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749教育原理考研复习笔记(5)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4


三、政治与教育的性质
1、政治和教育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政治对教育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3、政治对教育的限制是有限度的
第三节 教育与科技
一、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    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
    科学技术能影响到教育对象(揭示规律、扩大视野等)
    科学技术也能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    科学技术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科字技术的创新依赖于人才的创新,而人才的创新无疑依赖于教育。
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不仅传播,而且是科学知识与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
    教育是促进科技革命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能够直接生产科学知识与技术
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和推进科学研究的功能
3、科学技术与教育关系的性质
    互动性,(科技发展不但为教育发展提供动力,还为教育发展指明方向;
    教育发展推动科技发展)与趋同性(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表现出相同的特征,朝着共同方向发展)。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要,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社会文化的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    随着文化的发展,教育体系和办学形式将会多种多样,受教育的层次将日益上升,受教有的内容将大大扩展,拓宽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传播的渠道日益多样化;
    随着文化的发展,学校教育中校内外活动也越来越多;
    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
3、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4、社会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的文化传递与保存功能。横向传播,纵向传承
2、教育的文化选择与提升功能。选择精华文化,主流文化,系统科学知识
3、教育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功能。交流活动,对不同文化的学习
4、教育的文化创造与更新功能。选择、批判和融合本身就是更新和发展、生产新文化、最根本途径:培养创造型人才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同一性;
2、相对独立性(书89)
四、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形成的独特文化
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及微观组织文化。学校文化从其构成上来说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五、学校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1、学校文化是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的无形的文化;
2、学校文化;
3、一种软约束性的文化
4、学校文化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文化
5、学校文化是一种有个性的文化
六、学校文化具有哪些功能?
1、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推动学生。为把他们自身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促使教师职工自觉地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教育任务,把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内化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作用。
2、约束作用:校园文化约束作用表现为校园文化,使信念、价值观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一发生,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形成一种行为规范来制约人们的行为,以此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
3、凝聚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使师生员工对学校产生一种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激励作用: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往往能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自觉行为,化外部动力为内在动力;激励教职员工为实现自身价值和学校发展而勇于牺牲、乐于奉献。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重补性、生成性
第五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重要)
1、原因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与其他社会的子系统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出相对独立性:
    教育与其他社会的子系统都属于各自不同的范畴,与其他子系统的联系也不在同一层面上,这些联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正是在这些联系中,教育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    社会各子系统对教育的要求只有在被人们认识到,并且恰当转化为教育本身的要求,才能得以实现。
    教育系统内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有自己特殊的运行方式和规律。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具要自身的规律,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使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必须明确两点:
    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    教育的独立是相对的。
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的教育基础上向前发展,后来的教育发展与以往的教育有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
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
    滞后性,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
    超前性,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试论教育目的的本质
2、什么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3、、结合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分析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4、结合具体的教育现象,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1、教育方针
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总路线、总任务制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一般包含三个部分:
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    教育目的
    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2、教育目的
一般认为教育目的有两层含义,即广义的教育目的与狭义的教育目的。
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规定的设计,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人们的教育活动不是无意识的、盲目的,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教育目的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两者的关系
    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    区别:
    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含有“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    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l、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培养人才的总要求,按照教育目的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活动。也就是说,教育目的具有引导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制约着受教育者的发展进程的作用。
2、协调作用
具有保持教育作用的统一性与一贯性的作用,具有指导并规范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的作用
3、教师作用
目的反映了人的需要和动机,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教育目的可以成为教育活动的一种激励力量。教育目的越明确,越具体,就越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4、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质量和规格要求的根本标准。检查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的优劣,检查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等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据。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意义非常重大,它关系到整个社会育才、选才、用才的科学标准问题。
四、教育目的的类型
教育目的本身体现着人的价值追求,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持有的倾向不同会导致教育目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即教育目的的不同类型。教育史上曾经出现33种教育目的的类型,即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个体本位论,以及教育无目的论。
1、社会本位论
    社会本位论也称国家本位论,其主要代表有:柏拉图,凯兴斯坦纳、涂尔干等。
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
    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位出发,而是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    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    教育的高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    积极方面: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不足之处:忽视了个体的特殊性,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完全将受教育者当成是等待被加工的“原料”,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
2、个人本位论
    个人本位论者的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等。
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
    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    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的到发展
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    积极方面: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关话题/教育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