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教程 圣才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01


②法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主要还是教会的天下;强大的法国专制政府对初等教育较为关心,到17世纪则颁布了八个有关法令;当时的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女,免收学费。
③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德国教育一般是以普鲁士教育为主的;17、18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是文科中学;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生活日渐丰富,实科教育随之兴起;从16世纪中期起就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18世纪后期出现了新式的“泛爱学校”。
④俄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7、18世纪是俄国教育向近代化迈进的起步时期和重要转折点。16~17世纪的文教复兴政策,注重开办学校,建立印刷所,印制历史书籍和教材;16世纪末的兄弟会学校面向所有兄弟会会员子弟并接受会员监督,组织上比较民主,教学上提供广泛的知识;18世纪初进行教育改革,创建实科性质的学校,改革初等义务教育,向教育近代化推进。
⑤美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7世纪北美殖民地的教育事业以移植欧洲教育模式为主,宗教是教育的主要出发点和归宿。但教育又是与殖民地的生活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数量少、水平低,是学校的明显特点。18世纪前期出现了学区制度,学区制度适应当时的实际,后来各州相继确立了学区制度。但学区制也强化了教育的地方主义,引起各地教育水平差距加大。
(2)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
通过17~18世纪英、法、德、俄、美等主要欧美国家的教育呈现出的各自的特点可以看出,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如下:
①各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都体现出国家对教育的关心,体现出教育的世俗化趋势;
②各国的教育与工业发展的关系都进一步密切;
③各国教育中的民主意识与实用观念都有所增强。
(3)发展趋势
英、法、德、俄、美等主要欧美国家的教育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①制度化。各国通过相继颁布的各种法律、法令规范各级各类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从而形成较为固定的制度。教育制度化后,教育更加统一规范,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进一步发展。
②民主化。随着生产活动对教育的需求的不断增强,受教育人数也不断的增加,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不断的普及,体现出教育的民主化。
③实用性。教育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知识的教授大都是为了适应实际的需要,而不再是为了知识而知识。因此,教育的实用性不断增强。
2.17~18世纪欧美教育思想的主要倾向有哪些?它们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17~18世纪欧美教育思想的主要倾向
17~18世纪欧美教育思想的主要倾向有自然主义、国家主义和教育心理学化。
①自然主义倾向。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于文艺复兴时代,兴盛于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仍有所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为卢梭和裴斯泰洛齐。卢梭主张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的发展;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特点,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施教。裴斯泰洛齐主张,自然的教育可以通过家庭和学校进行;要求在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兴趣与自觉性,发展儿童在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潜在能力;要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进行教育。
②国家主义倾向。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在19世纪的德国得到较快的发展。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以追求新的“理性王国”为出发点,强调由国家办世俗教育、培养公民和推行义务教育。19世纪德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国家应对全体国民进行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培养民族精神。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唯物主义者拉夏洛泰和德国的费希特等。
③教育心理学化倾向。教育心理学化思潮在17~18世纪的欧美教育思想家卢梭等人的思想中已经初现端倪,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前期达到高潮,从欧洲开始,影响整个世界,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核心是使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使教育与人的心理发展结合起来,表现在课程设计上,课程结构、内容的编排与选择都以心理学为依据,这属于“教育心理”的范畴,通过有效的课程组织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则进入“心理教育”范畴。裴斯泰洛齐是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首倡者,他将教学过程与人的心理研究结合起来,明确提出“教学心理学化”的主张。 
(2)它们对人类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成为之后的一些教育理论的基础。其中,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成为之后的人的和谐发展理论、要素教育论、简化教学方法和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②影响了几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例如,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第斯多惠、杜威等几代教育家,并渗透到他们的思想和实践中。
③对国家各种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体制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法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法国大革命时期各种教育改革方案,以及拿破仑的中央教育集权体制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费希特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统一德国的民族精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0.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试析卢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答:(1)卢梭教育思想的特点
①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揭示教育。卢梭认为人天生具有自爱心与怜悯心,教育的作用只是顺其自然,发挥这份自爱心与怜悯心,同时注重良心的作用,用良心将自爱心与怜悯心结合在一起。
②提出独特的自然教育理念。卢梭所主张的自然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归于自然”,主张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回归于保持完整的大自然,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因此15岁之前的教育必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二是“消极教育”,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天性,顺应儿童身心的发展秩序,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
③提出与公民教育对立的“自然人”的目标。“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又是自由的人,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具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自然人”还是自食其力的人,他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为生。这区别于传统的公民教育培养目标,但是到后期,卢梭也开始提倡公民教育,着重于爱国主义的教育,强调其忠诚感,对“自然人”进行了一些补充。
