化成陆栖脊椎动物共有的颞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等5个区域。出现了2枚荐椎,第一、第二颞椎分别特化为寰椎和枢椎。寰椎前部与颅骨的枕髁关连,枢椎的齿突伸人寰椎,构成可动联结,使头部获得更大的灵活性,从而使头部既能上下运动,又能转动。荐椎数目的增多及其与腰带的牢固连接,加强了后肢承受体重负荷。
4) 颈椎、胸椎和腰椎两侧都附生发达的肋骨,爬行动物前面一部分胸椎的肋骨均与腹中线的胸骨连接成胸廓。是与保护内脏器官和加强呼吸作用的机能密切相关的,同时也为前肢肌肉提供了附着点;肋骨附有肋间肌,它们的收缩可造成胸廓有节奏性的扩展和缩小,协同呼吸运动的完成。
5) 出现肋间肌 是营胸腹式呼吸的陆栖脊椎动物的特有肌肉。肋问肌位于胸部表层肋上肌下方的相邻两枚肋骨之间,用于调节肋骨升降,控制胸腹腔的体积变化,完成呼吸作用。
6) 四肢上部的肌肉粗大,将动物体抬离地面并往前爬动
7) 口腔与咽有明显分界,有发达的唇腺、腭腺、舌腺和舌下腺等口腔腺,其分泌物有助于湿润食物和吞咽动作的完成。
8) 肺脏形似囊状,内部具有复杂的间隔,使之分隔成无数蜂窝状小室,并分布着极其丰富的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微血管,能更有效地扩大与空气接触及交换气体的表面积。
9) 大多数爬行动物泌排的尿液中,其含氮废物主要是尿酸(和尿酸盐,它们比尿素)难溶于水,通过泄殖腔随粪便排出,而水分在这些物质沉淀时,又被输尿导管、大肠和膀胱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内,对于干旱地区生活的爬行动物减少体液丧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适应意义。
10) 爬行动物在胚胎发育期间,羊膜卵的结构不但能保护胚体和有效地阻止卵内的失水,而且还能以较小的体积来盛纳通过尿囊所排出的尿酸盐等代谢废物。能够在陆地繁殖。
11) 行动物都有活动性的上、下眼脸和瞬膜,在龟鳖类、鳄类和蜥蜴中出现了泪腺,其分泌物经鼻泪管由鼻腔排出。蛇眼表面盖有一层透明的薄膜,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28. 答案要点: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中胚层。其意义为: ①减轻了内外胚层某些机能负担。 ②促进了消化系统的加强和整个代谢水平的提高。 ③促使神经系统向前端集中。 ④中胚层的产生对机体其它方面也有影响。
29.答案要点:辐射对称;两胚层;有组织分化;原始的消化腔—消化循环腔;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
30.答案要点:次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为中胚层裂开形成。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一个重要发展;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加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同时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
31.答案要点:两侧对称;中胚层;皮肤肌肉囊;原肾管的排泄系统;梯式神经系统;固定的生殖腺和一定的生殖器官及附属腺。
32.答案要点:昆虫的呼吸器官为气管。气管是体壁的内陷物,不会使体内水分大量蒸发,其外端有气门和外界相通,内端则在动物体内延伸,并一再分支,布满全身,最细小的分支一直伸入组织内直接与细胞接触。一般动物的呼吸器官,无论是腮还是肺,都只起到交换气体的作用,对动物身体内部提供氧气和排放碳酸气体都要通过血液的输送,唯独节肢动物的气管却可直接供应氧气给组织,也可只直接从组织排放碳酸气,因此昆虫的呼吸器官---气管是动物界高效的呼吸器官。
33.答案要点:咀嚼式口器,如直翅目;刺吸式口器,如蚊子;虹吸式口器,如鳞翅目蝶和蛾的成虫;舔吸式口器,如蝇类;锉吸式口器,如蓟马;嚼吸式口器,如膜翅目蜂类。
六、论述题:
1.双子叶植物根的维管形成层是怎样产生的?如何使根增粗?
2.双子叶植物茎的维管形成层是怎样产生的?如何使茎增粗?
3.比较禾本科植物茎与双子叶植物茎初生结构的主要区别。
4.论述被子植物的生活史,并指出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
5.比较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以这三者的变化关系说明植物界的演化规律。
6.什么叫次生生长?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是如何加粗的?
