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2007-2009普通生物学考研真题答案(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9-03


3、简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得细胞壁主要层次及其功能
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并与植物细胞的吸收,蒸腾和物质的运输有关。细胞壁分为 3层,即胞间层(中层)、初生壁和次生壁。胞间层胞间层胞间层是在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时形成的,是相邻两个细胞间所共有的一层薄膜。它的主要成分是胶粒柔软的果胶质。胞间层既将相邻细胞粘连在一起,又可缓冲细胞间的挤压,也不会阻碍细胞生长。。初生壁在胞间层两侧,初生壁在细胞分裂末期胞间层形成后,原生质体就 必泌纤维素、半纤维素和少量的果胶质,添加在胞间层上,构成细胞的初生壁。初生壁有弹性,能随着细胞的生长不断增加面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次生壁在初生壁的里面,次生壁添加在初生壁里面,次生壁越厚,壁内的细胞腔就越小,使水分和营养物就不能透过。次生壁只在植物体的部分细胞中有。
4、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糖尿和多尿    
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的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或产生胰岛素抵抗,致使人体对糖类的代谢发生紊乱,摄取的以及在体内产生的糖类不能及时的被吸收利用,血糖浓度升高,糖类大量流失,随水分排除体外,形成糖尿,同时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5、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当一个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末梢时,即由它引起去极化,使接头前膜中的电压依赖性Ca2+通道开放,Ca2+沿浓度差内流入神经末梢,触发活动区处的突触泡与接头前膜融合并开口,将内含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释放出的乙酰胆碱迅速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终板膜,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终板膜对Na+与K+的通透性瞬时升高。这种阳离子通透性变化,是由于受体与乙酰胆碱分子结合后引起了受体分子构型变化,使其离子通道开放造成的。乙酰胆碱受体 的离子通道既允许Na+,也允许K+通过。因此,当乙酰胆碱受体离子通道开放时Na+沿浓度差内流,K+沿浓度差外流。由它们所携带的净电流使终板膜瞬时去极化。当终板电位超过肌细胞的阈值,出现肌细胞动作电位,通过肌细胞内的兴奋-收缩耦联机制,使得肌细胞收缩。

四、论述题(每题15分)
1、试述输导组织的细胞类型,特点及在植物体中的分布和作用
输导组织是植物体中担负物质长途运输的主要组织,是植物体中最复杂的系统。输导组织分为二类,一类为木质部,主要运输水分和溶解于其中的无机盐;另一类为韧皮部,主要运输有机营养物质。
输导组织是植物体中输送水分、无机盐和营养物质的组织。其共同特点是细胞长形,常上下相连,形成适于输导的管道。
管胞和导管是专管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及溶于水中的无机养料的输导组织,存在于植物的木质部中。
管胞是蕨类植物和绝大多数裸子植物唯一的输水组织,同时也兼有支持作用。有些被子植物或被子植物某些器官也有管胞,但不是主要的输导组织。管胞呈狭长形,两端尖斜,末端不穿孔,细胞无生命,细胞壁木质化加厚形成纹孔,以梯纹及具缘纹孔较为多见。管胞互相连接并集合成群,依靠纹孔(未增厚部分)运输水分。因此液流的速度缓慢,是一类较原始的输导组织。
导管是被子植物最主要的输水组织,少数裸子植物如麻黄也有导管。导管是多数纵长的管状细胞连接而成,每个管状细胞称为导管分子,导管分子的侧面观与管胞极为相似,但其上下两端往往不如管胞尖细倾斜、而且相接处的横壁常贯通成大的穿孔,因而输导水分的作用远较管胞为快。细胞壁一般本质化增厚,形成的纹理或纹孔的不同而有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单纹孔和具缘纹孔导管。
筛管和伴胞是输送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营养物质到植物其它部分的输导组织,存在于植物的韧皮部中。
筛管是由一列纵行的长管状活细胞构成的,其组成的每一个细胞,称为筛管分子。筛管分子上下两端横壁由于不均匀地纤维素增厚而形成筛板,筛板上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上下相邻两筛管分子的细胞质,通过筛孔彼此相连,形成同化产物输送的通道。
伴胞是位于筛管分子旁侧的一个近等长、直径较小的薄壁细胞。具浓厚的细胞质和明显的细胞核,并含有多种酶,筛管的输导机能与伴胞有密切关系。伴胞为被子植物所特有,蕨类及裸子植物则不存在。
2、试述动物个主要类群的排泄和水平衡器官及其分布
(1)伸缩泡:原生动物以及某些海绵动物  伸缩泡主要功能不是排泄而是调节水量。
(2)原肾管:原肾管由动物体外胚层陷入体内形成,是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纽形动物、内肛亚门苔藓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  
原肾管是一端开口的管道,开口在动物的游离面,密闭的盲管状终末部分则伸进体内的器官、组织间隙。盲管顶端由焰细胞封盖。焰细胞呈管状,管中发出一束纤毛(或单根鞭毛)伸入其下的由管细胞围成的毛细管中。毛细管的管壁上有不同形状的小孔,通过这些小孔与组织间隙相连通。
   在原肾管的毛细管内,焰细胞纤毛不断扑动,产生负压,驱动体内废液从小孔滤过进入原肾管,然后,经排泄管从排泄孔排出体外。原肾最初的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
(3)后肾管:从环节动物门开始,动物体具备了真正的体腔,它们的排泄器官也进入了后肾管型的时代。后肾管是中胚层来源的体腔上皮向外突出形成的。但往往也将由体腔管和原肾管一起形成的混合肾管计入其中。后肾管与原肾管的主要区别有:①胚层来源不同,原肾管来源外胚层,而后肾管系来源中胚层;②原肾管为一端开口的盲管,而后肾管两端开口,一端在动物体体腔壁(或隔膜上),另一端开口于体表;③原肾管是由管细胞构成的细胞内管,而后肾管是由一层体腔上皮所围成的。
      由于后肾管开始从血液中接受排泄物,使进入管内的体腔液代谢废物浓度大大升高,加之重吸收作用的出现,肾管中的液体与体腔液很不相同,就此可称为尿。
(4)马氏管:马氏管是蛛形纲、多足纲和昆虫纲的排泄器官。马氏管是由肠管上皮突出衍生形成的细小盲管,但来源不一定,如蛛形纲的马氏管起源内胚层,而昆虫纲由起源外胚层的后肠上皮形成。马氏管盲端浸泡在动物体的血窦中,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渗入马氏管,经高度浓缩后随粪便经后肠、肛门排出。

相关话题/普通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