④提出别具一格的分阶段教育。将自然人的成长划分为四个阶段,按照年龄划分,针对每一阶段提出培养的目标和方法,采用具体的内容,渗透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从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入手,使每一阶段的教育得到很好的发挥。此外还着重提倡女子教育。
(2)卢梭教育思想特点的形成原因
①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卢梭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相联系的。18世纪的欧洲还处于封建制度的统治之下,大多数国家仍然因循守旧,利用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残酷统治,用封建思想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性以阻止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②宗教思想的压制。自由、民主的资产阶级思想被斥为异端,往往刚刚出现就被压制、消灭。此外,宗教思想也居于统治地位,不容其他学说的传播,实施宗教教育残酷的压制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利于儿童的成长。
③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对人们的思想起了启蒙的作用,对社会的主流思想起了挑战作用,也使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在这种情形下,卢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主义教育,疾之如仇,无情地揭露了其压抑儿童个性的种种弊端,要求加以根本改造。
2.试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局限性。
答: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自然教育思想是他教育理论的集中体现。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强调教育要以人的自然发展为中心。自然教育的体系主要包括:
(1)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意义
①卢梭主张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的发展,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特点,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自然的教育基本原则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施教。这确立了一种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影响了几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奠定了欧美新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
②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就是要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卢梭所提出的“自然人”实际上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他在这个问题的论述中所包含的重视普通教育、反对等级教育,强调手脑并用、身心两健,培养独立判断力和适应能力等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是教育思想中的宝贵理论财富。
③卢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标准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他对封建教育腐朽性的揭露切中时弊,对新教育所提出的设想则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在当时的法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对整个欧洲,对后世的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欧美各国的教育家都在研究、实践、修正和丰富卢梭的教育思想,新的儿童观被广为普及。卢梭提出的研究学生、研究儿童的号召,也一直是19世纪乃至20世纪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3)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局限
卢梭作为一个18世纪的欧洲思想伟人,其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当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既有一些落后的、相互矛盾的和主观臆测的东西,也有某些以偏概全的推论。但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教育思想却是富于革命性的,并给后世教育以重大启发。
11.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裴斯泰洛齐教育革新实验的基本指导思想及其意义。
答:(1)教育革新实验的指导思想
裴斯泰洛齐教育革新实验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早期,裴斯泰洛齐主要重视生产劳动的经济价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之间并无内在意义的联系。
后期,裴斯泰洛齐关注生产劳动的教育价值,将两者在人的内部结合起来。他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培养人有重大教育意义,并认为这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途径。因此他不仅把学习与劳动相结合视为帮助贫苦人民掌握劳动技能,从而改变贫困状况的手段,而且将其和体育、智育、德育联系起来,肯定其对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2)教育革新实验的意义
①裴斯泰洛齐在教育革新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和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心理学化理论。裴斯塔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全部符合科学。但他从改革脱离实际、呆读死记的旧教学的强烈愿望出发,在长期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教育教学新方法,对促进教育教学心理学化和教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裴斯泰洛齐在实验中创建的小学各科教法,是初等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它改变了一直盛行于小学中的那种以教本为中心,教师强迫注入,学生呆读硬背,单纯文字重复的教学方式。他重视直观,强调儿童在实际观察事物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思考、推理和判断,得到清晰的观念。
2.“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主要含义及其影响。
答: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并在教育实践中探索以心理学为基础来发展人的能力的方法。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是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中引申出来的。进一步使卢梭提出的教育适应人的本性的思想有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1)“教育心理学化”的主要含义
①教育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裴斯泰洛齐主张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认为只有认真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②教学内容心理学化,即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裴斯泰洛齐还力图从客观现象和人的心理过程探索教育和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要素,并以这些要素为核心来组织各科课程和教学内容,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
③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教学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要与自然活动的规律相协调,首要的是要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
(2)“教育心理学化”的影响
裴斯泰洛齐对人的心理的理解存在着严重的唯心论缺陷,但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不仅成为他自己关于人的和谐发展论、要素教育论、简化的教学方法和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对19世纪欧洲“教育心理学化”逐渐发展为一种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3.“要素教育论”是否完全符合初等教育的教学规律?