7. 比较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
8. 比较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9. 比较双子叶植物根和茎的初生结构。
10.比较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特征的异同点。
11.从子叶数目、根系、茎内维管束、叶脉、花各部分数目等五个方面说明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不同。
12.被子植物比其他类群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试从孢子体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特点分析其适应性。
13.试述被子植物成熟花粉粒的结构及形成过程(不详述减数分裂过程)。
14.试述单孢型胚囊的发育过程。
15.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6.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不少于10个)
17.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8.鸟类与人的直接利害关系及鸟类的保护与利用。
19.两栖纲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及不完善性。
20.比较腔肠、扁形和环节三门动物,说明在有机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进化。
21.环节动物在动物进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的进步性特征有哪些?
22.从节肢动物的特点,说明在动物界中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
23.试论人类消化食物的过程?
24.论人类的消化系统构造及常见消化系统病。
25.肝脏的作用有哪些?
26.试论人体内的寄生虫。
1.答题要点:在根毛区内,次生生长开始时,位于各初生韧皮部内侧的薄壁细胞开始分裂活动,成为维管形成层片段。之后,各维管形成层片段向左右两侧扩展,直至与中柱鞘相接,此时,正对原生木质部外面的中柱鞘细胞进行分裂,成为维管形成层的一部分。至此,维管形成层连成整个的环。维管形成层行平周分裂,向内、向外分裂的细胞,分别形成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即次生维管组织),与此同时,维管形成层也行垂周分裂,扩大其周径,使根增粗。在表皮和皮层脱落之前,中柱鞘细胞行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向内形成栓内层,向外形成木栓层,共同构成次生保护组织周皮。
2.答题要点:茎维管束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之间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束中形成层;和连接束中形成层的那部分髓射线细胞也恢复分裂性能,变成束间形成层,束中形成层和束间形成层连成一环,共同构成维管形成层。维管形成层随即开始分裂活动,较多的木本植物和一些草本植物,维管束间隔小,维管形成层主要部分是束中形成层,束中形成层分裂产生的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增添于维管束内,使维管束的体积增大,束间形成层分裂的薄壁组织增添于髓射线。维管束增大,茎得以增粗。许多草本植物和木本双子叶植物,茎中维管束之间的间隔较大,束中形成层分裂产生的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增添于维管束内,而束间形成层分裂产生的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则组成新的维管束,添加于原来维管束之间,使维管束环扩大。双子叶植物茎在适应内部直径增大的情况下,外周出现了木栓形成层,并由它向外产生木栓层向内产生栓内层,木栓形成层、木栓层、栓内层三者共同构成次生保护组织一周皮。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包括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薄壁组织增添于髓射线。维管束增大,茎得以增粗。许多草本植物和木本双子叶植物,茎中维管束之间的间隔较大,束中形成层分裂产生的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增添于维管束内,而束间形成层分裂产生的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则组成新的维管束,添加于原来维管束之间,使维管束环扩大。双子叶植物茎在适应内部直径增大的情况下,外周出现了木栓形成层,并由它向外产生木栓层向内产生栓内层,木栓形成层、木栓层、栓内层三者共同构成次生保护组织一周皮。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包括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
3.答题要点: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茎的横切面)由表皮、皮层、维管柱三部分构成。禾本科植物茎没有皮层和中柱界限,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中。其茎由表皮、基本组织、维管束三个基本系统构成。双子叶植物茎表皮一般由一种类型表皮细胞构成,细胞外壁有角质层,表皮上有气孔分布,并常有表皮毛等附属物的分化。而禾本科植物茎表皮由长细胞、短细胞、气孔器有规律排列而成。长细胞是构成表皮的主要成分,其细胞壁厚而角质化,纵向壁呈波状。排成纵列。而短细胞亦排成纵列,位于两列长细胞间,一种短细胞具栓化细胞壁的为栓细胞,另一种是含大量二氧化硅的硅细胞。表皮上气孔由一对哑铃形的保卫细胞构成,保卫细胞的旁侧各有一个副卫细胞。双子叶植物茎的皮层位于表皮与维管柱之间。由多层细胞构成,有多种组织,其中以薄壁组织为主。皮层内是维管柱,它由维管束、髓和髓射线等组成,在幼茎中央的为髓。而禾本科植物茎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中,基本组织主要由薄壁细胞组成,紧连表皮内侧常有
