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教程 圣才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01


但在另一方面,赫尔巴特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学当作实施德育的惟一途径(有时说是最重要的途径),视知识的增长和品德的提高是无条件的同步运动。他没有认识到德育和智育是各有相对独立性的,他毫无根据地以教学来取代复杂的教育过程,而且没有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情绪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这不能不说具有机械论的倾向。
3.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赫尔巴特是德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教学方面,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教学阶段理论,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对儿童学习活动心理学认识的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经历四个阶段。
①明了或清晰阶段。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②联合或联想阶段。由于新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前的期待时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③系统阶段。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是十分有序的,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正处于要求阶段;这时,需要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④方法阶段。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2)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的意义
①教学阶段理论的贡献。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在严格按照心理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地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和规范的化的教学模式。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心理规律和教学的某些规律,重视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根据学生心理状态、兴趣特点选用教学方法,强调通过练习作业巩固知识等方面都是十分可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阶段理论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认识的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②教学阶段理论的不足。教学阶段理论虽然得到广泛传播和运用,但其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也日益暴露出来。教学阶段理论过分强调阶段,机械死板,易流于形式,而限制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创造性,其理论基础在一些方面也不完全科学和正确。这一教学理论很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宰作用,忽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不引导儿童活动;过分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儿童能力的培养。其固有的机械论倾向,使它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13.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试析福禄培尔教育哲学思想。
答:福禄培尔深受德国谢林、费希特和黑格尔古典哲学的影响,认为宇宙精神是万物存在的根源,从教育思想的渊源来看,裴斯泰洛齐又为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福禄培尔为其教育哲学思想确定了四项原则。主要包括:
(1)统一的原则。福禄培尔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神,自然界和人都统一于神。人类首先须认识自然,进而认识人性,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教育的实质正在于使人能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本质,即上帝的精神。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显而易见,福禄培尔在统一原则中注入了神秘主义色彩。
(2)顺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培尔根据裴斯泰洛齐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把这个原则理解为适应隐藏在人身上的力量和能力的自我发展。在福禄培尔看来,既然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因此,教育的原则就应该趋于宽容、顺应。他认为儿童的活动受本能的制约。儿童有四种本能: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宗教的本能。教育遵循和发展儿童的本能就是要唤起儿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动性。
(3)发展的原则。福禄培尔把人性看成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事物,人的发展过程也和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一样,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和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序列。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相互衔接、自然过渡、不间断地前进。因此,那种超越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做法,期望儿童尽早在各方面表现得都像一个成年人的想法,会给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
(4)创造的原则。福禄培尔认为,上帝具有创造精神,上帝创造了人,人也应当像上帝一样进行创造。因此,教育要尽一切可能为儿童提供表现创造性的机会和场所。
2.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述评。
答:(1)学前教育工作的意义与任务。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学前教育方法。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学前教育课程。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4)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过渡。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福禄培尔教育思想的影响”。
14.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比较19世纪欧美和日本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异同。
答:19世纪欧美和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相应的,各国在教育方面也发生了变化,欧美和日本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既表现出有相同之处,也表现出不同的地方。
(1)欧美与日本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相同点
①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近代教育体制,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缮、补充,使其更加系统全面。纵向来看,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横向来看,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以及师范教育,形成一个全面的体系。欧美国家早已建立起来,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才逐渐建立起完整的近代教育体制。
