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749教育原理考研复习笔记(13)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4


6、学校与地方可能提高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物质设各等;
7、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
8、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身的功能
二、举例说明教学技术的特点和趋势?
1、趋势:操作更方便快捷;
2、多媒体综合运用将得到完美的实现;
3、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小,个别化学习方式将得以真正确立。
第四节 教学技术
一、选择教学技术,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上实用;
2、内容上正确;
3、 形式上美观;
4、制作上经济;
5、手法上创新
二、运用教学技术的原则:
1、处理好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关系;
2、处理好教师与现代教学技术的关系;
3、重视现代教学技术的软件建设;
4、做好课堂组织工作。
三、举例说明如何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方法?
1、课堂播放教学法:
技术在课堂中,教师借助电教手段和媒体,演示图像,播放录音,以传递教学信息。
2、微格教学法:
是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摄像机、录像机等,训练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小型教学活动
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
简称CAI,是一种新的教学系统,其目的是将计算机引入教学,为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辅助工具,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小步反馈,实现连续接近。
4、机器考察成绩法:
是指运用电化教学设备考查学生掌握某种内容的程度
5、举例:微格教学法
    拟定试教方案(包括试教人、时间、地点;训练项目等)
    试教并录像
    观看录像
    评议(自我分析,他人分析,教师指导)
    修改方案
    再试教并录像
    再评议,直至帮助试教者掌握某种教学技能。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程序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列举教育史上几种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教学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普朗制。各有何特点?
    个别教学制。
    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    缺点: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
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班级学生集体上课。
    优点:
    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    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    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
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兴趣。
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精神
    缺点:忽视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要;多由教师做主,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探索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以“课”为活动单元,认为割裂完整的教材内容
    道尔顿制:指一种彻底的适应个性的教学方法。是1920美国柏克赫斯特女士所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按道尔顿制,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传授教材,而只是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这种方法要废除班级授课制,指导每个学生各自学习不同的教材,以发展其个性。
    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在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    缺点:如果没有教师的系统讲解,学生往往在摸索中白白浪费了时间而无多大收获,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要求有较好的教学设施与条件。
    分组教学制: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两种类型。
    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    缺点: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时,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和学校的要求相矛盾,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的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    特朗普制:这种教学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目前这种教学形式尚在实验学校中实验。
    设计教学法
    协作教学
第二节 教学基本环节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检查与批改,学业成绩考査与评定。
二、如何上好一堂课?
1、教学工作最后总是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上,平时的业务准备、思想准备和精心地备课都是为了上好课,取得良好的效果。上好一节课,必须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一堂好课要符合以下要求:
    目标明确
    内容正确
    方法得当
    表达清晰
    气氛热烈
    具体来说(p241):
    目标明确:教师明白教学目的,也能让学生明白此目的
    内容正确: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准确并富有教育性 
    方法得当: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学生特点等,正确选择,正确使用方法, 
    表达清晰:语速,语调,普通话等等 
    气氛热烈:学生能够保持积极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动机
第三节 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是指为达到某种预定的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方案。教学策略只在特定教学情境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包括教学活动中:
    方法的选择
    材料的组织
    对师生行为的规范
    主要包括:
    内容型策略
    形式型策略
    方法型策略
    综合型策略。
第十二章  德育理论和德育活动
1、你是否同意“德育”即“道德教育”?为什么?
2、提出德育目标的层次与序列对我国当前德育有何意义?
3、怎样把握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4、谈谈中学常用德育方法的基本内涵和使用要求
5、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德育应该如何改革?
第一节 德育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    从形式说,德育通常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等;
    从内容说,一般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校德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以及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三、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对教育的实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功能。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4、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德育目标:
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1、我国中学德育目标(P250)
五、德育的任务:
德育的任务服从于人们的社会使命。学校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并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因此,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德育的具体任务如下:
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六、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用来形成人们的品德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知识,准则、法律规范和其它社会规范的总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和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的社会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文化。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基本原理
一、德育过程:
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的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有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内容
4、方法
在德育过程中,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相互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与关系。
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的联系。(即第二题)
德育过程,它引导、培育和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因而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但两者是有区别的。教师组织与领导的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外在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品德的发展过程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它有自己的规律。这些品德发展的规律不是德育过程的规律,只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他们的品德。
三、德育规律(p256,必须看书!!!非常重要!):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四、补充: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人的品德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不能进行正常的认识的人是不可能形成品德。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水平总是制约着他的修养水平,所以说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

相关话题/教育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