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基础考研辅导班-中国新闻传播史讲义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13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基础考研辅导班-中国新闻传播史讲义

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一、名词解释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
(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
(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
(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4)代表著作
(三)关于事件:
(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3)起因、经过、影响
二、论述题
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 古代新闻事业
一、名词解释
1、木铎:报纸产生前的一种原始传播载体,据贾疏云: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据记载三代周秦时期,曾有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各地,宣达政令,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活动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相近,前人一度把木铎当作新闻事业的象征。
2、露布(99传名):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起始于汉魏。露布的内容主要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唐封演《封氏见闻记》有记“露布,捷书之别名也”;也兼记皇帝功德。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很强,传播面也很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3、开元杂报: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是孙樵行文中随意加的称呼现已无存。“开元杂报”记述的是唐开元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事,主要为皇帝与大臣的一些活动;关于外观,孙樵记述“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说明没有任何款识和正式名称,也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开元杂报的存在,说明中国至少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已有了早期的报纸,中国有报纸的年限不会晚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
4、敦煌进奏院状: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进奏院状,沙州隶属于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曾长期封存于敦煌莫高窟,所以称敦煌进奏院状,现收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这两份进奏院状主要记述了归义军使节在朝廷的活动,没有报头,由进奏官自行采集各种信息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现存年代最早的两份原生态报纸,对于研究古代报纸和早期新闻的传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5、进奏院状:唐代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称呼,进奏院状是其中的一种叫法。它主要内容包括皇帝的活动、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和重要的军政信息。进奏院状不定期由首都向地方传发,读者主要是各地藩镇的诸道的长官,带有某有上行公文的色彩,但提供的信息往往比正式公文早,信息多数是朝廷的政事活动,由进奏官自行采集筛选,侧重于长官关心的信息。进奏院状具有一定报纸的性质,是宋以后邸报的前身,为原始状态的报纸。
6、定本制度:宋代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实行的一种制度。定本指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进奏官必须信此样本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定本制度起于真宗咸平二年,沿至宋末,神宗和高宗年间曾短暂废止,不久既恢复。定本制度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的内容传报,邸报得以更好实现皇帝和当权宰辅的意图。
7、邸报:邸报出现于宋朝,是在封建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发行的官报,发行机构是进奏院。邸报完全从官文书中脱离出来,成为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信息量加大,时效性增强,能够定期连续发行,读者不限于少数藩镇长官,扩大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形式上没有报头,内容主要包括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战报和刑罚。稿件一般由进奏官从门下省的阁门司抄录而来,有所取舍后传之四方,在社会上公开发售,邸报的一部分为雕版印刷。
