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划重点——发展心理学【背诵版】(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11-27

二、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弗洛伊德理论与艾里克森理论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2)弗洛伊德心理发展五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3)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4)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二者主要区别是:

①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

②弗洛伊德仅把儿童置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艾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③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8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④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

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各种心理现象是行为的组成的因素或方面,而且可以用客观的刺激(S)—反应(R)来论证。

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首先,华生提出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最后,华生认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华生研究儿童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应:怕、怒、爱

(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与华生的刺激—反应心理学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首先,在斯金纳看来,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其次,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最后,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

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提倡强化的积极作用。

斯金纳操作性行为的思想被大量用于行为矫正。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则可以不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强化也可以是替代强化,,强化还可以是自我强化;

攻击性的社会化也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大多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呈现适当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帮助、合作和利他主义等)模式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

3、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茨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心理的发展指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三是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

一个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一个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和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维果茨基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

运用符号可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学生早年还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技能。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另一个是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

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新的图式。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相对具体性、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刻板、集中化、集体独白】、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守恒、去集中化、去中心化、可逆性】、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抽象逻辑思维】。

5、生态系统理论

该理论由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并完善,被普遍接受为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导性理论。五个系统为:

微系统:直接环境

中系统:中系统由直接环境之间的联系构成

外系统:间接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条件

宏系统:较大的文化背景

时间系统:环境事件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相关话题/发展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