答:裴斯泰洛齐提出的要素教育论基本符合当时初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并且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但是其本身也具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改进。具体分析如下:
(1)“要素教育论”的内容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主张对儿童的教学工作要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扩大、加深。根据这一思想原则,他总结了德智体方面的要素:
①德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极为重要的方面,道德精神的萌芽是儿童对母亲的爱,道德要素教育应从儿童在家庭中培养亲子之爱的感情开始,逐步扩展为爱兄弟,爱邻人,爱全人类及至爱上帝。
②智力的要素是整个要素教育的核心,儿童智力的最初萌芽是对事物的感觉与观察能力,这种能力的最初萌芽又与眼前事物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外部特征相统一,这就是事物的数目、形状和名称。认识这三个要素的相应能力是计算、测量和表达,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学科是算术、几何与语文。
③体力的萌芽在于儿童身体各关节的活动,故体育应从锻炼关节活动开始,逐渐发展站、行、跑、跳、掷、摇、角力等各种活动能力,使儿童不仅获得整个身体的健康,亦获得初步劳动能力的训练,进而影响儿童在道德上的良好发展。
(2)“要素教育论”与初等教育教学规律
①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基本上符合初等教育的教学规律,成为初等教育改革的最根本原则。他认为,在初等教育阶段,应开设阅读、书写、算术、初步几何、测量、绘画、唱歌、体操、地理、历史、自然等课程,而且,一切课程编制和教学内容都要以各自的要素为核心。裴斯泰洛齐对教学要素的探索及主张扩大初等学校的教学课程,是值得重视的。
②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内在的任何才能都是和一定的活动相联系的,所以每种能力的发展都来自专门的活动和训练,而智力的发展则主要来自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思维练习。裴斯泰洛齐强调在教学中通过思维练习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慧和智力,有其积极意义。
③但他有时过分强调形式上的练习,从而存在某些形式主义的倾向,这对当时欧洲形式教育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过分注重细节上的练习,各要素的练习,从而忽视整体上的结构,忽略了大范围的学习,有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不利于儿童的整体发展。
4.论述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与实践的特点和意义。
答:(1):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与实践的特点
①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视为探讨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地把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学校与工场相联系作为实验内容之一,这意味着裴斯泰洛齐是更有意识地将教劳结合视为探讨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②以学习为主,劳动为辅。在斯坦兹孤儿院,裴斯泰洛齐显然以安排学习为主,参加手工劳动为辅,但又强调二者的联系与结合。
③强调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和基本的手工劳动技能。明确提出“在学习和手工劳动能够结合以前,两者必须分别打好基础”,这表明裴斯泰洛齐甚为重视学习基础性的文化知识和掌握基本的手工劳动技能,而且似乎试图找到学习与手工劳动之间的“结合点”。
④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培养人的重大教育意义。他曾说:“我更加深信,当我们把学校与工场结合起来,并在真正的心理学的基础上办学的时候,新的一代必然会培养起来。”这说明裴斯泰洛齐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培养人的重大教育意义,并认为这也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途径。
(2)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与实践的意义
①发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和实践,主要反映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代对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新要求。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但受时代的限制,裴斯泰洛齐也无法真正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
②对费林别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实践活动和有关论述对当时瑞士的另一位教育家费林别格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这位教育家也办起所谓“贫民工业学校”等。尽管费林别格办学的宗旨和指导思想与裴斯泰洛齐不完全一致,但两人都力图进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尝试。
③对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设想也有很大启示。特别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裴斯泰洛齐的经验和理论的影响下,试图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上,从而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和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和国民教育理论,对欧美各国的教育曾产生很大的影响。19世纪初,不仅在欧洲一些国家设立了“裴斯泰洛齐式”的学校,甚至一时形成一种“裴斯泰洛齐运动”。
5.为什么19世纪初欧美会出现“裴斯泰洛齐运动”?