②以法律促成教育体制的完善。在具体实施上,欧美和日本都用颁布法律的形式来强制性的实施教育方面的改革,用法律的力量来促使教育体制的更加完善,使其实施变得更加方便。如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学制令》,确立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美国国会通过《莫雷尔法案》促进农工学院的发展,英法则主要通过法案形式来推动教育方面的各项改革。
③在初等教育上,都开始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从而保障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并且颁布具体的义务教育法来督促实行,这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教育的普及上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如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日本明治维新时也大力提倡初等义务教育。
④在中等教育上,积极发展师范教育。加强教师方面的教育,提高整个教师群体的素质,保障师范教育的质量,从而也有利于普通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日本颁布的《师范学校令》将师范学校分为寻常师范学校与高等师范学校两类,分别为公立小学和寻常师范学校培养教师和校长。
⑤在高等教育上,主张自由的学术研究。提倡大学科学研究的职能,形成了新的办学特色,实行学术自由,“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大学具有办学的自主权;聘请知名学者任教;重视学术研究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如德国柏林大学的兴建,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兴建,这些大学都体现出这些特点。
(2)欧美与日本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点
①欧美教育的发展和日本教育改革的重心不一致。欧美教育的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完善和发展,19世纪的改革只是针对原有的教育体制进行修补完善,并没有推倒重新建立的意思。而日本的教育改革思路则不一致,明治维新本质上是一场从封建道路向资本主义道路迈进的过程,日本要将原有的封建教育体制全面废止,重新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并将其与日本的国情相结合,建立起符合日本的教育体制,这是一个逐渐渐进,并且努力尝试的过程。
②明治维新一方面使日本教育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教育已表现出军国主义色彩,欧美则不带有军国主义色彩。日本的教育改革上也留有很多封建残余,而这些封建思想主导着教育思想的发展,例如忠于天皇等思想。最终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将日本国民带入到战争中,并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这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教育的最大弊端。
2.19世纪初德国面临的主要教育问题有哪些?费希特和第斯多惠是如何论述这些问题的?
答:(1)德国面临的主要教育问题
①政治经济落后导致国家教育体制分裂。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到19世纪初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国家的不统一造成整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分裂,各级学校教育质量的落后。
②民族危机。从1806年拿破仑入侵以来,法国曾占领着德国领土,这对德国国民是一个很大刺激。面临着自身的民族危机,随着政治、经济、民族振兴的需要,德国开始对各级教育的发展重视起来,希望通过教育的手段来改善国民素质,提高民族意识,挽救德意志民族。
③封建王朝复辟。德国出现封建王朝复辟,反动势力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干涉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对各级学校教育体系改动干涉,压制大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拯救国家,就是塑造全新的个人,发展教育就成为民族和国家振兴的必要途径。简而言之,彻底改革现有教育制度是使德意志民族延续下去的惟一办法。
(2)费希特的论述
费希特是德国国民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法军占领柏林时,他号召通过开展国民教育振兴民族。其关于国民教育的论述如下:
①国民教育的作用与目的。他认为发展教育是民族和国家振兴的必要途径,彻底改革现有教育制度是使德意志民族延续下去的惟一办法。他认为要培养的完人首先是具有良好德行的人,道德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他所说的德行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一方面,他特别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另一方面,他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化的道德,如:责任感、博爱、同情心、善心、自我牺牲精神、家庭观念等。完人是人性完善发展的人,完人应该是有理性的,完人是身心协调、平衡发展的人。
②论国民教育的途径。国民教育包括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两个部分,提出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应该针对全体国民,它不是一部分人的特权。全面教育是指对个人而言,每个人应该受到道德、智力、身体等全面的培养。
③教育目标分类。他把教育目标分为学者和大众两类。学者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自由的学术能力;大众教育则培养学生将来生活的实际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他主张把智育和德育结合起来。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他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的方法。
(3)第斯多惠的论述
第斯多惠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关于教育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教育目的方面,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完善教育,发挥人的天资、智力和主动性。这种观点把形式的观点与实质相结合,提出主动性为真、善、美服务,把它作为人类的使命。因此,教育的最高目标或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
②在教学论方面,他提出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的观点,教学原则要遵循自然原则、文化原则、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直观教学原则。
③在教师观上,他主张自我教育,有崇高的责任感,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
3.试述19世纪法国初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
答:19世纪法国初等教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和七月王朝时期的发展
拿破仑时期初等教育并未取得进步,反倒是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和七月王朝时期得到了发展,这主要是社会发展、经济复苏、科学技术的振兴和社会各阶层的呼吁的结果。1833年,七月王朝的教育部长基佐颁布了著名的《基佐教育法》。该法规定:扩大初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每一区内设立初等小学一所,修业6年,超过六千人的城市则须设立高级小学一所,修业3年;规定初等学校的教育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树立法国国民团结一致的精神;规定小学教师必须通过国家区证书考试。《基佐教育法》奠定了法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基础,推动了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2)第二共和国时期学校数量的发展和第二帝国时期教育内容的扩展
第二共和国时期,教育部部长卡诺颁布《法卢法案》,加强了教会在初等教育领域的势力,并为私人办学创造了方便条件,从而促成初等学校数量上的大发展。第二帝国初期,初等教育仍保持着第二共和国时期的发展势头。初等教育经费有所增加,初等教育内容得以扩展,受教人数也得到增加。