8、小报: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无报头和固定名称,无明确起始时间,据估计宋太宗初年进奏院成立不久即出现。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发行人是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书店主人,其主要内容是一些官吏的任免消息,皇帝诏令和大臣的章奏等时政消息,信息灵通,时效性强,多为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读者广泛,有京官和地方官,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关心政事的人士,有手写和印刷两种。小报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官报禁载的新闻文件,满足了社会对朝政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但是小报触犯了统治者议论朝政之禁,因此从诞生之日就不断被查禁,但由于邸报的局限和小报顽强的生命力,终其一朝,小报也未被禁绝。
9、民间报房:出现于明中叶的北京,是专门从事抄报活动的民间行业,获利微薄。民办报房官方消息来自六科和提塘,业务主要抄传和发行邸报,为增加收入,也从事抄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临时性的小本报帖等活动。民间报房所发行的邸报的报帖最初为手抄,后来又加入印刷,以适应扩大的发行需求。
10、《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八年(1580)四月二十二日的北京,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也是目前惟一的明代报纸原件,现存北京图书馆。据考,《急选报》是邸报的一种,作册状,正文共六页,以黄纸为封面,左上端印有加黑框的报头,正文介绍被“急选”的官员情况,使用雕版印刷,未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姓名,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急选报》为中国新闻史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明代报纸实物,有助于加深对明报的了解,具有珍贵的价值。
11、《万历邸钞》:是明代邸报的抄本,共32册,部分抄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台北“中央”图书馆,未署名。抄本所抄万历年间的邸报,起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四十五年,中间有缺失,抄录者在抄录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工作,包括筛选、删节,进行注释和附录说明等。明士大夫知识分子不少人有抄录邸报的习惯,被保存下来的《万历邸抄》即是其中一部。
12、《天变邸抄》:是一份专门报道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被附录入明人文集,得以间接保留下来。《天变邸抄》记录的是北京内城西南因地震引起火药库爆炸的灾异事件,由抄报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者后编写,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的民间报纸可能性较大。
13、揭帖:开始于明代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类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经常用以发布声讨明王朝的政治檄文,公布起义军的政策,公布赃官和土豪劣绅名单等,进行瓦解敌人的宣传。
14、旗报和牌报:广泛使用于明末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旗报源于露布,是一种书写于帛、建诸竿,外形类似于旗子的新闻传播工具,经常书写鼓动口号,捷报,文告等,由专人骑快马在敌前敌后传送,起到鼓舞士气、动摇敌军的作用。牌报是书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形状大小无统一标准,内容作用类似于旗报。
15、报房京报:清代民间报房所出报纸通称为京报,定期出版,有统一格式,乾隆以后基本为印刷发行。京报内容基本为宫门抄、上奏、章奏三部分,宫门抄记载朝廷重大政事活动,内容庞杂,文字简略;上奏主要照发皇帝谕旨;章奏部分为皇帝同意发布的大臣的奏疏,皇帝的批示也一并在内。京报的全部稿件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自己的采写和言论,读者以朝野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为主,也有少数商人。清代北京的民间报房是从部分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报纸内容与官报无差,因此得到了清统治者的允许,未加以限制。
16、辕门抄: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当地熟悉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分别编印发行。辕门抄末署出版者姓名和报纸期号,无报头及年号,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采录的官场消息。这种报纸是为一地区的官绅提供他们关心的地方官场消息,以补京报的不足。
二、简述题
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01传)
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99新)
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
