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749教育原理考研复习笔记(14)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4


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情感在品德形成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种道德认识也将停留在口头上。在德育过程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道德意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毅力。这有助于学生坚持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调节道德行为,以形成他们的信念。
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一个人的道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因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在人们的品德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活动中,人们才能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增强道德信念,从而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发展、道德能力得到提高。在德育过程要特别着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
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等因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进步,推动品德的发展在进行德育时要注意全面性和针对性。
五、德育原则:
(记忆:在集体中施加教育影响,要因材施教,同时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把学生导向正面的知行)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德育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德育原则对组织与进行德育、提高德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向导,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想品德的德育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現实性结合起来;
    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    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工作总任务和德育总目标。
2、正面教育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德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    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
    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
    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
    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3、知行统一的原则
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相结合,做到知行和谐发展的德育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    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    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评价、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
    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4、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    要尊重、信任、爱护学生
    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要求
    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提问:为什么德育既要尊重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
人们都具有自觉能动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受到尊重与信赖,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青少年学生尤其这样,他们单纯、热情、积极向上,如果得到师长的尊重、信赖与鼓励,他们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努力提高个人的品德,这样对他们的德育就事半功倍。但是在尊重信赖学生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这种严格要求应当是正确的、简明的、有计划的和严格的。也就是说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丝毫不能放松教育,不能因其事小或因其年轻而原谅、姑息,要注意防微杜渐、从小培养好。对学生的要求一旦提出,就要坚持不渝地引导和督导学生做到,这样才能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当然,严格要求应当与尊重、信赖学生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教师在进行德育上获得成功的一项重要的艺术。
5、因材施教原则:
指通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是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提问:为什么德育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应该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    深入了解学生在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
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切忌采取成人化、一般化的做法。
6、教育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
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    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
    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    要加强德育计划性(前后一致、有层次、能衔接)
7、在集中教育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贯彻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    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
    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第三节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各种方法之间有何联系?怎样发挥德育方法的整体功能?
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社会实践、共青团与学生会活动、班主任工作
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实际锻炼法(P266)
    德育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每一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所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它们之间相互补充、配合,构成了德育方法的完整系统。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个别方法来实现,必定是科学地综合运用全部德育方法的结果。所以教师要熟悉全部德育方法,善于创造性地运用。
第四节 德育改革
一、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德育应该如何改革?
1、改革背景:
    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学校德育先出了新要求
    国内社会转型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挑战
    社会道德风气对学校德育改革的呼唤
    现实学校德育实效低下,亟待改草
2、主要问题:
    学校德育地位尴尬一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    学校德育目标偏离一一假、大、空
    学校德育内容陈旧,脱离现实生活
    学校德育方法落后、呆板
    学校德育环境封闭一一越不与社会交流就越不能抵御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蚀
    学校德育师资队伍不容乐观。
    学校德育评价地方一一滞后、随意性大
二、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趋势:
1、人性化一一以人为本、完整全面的人
2、主体化一一中国学校德育模式建构的基本特征
3、生活化——中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
4、科学化——中国学校德育方法改造的方向
5、制度化——
6、开放化——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第十三章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1、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意义、任务是什么?
2、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形式是什么?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课外活动
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范围之外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二、校外活动
是指由校外教育机关领导和组织的学生课余的教育和培养训练活动。
(第一问答案)意义:
1、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与普通学校相同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
2、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也是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能够比较充分的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才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特点:
1、灵活性(内容、方法、组织形式)
2、综合性(参与、影响)
3、自主性(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4、开放性(超越课堂、学校)
任务:
1、扩大、加深和巩固学生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开阔其眼界,密切他们与社会的联系,使其在课内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发展学生在各种知识领域里的创造才能和爱好,在活动中发现学生的特长和禀赋,培养自学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并激发他们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
3、组织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教育学生文明地、恰当地安排课余时间,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
总之,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是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和校外机关应该予以保证、实施。
形式:
1、群众性活动:报告和讲座、庆祝会、各种学科活动、公益劳动和社区服务、黑板报
2、小组活动:政治时事小组、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
3、个人活动:
4、校外机关:是配合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外教育场所。主要分为综合型教育场所(如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夏令营和冬令营、儿童俱乐部等)和专门性的校外教育机关(如青少与科学技术指导站、青少年农科站、儿童剧院等)
基本要求: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2、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4、组织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
5、坚持课内与课外的密切结合
6、组织活动要尽量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第十四章  班级与班级管理
1、什么是班级?什么是班级管理?
2、请列举班级管理的四种模式,并分别加以评述
3、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有哪些基本特征?怎样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一、班级:
是指因学校行政划分而处于同一个班的学生组成的同伴群体。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正式组织之一。
二、班级管理:
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和班级学生一起,对班级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意义: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自理自治)
三、班级管理主要有四种模式:
1、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相关话题/教育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