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教程 圣才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01


2.马克思从哪些方面说明教育对社会生产的重要意义?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为什么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个性形成学说是对“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突破?
答:基于人的本质观,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人的个性形成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对以往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是一个突破。主要表现在: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个性形成学说
①人的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人的遗传素质存在个别差异,但是对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和教育。
②马克思主义重视社会环境与教育对于人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但对“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提出批判,认为它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
③马克思主义将实践的观点纳入关于人的形成发展理论,认为人们是在改造客观环境的实践中,能动地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从而又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发展自身。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以实践的观点,将人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加入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过程,这为科学地解决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并使人的形成发展学说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2)环境、教育与个性形成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爱尔维修和欧文等人关于“人是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十分重视社会环境与教育对于人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又对爱尔维修和欧文等人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率先提出了批判。
他们指出,爱尔维修和欧文等人的重大错误是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把人视为环境和教育的消极产物,并由此认为,改变人必须改变环境,而要改变环境又必须首先改变人,从而陷于环境决定人和人决定环境的循环“怪圈”。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与教育对人的个性形成的观点是对“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一种突破。
4.马克思、恩格斯怎样揭示现代生产、现代科学和现代教育的内在联系?
答:马克思、恩格斯在系统地分析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工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现代生产、现代科学和现代教育的内在联系,即现代生产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而随着现代生产的出现和发展,其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从而通过培养人才和再生产科学技术进一步促进了现代生产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1)现代科学的发展是现代生产出现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代生产的发展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出现和发展,生产技术不断革新,从而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的变化而变革,不断破坏旧的分工,由此推动了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出现和发展。
(2)现代科学和现代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现代教育的产生
随着现代大工业的逐步建立,旧的分工被破坏,工人原有的知识、技能等水平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产了,于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现代生产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能够提供知识更为丰富的、经过了专门的学习和训练的劳动者以适应多种专业的劳动。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教学设备,更新了教育内容、方式、手段等。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为了适应现代大生产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便由此出现和发展起来。
(3)现代教育的发展是现代生产和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代教育的出现和发展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教育为现代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进入生产领域,将其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也充分发挥着辐射作用,带动和训练了更多的人才,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教育不断地使科学知识得以生产和再生产,不仅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保存、选择和传递,而且通过高等专业技术教育机构的研究和开发,再生产科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5.需要有哪些条件,才能真正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5.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怎样理解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具有社会性,并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对于这一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教育是与人类的生产联系在一起的,既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条件也取决于生产关系。社会或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社会性质以及社会职能的实现,并要求教育为这些关系服务,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教育也必然发生变化,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而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必然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反映这种关系的教育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强调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但他们又认为,教育还受多重因素的制约,教育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教育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彻底解放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消灭资产阶级和一切阶级的教育。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由于教育与社会关系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所以对于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又指出:“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实情况出发。”
2.马克思从哪些方面说明教育对社会生产的重要意义?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为什么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个性形成学说是对“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突破?
答:基于人的本质观,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人的个性形成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对以往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是一个突破。主要表现在: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个性形成学说
①人的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人的遗传素质存在个别差异,但是对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和教育。
②马克思主义重视社会环境与教育对于人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但对“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提出批判,认为它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
③马克思主义将实践的观点纳入关于人的形成发展理论,认为人们是在改造客观环境的实践中,能动地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从而又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发展自身。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以实践的观点,将人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加入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过程,这为科学地解决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并使人的形成发展学说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2)环境、教育与个性形成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爱尔维修和欧文等人关于“人是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十分重视社会环境与教育对于人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又对爱尔维修和欧文等人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率先提出了批判。
他们指出,爱尔维修和欧文等人的重大错误是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把人视为环境和教育的消极产物,并由此认为,改变人必须改变环境,而要改变环境又必须首先改变人,从而陷于环境决定人和人决定环境的循环“怪圈”。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与教育对人的个性形成的观点是对“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一种突破。
4.马克思、恩格斯怎样揭示现代生产、现代科学和现代教育的内在联系?
答:马克思、恩格斯在系统地分析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工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现代生产、现代科学和现代教育的内在联系,即现代生产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而随着现代生产的出现和发展,其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从而通过培养人才和再生产科学技术进一步促进了现代生产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1)现代科学的发展是现代生产出现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代生产的发展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出现和发展,生产技术不断革新,从而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的变化而变革,不断破坏旧的分工,由此推动了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出现和发展。
(2)现代科学和现代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现代教育的产生
随着现代大工业的逐步建立,旧的分工被破坏,工人原有的知识、技能等水平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产了,于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现代生产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能够提供知识更为丰富的、经过了专门的学习和训练的劳动者以适应多种专业的劳动。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教学设备,更新了教育内容、方式、手段等。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为了适应现代大生产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便由此出现和发展起来。
(3)现代教育的发展是现代生产和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代教育的出现和发展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教育为现代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进入生产领域,将其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也充分发挥着辐射作用,带动和训练了更多的人才,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教育不断地使科学知识得以生产和再生产,不仅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保存、选择和传递,而且通过高等专业技术教育机构的研究和开发,再生产科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5.需要有哪些条件,才能真正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7.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蒙台梭利儿童发展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体现出新教育的哪些重要特色?
