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13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

前言部分的含义

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失去谋生能力(工作能力)、暂时失去此能力、不具备此能力且无人赡养、或遭受天灾人祸的社会群体。

社会保障经历了一个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的发展过程。

社会保障是人类情感与理性(心智)的共同产物。

“人能群”——互助互利,互助互利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形态、结构,而且是前提、条件。

互助互利具有直接实用性的人本主义基础。互助互利这一人本主义实用性道德观念及行为伴随人类全部文明史。

自我牺牲被视为互助互利的极端形式,随着生产力和物质条件的发展,这种极端现象将永远不再。

综上所述,前言部分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互助互利促使(支配)人们能够与天地自然,天灾人祸相抗衡,而不至于向动物一般接受命运的嘲弄(“人能群,彼不能群”)。而种族生存和延续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主题。

第二,互助互利的思想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具有直接实用性的人本主义的道德观念(“深深的道德的本质基础),社会保障来自于互助互利,并且是这一理念和行为的扩展、衍化和实践形式。

第 三,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将有利于互助互利这一理念和其不同实践形式的嬗变(例如从“较低阶段”的原始人类的自我牺牲到“较高阶段”的“天赋人权 观”、社会保障),同时互助互利的思想及其不同的实践形式也一直蕴含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并有利的推动着整个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如“天赋人权观”直接催生、缔造了社会保障,而社会保障首要维护了人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这一“天赋人权观”,二者是一脉相承,辩证统一的;又如“天赋人权观”内涵于互助互利、基督教精神及空想社会主义中,但也是这些思想在更高的社会阶段的更高级的表述形式和概括)。

复习延伸:什么是“人本主义”,什么是“具有实用性的人本主义道德观”?

  

 

一、西方文明传统中的社会保障思想

1、互助互利的理念和行为——社会保障思想的直接实用性道德的人本主义基础

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互助互利理念从感性上直接体现了人们追求个人幸福、尊严与社会整体的福利的统一,互助互利是关系和决定人类生存、延续的人本主义特质的基本伦理观念。

2)欧洲国家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济贫-救济思想和行为的制度化,是人类互助互利、救助、责任感思想的自然延伸和发展(不断追求社会福利函数的极大化),也是人类对于稳定、秩序、效率的需求的物化形式。

2、基督教精神——催生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伦理观念

基督教所秉持的互助平等的传统理念及进行社会救助的实践,既继承了人类一以贯之的相关思想和行为,又通过慈善理念的推行,进一步强化了催生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伦理观念,形成了慈善行为模式。

3、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

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当时社会阴暗面、局限性作了全面、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从经济、政治到文化。

2)提出了更先进、更进步、更文明的社会构想,其公平、和谐、正义、道德的核心理念、核心价值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端的深刻思想基础之一。

4、天赋人权观——构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有力的的思想渊源

1)“天赋人权观”的内涵:凡人,都具有天经地义的、无可辩驳的、不可剥削的生存权。

2)“天赋人权观”实质上是人类最古老的实用性的人本主义道德观在更高级社会阶段的更高级、更主动的表述形式。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保障思想——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及社会保障制度安排

1、儒家的“仁政”思想

1)“仁政”的内涵:以民为本,重视百姓,制民之产,轻徭薄赋。

2)民众的经济生活得以保障是“仁政”之目的、标志之一。

2、儒家的赈灾赈济思想

1)由“仁政”催生出仓储后备和赈灾赈济思想。

2)在长期的赈灾赈济过程中,发展了多种方法,如调粟之法、养恤之法、安辑之法等。

3、墨家“兼爱”思想

   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之法”超越儒家血缘关系的仁爱思想,涵盖整个社会,也促使后期儒家仁爱思想的发展。

4、道家的互助互利思想

汉代《太平经》代表的道家学说认为社会财富是社会共有,人们必须互助互爱才能实现幸福,这种思想深化了源自先秦的互助互利思想,并加以实践。

5、佛教的积善行德思想

佛教鼓励行善、为善,通过善行,渡、修、悟,以达到目的。教会人向善,不仅发扬了互助互利的精神,而且直接构建了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基础之一。

6、大同社会思想

社会保障思想蕴含在大同社会思想中,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民生”思想都继承和发展了大同社会思想。

 

总结: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归结为三:

1、人类一以贯之的具有关系和决定人类生存、延续的人本主义特质的基本伦理观念,它的最凝练的表达形式是“天赋人权观”。

2、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管理中逐渐认识到的稳定、秩序、效率的需求。济贫-救济的早期制度化是这一需求思想的物化形式。

3、中国传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这表明社会保障思想植根于各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思想还将不断的伴随、促进、成就人类文明的辉煌。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

社会保障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是由现当代经济学的发展而逐渐创建的

一、德国新历史学派理论——改良主义经济学(国家主义学派、社会政策学派,“讲坛社会主义”)

基本思想

1)以国家为主体,有权直接干预社会性经济生活,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并推进文化、社会福利等功能。

2)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教育改良等方式取代社会革命(阶级斗争),化解劳资矛盾。

有关社会保障的思想:

1)以国家干预为主,通过法制途径,实行社会保障、孤寡救济等一系社会经济政策,以道德伦理教育途径推进劳资合作。

2)学派主张累进税率(税收)制,以调节劳资利益的分配,并依次建立实施劳工社会保障的财务基础。

 

二、福利经济学——直接奠定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性理论

皮古《福利经济学》主要思想

1)理论来源: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和“消费者剩余”理论

2)福利的含义:广义指个人获得效用或满足的总和,即社会福利,不可全用货币计量;

                 狭义指社会福利中可供计量的部分,即经济福利(= 国民收入)

3)如何增加经济福利

帕累托优化:国民收入的正向变动(增加)不以分配均等化公平化程度的下降(例如穷人所占绝对份额下降)为代价。

   方法:第一,增加经济福利必须增加国民收入总量,使生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配置能够实现最优化。

         第二,政府应当通过税收机制,将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给穷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经济福利乃至社会福利因此会更大。

4)福利经济学中社会保障思想:

    A、福利政策应当以不损害资本增值和资本积累为前提(国民收入总量¯ 社会福利¯),因此,富人“自愿转移”更好。

    B、不论直接还是间接转移,要防止懒惰和浪费(懒惰和浪费®国民收入总量¯ ……)

    C、反对无条件补贴,最好的补贴是“能够激励工作和储蓄的补贴”。

5)福利经济学对于社会保障的贡献(意义

     A、皮古首次将经济福利-社会福利与国民收入联系,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同向性、一致性、内在统一性),直接奠定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性理论。

社会福利函数理论:社会福利是经济效率(即国民收入的增长)和合理分配(程度)的函数。

    B、社会福利函数理论(皮古之后的福利经济学新发展)对社会福利的动态考察,为当代社会保障政策与制度的多样性、灵活性、可选择性、适应性提供了富有支持性、科学性的理论框架。

 

复习延伸:福利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及其理论  

 

三、瑞典学派——北欧学派、斯德哥尔摩学派

1、瑞典学派前期的思想维克赛尔

1)理论来源:边际效用价值论+一般均衡猜测(货币均衡论

2)主要思想:

  A、社会要制定最低工资,提高富人和穷人的交换能力,增加社会总效用。

  B、收入和财富分配均等化的政策主张(导致瑞典累进税收制的实施

  C、国家可通过调控利息率的方法调节货币供应量、流通量,实现货币一般均衡,克服经济周期波动,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这为国家介入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

 

2、瑞典学派后期的思想

主要思想:国家应实行增加公开开支和降低税收,甚至增加对私人消费的补助等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扩大社会总需求。

 

系列读书笔记四:《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3)

意义:这些观点为瑞典政府制度庞大的公共支出政策,实施全面的社会保障,最终走向福利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持。

3、瑞典学派对于社会保障的思想瑞典学派的两大战略思想,“北欧模式”):

1)必须依靠政府干预来平抑宏观经济波动,以稳定和发展经济,这是政府所供给的公共服务的最重要的职能。

2)必须运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累进税收制和财政的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各群体、各阶层收入的均等化、合理化。

 

四、凯恩斯主义

1、凯恩斯学派(以下简称凯派)与瑞典学派(以下简称瑞派)的区别

1)基本立场与程度不同:凯派不相信是市场的完善性,认为市场在运行中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必须采取政府干预;瑞派相信一般均衡论,市场是相对完善的,只是其两极分化的机制影响公共物品的配给。

2)凯派理论更彻底、深刻,普遍性更强,结论及政策主张更科学。

 

2、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思想渊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个经济心理规律及投资(消费)乘数理论

