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辅导-传播学笔记(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16


传播内容分析的过程及方法:
抽样——
第一步决定总体,总体与研究主题、目的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第二步抽取样本,具体的大众传播内容分析多采用间隔抽样;
确定类目与分析单元——
类目是内容分析的基本单位,分析单元是内容分析的最小单位,其形成或确立有两种样式:
一是根据研究理论或过去研究成果形成或确立,二是根据研究者的需要自行确立;
方法——
题材分类法是最为常用的内容分析法,就是将各类分析素材按题材分为研究有关的各种类型的分析方法,可作为长期研究中材料归档的标准。
符号编码法就是采用统计符号,即重要词汇出现频次的方法,简化题材分类的方法,确定被调查的传播媒介对某问题关注程度和倾向性的内容分析法
第八章 传播媒介论
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大众传播媒介,是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新闻媒介,是以传播新闻信息符号为主的物质实体。
媒介组织,与媒介相互联系但意义不同。媒介是一种物质实体,是传播信息使用的工具,而媒介组织是指拥有这些媒介,经营媒介的机构

第一节  传播媒介
认识大众传播媒介的角度(原则)
1.        媒介的传播手段:用什么来传播信息,即用什么传播符号。是区别媒介的根本,也是认识媒介特点的出发点。
2.        媒介时效性
3.        媒介持久性:指它保存信息以足够时间与受众接触的特性。
4.        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受众与媒介的互动关系如何
媒介分析分为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
    媒介的微观分析主要分析媒介本体的特征、效用等,着重分析个体媒介的构成、要素、手段等具体问题。宏观分析关注媒介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中的角色和作用,媒介要素与其他社会要素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媒介现象与形态及其价值
微观分析是媒介本体研究,而宏观分析则是媒介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及文化价值的研究,简言之,宏观分析就是价值研究
麦克卢汉
加拿大传播学家 ,于五、六十年代出版一系列著作《媒介通论: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是六七十年代国际传播学界最知名、最具争议的学者,被称为“现代媒介分析的根”。其理论独特,给人启发。
他将媒介的概念扩大,不仅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中的媒介,而且包括了人际互动的所有介质。另外他将媒介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研究,因此其媒介分析有了高度和深度。缺陷:对冷热媒介分类牵强;忽视媒介具体内容,分析客观性、科学性、实证性不足。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是人体的延伸,道路是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广播电视则是眼耳手的延伸。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分向公共领域的延伸。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都会影响以整个心灵与社会
媒介即讯息
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的特性,传播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例如,报纸的内容是文字表达,书籍的内容是言语,电影的内容是小说。人们在使用媒介时,特别注重内容,反而忽略了形式。他在《媒介即讯息》一书中强调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内容。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一旦出现,这种媒介本身,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具体内容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变革
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是能够“高清晰度”延伸人体某感官的媒介,高清晰度就是指媒介所提供的讯息充分、完善,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如照片、广播、电影。冷媒介刚好相反,如漫画、电话、电视。但此类划分十分牵强
地球村
人类社会早期的口头传播时代,人们交流只能面对面地进行,范围很窄,因而处于“部落化”阶段,印刷媒介出现后,社会交流扩大范围,个体可以单独脱离开“部落”,人类社会进入了“脱离部落化”阶段,电子媒介出现以后,人类的时空距离又一次缩短,地球变成一个村庄,人类社会进入“重新部落化”阶段,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依赖性及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大增强,经济、社会、文化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第二节        媒介的本体特征
报纸、广播、电视的本体特征
报纸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的公开发行的定期出版物,一般以散页形式连续出现。是最早出现的新闻媒介
特点:是视觉媒介,通过印刷文字传递信息。是报纸最大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媒介的最明显特征;保存性强;选择性强;适合传达深度信息;时效性差
主要借文字传播,要求受众有文化,限制受众范围,感染力比广播、电视弱
传播手段:一般以平面空间的形式展示给读者,手段包括版面、图片、文字
生产过程:采写、编辑、排印、发行、还要注意受众反馈。
杂志
    基本同于报纸。只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目标对象更为准确,保存周期更长,重复阅读率更高。可以彩色印刷,形象、逼真。
广播
用电子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化新闻传播媒介,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向广大地区传送声音和图像
特点:听觉媒介;时效性强;影响面广;选择性弱;保存性弱
传播手段:声音是唯一手段,包括语言、音响、音乐
电视
最大众化,最具传播效力的传播媒介之一,借用电子技术传输图像和声音的现代化传播媒介,通过光电转换和电子显示屏技术将声像传到各地,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
特点:
视听合一,是电视与其他媒介最主要区别,电视的优势所在,运动的画面适应了人的生理特性;
有很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因此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时效性强,这是电子媒介共同特点
保存性、选择性差
传播手段:多种手段综合,以运动画面为主
传播途径的比较和选择
或然律公式:选择或然律=报偿保证/费力程度。其内容包括:
1.        传播方式的易得程度
2.        传播方式的吸引力
3.        传播内容的感染力
4.        选择者的目的差异
5.        选择者的传播习惯
6.        媒介的传播技能