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 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 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于1815年8月5日至1921年,月刊,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                    近代刊物,同英国基督教组织伦敦会传教士米怜携同中国工人梁发创于东南亚华人聚居的马   来半岛的马六甲。该刊以传教为宗旨,内容主要是阐述基督教义,兼宣讲伦理道德,介绍天      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开专栏,涉及时政,无新闻,简短通俗,大量引用儒家语录,雕版印刷,主要撰稿人有米怜、麦都思、马礼逊和梁发等,免费赠阅。2、《蜜蜂华报》:1822年8月由葡萄牙人巴波沙创于澳门,为葡文周报,是中国本土出版的  第一份外文报刊,创立意在推动澳门立宪派的民主运动。此报由天主教教士编辑,鼓吹立宪,抨击贵族保守派,1823年民主运动失败,巴波沙被捕,报馆被封,报纸被禁。3、《广州纪录报》:1827年出版于广州,是中国境内第一种英文报纸,以载商情为主,初为双周刊,后改为周刊,美商伍德创,后归于英鸦片商马地臣。为英美为华商人提供商情、沟通信息,评论西方对华政策,是一份商业报纸,附有单独发行的商业行情报。
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3年8月,伦敦会传教士郭士立创于广州,是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近代月刊。雕版印刷,中国书式,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知识三方面组成,着重介绍西方实用科技和人文史地,鼓吹中外友好,设新闻言论专栏;1835年2月转由广州外国人联合组织的“对华实用知识传播会”接办,同年7月随该机构迁往新家坡。5、《香港公报》:1841年出版于澳门,随英军进入香港,是香港第一份近代报刊,英文出版,主编为英军翻译马儒翰。6、《德臣报》:又名《中国邮报》,周报,1845年2月创刊于香港,至1974年停刊,是中国领土上出版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为英商所创的商业报纸,早期与香港政府关系密切,常就英政府对华政策发表意见,要求扩大侵华规模,以满足商人要求,政治色彩浓重,带有明显的官报性质。7、《孖刺报》:存在于1857年至1941年的香港,英文出版,是中国境内第一份日报,由英美商人合办,商业报纸,曾出中文附刊〈香港船头货价纸〉,为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8、《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月,出至1856年三月,共33号,是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中文月刊,也是中国境内第一家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由马礼逊教育会主办,英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理雅谷先后主编;内容上有少量传教文字,大量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技,为英殖民政策辩护,重视新闻报道,曾载新闻图片,为中文报刊之首创,也刊登商情广告,1855年出专门附刊《布告篇》。铅活字连史纸印刷,每期印有中英文目录。9、《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年于香港开始出版,初为《孖剌报》的中文附刊,是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周报。一张两版,双面印刷,主要载行情、船期和广告,兼有少量新闻,以香港各铺户为发行对象。1864年末至第二年初,易名为《香港中外新报》,70年代再次易为《中外新报》,成为独立报纸,变为4开4版,以船期和广告为主要内容,另附《行情纸》,1873年改为日报,90年代转归中国人所有。10、《字林西报》:英商奚安门创于上海,英文出版,前身为《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1864年改名为《字林西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北华捷报》成为其星期附刊,出至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形式上为英国报纸风格,内容主要为行情、船期、广告等商业材料,重视时政新闻和言论,有很强的政治性,始终为外国侵华行径辩护,打压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11、《六合丛谈》:1857年由伦敦会在上海的下设机构墨海书馆主办,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的月刊,是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内容包括宗教、科技、商情和新闻报道,一年后停刊。12、《万国公报》:中文报刊,创于1868年9月,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主编,其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起初为纯粹宗教性周刊,中国书式,毛太纸铅印;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缩减了宗教内容,主要报道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和行情物价,设言论,读者由教众扩大到官员、士大夫和商人等。1883年至1888年停刊五年,1889年由广学会复刊,改周刊为月刊,由林乐知、李提摩太等传教士主笔,大量介绍西学,评议中国政经时事,主张中国变法,产生广泛影响,1907年因林乐知病逝而停刊。13、《上海新报》创于1861年,周报,由《北华捷报》主办,是上海第一份中文报纸,传教士伍德为首任主编,内容以广告、航运和行情为主,于1869年开始刊登“伦敦电报行情”,是最先刊登电讯的中文报纸,兼载新闻,源自《京报》和本埠新闻,不重言论1872年因与《申报》竞争改为日报,同年底因亏损停刊。14、《申报》:英商美查创于1872年上海,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初为双日刊,第五号起改为日报。