通过有效需求不足的三个经济心理规律,通过对就业市场非均衡(就业不充分)证明就也不足是其他一切问题(收入、消费、投资等问题)的源头,凯恩斯通过对有效需求不足的三个经济心理规律及投资(消费)乘数理论的研究回答了为什么政府必须干预市场的问题,这些理论也成为凯恩斯政府干预市场思想的理论渊源。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不同社会阶层中表现不一,富人中较为显著,穷人不显著。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导致投资减少,就业减少,考虑到乘数理论,有效需求会严重不足。

3)灵活偏好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将导致投资减少或中断,直接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考虑到考虑到乘数理论,有效需求会严重不足。

4)投资量的变化导致收入和就业量的变化,收入及消费的变化(增加)对投资水平及其变化具有加速()影响。

复习延伸:请补充以上三个规律的经济学定义以及乘数理论的主要内容。

  

3、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市场思想的主要内容侧重于社会保障的方面

1)政府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公共事业和工程的投资,承担社会福利责任,对贫困人群实行社会救济,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2)对私人企业增加订货和发放贷款有助于实现充分就业,提高消费倾向,实现宏观经济均衡。

3)采用货币政策来影响宏观经济,利如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扩大投资。

4)实行高额累进税制,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分配差距,增加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4、凯恩斯主义对社会保障的影响(《贝弗里奇报告》)

1)总体影响:

A、凯恩斯主义提高有效需求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成为现代社会保障理论基础之一。

B、凯恩斯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从伦理的必要性上升到经济效率的必然性(并不否认其伦理性),是社会保障理论的一次革命性转换。

2)对《贝弗里奇报告》的影响

   《贝弗里奇报告》秉持的是凯恩斯主义,他们都强调实现充分就业。除此之外,《贝弗里奇报告》也体现了皮古的思想,强调效率。

 

5、关于贝弗里奇报告具体内容参考附录

1)贝弗里奇报告确立了英国福利体系的四条原则:普遍性原则、满足最低需求原则、充分就业原则、费用共担原则。

2)贝弗里奇报告提出了社会保障的基本范围: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家庭救助七大社会保障项目。

3)报告提出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维持基本生存和基本收入,不低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

4)报告提出社会保障采取的三种方式实施:满足基本需要的社会保险、满足特殊情况的社会救助、作为补充的自愿保险。这三种由国家相关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5)报告的核心是消除贫困。

五、新剑桥学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左派”

1、“两个剑桥之争”——新剑桥学派与萨缪尔逊的新古典综合学派之争

1)萨派基本立场是古典主义的,内核是自由主义(市场趋于一般均衡),坚持边际生产力要素分配理论。立场以效率优先为宗旨。

2)新剑桥学派通过重构价值理论支撑了再分配理论,强化了凯恩斯主义,认为一般均衡并非理想状态(是扭曲状态)。其理论来源是李嘉图、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边际革命和凯恩斯主义。

2、新剑桥学派思想的主要内容侧重于社会保障的方面

1)认为可以通过国家干预改变社会分配结构达到改变分配的目的,而不需要变革所有制。

2)主张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不主张常态性的通胀和财政赤字。

3)主张一定程度的国有化,国家以财政资金收购私人公司

4)主张基于比较成本、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发展外贸,扩张就业岗位。

5)主张对失业者进行培训,促进其再就业(凯恩斯充分就业

6)主张实行高额累进税收制、遗产税制、赠予税制来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已增加全社会的福利。

复习延伸:为什么说改变(革)所有制的途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呢?

 

六、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1、理论来源:与萨派相似,都是以市场、效率为主(反对“公平分配”、“福利国家”,以效率为主),吸收有限的干预思想。

2、艾哈德和阿尔玛克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

1)认为社会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消除贫富差距(指的是社会公平、公正)达到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为了大众福利。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促使经济发展富于效率。因此这也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目标,即经济发展有效率、社会公平(突出表现为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和保持市场经济的物价稳定等调控机制)和最终的大众福利。

2)阿尔玛克进一步认为,要达到上述“三位一体”的目标(特别是促使经济有效率),方式是通过市场充分竞争。以此发掘社会成员的创造力,推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并实现社会进步。