由施拉姆提出,报偿保证指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者的需要的程度,费力程度指得到这则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状况。有助于实现媒介具体目标,要使或然律提高必须关注受众和选择者的需要和习惯。

第三节  媒介价值与媒介文化
媒介价值
就是媒介所具有的满足社会需要的素质的总和,包括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社会功能和媒介现实),是媒介分析的宏观内容
媒介现实
    指媒介日益扩大而不是缩小我们的见闻,但媒介带给我们的是经它转述的世界,而不是现实本身。
研究传播媒介和文化关系的三种理论(媒介文化价值研究)
1.传播媒介是文化表述的工具。传播媒介反映文化及其变迁,传播媒介的符号表述的内容与形式是对一个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的反映,因此,我们通过系统地分析传播媒介的内容,就可以了解它所代表的处于特定社会和历史阶段的文化;
2.传播媒介是文化传送的工具。传播媒介影响文化及其变迁,传播媒介将文化观念和行为传送出去,影响人和社会;
3.传播是社会文化仪式和文化的生存与再生。传播媒介容纳文化及其变迁,传播活动是人们交往的一种仪式,其作用在于处理和创作符号,定义一个人们活动的空间和人们在这一空间扮演的角色,使得人们参与这一符号的活动,并在此活动中确认社会的关系与秩序,确认与其他人共享的观念和信念

第九章 受众论
第一节  受众
受众及其特征
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有多、杂(多样)、散、匿的特点。
大众传播受众本身的特征为:
一、        由有共同经验的个人组成,但表现特征不同;
二、        受人际传播与社会联系的影响;按现实和自身习惯有意识的选择信息,
三、        成分复杂,不断变化
四、        个人心理结构差异造成对信息的选择、认知均有不同
五、        传者对受众了解间接而笼统。

第二节  受众主体
受众的动机
获取信息,认识外部世界;
娱乐消遣,满足精神、情感需求;
获取知识
此外还有满足特殊心理需要,增加共同语言,寻找认同感等
传受关系
传者的讯息传递与受众的讯息接受形成互动。传者只有提供符合受众实际需要或趣味的信息才会被受众接收,取得好的效果。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和对传播内容的接受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受众一方面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则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所处社会环境、受众接触媒介程度等。
受众的选择行为
受众有选择地接触一种媒介,且往往只选择那些能加强自己信念的信息,而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东西,人们通过大众媒介一般是加强自己已有的观点,而不是改变其观念。
受众的选择行为体现在自由地选择使用何种媒介及接受何种信息。
选择性因素是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干扰,信息争议越大,其干扰也越大,反之则相反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受众在选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选择性注意
是指受众由认识结构、社会类型和社会联系所产生的,对媒介内容注意力的方式
传播者要想使自己的传播内容受到注意,可以改变传播形式,强化和更新传播内容,具体可以把握这些原则:
信息具有显著性和对比性、易得性;
形式灵活多变;
要考虑到受众对媒介的接触习惯不同
选择性理解
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受众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内容
选择性记忆
    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意见或感兴趣的内容
受众的逆反心理
是受众对外来的威胁到自己态度体系的信息产生的一种抑制心理
受众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
对该信息不予理睬;
驳斥外来的论点;
歪曲或从相反方面理解外来信息的内容;
贬损信息来源;
寻求社会支持自己的态度体系
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
心理因素,一方面是受众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性心理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因为受众生活在不同团体中,需要同环境保持一致,得到认可与接纳,以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或行为。所以,受众在接受媒介的传播内容时还要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
就是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受到群体压力而在行为和观点上发生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变化
形成从众心理的根本原因是群体压力,群体意见对个体所形成的压力过程为四个阶段,合理辩论——好言相劝——围攻抨击——隔离排挤
利用从众心理,为传播目的服务的方法
控制群体规模,在一个小组内向为数不多的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比向大多数进行的松散性的传播效果好;
增加群体合力,群体合力越大,成员越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行为;
提高群体信息的权威性;
考虑到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
受众权利
通过传播获知信息或知情权;
使用传媒进行交流的权利;
受众享有讨论的权利;
受众在受到新闻侵害时有要求补偿的权利

第三节  受众价值
有关受众的五种主要理论
一、个人差异论
以“S-R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霍夫兰首先提出,德弗勒作修正后形成。认为,媒介讯息包含着特定的刺激,这些刺激与受者的个性特征有特定的相互作用,由于每个人在需要、信念、价值观、态度上不同的认知结构,世界上没有完全同样和一成不变的传播对象。相同的大众传播内容在受者之间之所以产生不同效果,是由于受众的个人条件、社会关系不同,而其中个人差异最为重要。个人差异论最大的发现在于“选择性注意与选择性理解”。
二、社会分化论
是对个人差异论的修正,也叫社会类型论或社会范畴论。前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后者则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强调个人的社会群体差异,由赖利夫妇首先提出。受众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在行动时必然受到群体规范和压力的影响,由于社会分工产生的不同行为方式,不同社会类型的成员趋向于选择不同的媒介内容,并以和其他社会类型成员不同的方式来解释同一信息,并采取不同的行动。对个人产生作用的群体是基本群体和参照群体。基本群体是长期持续的、亲密的群体,如家庭,参照群体是个人在其帮助下可以确定自己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群体。大众媒介应考虑到不同群体对信息接收的差异。
三、社会关系论
强调群体关系在传播活动中的作用,认为受众所属团体的压力对于受众接受信息时的态度及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媒介通常难以改变人们固有的信念。最早来源于拉扎斯费尔德的伊利县调查。受众作为个体均有不同的生活圈,受其约束影响,很多受众接受的信息都是经过此生活圈解释和过滤了的,人们接受那些与本团体意向相符的信息,并以本类型人典型的方式来接受 之。当有信息攻击该团体观点时,成员就会排斥传媒,或者削弱甚至改变其传播效果。传播媒介必须认识到,受众不会接受媒介的操纵。