几层厚壁细胞形成的机械组织。中央由薄壁细胞解体的形成髓腔的(如小麦、水稻等)茎中空,不形成髓腔者(如玉米、高梁等)则为实心茎。
4.答题要点(表略):在被子植物生活史中,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受精卵(合子)开始直到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和胚囊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前为止,这一阶段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为二倍体,称为二倍体阶段(或孢子体阶段、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这个阶段时间较长,并占优势,能独立生活;第二个阶段是从花粉母细胞和胚囊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单核花粉粒(小孢子)和单核胚囊(大孢子)开始,直到各自发育为含精子的成熟花粉粒或花粉管,以及含卵细胞的成熟胚囊为止,此时,这些有关结构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单倍的,称为单倍体阶段(或配子体阶段、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此阶段时间较短,结构简化,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孢子体上来获取营养。在生活史中,二倍体的孢子体阶段和单倍体的配子体阶段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被子植物的生活史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和转折点。
5.答题要点: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都是高等植物,都具有高等植物的陆生;有根、茎、叶的分化;多细胞生殖器官;有性生殖的合子经过胚的阶段发育成新个体等特征。
苔藓植物是一类结构比较简单的高等植物,是植物从水生到陆生过渡形式的代表。其主要特征是:①比较高级的种类其植物体有茎、叶的分化,可是还都没有真正的根。②它们没有维管束那样的真正输导组织。有性生殖器官是由多个细胞构成,雄性生殖器官叫精子器,雌性生殖器官叫颈卵器。④配子体占优势,孢子植物体不能离开配子体独立生活。蕨类植物一般陆生。其主要特征是:①有根、茎、叶的分化。②有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的维管束。③有明显的世代交替,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的生活。种子植物最大的特征是产生了种子。与种子出现有密切关系的是花粉管的产生,它将精子送到卵旁,这样在受精这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上,就不再受环境--水的限制。它们的孢子体发达,高度分化,并占绝对优势;相反配子体则极为简化,不能离开孢子体而独立生活。细胞构成,雄性生殖器官叫精子器,雌性生殖器官叫颈卵器。④配子体占优势,孢子植物体不能离开配子体独立生活。蕨类植物一般陆生。其主要特征是:①有根、茎、叶的分化。②有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的维管束。③有明显的世代交替,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的生活。种子植物最大的特征是产生了种子。与种子出现有密切关系的是花粉管的产生,它将精子送到卵旁,这样在受精这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上,就不再受环境--水的限制。它们的孢子体发达,高度分化,并占绝对优势;相反配子体则极为简化,不能离开孢子体而独立生活。
由此可见,这三大类群植物的演化规律是:植物体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合子发育形成胚。从水生到陆生,并逐渐相应出现了适应陆生生活的形态结构(根的出现、维管组织的分化、机械组织的分化和加强、精子失去鞭毛、种子的形成、孢子体逐渐发达,配子体逐渐退化等)。种子植物是最适应陆生生活的植物类群。
6.答案要点:次生生长: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的次生分生组织(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细胞分裂、生长、分化使器官增粗的生长称为次生生长。
根的次生生长:
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
维管形成层最初发生在初生木质部之间的薄壁组织中,初为条状,后逐渐向左右两侧扩展,至初生木质部脊处,该处的中柱鞘细胞恢复分生能力,原来条状形成层互相连接成为完整的连续的形成层环,但初为凹凸不平的波状,后由于形成层条状部分向内形成的组织较多,最终使形成层成为圆环形。
维管形成层活动的结果,产生轴向系统和径向系统。轴向系统即次生维管组织,包括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主要进行纵向运输。径向系统即维管射线,从形成层处向内外贯穿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包括木射线和韧皮射线;维管射线主要进行横向运输,次生木质部的水分和无机盐经过维管射线运至形成层和次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的有机养料可以通过维管射线运至形成层和次生木质部。
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及活动