答:蒙台梭利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之一。
(1)儿童发展观的主要特点
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视早期教育;②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节律性、阶段性、规律性;③强调生命力的冲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同时又强调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必须依靠环境和教育的及时、合理的安排。这些都体现出当时席卷欧美的新教育思潮的特色,也是100多年前卢梭所开创的新的儿童教育事业的继续。
(2)体现新教育的特色
蒙台梭利作为新教育的代表人物,所主张的儿童教育发展观,体现了新教育的要求和理论特色,在以儿童教育为中心的基础上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独创精神。重视儿童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道德上灌输资产阶级民主、协作的观念,从而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具体表现为:第一,增进儿童的内在精神力量;第二,尊重儿童个性发展;第三,儿童的天赋自由施展;第四,鼓励儿童自制;第五,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第六,发展男女儿童教育的节奏;第七,要求儿童尊重他人也保持个人主义。
2.你怎样评价蒙台梭利关于自由、纪律与工作的观点?
答:蒙台梭利关于自由、纪律与工作的关系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对其的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1)关于自由、纪律与工作的观点
蒙台梭利提出,真正科学的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是给学生以自由,即允许儿童按其本性个别地、自发地表现。同时她也十分重视纪律的培养,她强调真正的纪律对于儿童来说必须是主动的,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她所谓纪律赖以建立的自由活动是指一种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作业,她把这种活动或作业称作“工作”。
蒙台梭利还具体分析了工作之所以能促使纪律形成的原因:第一,从生理的角度讲,工作有助于儿童肌肉的协调和控制,从而具有正确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第二,从心理的角度讲,工作有助于培养意志力,这是儿童服从纪律的先决条件;第三,工作有助于培养独立性,即能自我支配,依靠自己的器官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要求。
(2)对自由、纪律与工作观点的评价
通过工作这样一种在相当程度上是身心结合的自由活动去建立良好纪律的思想,是蒙台梭利在自由与纪律问题上的基本与独特的观点。这一主张的实质即“纪律必然通过自由而来”。她认为通过“工作”,即使放手给儿童以自由行动的权力,他们也不会有越轨行为。这一主张在她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蒙台梭利通过工作而统一起来的从自由经作业而到秩序的纪律教育思想是富有创见的,但蒙台梭利完全排斥说理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不免和卢梭一样陷入了片面性。
3.试比较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教育理论的异同,并分析其优劣。
答: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蒙台梭利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之一,她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推动了新教育运动及儿童教育的发展。二者的幼儿教育理论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
(1)二者幼儿教育理论的相似之处
①都强调对儿童天性的尊重。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都接受了卢梭的影响,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压迫,反对外铄论;信奉性善,赞同内发论,主张儿童为本位;要求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遵循自然,强调教育中自由及活动的重要性。
福禄培尔认为,既然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因此,按上帝精神的作用和从人的完美性和本来的健全性来看,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的基本标志必然是容忍的、顺应的,仅仅是保护性的、防御性的。他指出专断的、指示性的、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会使存在于人身上的上帝的精神即自由与自决丧失掉,而自由与自决正是全部教育和全部生活的目的与追求。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不仅具有肌体,还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她指出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儿童的生命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她指出当时教育的错误在于,没有意识到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儿童具有一个积极的精神生命,因而有意无意地压制儿童发展。
②都非常重视幼儿期的教育。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都极其重视幼儿期尤其是3~6岁儿童的教育,重视童年生活对人生的影响。倡导建立专门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及培训大批合格教师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福禄培尔明确表示必须为3~7岁的儿童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以便协助家庭更好地教育孩子。他把幼儿园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强调幼儿园是家庭生活的继续和扩展。他指出幼儿园工作的任务是为儿童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好准备,同时还应担负起训练幼儿园教师,推广幼儿教育经验的任务。
蒙台梭利积极开办“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入学接受教育。她指出对于3岁以后的儿童,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能激发其活动动机的有准备的环境,即符合儿童需要的真实环境,充满自由、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
(2)二者幼儿教育理论的不同之处
①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不同。在教育内容、方法上,福禄培尔倡导“游戏”、“恩物”、作业(绘画、纸工、手工),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蒙台梭利则主张“工作”、自我教育、感官教育(包括读、写、算的练习)、实际生活练习等,认为工作是幼儿特有的有价值的活动,反对有想像活动的游戏及玩具,否定了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②教育组织形式的不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福禄培尔要求组织集体教学。福禄培尔深切感受到儿童之间社交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活动所导致的个性自我实现,必须经由“社会化”的历程始能达到,他曾主张应在团体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他把“社会参与”作为重要的幼儿教育方法,要求教育儿童使之充分适应小组生活,并重视家庭和邻里生活的复演。蒙台梭利则主张个别活动,单独学习。
③教师作用的不同。在教师作用问题上,在福禄培尔的幼儿园里,教师被视为“园丁”,须承担对幼儿的关心、指导乃至教学,如“恩物”的演示、说明的职责;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中,教师由主动转向被动,被称为“指导者”,只是承担指导、引导及环境保护、看护的责任。
4.蒙台梭利在世界幼儿教育史上的地位。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8.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内容与现实意义如何?
