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749教育原理考研复习笔记(11)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4


2、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他关心的是教育质量与智育目标,主张搞好中学课程设计,编写出“既重视内容范围,又重视结构体系的教材。”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发现、探索活动掌握知识,但和杜威不同,重视科学知识,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张在发现与讲述“两者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他认为,教学过程应依据于儿重的智力发展过程,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第一个是新知识的获得,第二个是转换,第三个是评价。他的教学过程理论与杜威的相比,有较大的改进,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但他的学科结构理论很难掌握,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要求过高,对发现法的作用也估计过头,片面强调了教学过程的智力目标,所以他的理论很难被教育工作付诸实践
3、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    掌握教学目的任务使之具体化;
    考察学生特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
    计划教学手段,制定课的计划;
    计划的执行,形成师生互相影响。
    日常检查和自我检査;
    分析教学效果。
巴班斯基运用辦正的系统方法来改进教学,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他认为,以往的教学过程理论在一定范围内也反映了某些教学规律,但只是过程的某个侧面、某种关系,往往以偏概全。
他以系统论研究教学过程,较全面、具体地阐述了教学的实际进程。这有助于教师最优地制定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效果,但是,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过于繁琐,要为广大教师掌握与推广,尚需作很大的改进。
四、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五、教学基本规律
1、教学规律:
是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教学的基本规律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内部各基本因素的关系上。主要有: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辩证统一
    学生学习的知识是以系统的间接经验为主
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    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辩证统一
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    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    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不同步。
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    教师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立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进行教学
    各门学科之间包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
    学生在学习中必然受一定思想的支配,有一定的目的和态度
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
    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    学生是教育对象,但又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知识的消极接收器,因而具有积极主动性,是学习的主体
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的
第五节 教学原则与策略
一、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
是指师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过程的规律性,体现了教学目的的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    一方面,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规律提出来的,对教学原则的总结、提炼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探求也有助于加深对教学原则的理解,更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教学原则。
    另一方面,教学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认识和把握规律,不能改造和创造规律;教学原则是人们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由于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或所持的哲学观点不同,总结、概括的原则就会有所不同,且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学原则的内容也会不断更新。
二、我国中小学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实施要求(记忆:思量起因,直系巩理)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认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教育。贯彻科学性和思想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    坚持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指导教学过程。
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    加强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
    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    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3、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    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发扬教学民主。
5、为何古今中外教育家都重视启发教学?
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高效和迅捷。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要靠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如果轻率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代他们完成,那么轻则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发展,重则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成为害怕因难的懦夫、懒汉,低能人。所以教学要重视启发,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把学习搞好。
6、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称系统性原则。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    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引导学生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7、巩固性原则:
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8、巩固原则是否意味着读死书?
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要使学生的学习有坚实的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必须要求学生牢固而熟练的掌握知识。把知识的巩固和呆读死记混为一谈,以为提倡巩固性不利于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这是非常错误的。没有知识的巩固就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无法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思维,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要求学生记住基本的知识。
9、可接受原则(量力性原则):
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贯彻可接受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    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    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10、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    树立整体观念,做到“五育并举”。
    要全面深入的了解研究学生
    正确处理整体发展与重点发展、统一训练与个别辅导的关系
    面向大多数学生
    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第六节 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
1、在某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通常包括了:
    理论依据;
    教学目标;
    教学程序;
    实施条件;
    教学评价。
2、教学模式的特点:
    简略性;
    操作性;
    变革性;
    整体性。
二、当代国外教学模式:
1、程序教学模式
是由斯金纳在运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推广发展的。
    理论基础:
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一一反应一一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操作性行为。
    教学目标:
在于教给学习者,某种具体的技能、观念或其他内部或外部的行为方式(建立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    操作程序:
将学习内容划分成连续的小项目;每呈现一个内容,都要求学生做出回答;如果回答错误,教学机器上则立即呈现正确答案,及时纠正错误,然后进行下一步
    遵循原则:
    小步子原则;
    积极反应原则;
    及时确认原则;
    自定步调原则。
    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及时强化,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缺点:学习内容完全取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程序学习中出现的学习问题与困难,不利于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师生之间难以形成积极的情感互动。

相关话题/教育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