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良古代汉语考研笔完整复习知识点(可打印)(7)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30



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史记·高祖本纪》

②然而

A.指示代词加连词,译为“如此,而”、“虽然如此,但是”。例: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荀子·议兵》

B.凝固形式,“然”字用来肯定上文的事实,“而”字转折引出下文的结论或另一事实,译为“可是、但是”。例:步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柳宗元《封建论》)

(6)之

①代词

②连词

A.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译为“的”。例: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精卫填海》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淮南子·女娲补天》足下尚未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传之手。《战国策·范睢说秦王》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蠹》

B.插在主谓结构之间,也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使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用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郗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
几上,不肯出师救。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十、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它的作用就是表达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各种语气。句首和句中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句尾语气词从古至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句尾语气词
(1)
也: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

①主要用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

例: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用在复句、祈使句、疑问句中,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例:如必自为而后用也,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荀子·天论》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
心一也。《荀子·劝学》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史记·鸿
门宴》南冠而执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2)
矣:表示报道新情况。 .“也”和“矣”的主要区别:

“也”表静态,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没有和它相当的语气词;“矣”字表动态。后者表动态,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



A.表示已然,即事情已经发生。例: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余病矣。《左传·鞌之战》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史记·鸿门宴》

B.表示将然,即事情尚未发生。


a.单句: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b.复句: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勾践灭吴》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左传·宣公二年》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战国策·燕昭王
求士》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用在各种句式中。

A.描写句,这种带“矣”的宾语提前,感叹意味更明显。

例: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一》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起义》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庄子·天子方》

B.祈使句。

例: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四》若皆能去归矣。《史记·西门豹治邺》

C.疑问句。例: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③作用相似于表偏重限制的语气词“已”。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货殖列传》

(3)
乎、与、邪(耶):表示疑问、感叹的语气。

①非问句里:发问者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做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译为“吗”。例: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乐正夔一足,信乎?《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今》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起义》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商君列传》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风赋》

②问句里。

A.选择问。例: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庄子·秋水》


子以为秦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二》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黄宗义《原臣》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
也。”《墨子·兼爱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B.特指问。
例: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子何为者邪?《庄子·外物》

C.反问句。前面必有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宁、况”字等相呼应。例: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非攻》
况日不悛,其能久乎?《左传·晏婴论季世》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不敢不走乎?《战国策·楚策一》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起义》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D.感叹句。

例:善哉,机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凝固结构。

A.“不亦……乎”。

例: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左传·僖公十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

B.“其..乎”。例: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C.“得无(该不会)……乎”。例: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D.“无乃(恐怕)……乎”。例:出三日而五灾至,无乃不可乎?《荀子·儒效》

E.“何∕奚∕恶以∕用..为”,译为“为什么用得着……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恶用是鶂鶂者为哉?《孟子·滕文公下》


(4)
哉:表示感叹语气。

①感叹句,译为“啊”。例: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韩愈《张中丞傅后叙》

楚国若有大事,子自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快哉此风!宋玉《风赋》大哉!尧之为君!《孟子·许行》

②反问句,一般需要疑问代词或“岂”字与之呼应。


例: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庄子·逍遥游》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表感叹语气的还有“夫”。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三戒》
(5)
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①最常见的是“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面。


例:位其不可不慎也乎!《左传·成公二年》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战国策·齐策六》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
.连用的语气词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后一个语气词上。
②“矣、已、与、邪、夫”等也可以放在其他语气词的后面。例: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何愚也耶!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此是命矣夫!赵壹《刺世疾邪赋》

③三个语气词也可连用,最常见的是“哉”放在另外两个语气词之后。例: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
2.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1)夫:作为句首语气词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
叫句首发语词或提顿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
的作用。
例: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晁错《论贵粟疏》 .“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用于句首,译为“且、故、像、至于说到”。例: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政。《韩非子·问辩》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
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范仲淹《岳阳楼记》今夫螟滕蚼蠾,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商
君书·农战》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柳宗元《封建论》
(2)
惟(维、唯)

①句首


A.一种作用是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

例:惟辟作福,惟辟作威。《书经·红范》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书经·泰誓上》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书经·红范》维禹浚州,九州攸宁。《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治平四年七月日。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B.另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

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杨恽《报孙会宗书》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