此报标榜盈利,注重经营,降低成本,重视发行,招登广告,发展多种经营,在内容上,从办报人员到报纸样式都本土化经营,重视新闻报道和言论,刊载文艺作品,增办了中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瀛寰琐记》、中国最早的白话报纸《民报》。《申报》经营得当,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仅半年就挤垮了《上海新报》,成为上海唯一的中文商业报纸。(未完)15、《新闻报》1893年英商与中国商人张叔和合资创办于上海的中文日报,后产权归英商丹福士,中国人编撰,中式体例,内容侧重于经济,为吸引读者,每日随报赠一画页,20世纪后成为与《申报》相齐的上海大报。16、《京津泰晤士报》:英商创于1894年天津,出至1948年,周刊,1902年改为日刊,着重报道中国北方新闻,政治上与英政府立场一致,英租界资助,为半官方报纸,20世纪后成为中国北方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7、《中西见闻录》:1872年“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于京创办的中文月刊,传教士丁韪良主编,内容以介绍西方实用科学和基础科学为主,有少量西方科技新闻和寓言,不涉宗教和时政,免费分发给官绅、士大夫,出满三年停刊。18、广学会:初名“同文书会”,1887年成立于上海,1892年易名为广学会,创立人为韦廉臣,1888年成立董事会,海关总税务司长赫德为会长,以广西学为宗旨,以中国士大夫阶层为主要宣传对像,主要工作是出版报刊书籍,有《成童画报》《万国公报》《中西教会报》《大同报》《女铎》,以《万国公报》为其机关报,最有影响。19、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外国传教士在北京成立的组织,以传播西方实用科学知识为主,办有中文月刊《中西见闻录》。
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2、简述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3、简述鸦片战争后外人办的中文刊物的业务情况。        4、简述鸦片战争后上海外报发展情况。5、简述鸦片战争后香港报纸发展情况。6、简述鸦片战争前后广州报纸发展情况。三、论述题1、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第三章 民族新闻事业产生
(1873-1898)
一、名词解释
1、《彙报》:初名为《汇报》,创于1874年,由容闳发起,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民办报纸。单张日报,中文版式,连史纸印刷,每日两张八版。内容上分文字和广告两方面,文字包括《京报》全录、辕门钞、上海新闻和中外新闻,每两是有一论说,言词谨慎,鼓吹洋务。同年9月1日更名为《彙报》,更加民办化,将论说置于首位,增加了文艺作品,主张变法自强,与《申报》竞争激烈。至1875年因财力不济,招募新股,更名《益报》,论说锐减,社会新闻和文艺作品明显增加,至年末经营不善停刊。
2、《述报》:国人自办报纸,创于1884年广州,日报,是我国第一份石印报纸,载新闻、评论、西方科技书刊译文和商情广告,常配插图。每月汇编一卷,新闻评论部分称《中西近事汇编》,科技知识部分称《格致便览》,1885年4月停刊。
3、《循环日报》:(1874——1959),王韬与友人黄胜在港创中华印务总局,创办《循环日报》,每期两小张4版,白报纸两面印刷,另用土纸印有船期时刻表。内容有新闻,商情,航运和广告,是一份商业经营型报纸,新闻版部分分《羊城新闻》《京报选录》《中外新闻》三栏,论说为首,初期大部分为王韬执笔,月末汇集成册单独发行。《循环日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王韬在论说中宣扬变法自强,向西方学习,介绍并赞许西方议会政治和君主立宪制,开报刊宣传变法维新的先声,成为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离开后,报纸思想渐趋保守,出至1959年停刊。
4、王韬:(1828——1897),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早年受儒家教育,后因应试不中,改学经世致用之学,曾于伦敦会墨海书馆任职,参与编撰《六合丛谈》,译西书,参加太平天国运动,败露后逃至香港,先后供职于《近事编录》《香港华字日报》,游历欧洲,1870年与友人黄胜办中华印务总局,后创办《循环日报》,有报刊政论文集《弢园文录外编》传世,为我国第一本政论文集。王韬的主要思想有: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变法自强,“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主张兴商富国,和西方进行商战;宣传变革思想,介绍赞许西方议会政治和君主立宪制;批评洋务弊端,要求革除官场积弊和陋习,非议科举,主强培养真才实学的人才。他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是报刊宣传维新变法的先声。
5、《万国公报》:1895年8月15日康有为、梁启超创于北京,两日一期,10页一册,梁、麦孟华编辑,由京报房代印,木板雕印,免费分送在京官绅。《万国公报》主经介绍与变法有关的西方情况,文章大部分选自广学会所出书报,有《地球万国说》《地球万国兵制》《通商情形考》等,在京城引起轰动,受到众多官员士大夫的欢迎,同年12月应李提摩太之请改名为《中外纪闻》。
6、《中外纪闻》:1985年12月16日由《万国公报》更名而来,双日刊,木活字印刷,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笔,为强学会机关报。册首为《恭录阁钞》,其后依次是路透社电讯,国内外新闻摘录,西学知识,论说等,1896年1月,北京强学会被禁,《中外纪闻》一同被封。
7、《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创于上海,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铅字竹纸印刷,为5日刊,徐勤、何树龄主编,免费送阅。此报直截了当阐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以自撰文章为主,只出三期即被解散。