四、文化规范论
与议程设置相关,认为传播内容可以促使对象发生改变。如大众传播经常报道或强调某事物,就会在受众中造成某事物是社会文化规范的印象,从而促使受众去模仿,结果就形成了间接影响。受众可以从传媒中获得新见解以改变其原有看法,媒介为社会树立了文化规范。文化规范论肯定了大众传播对受众所造成的影响,并认为如果此影响增强,会造成社会“一体化”,指社会所有的个人、集团乃至国家都从大众传播中获取不同的信息,从而相互了解他人的生活条件与观点。
以上四种理论概括起来就是:每个受众对传播的内容反应不相同,但具有共同经验和相同社会关系的受传者有相似的反应,人们必须受到整个传播经验的影响。
五、社会参与论
美国学者巴伦最早提出。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尊重受众、提高传播效果,在形式上尽可能地考虑到受众这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和权利。
综上所述,受众研究的一般性结论
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受众,即使是针对某种传播媒介而言,也是如此。
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各不相同的,但那些有些共同经历、受同样社会关系影响的受众对相同传播内容的反应类似。他们选择性地接受、解释和记忆大体相同的内容。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受众的相互影响将会引起一系列思想、观念、态度、行为的变化——社会分化论和社会关系论;
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会对受众造成一定影响,会加强现存的社会文化规范并创造一些新的社会风气,还有可能促使社会“一体化”——文化规范论;
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大众传播的参与者。受众希望能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希望能与传播者共同分享信息——社会参与论
受众价值开发的重要性
首先,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受众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基本方向,离开受众,传者研究、效果研究、媒介研究均无法立足;
其次,经过对受众详细的分析研究,才能生产出特点鲜明,针对性强的节目,很容易赢得受众;
再次,受众对节目的选择性不断增强,节目的竞争加剧,节目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受众的竞争;
因此,要进行严肃认真的受众研究工作
受众价值开发的内容和方法
内容:研究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受众接触媒介、接受信息的影响、制约作用和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受众接受信息的变化规律;研究受众的结构分层。
方法: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内容分析、控制试验、个案研究等方法。
第十章  传播效果论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
传播效果
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以及对社会及文化造成的影响。
枪弹论
又称皮下注射论,S-R论,由德弗勒等人提出,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二战法西斯宣传与“火星人事件”。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媒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地夸大化。
枪弹论认为,受众像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大众传媒的力量不可抗拒,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刺激—反映”机制和媒介效力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理论不足:忽视了时空、环境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在选择和接受信息时的能动性,忽视了受众所处群体的规范和压力作用,忽视了媒介本体特征对效果差异的作用
案例: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公司播放《星球大战》广播剧,引起全国恐慌,以为外星人真的入侵地球。
有限效果论
也叫“最低效果法则”,是对枪弹论的否定。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倒下的靶子。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因素。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受影响。虽然效果有限,但尚有作用,拉扎斯费尔德和默顿提出,大众传播媒介能提高社会声望地位,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社会规范并可作为社会的麻醉剂。只有当一种观点垄断了媒介,并组织面对面的交流来辅助媒介宣传,媒介才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克拉珀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总结为:大众传播通常并不是对受众产生影响的充要条件,它经常强化或弱化受众固有态度,但很少能从根本上改变之,媒介宣传效果的实现必须经过中介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个人心理及选择倾向;所处群体及规范;人际影响和社会传播媒介等,但中介因素难以控制,所以预期效果不可能完全实现。
有限效果论包括个体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两级/多级传播论,中介论、舆论领袖论等。著名研究包括:霍夫兰陆军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的伊利县总统竞选调查等。
适度效果论
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基于如下假设:
1.        认为有限效果贬低了大众传播效果,
2.        以往研究注重大众传播对于态度和意见的影响,如果探求其他方面,也许就会发现大众传播具有更大效果。
3.        以往研究只着眼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作用。
4.        摆脱了“传者中心论”的局限,开始以受众为中心进行研究,并着力研究长期效果。
适度效果论包括:信息寻求(创新与扩散)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教养理论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
卡茨1974年提出的假设,认为受众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引起对大众媒介或其它信源的期望,导致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最后导致需求的满足以及其他无意的效果。罗森格伦还提出另一种使用与满足理论。施拉姆认为,这还远远不是一种理论。
“讯息依赖”模式
该模式不同于“使用与满足”模式,它把传播效果同社会文化和群体规范联系起来,把基点放在宏观的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上面,它的传播效果表现在讯息传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受传者,使其有意无意地接受着讯息,并按社会文化规范作出解释:
使用与满足——劝服性讯息->改变受众心理结构->导致态度行为改变
