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良古代汉语考研笔完整复习知识点(可打印)(5)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30


b.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孟子·许行》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

d.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汤问》 .“焉”字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后,“之”字一般用在及物动词后。同一动词,加 “焉”和加“之”意义也不同。例:a.君何惧焉。《左传·襄公十八年》

b.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②语气词,以引起人的注意。


例:a.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b.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荀子·劝学》
c.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国语·晋语》
7.诸
①之于例:a.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许行》

b.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左传·襄公十五年》

②之乎例: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b.人孰敢不听而化诸?《庄子·应帝王》(三)疑问代词


1.指人:谁、孰(禅母)。
(1)
谁: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

(2)
孰:

①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但不能作宾语。例:a.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

b.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②指人时,也可以不表示选择。例:a.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b.孰为夫子?《论语·子路从而后》

③指事物时,表选择。例:a.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b.天下之大孰为大?《墨子·兼爱下》

c.两者孰足为也?《荀子·强国》




④凝固形式:孰与,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译为“何如”。例:a.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2.指事物:何、胡、曷、奚(匣母)。
(1)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译为“什么”、“为什么”、“怎么”。
例:a.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荀子·天论》
b.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c.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d.先生坐,何至于此?《战国策·魏策四》

e.弟子何久也?《史记·西门豹治邺》


(2)胡

①作状语,译为“为什么”、“怎么”。例: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②作宾语,见于“胡为”,译为“为什么”。例: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

(3)曷

①作状语,译为“为什么”、“怎么”。例: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

②作宾语,见于“曷为”,译为“为什么”。例: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4)奚

①作状语,译为“为什么”、“怎么”。例: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和氏》

②作宾语,表示事物或处所。


例:a.“许子冠乎?”曰:“冠。”“奚冠?”曰:“冠素。”《孟子·许行》
b.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3.指处所:安、恶、焉(影母)。
(1)
作状语,表示反问,译为“哪里”。例: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b.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墨子·兼爱上》

c.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2)
作宾语。例:a.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礼记·檀弓上》

b.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c.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四)无定代词


1.或:肯定性无定代词。
(1)指人,作主语,译为“有人、有的人、某人”。例:a.或劳心,或劳力。《孟子·许行》
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起义》

c.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


d.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亡曹。《左传·哀公七年》

e.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2)
指物,作主语,译为“有的”。例: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孟子·许行》


2.莫:否定性无定代词。
(1)
先秦:无定代词,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东西。例:a.群臣莫对。《战国策·楚策一》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公输》

c.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

d.虎负嵎,莫之敢撄。《孟子·尽心下》



e.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

(2)
汉后:否定副词,用于祈使句或陈述句,译为“勿、不要”。例:a.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 ”《史记·商君列传》

b.诸将皆莫信。《史记·韩信破赵之战》(五)辅助性代词“者”和“所”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不能独立


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构成句子的一个成分。
1.者
(1)
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译为“的、的人、的东西”。例:a.庸者笑而应曰。《史记·陈涉起义》

b.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鸿门宴》



d.王莽徵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后汉书·光武纪》

e.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李斯《谏逐客书》

(2)
放在数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译为“样、种、类、方面”等。例:a.必不得以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

b.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史记·游侠列传》

(3)
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现在无法翻译。例:a.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

b.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4)
用来复指主语,引出谓语。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2.所:代指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
(1)位于动词性或动词性词组之前,构成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例:a.民无所依。《左传·晏婴论季世》
b.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

c.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史记·鸿门宴》


(2)
“所”字后面必须是及物动词,并可另带宾语。如果是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要变成具有及物动词性质的词。例: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庄公十年》

b.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诗经·小雅·小宛》

c.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庄子·德充符》



(3)“所……”
=“所……者”指代行为对象,“……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例:a.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

b.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

c.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史记·酷吏列传》

d.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

(4)
行为的主动者+(之)+所字结构(包括“所……者”)例:a.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

b.是又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c.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d.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战国策·赵策三》



e.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5)
“所“字结构可扩展。例:a.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

b.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史记·刺客列传》


c.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史记·项羽本纪》
总之,“所”字常见的用法有四种①所食②所食者③民之所食、民之所食者④所食之粟 .①凝固形式:所谓例:a.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下》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齐策一》
②凝固形式:所以(古:代词+介词;今:连词。)

A.第一种意义比较具体,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凭它来……的”,说明“怎样”。例:a.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b.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议兵》

c.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B.第二种意义比较抽象,相当于“导致……的原因”,说明“为什么”。例:a.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b.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荀子·哀公》

③所从、所由、所与、所为例:a.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b.是乱之所由作也。《荀子·正论》

c.其妻问其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孟子·离娄下》

d.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三》

④被动句式


九、介词、连词
(一)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于(於、乎)、以、为、由、自、从、向、在、用、被”等。
1.于(於、乎)
△“于”和“於”的区别

①上古不同音。

②主要区别在于书写形式上,即“于”产生的时间比“於”早(甲古文中只用“于”,战国后多写作“於”,后有简化为“于”)。

(1)
①表示处所,包括方位和方向,此时“于”字可不出现。例:a.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b.越王勾践栖於会稽之上。《国语·勾践灭吴》

c.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d.颜成子游立侍乎前。《庄子·齐物论》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