答:19世纪初,不仅在欧洲一些国家设立了“裴斯泰洛齐式”的学校,甚至一时形成一种“裴斯泰洛齐运动”。“裴斯泰洛齐运动”在欧美出现的原因如下:
(1)欧美各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19世纪初,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欧美各国的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中一些共同特征包括:教育权基本完成了从教会向政府的过渡,教育反映一定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迅速发展,各国都致力于建立国民教育制度,教育心理学化倾向已经产生,等等。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恰好为这些国家国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2)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建立各科教学法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一些重要的理论,并进行相关的实验。他的理论和实践不仅对瑞士而且对当时整个欧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国家都派送青年学生来此学习,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如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等,也纷纷前往受教。这些学者和教育家将裴斯泰洛齐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带回本国,用以指导本国的教育实践和改革。到19世纪初期,裴斯泰洛齐的实验学校已差不多成为欧洲教学改革运动的中心,最终掀起了“裴斯泰洛齐运动”。
因此,“裴斯泰洛齐运动”的出现,既是19世纪初欧美各国教育发展的形势所致,也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魅力使然。
12.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赫尔巴特心理学与其教育思想的关系是什么?
答:赫尔巴特心理学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二者密切联系。其实质关系表现在:
(1)教育学以心理学为基础
①赫尔巴特心理学一开始就与教育和教学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他的心理学是一种教育化了的心理学。所以,赫尔巴特通常还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如果脱离了他的心理学,人们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他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科学心理学应以经验、形而上学和数学为基础。通过经验,心理学得到它的材料,但心理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收集这些材料,而应使内心成为可以理解的,这就需要用数学公式表示心灵活动的法则。
②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基于心理学思想的,他最初也是从研究心理学入手,在心理学上有很高的造就。他的心理学又称观念心理学,主要观点包括观念、意识阈和统觉,在观念上,他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机能只是观念的活动,心理学就是研究观念活动的科学,观念的相互联合与斗争是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在意识阈上,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必须跨过一道界限,这个界限便为意识阈。在统觉上,他认为统觉的过程就是把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组成“观念团”。赫尔巴特把这种观念及其统觉论应用于教育中,就是要说明教育是如何通过感觉经验的作用使学生不断掌握新知识的。
(2)教育理论是对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赫尔巴特在其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中很多都涉及到心理学的知识,并且将其灵活运用。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教学过程主要有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四个阶段是依次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代表一个心理的过程。这是对统觉理论的应用。人的统觉团的形成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而对这个过程的反应就是教学的四个阶段。这刚好反映赫尔巴特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结合的特点。这样的例子在他的教育理论中还有很多,其教育理论更进一步发展了心理学。
2.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教育性教学”是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教育性教学”的主要内容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的,教育必须形成学生一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还是教学。要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进行教学,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就无从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知识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基于这种思考他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他指出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即“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他不承认有“无教学的教育”,同样也反对“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2)“教育性教学”的实施
要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因此,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但他又认为,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趣”。
学校教育一方面是通过情感和意志的训练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一方面是通过知识传授进行智慧的启发,但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密切相关地体现在形成学生观念体系的整个过程之中。赫尔巴特把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归结为“教育性教学”,把自己的全部教育学说也概括为“教育不能离开教学”。
(3)“教育性教学”的意义
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学家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规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务和目的。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深刻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他提出了革新的教育学,使教育与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而在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方面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范例。
他的突出贡献就在于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他揭示了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的规律,并且强调了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在当时和今天都是正确的。

相关话题/外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