答:(1)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内容
杜威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标示出杜威的教育观不同于以往教育家的教育学说,是一种崭新的教育观。
①“教育即生活”。在关注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之间的关系中,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论断。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态,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理想的学校生活应该是: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杜威又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论断。他认为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变革,学校生活应成为一个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把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引入教学是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从“教育即生活”到“学校即社会”再到课程的变革即“从做中学”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加强教育和社会的联系,满足儿童的需要并非杜威的最终目的,他还希望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
②“教育即生长”。杜威把“生长”这一生物学概念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实质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教育即生长”这一命题是针对当时的教育时弊而提出的,当时社会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而全然不顾儿童的感受。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就是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但这种尊重绝非放任自流,任由儿童率性发展。杜威所理解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即生长”所体现的儿童发展观也是杜威民主理想的反映。杜威不仅仅把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视为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而且认为儿童充分生长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就含有丰富的价值意义。
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杜威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赋予了“经验”以新的内涵:
第一,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经验不再是通过感官被动获得的一些散乱的感觉印象,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经验在它自身里面就含有结合组织的原理,而不需一个外在的所谓理性来提供这一原理。理性也不再是一个抽象的体系,而是一种智慧,不再凌驾于经验之上,而是寓于经验之中,并在经验中不断修正,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实验的过程、运用智慧的过程、理性的过程。
第二,拓宽了经验的外延,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理性、非理性因素都涵盖在经验之中。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中的经验也就不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
第三,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杜威认为依据经验的交互作用原则,要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的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改善外部条件,以使产生的经验更具教育价值。
总之,这三个命题在本质含义上是相同的,生活的过程、生长的过程、经验(改造)的过程是一个过程。这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共同构成了杜威的教育本质观。
(2)杜威教育本质论的现实意义
①积极意义
杜威教育本质论着意要解决三个重要问题即教育与社会的脱离、教育与儿童的脱离和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杜威的教育本质观要求加强教育、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校不只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的变化,而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优化;要求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理论在实践中指导实践并使自身受到检验和发展等观点至今依然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同时,杜威的教育本质论所反映的教育要克服个人与社会的对立,要培养一种新型的人以适应世界的变化,要求将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结合起来,要求克服教学论中知识与行为、知识与道德、理智与情感、感性与理性等方面的对立等等,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②不足之处
杜威教育本质论也体现出他的改良主义唯心史观,他对教育抱有过高的期望,企图通过教育、通过改变每个人的心智来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他认为民主的目标应以民主的方式去达成,反对暴力革命,反对以暴易暴。他认为智慧的方法较暴力的方法是一个更佳选择,其中改良主义性质十分明显。这也导致了他的一些教育理论不能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一些问题解决方案存在不切实际的弊端。
2.如何评价杜威的课程理论?
答:杜威的课程理论是19世纪末美国在完成近代工业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建立在丰厚的文化成果和对现代社会问题关切的基础之上的。其主要观点有从做中学,强调直接经验的学习,以及教材心理学化。对杜威的评价应该包括:
(1)总结杜威的课程理论,就是要“从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这与杜威的哲学思想和其他教育思想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因此反映在课程上,要求课程与教材的设计要切合儿童的实际兴趣、需要和水平,不能脱离社会实际生活,强调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到儿童的直接经验。而杜威的课程理论又直接影响到他在教学方法等其他教育理论的论述。
(2)杜威对传统课程忽视儿童的兴趣和直接经验等的批判都是切中要害的,而他强调的“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以及活动性的课程等观点都有积极的意义,能够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对于促进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和自我反思,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美国社会的文化重建和对社会矛盾问题的缓冲。此外,他的课程理论对于20世纪的东西方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3)从实践上来讲,杜威的课程理论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要找到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契合点是比较困难的。他所列举的烹调、手工这样的课程似乎更能代表美国农业、手工业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丝毫不能代表美国当时的社会生活。
②不能保证这些科目就适应于儿童的兴趣或者使儿童萌生那么多的问题。杜威意在通过直接经验去理解系统知识,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理解直接经验需要一定的系统知识为条件。
③并非所有的系统知识都可以还原为直接经验。系统知识的存在形式是逻辑的,其根本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包容性,因此,有些系统知识所反映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还原为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有些即使能还原,但在数量和程度上是很有限的。
④将儿童的个人直接经验组织成较为系统的知识存在困难。一则学生的个人直接经验非常有限,二则“组织”需要花费极多的时间和精力,杜威也过高地估计了儿童本人组织知识的能力和教师指导的能力。
3.评述杜威的教学理论。
答:杜威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立足于现代社会探讨教育问题,积极吸取人类文化多方面的成果,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遗产,教学理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从做中学”。杜威抨击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主张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共同活动、共同经验的教学方式。他推崇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从做中学”的方法,即一种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

相关话题/外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