3)艾哈德主张适度的干预政策(包括政府维护市场竞争及其秩序,预测国民经济发展趋势,提出指导性的国民总量指标,防止和消除经济强权等)和适度的再分配政策(包括保证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鼓励劳动者自食其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来保证市场竞争(如前者)和强调劳动者个人责任(如后者)。

4)主张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性)社会组织来监管市场经济,维护其(竞争)秩序(最为突出的就是对物价的监控,使物价保持低廉),推进社会保障事业。

3、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思考: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可以这样概括以下三点:

1) 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有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公正的以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它通过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原则与适度的干预政策使经济既有效率又有秩序,它 通过适度的社会保障再分配原则和社会组织的市场监管与调节达到保证市场竞争和社会公平,通过这些实现大众福利,达到“三位一体”的目标。

2)社会市场经济在实际运行中,坚持个人劳动和社会平等、个人负责和国家保护,既要竞争又要互助的基本原则。也可以表示为“社会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总体调节+社会保障”[1]。这种将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作为工具,而最终实现大众福利的思想,与功利主义迥然不同。

3)在社会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社会保障要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二是社会保障的水平合理,要保持效率与公平的内在统一;三是三方负担,个人应具有责任,国家仅在必要时提供资助。

 

七、供给学派

1、理论来源:来自萨伊定律,提出“供给创造需求”,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创造供给”持批判态度。

2、供给学派的基本思想和措施(拉弗Laffer

1)主张大幅减少政府干预,取消不必要的管理经济的法律条例。以使得资本和劳动得到有效配置。

2)鼓励劳动者和资本流动。减税(降低边际税率),以刺激劳动者努力工作。或增加储蓄和投资,通过增加供给抑制通胀。

3)减少失业津贴和工薪税,激励人们努力寻找工作,恢复金本位制,以稳定货币币值。

3、供给学派对现行高税率社会保障的思考

1)过高的税收必然损害供给,最终损害国民经济的增长,使税源税基受到损害。

2)减税并不破坏收入均等化,既可提高公平,又有利于效率。

3)认为高边际税率的现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打击了资本和劳动,提高了供给成本,将有害于国民增长,应建立一种将紧急援助、对儿童补贴和严格(条件)的新型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

 

 

八、公共选择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

1)公共选择是一种影响、支配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的非市场性决策,其决策依据是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其在选择时的充要条件是MRMC,前者是不明晰的,后者是明晰的),因此公共选择是个人利益的抉择。

2)因此,公共选择(特别是政府选择)必然导致配置资源和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的低效率,也是劣于市场选择的。所以凡是由市场选择、决策的无需非市场性选择、决策(特别是政府选择),即市场选择是公共选择的最好形式。

2、公共选择理论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属于公共物品,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有必要从市场角度多做考虑,努力将其市场化,以提高效率。

 

 

第三节 社会保障与相关社会科学

一、与经济学的关系

1、社会保障与经济学的关系

社会保障从本质上来讲是社会经济制度,对其研究已成为公共经济学的固有内容。

A、社会保障从本质上来讲是社会经济制度,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分配、安排制度,简称分配制度。它是通过财政政策及财政制度来实现的。这突出的表现在,一是社会保障归根到底就是如何稳定筹款和发款的问题,而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就是通过国民财富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B、经济学的各种流派为社会保障的政策设计、制度安排、实现路径、发展完善,提供了广泛的理论支持。公共经济学将社会保障作为公共物品进行研究,为政府干预甚至政府作为社会保障主体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

 

2、干预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二者的伦理立场并无差异,均秉持了人类传统的、基本的伦理,确认社会(国家)有社会保障的义务。

2)二者对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正当性、效率性(指帕累托效率)均持信仰性立场。

3)二者对个人自由作用及意义(指创新)的认识也无差异,均持肯定立场。

4)干预主义确认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自由主义也确认部分干预的作用。

区别:干预程度或自由(市场)程度的多少问题。

1)干预主义主张政府作为国民财富分配的主体,其支持来自公共经济学关于市场失灵区域的存在性证明。

2)自由主义主张市场在社会保障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富于效率(MRMC),其支持来自德布鲁的市场一般均衡的存在性证明。

总结:本书认为一般时需要市场,特殊时需要干预。

 

二、与政治学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在反映经济制度的同时,客观且直观的反映了政治制度的伦理倾向、价值关怀,表现出了社会的基本性质,因此与政治学有必然的联系。同时政治学的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思潮)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1、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催生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1)空想社会主义、讲坛社会主义(德国新历史学派)、民主社会主义(瑞典学派)