讯息依赖——劝服性讯息->社会文化形成的过程->接受讯息,按社会准则作出解释->导致受众态度行为改变
总之,传播效果的发挥取决于媒介、社会与受众的相互作用,当社会处于剧变时,大众需求更多更快的讯息,依赖性便增加
创新与扩散理论(采用扩散理论或信息寻求理论)
由罗杰斯于60年代提出,研究媒介如何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侧重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一个创新扩散的过程至少包括四个环节:知晓:个体知道有某种创新事物存在;劝服:个人对该事物形成赞成或反对态度;决定:进一步思考、讨论和寻求有关情报,决定采用或拒绝;确定:寻求补充情报,如矛盾则可能改变原决定。
结论:大众传播在过程早期比后期更有影响;传播的过程,通常呈S曲线,采用开始时很慢,扩大至一半时加快,当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
议程设置理论
最早由麦库姆斯与肖提出。一、各种媒介是报道新闻必不可少的把关人;二、人们需要由把关人帮助决定那些超出他们有限感受的哪些事件和问题是值得他们关注的。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议论的顺序。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
教养理论
伯格纳提出。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本能,人们在以上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人们的现实观。
另一方面,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只有如此,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大众传播通过象征性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
电视暴力的效果
属于适度效果的相关研究范畴,利用了教养理论和社会学习模式。指电视中呈现的暴力内容对受众的影响程度研究。有三种学说。净化作用假说认为电视中的暴力内容替代性的表达了受众的暴力倾向,可以抵制实际暴力行为发生。模仿假说认为受众从电视中模仿暴力行为并在现实中实施。免除抑制假说认为电视暴力降低受众对暴力行为的抑制,促使实际发生。如果最后一种假说成立,则电视起到了宣扬一种普遍规范的作用,使人们认为暴力是人际关系中可以被接受的方式。
信息沟和知识沟理论
    属于适度效果论的相关研究范畴。“信息沟”由卡茨曼提出。认为:
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
新传播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
信息富裕阶层比其他人更容易拥有信息优势;
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旧的信息沟还没有填平,新的信息沟又出现。
知识沟理论认为: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增加,但由于前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因素有: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传播技能上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大众传媒的性质。
这一理论应用于新媒介的普及过程;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
强大效果论不是枪弹论的恢复
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在适度效果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早期的媒介威力论不相同,它从受众出发探讨社会间接的、潜在的、长期的影响,同时将传播过程置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进行多元化的宏观分析。认为根据宣传理论的原则谨慎筹划制作节目,大众传播就能发挥强大效果。最具代表的是“沉默的螺旋”理论。

相关话题/传播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辅导-陈卫星《传播的观念》笔记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辅导-陈卫星《传播的观念》笔记 传播这个词的历史考证) 传播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实质。P1 传播学的三大学派:经验-功能学派、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方法论学派。P4控制论学派看重人机交流的理性功能设计;经验-功能学派的着眼点出于既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考察对大众的劝说和暗示;结构主义符号学派则探索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6
  •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辅导班-传播习题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辅导班-传播习题-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 传统学派 和 批判学派 。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 调查研究法 、 内容分析法 和 实验法 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 哈罗德拉斯韦尔 、心理学家 库尔特卢因 、社会学家 保罗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6
  •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名词解释-传播学与历史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传播学与历史 名词解释 99年: 1.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份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大众传播的过程包含5个明显的阶段: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6
  •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考研笔记《传播学》-传播P22
    传播学基础 (1)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一)大背景 (1)跨国经营要求信息更丰富 首先本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的年代。工业化大生产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和范围大大延伸。国内市场开始初步走向国际市场,走向跨国经营,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2)报业、广播电视业形成独立产业 其次,上世纪已经形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5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研辅导班讲义资料