木栓形成层最早发生在根的中柱鞘,中柱鞘细胞恢复分生能力进行切向分裂,向外产生木栓,向内产生栓内层,它们与木栓形成层共同组成周皮起次生保护作用。中柱鞘部分的木栓形成层活动一段时间就停止了,以后的木栓形成层逐渐内移,可达次生韧皮部。
茎的次生生长:
维管形成层的发生、活动
维管形成层由束中形成层和束间形成层共同组成,束中形成导来源于原形成层,位于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束间形成层是由维管束之间的相当于束中形成层位置的薄壁细胞恢复分生能力而形成。
维管形成层由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组成,前者主要进行切向分裂,产生茎的轴向系统,包括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进行纵向运输;后者细胞分裂产生径向系统,即维管射线,主要进行横向运输。 木栓形成层的发生、活动
第一次木栓形成层在不同植物中有不同的起源,可能起源于表皮,紧接表皮的皮层细胞,皮层的第二、三层细胞,近韧皮部的薄壁组织细胞转变。当第一个木栓形成层活动停止后,新的木栓形成层再形成,其发生的位置依次深入,最深可达次生韧皮部。
木栓形成层活动的结果是产生周皮,但是在树干的局部部位木栓形成层向外不产生木栓,而是形层胞间隙发达的补充组织,形成皮孔,从而保证树干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7.答案要点: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区别如下:
11.答案要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主要区别是:(1)子叶数目:单子叶植物种子子叶1枚,双子叶植物种子子叶2枚。(2)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为须根系,双子叶植物根系为直根系。(3)茎内维管束:单子叶植物的茎内维管束是散生的;双子叶植物的茎内维管束排列成圆筒状;且单子叶植物的茎原形成层全部分化为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其茎只有初生生长,无次生生长。而双子叶植物茎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有原形成层保留部分,其茎可进行次生生长。使茎加粗。(4)脉序:单子叶植物的脉序为弧形或平行脉序,双子叶植物的脉序为网状脉序。(4)花:单子叶植物的花通常为3基数,而双子叶植物的花通常为5或4基数;单子叶植物的花粉具单个萌发孔,双子叶植物的花粉具3个萌发孔。
12.答题要点:① 被子植物孢子体高度发达,有导管,配子体极度简化,无颈卵器和精子器,精子无鞭毛;② 被子植物具有真正的花;③ 被子植物具有双受精过程;④ 被子植物的胚珠包藏,受到保护;⑤ 被子植物无多胚现象,提高了胚的效率;⑥ 被子植物具有丰富的体型、生境、营养方式和传粉方式多样化。被子植物的这些特点使其比其他类群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
13.答案要点:被子植物成熟花粉粒,包含一个营养细胞、一个生殖细胞(二胞型花粉粒);或一个营养细胞、二个精子(三胞型花粉粒)。

维管束
药 药隔
原 中部细胞 薄壁细胞

四个角隅处原表
(内层) 或分裂 (小孢子母细胞)
胼胝质壁溶解
4个单核花粉粒(细胞壁薄、细胞质浓、核位于细胞中央)
营养细胞(大)
有丝分裂 (两者仅以质膜相隔离)
——— 单核花粉粒
(核及细胞质偏向一侧) 精细胞
生殖细胞(小)有丝分裂
精细胞
14.答案要点:
形成珠心一部分
珠心细胞 减数分裂
(近珠孔端表皮下) 2N —四分体
(N)
3个消失 3次有丝分裂(生长、分化 ) 胞质分裂
单核胚囊 8核胚囊 1个发育 (暂不产生壁) 产生新壁
(近合点端)
3个反足细胞(合点端N)
1个中央细胞(中央2N)
7细胞胚囊 成熟胚囊 (或2个极核)(2N)
2个助细胞(珠孔端N)
1个卵细胞(珠孔端N)
(雌配子)
15.答案要点:1)鸟类与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进步性事件。恒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这与无脊椎动物以及低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有着本质的区别,
2)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数以千计的各种酶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3)在高温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
4)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而不像变温动物那样,一般在夜间处于不活动状态)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
5)恒温是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产热与散热相当,动物体温即可保持相对稳定;失去平衡就会引起体温波动,甚至导致死亡。鸟类与哺乳类之所以能迅速地调整产热和散热,是与具有高度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的。体温调节中枢(丘脑下部)通过神经和内分泌腺的活动来完成协调。由此可见,恒温的出现促进了动物其它器官系统的进步。
16.答案要点:1)鸟类身体呈纺锤形,体外被覆羽毛,具有流线型的外廓,从而减少了飞行中的阻力。
2)前肢变为翼,着生羽毛成为飞翔器官。
3)薄而松的皮肤,便于肌肉剧烈运动。
4) 羽毛着生在体表的一定区域内称为羽区。不着生羽毛的地方称裸区,羽毛的这种着生方式,有利于剧烈的飞翔运动。
5) 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满气体的腔隙,有利于减轻体重.
6) 颈椎椎骨之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称异凹型椎骨。这种特殊形式的关节面使椎骨间的运动十分灵活。第一枚颈椎呈环状,称为寰椎;第二枚颈椎称为枢椎。与头骨相联结的襄椎,可与头骨一起在抠椎上转动。这就大大提高了头部的活动范围。鸟类头部运动灵活.