8、《知新报》(00新名):(1897——1901)创于1897年澳门,由康有为和澳门富商何廷光动议创办,康广仁实际主持,韩文举、何树龄等撰述。日刊—旬刊—半月刊,内容模仿《时务报》,重视论说,报道内地维新运动,译载西学知识和西国政事,登载了《时务报》不便载的消息,戊戌政变后继续出版,谴责后党,赞颂维新志士,鼓吹光绪还政,成为保皇派在国内重要的言论机关,至1901年,共出三年133期,是戊戌变法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9、《湘学报》:(1897——1898)1897年创于长沙,是湖南第一份近代报刊,旬刊,雕版印刷,线装书式,唐才常主笔,以长沙校经书院名义发行,是一份以推广新学为主的学报。着重刊载各国历史沿革,新政措施,地理,数学,中外贸易和外交等,也刊载维新上谕、奏折和团体章程,一度载国内外报刊新闻评论,是湖南维新运动的思想理论先导。
10、《湘报》(90名):创于1898年长沙,是湖南第一份日报,也是南学会的机关报,是湖南维新运动高涨的产物。1张4版,毛边纸单面铅印,内容包括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政、各省新政和各国时事等,附有广告。热烈宣扬维新,于1898年10月15日被查禁,共出177期。
11、《国闻报》(02传名):1897年10月26日,北方维新人士他于天津,是戊戌时期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日报,1张8版,有文字和广告两大部分,文字版主要载上谕,路透社电报,论说和中外要闻等,另有附张《京报》和旬刊《国闻汇编》。报纸以“通上下情,通中外”为目的,大量介绍外国情况,同时大量及时报道了百日维新,于1899年迫于形势,卖给了日本人。
12、唐才常:号佛尘,湖南浏阳人,曾主持《湘学报》《湘报》,是维新派左翼,富有战斗精神的维新派政论家,代表文章有《君发共主论》《民主表》《论热力》等。主要思想是倡导新学,呼吁变法,赞美君主立宪制度,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宣传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变法失败后被张之洞捕杀。
13、严复:(1854——1921)字又陵,几道,福建侯官人,近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和报刊政论家。曾赴英国留学海军,接触了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回国后任海军教学工作,于1897与友人创办《国闻报》,发表译作《天演论》,介绍进化论学说,主张变法维新,为变法提供思想理论依据,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言行谨慎,不参加维新的实际行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于《直报》
14、《官书局报》:1896年强学会被禁,清政府将其改为官书局,作为官方出版机构,大学士孙家鼐管理,出版以《官书局报》,是第一次政府出面办的报纸,可以说是最早的中央官报。半月一期,样式与京报同,内容近似于《中外纪闻》,载谕旨,奏折,路透社电报等国内外新闻,原文抄录,不加评论,拒载议论时事,臧否人物的言论。
15、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颖的报刊论说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的论说为代表,戊戌变法时期初步形成,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时臻于成熟,风靡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对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产生过很大影响。主要特点是:“纵笔所至,略不检束”,不受八股和桐城古文限制,灵活自由,不拘一格;“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用外国文法”,浅显流畅,内容词语新颖生动,积极吸收西方自然科学术语;“笔锋常带感情”,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
16、《弢园文录外编》:1883年出版,是我国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由王韬将其部分报刊政论汇编而成,主要选自《循环日报》《近事编录》上发表的文章,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写作上提出了“记事述情、自抒胸臆”的原则,影响广泛。其中的部分文章曾被当时的《万国公报》转载,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其思想内容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17、《时务报》:(1896——1898)康有为指挥,黄遵宪具体主持,梁启超、汪康年等共同筹办,于上海创立,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任主笔。连史纸石印,旬刊,内容首为论说,依次为《恭录谕旨》《奏折录要》等,以译报为主,同时发政论。曾发表了梁启超论说《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宣传了康有为的变法改制的思想,提出变法,并主张商战,为学校,开议院等想法。后期汪康年在张之洞的支持下排挤康门弟子,不再宣传民权和维新活动,改发洋文和译报,并与1898年改为《昌言报》继续在上海出版。
18、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湘报》的核心人物和主要撰稿人,也是南学会的主要组织者,戊戌变法时期最激进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重视报刊,称其为“民史”“民口”,大力提倡新政,强调加强维新团体的组织和建设,批判封建专制,宣传民权,主要作品有《湘报后叙》《论湘粤铁路之益》《治事篇》等。

二、简述题
简述王韬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2、简述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第一批近代国人报刊的特点。


相关话题/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