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考研笔记(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14

美国《社会保障法》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稳定经济,资本主义国家陆续依据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美国罗斯福总统在推行新政中寻求刺激经济增长与创建失业保险体系之间的均衡,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该法案的主旨在于:“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女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

贝弗里奇报告1941年 贝弗里奇受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委托,试图制定一项统管人们一生的公共保障计划,他主张用一种崭新的、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英国变为一个“福利国家”,社 会保障覆盖面是全体英国公民,为他们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完备的社会保障。报告中认为获得安全保障是公民的社会权利,也是国民承担的社会义务;政府统一 管理社会保障项目,由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实现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只为被保障人提供稳定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的对象为全体公民,保障项目涉及公民生活 的各个方面。该报告建议,英国在二战后的社会保障模式应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三部分组成。社会保障的原则为:同一受益标准;统一收费,统一管 理;适当受益;全面、普遍、区别对待。

撒切尔革命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滞涨”时期,社会保障制度也陷入困境,在西欧发生“福利国家危机”。在此背景下,1979年赢得大选、担任英国首相的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开始了对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史“撒切尔革命”。

国际上否定社会保障的理由社会保障支出庞大,财政困境越来越严重;劳动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减弱;减少本国的职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破坏了人们就业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社会保障制造了大量不创造价值的公职;挤占生产资金,影响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加剧通货膨胀;颠倒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滋生懒汉和寄生虫。

国际上肯定社会保障的理由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的安全阀和减震器;社会保障调节社会供求关系、推动经济平稳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障极大地提升了发达国家的国际形象。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启示社会保障建设要与本国发展水平和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在社会保障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国家与私人、统一与差别这三对矛盾关系;要正确认识在社会保障领域,人们思想观点与立场态度上的对立与差异;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经验我们要有区别的借鉴与吸收。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提高退休年龄一 方面,可以通过工作年限的延长相应地延长缴费年限;另一方面没,工作年限的延长又会减少受保人领取年金的期限,从而减少社会保障计划的日常支出,增加社会 保障基金储备。使延长退休成为人们的自愿选择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如瑞典规定,如果推迟退休,可增加工作年限的比例增加退休金。增收节支各 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提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上限,甚至取消上限;提高社会保险费率;征收社会保障所得税,对退休金、残疾补贴、失业救济金都收取一定的祱。修 订社会保障金的调整办法,过去普遍实行“社会保障金自动指数化”制度,即社会保障待遇标准随物价、工资或生活指数的变化进行调整,现在改为限制保障金的增 长,从而减少社会保障金的支出。改进社会保障体制的收益规则,引入“工作福利”制度“工资福利”是指凡接受政府福利补助者,必须接受政府或立法规定的与工作有关的特定义务。如澳大利亚规定,失业救助金领取人必须努力寻找就业机会,并接受政府安排的再培训计划,否则剥夺救助金领取资格。社会福利金由无偿给付转变为有偿领取。政府社会保障责任向私营部门转移,实行社会保障“私人化”、“资本化” “资本化”即鼓励私营部门以职业年金与私人养老计划、医疗计划形式参与福利资源配置,导致混合福利的兴起。“私人化”即政府尽量缩小社会保障的范围和项目,把这些项目交由非政府志愿机构、工人合作社和其他社会团体承担。改变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完善并增强社会保障的依法运行机制,使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事务经办、监督控制三者分开 调控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结构,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监管各国为了使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并更好地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纷纷通过立法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结构和运营管理采取新的措施。转变社会保险资金的支出,如削减公共福利支出,限制国家退休金发放量等。

家——单位保障制的特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多元分散;管理成本过高;覆盖范围窄,总体水平低,个别项目浪费大;社会保障的对象及其享受标准以所有制不同而差距显著;社会保险金由国家、企业负担,职工个人不缴纳;社会保障深深打上了“单位保障”的烙印。

家——单位保障制的功过是非它 的价值取向与建制理念因超越所处时代的客观条件而显得过于理想化;它能够与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适应,却又欠缺乏、欠成熟、欠稳定,且不具可持续性;它 既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做出了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在后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并成为新时期推进改 革事业难以逾越的障碍。它作为特定时代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事实上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缺陷。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天赋人权“天 赋人权观”实质上是人类古老的实用性的人本主义道德观在更高级社会阶段的更高级表达形式,它构成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有力思想渊源。人人具有生存权,最 有利于人类种群的生存与延续。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生命物种,曾经将这一有利于种群生存延续的道德观被动地表达;现在,人类已具备条件将这一道德观通过主动启 示种群的每一个人而贯彻到底。可见二者是一脉相承。人都拥有生存权这一公理,直接催生、缔造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的首要功能,就是维护人人都有的 生存权这一天赋人权。

德国新历史学派该学派形成于19世纪70年 代,也称社会政策学派或“讲坛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为古斯塔夫。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该学派强调经济学中的历史方法和经济理论的相对性,实际上是 强调市场经济及源自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自由主义立场的相对性,以突出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因此该学派又被称为国家主义学派。


相关话题/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