    1. 四本书中《总论》和《起源》最为重要,命题分值最高。因此这两本书请考生务必认真阅读,并且在整个复习阶段最好做到书不离手。2. 《总论》一书是四本书中唯一的中国学者的著作,优点在于条理清晰,结构适合本国人阅读,同时语言较为精炼,因此要以此书作为复习的主线;其缺点在于对有些问题论述过于简单,因此要加以补充。该书中的内容足以应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而论述题则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补充提炼。最后一章实践论内容过老,可以不作为重点。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5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资料讲义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传播学讲义 第一讲 传播与传播学 Chapter1 传播 一 传播 最普遍意义上的传播必然包含以下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传播的方式) 由此,我们认为:所谓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的定义似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自然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5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班讲义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班讲义 !绪论(6课时) 传播学与我们 第一节 传播及其传播学 一、理解传播 二、理解传播学 第二节 传播的过程 一、线形传播过程模式 1、拉斯韦尔模式 2、申农韦弗模式 3、格伯纳口语模式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1、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 梅尔文*德弗勒模式 3、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5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考研专业课辅导班-传播学理论讲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考研专业课辅导班-传播学理论讲义 传播学理论 参考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 皮尔士的传播定义; 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 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3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考研辅导班-世界新闻传播史讲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考研辅导班-世界新闻传播史讲义 第二章 文字传播 一、名词解释 1、古罗马《每日纪闻》:公告式的官方公报,公元前59年,恺撒成为罗马执政官,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写在议事厅外的的木板上,及古罗马的《每日纪闻》。内容多为政府要事,政治性强,目的在于争取民众支持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3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考研辅导班-世界新闻传播史讲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考研辅导班-世界新闻传播史讲义 第一章 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 知识点一: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例题:试阐述报刊在欧洲起源的原因? 分析:这个知识点掌握着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熟悉书本内容。 知识点二:现代报刊遍及全球的三个环节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3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基础考研辅导班-中国新闻传播史讲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基础考研辅导班-中国新闻传播史讲义 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一、名词解释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 (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3
  •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考研复试名单!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考研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附复试名单及须知)  根据教育部及学校文件精神结合我单位实际,为做好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组织领导  我院成立了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  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  1.根据教育部规定和我校复试规则,负责制定本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8
  •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考研复试时间已公布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考研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附复试时间已公布及须知)  根据教育部及学校文件精神结合我单位实际,为做好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组织领导  我院成立了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  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  1.根据教育部规定和我校复试规则,负责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8
  •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班讲义-暑假班部分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班讲义-暑假班部分 传播发展进程 口语传播时代:9万年前4万年前 使人与人之间的外部沟通更加有效,提高了人类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局限:1、近距离传播2、不稳定 文字传播时代:公元前3000年 1、便于保存2、扩展人类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3、人类文化传承有可靠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5
  •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班-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班-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人类如何创制 交换和解读信息的社会科学,因此,传播学研究需要将科学与人文研究结合起来。史蒂芬 小约翰 第一章 理论与研究范式 一 理论与范式 理论:理论就是为了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