(3)第三共和国时期及以后的发展
此后法国的初等教育主要向着免费和义务的方向发展。第三共和国时期,1881年和1882年,法国政府先后两次颁布了由共和党人律师、教育部长费里所制定的教育法令,即《费里法案》,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大原则:确立义务教育阶段为6~13岁;对不送儿童入校学习的家长予以罚款;免除公立幼儿园及初等学校的学杂费,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膳食与住宿费用;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费里法案》为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指明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它标志着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4.以若干国家教育改革为例,分析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
答:以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的教育改革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两国在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具体的国情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两国的教育改革却都呈现着某些相同的方面。下面就两国教育改革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些比较,同时揭示影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鼓励
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分别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和《中小学教育法》,规定了在学校学科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一些变化,并特别明确了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黑人教育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其教育改革主要是布鲁纳领导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前苏联则特别颁布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在全国推行的改革中,特别强调生产生活经验的学习、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等。
(2)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发展速度、教育结构,也对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战后,各国都把国家的重心放回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上来,国家生产力都有了大幅度的回升。由于国家重建需要更多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所以,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要加强普通学校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以及改革职业技术教育。
在美国,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规定了要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使更多的青年和成年人成为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或熟练工人。
同在1958年,前苏联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指出:由于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的速度加快,劳动性质与以前不同,对劳动者和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确立新的培养青年走向生活、参加公益劳动、进一步提高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水平的办学目标。改组原有职业、技术教育体制,设立城市和农村职业技术学校,进一步改进中等专业教育制度。
(3)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谁具有教育的领导权,谁能够接受教育,也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由于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以及统治集团利益在教育领域的不同反映,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呈现出与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相一致的变化。此外,二战后两国处在激烈的“冷战”中,都希望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的素质,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因此,两国都把教育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并积极地推行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开始增拨大量经费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包括增加学生贷款、设立国防研究奖学金等。美国还开始强调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学生完成中等教育,攻读考入高等教育机构所必需的课程,并升入该类机构等。前苏联则通过立法的形式把普通教育年限从七年延长到八年。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背景下,两国都从教育上采取了应对的策略。美国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之所以加上“国防”二字,正是强调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而前苏联规定,其高等学校使命是培养精通科学和技术的相应部门的具备多方面知识的人;要求高等学校接近生活,接近生产;加强重点大学的建设,尤其是注重尖端专业的发展。
(4)社会的其他意识形态,包括哲学、政治学等其他理论对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一定的教育内容。
以美国为例,从1959年开始,以布鲁纳等学者为领导进行的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就是结构主义对教育领域的影响。该课程改革包括:强调早期教育,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以掌握的内容;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5)教育自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教育活动本身的原则、经验和精神等都有着一定的规律以及历史继承性,而教育内部一些因素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一些新教学目标的提出会引起教学内容、方法和机构设置等方面的改革。比如,美国为提高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水平,在改革中,大力更新教学内容,设置实验室,采用视听设备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参考资料,加强外语教学中心,提高师资的力量。
前苏联规定中等教育后三年的教育由三种教育机构实施,包括工人青年学校和农村青年学校、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其他中等专业学校等,为其提高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水平的办学目标服务。前苏联的加强教育与生产实践结合的改革也是针对其普通中小学校,把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毕业生作为主要任务,但由于过分强调这一点,导致忽视了生产劳动经验和生活经验。
5.19世纪科学教育述评。
答:科学教育思想是强调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应在学校教育内容中占主导地位,把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的一种思潮。