2)费边社会主义

其主要观点是推崇集体主义价值观(即国家),认为国家必须捍卫并实现自由、民主、协作、人道主义等基本价值观念。为此国家应该通过累进所得税制,并对非劳动所得财富和遗产征税来实现财富公平分配以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3)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实施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福利国家),主张充分运用民主政治推进社会改良以实现民主社会主义这一更高更文明的社会。为此应该提倡劳资合作、国家干预、收入再分配、适度国有化。

4)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A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最强大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就是通过调动劳动阶级积极性的内容来表达的。而社会保障就是先进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国家是劳动者的国家、人民的国家(经济基础是劳动者),因此国家制度(上层建筑)必然要向劳动者倾斜,而社会保障就是这种国家制度之一。

C、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是社会总产品的扣除(见第八章P53马克思关于社会保障的扣除学说的主要观点)

根据以上三点,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制度安排必然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人类自由、平等等天赋人权所必须的。

2、民主和民生的的关系为社会保障提供理论支持

政治学研究民主与民生的关系,强调民主政体对民生的保证作用,为社会保障(民生的基础之一)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与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的关系

1、社会保障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

1)行政管理学从政府管理组织、内容、科学性、效率性的角度支持了作为政府重要管理对象之一的社会保障(如财政行政与社会保障资金,行政伦理、行政监督与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等)。

2)行政管理学的目的就是服从于国家目标以求高效率地完成,社会保障理作为现代国家目标之一理所应当囊括其中。

 

2、社会保障与公共管理学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三种研究途径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1P途径:公共政策途径。此途径强调对于行政管理中的外化公共政策的研究。

2B途径:企业管理途径。此途径通过将企业管理的发展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运用于公共管理研究中,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而这本身就是提高社会福祉,增进社会利益。

3D途径:民主化途径。此途径强调行政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使社会各类公共组织介入与制衡。D途径是传统行政的根本转型。这将有助于社会保障的法制化、刚性化、科学化、效率化和普适性发展,并为此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四、与社会学的关系

1、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其发展

1)概念: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协助个人以达到社会与个人的满足与自主的专业服务过程。兰德

2)发展:19C末,基于社会慈善事业与互助互利运动而兴起的专门性的社会救助活动与组织。

2、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1)内容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息息相关。社会保障所言的社会救助主要针对物质条件,而社会工作所言的社会救助则较为广义(包括精神、思想、家庭生活、邻里关系等)。

2)社会工作所发展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针对弱势群体)非常有助于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如增权理论)。

3)社会学及社会工作对社会保障所起的作用是辅助性、间接性的。最为突出的是它不涉及社会保障基金的一系列问题。

 

五、与哲学、法学的关系

1、社会保障与哲学的关系

1)哲学及属于哲学的伦理学历来从诸多方面支持着社会保障。

2)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流派分别通过对人的解放、人的价值和状态的研究,与社会保障的关联日益密切。

 

2、社会保障与法学的关系

1)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安排,必须刚性化,而法制化是制度刚性化的唯一路径。社会保障因此成为法学的研究内容,法学也为社会保障制度刚性化提供方法的支持。

2)保障制度化、法律化通过立法来实现,法学必须研究社会保障(立法)的法理学基础才能促进社会保障的法制化。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现代社会学科(横断性学科[2]transscience),其主体由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奠定

 

 

本章小结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中,都孕育着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不过,现代社会保障的基础性理论则主要由现当代经济学供给并构建。现当代经济学的诸多分支和流派,均秉持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保障提出了各自的学术观点和政策主张。从德国的新历史学派开始,经福利经济学、瑞典学派,到凯恩斯主义和贝弗里奇报告;再经新剑桥学派、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供给学派、到公共选择理论注意这两条脉络),脉络清晰,环环相扣。与此相伴随,市场和政府的功能,作用边界及其相互关系日益被人们所全面认识。在这种认识的指导和推动下,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日益得以完善和发展。

社会保障与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哲学和法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现代社会科学学科。



[1] 穆怀中等,《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人民出版社,2008年。

[2] 横断科学是指在概括和综合多门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类学科。它不是以客观世界的某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而是从许多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中抽出某一特定的共同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对象横贯多个领域甚至一切领域。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

 



 

 

 

 

 


相关话题/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