7) 胸椎借硬骨质的肋骨与胸骨联结。构成牢固的胸廓。保证胸肌的剧烈运动和完成呼吸,
8) 尾骨退化,最后几枚尾骨愈合成——块尾综骨,以支撑扇形的尾羽。鸟类脊椎骨骼的愈合以及尾骨退化,
就使躯体重心集中在中央,有助于在飞行中保持平衡。
9) 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鸟喙外具角质鞘,构成锐利的切缘或钩,是鸟类的取食器官.
10) 左右锁骨以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成“V”形,称为叉骨。叉骨具有弹性,在鸟翼剧烈煽动时可避免左右肩带(主要是乌喙骨)碰撞。
11) 手部骨骼(腕骨、掌骨和指骨)的愈合和消失现象,使翼的骨骼构成一个整体,扇翅才能有力。
12) 后肢骨骨块愈合减少且延长,能增加起飞时的弹力
13) 使翼扬起(胸小肌)及下损(胸大肌)的肌肉十分发达。此外,不论是支配前肢及后肢运动的肌肉,其肌体部分均集中于躯干身体的中心部位,其它肌肉退化以减轻体重.
14) 鸟类的直肠极短,不贮存粪便,且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有助于减少失水以及飞行时的负荷。
15) 具有非常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相通连。气囊广布于内脏、骨腔以及某些运动肌肉之间。有助于减轻身体的比重,减少肌肉间以及内脏间的磨擦,
16) 排泄尿酸减少失水,鸟类不具膀胱,所产的尿连同粪便随时排出体外,通常认为这也是减轻体重的一种适应
17) 视觉最为发达,视力调节双重调节能力, 能在一瞬间把扁平的“远视眼”调整为“近视眼”.
17.答案要点:胎生是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为胎生,胚胎在母体内发育,通过胎盘吸取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把排泄物送入母体内。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这是哺乳类在生存斗争中优于其他动物类群的一个重要方面。
哺乳是胎儿发育完成后产出,母兽以乳汁哺育幼兽.
哺乳是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胎件下迅速地发育成长的有利适应的成活率。,加上哺乳类对幼仔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因而具有远比其它脊椎动物类群高得多成活率。
胎生、哺乳是生物体与环境长期斗争中的产物。鱼类、爬行类的个别种类(如鲨鱼和某些毒蛇)已具有“卵胎生”现象。低等哺乳类(如鸭嘴兽)尚遗存卵生繁殖方式,但已用乳汁哺育幼仔。高等哺乳类胎生方式复杂,哺育幼兽行为亦异。这说明现存种类是各以不同方式、通过不同途径与生存条件作斗争,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进展而保存下来的后裔。
18.答案要点:1) 绝大多数鸟类是有益于人类的,它们有的有食、用价值、是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评价动物(包括鸟类)应从对人类的直接利害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基本原则出发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分析、评价。
2)保护的目的在于利用,在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健康的良性物质循环的基础上,要合理的、最大限度的利用动物资源。取用那些有经济价值的、每年通过繁殖而增长的种群中的剩余部分。否则让其自生自灭也是一种浪费。
3)对捕食作用的估价 大多数鸟类能捕食农林害虫,即使是主食植物性食物的鸟类,在繁殖期间也以富含营养及水分的昆虫(特别是鳞翅目幼虫)来饲喂雏鸟,在抑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上有相当的作用。猛禽是啮齿动物的天敌,许多小型猛禽也主食昆虫,因而在控制鼠害和虫害、清除动物的尸体和降低动物流行病的传布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4)鸟类捕食对植物散布的影响 许多鸟类是花粉的传播及植物授粉者,例如蜂鸟、花蜜鸟、太阳乌、啄花乌、绣眼鸟等。以植物种子或果实为食的鸟类,都会有一些未经消化的种子随粪便排出,这些经过鸟类消化道并与粪便一起排出的种子更易于萌发,会随着鸟类的飞移而广为散布。
5)保护食虫鸟类的根本原则是保护和改善它的栖息环境,控制带有残毒的化学杀虫剂的使用以及禁止乱捕滥猎。这是一件长期的任务,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同时加强法律对乱捕滥猎的约束作用。
在园林地区悬挂人工巢箱来招引食虫鸟类,为那些在洞穴内筑巢的种类提供更多的巢址,
6) 狞猎鸟类主要包括一些鸡形目、雁形目、鸠鸽目、行形目以及一些秧鸡、骨顶等。它们都是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的、有季节性集群的以及肉、羽等经济价值高的鸟类。在对其繁殖力及种群数量动态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狩猎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相关话题/普通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