(1)科学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16、17世纪,一些思想家如培根、夸美纽斯、弥尔顿和洛克等人,就先后倡导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培根是以提倡近代自然科学和科学教育而著名的重要哲学家,他开辟了近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道路。夸美纽斯主张泛智教育,所谓“泛智”,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能为一切人所掌握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的大全。弥尔顿建议兴办学园,其课程既包括古典学科,也要增添大量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课程。洛克在其绅士教育中指出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并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要,要求改革学校教育,提高自然科学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加强科学教育,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在这一时期,斯宾塞和赫胥黎等人与坚持古典主义教育传统的观点展开了激烈论战,强调科学知识的价值和重要性,主张科学知识应当成为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后期,科学教育思想在欧美各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科学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和赫胥黎。
(2)科学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
①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
斯宾塞认为,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他呼吁教育应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斯宾塞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在指导人们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具有最重要的价值。
根据生活准备说和知识价值论,他提出学校应开设五种类型的课程:生理学和解剖学;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他认为前三种自然科学课程比第四种社会科学课程重要,第四种又比第五种人文科学课程重要,而且,后两种课程又都以自然科学课程为基础。可见,斯宾塞把自然科学课程置于绝对统治的地位,强调自然科学知识与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围绕着改革古典课程这个中心,斯宾塞还坚持改革古典的教育方法。他认为,要达到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目的,不仅要给学生开设综合的科学课程,还必须采用广泛的科学教育原则和方法,以便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这些科学知识。他提出了三项原则和四种方法,即渐进的原则、自我教育的原则和快乐的原则;归纳法、实物教学法、观察法和实验法。
②赫胥黎的科学教育思想
赫胥黎从工业发展和现代生活的需要出发,阐述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能够最好地利用自然科学的人,才能在工业竞争和生存斗争中获胜。
他指出科学教育首先应该包括自然科学,一方面自然科学教育提供了具有特殊价值的知识;另一方面,它能提供科学方法上的训练。他主张在中小学开设的自然学科主要有:地理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人体生理学等。其次,科学教育应该包括道德理论、政治和社会生活理论基础知识,再次是历史,特别是英国史。
在竭力倡导科学教育的同时,赫胥黎也对忽视人文学科的倾向提出批评。他把知识分成科学和艺术两类,指出忽视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心智扭曲,只有受过两方面教育才能算是受过自由教育,受过自由教育的人才能从事多方面的职业。与斯宾塞相比,赫胥黎更重视两类学科之间的平衡。
(3)科学教育思想的影响
①科学教育思想十分强调科学知识的价值,大力提倡科学教育。无论是斯宾塞还是赫胥黎,在批判和抨击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基础上,都明确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见解。科学教育思想十分重视学校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科学教育思想对学校教育领域的改革实践直接起了推动作用,这种改革是在学校中直接进行实践的。
②科学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其中包含了许多反映教育客观规律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论断,科学教育思想影响了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和其他欧美国家学校课程的改革,科学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③科学教育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斯宾塞的课程论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带有功利主义、经验主义和机械主义的色彩。由于历史和哲学观的局限性,斯宾塞和赫胥黎在科学同宗教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出不彻底性。斯宾塞认为科学和宗教是可以调和的,主张在学校讲授《圣经》;赫胥黎认为“物质实体”和上帝、灵魂一样,都是不可知的。
6.试述19世纪美国公立学校运动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答:(1)公立学校运动的概况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19世纪美国教育”之“初等教育的发展”。
(2)公立教育运动代表人物的思想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贺拉斯•曼论教育”。
7.简述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试加评价。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15.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怎样理解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具有社会性,并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对于这一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教育是与人类的生产联系在一起的,既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条件也取决于生产关系。社会或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社会性质以及社会职能的实现,并要求教育为这些关系服务,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教育也必然发生变化,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而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必然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反映这种关系的教育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强调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但他们又认为,教育还受多重因素的制约,教育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教育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彻底解放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消灭资产阶级和一切阶级的教育。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由于教育与社会关系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所以对于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又指出:“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实情况出发。”

相关话题/外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