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333考研名词解释(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06





4、杨贤江
  杨贤江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他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考察、剖析了教育发生发展的过程,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这是他对中国当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在青年教育方面,提出“全人生指导”的思想,主张对青年要全面关心、全面指导,不仅要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而且要对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教育和指导。
  1930年撰成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新教育大纲》。



5、《新教育大纲》
  参考杨贤江名词解释及RP252



6、晏阳初的乡村平民教育
  通过对中国农村问题的考察,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是:愚、穷、弱、私。针对这四点,晏阳初认为应该发展“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通过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为了实现这“四大教育”,可以采取“三大教育方式”,即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和家庭式教育。
  晏阳初在从事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化农民”与“农民化”的主张。晏阳初认识到中国农民教育的重要性,改造中国就应该从改造农村、建设农村开始。因此,晏阳初号召广大知识分子放下身价,欲“化农民”就应先“农民化”。
  唯有如此,才能深切了解农民,懂得农民之所需,才能更好地进行乡村改造。“化农民”与“农民化”之间的关系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试验的目标与途径之间的关系。
  尽管晏阳初对中国农村的问题没有深人到问题的本质,但对中国农村建设的努力却值得肯定。





7、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在生活中,人们总是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活动,不断地学会做事。因此在生活里,对事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成是学,对人之影响是教。
  “教学做合一”既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



8、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中倡导并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利用上学的儿童、小学生来教不识字的儿童、成年人甚至老年人。
  陶行知把这种识字,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儿童或小学生称为“小先生”,故称“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对解放区的普及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9、晓庄师范
  晓庄师范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正是在晓庄学校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陶行知形成了他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
  1929年,这所学校更名为晓庄学校。他提出师范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师范毕业生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
  在晓庄学校试验期间,他将“教学合一”发展为“教学做合一”,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他要求乡村教师要能真正关心农民、为农民服务;强调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指出教育内容和治学方法与农村生活密切结合。



10、中华职业教育社
  中华职业教育社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联合社会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等48人于1917年5月6日在上海创立。
  以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改革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为职责。
  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古希腊教育

1、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方法也称问答法、产婆术。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所以称为产婆术。产婆术过程分为四步:(1)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2)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3)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4)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特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强加于对方,而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认识。问和答的双方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受教的一方必须独立思考,不能生吞活剥地背诵别人的结论。但是问答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法,它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和适度的范围内运用。



2、智者派
  “智者”又称诡辩家,是指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为职业的巡回教师。智者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普罗泰哥拉,高尔吉亚,普罗狄克斯等。智者的教育活动也具有高等教育性质,而且开始了集体教学。智者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即训练公民和政治家。辩论术、修辞学、文法(三艺)成为智者们主要的教学科目,甚至自然科学也被纳人智者的教学科目和研究范围。
  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智者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思想具有素朴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他们关注政治和道德的教育目的,有教无类、学术自由的教学观,三艺教学内容和辩证法教学方式对于此后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3、美德即知识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才能趋善避恶。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美德就是知识”。
  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进而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既然道德不是出自于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美德就是可教的。通过传记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具有完善道德的人。因此,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在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他提出“智德统一”的见解,对于破除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的理论,是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的。但知识即美德的观念也是不完善的,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行为等。



4、斯巴达教育
  在斯巴达,教育被当做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并由尚武精神所决定,典型特征是实用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教育目的是培养坚韧不拔的武士和一个绝对服从的公民是斯巴达的唯一目的。教育的主要内容(1)忍耐劳苦训练(2)军事体育训练,以“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为主要内容(3)道德教育。
  斯巴达人非常重视女子教育,女子通常和男子接受同样的军事、体育训练。斯巴达教育只重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鄙视思考和言同,生活方式狭隘,除了军事作战,不知其他。这种片面的以国家目的为教育目的的教育实践严重阻碍了斯巴达人的才能发展。
  同时斯巴达教育中的国家导向型和实用性、专业性教育的模式代表着世界教育史上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向。



5、雅典教育
  雅典教育是一种身心统一和谐发展的教育。雅典人认为一个最好的公民是道德、智慧、健康、美诸品质全都集于一身的人。因此,他们所追求的是身体美与心灵美的结合。在此思想指导下,雅典人反对专业和职业化的训练。同时,雅典人还认为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公民对国家应尽的职责。
  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既美且善)的人(公民)。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品行、阅读、音乐等进行道德教育。强调智慧、正义、节制、勇敢四大美德。雅典的妇女社会地位较低,在家中深居简出,女孩子也只是在家庭中受教育。
  雅典教育对理性主义的重视,对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职业化和专业化教育的反对,对自由教育的强调等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重大影响。它与斯巴达实用性的国家导向教育形成了对比,成为教育史发展过程中一条重要的冲突线索。








6、《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的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完整的教育计划。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国是一个由哲学王统治的正义的国家。执政者,军人,工农商各安其位,各尽其职,互不干扰。
  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成为理想国的四大美德。理想国统治阶级内部(执政者、军人)实行共产制。个人不占有任何私人财产、不建立家庭。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男女一律接受平等教育,孩子一生下来就由国家抚养。
  柏拉图认为实现理想国家的重要保证是良好的教育。有了良好的教育方能造就出国家的顺民和合格的统治者。柏拉图认为,应把办好教育作为国家的重要职责,教育应由国家集中领导管理,由国家管理、监督一切教育机构,取消私人办学,对全体公民实施强迫教育。
  《理想国》对教育进行了深人思考和设想,对于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具有奠基性作用。



7、学园
  柏拉图于公元前388 年创立的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学园共存在了九百多年,影响深远,其名称“academ 广也成为后世学术机构的统称。学园开设哲学、数学、音乐、天文学等学科,并实行教学和探索思辨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人才,成为希腊的哲学和科学中心。



8、吕克昂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35 年创办的哲学学校。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和相应的实验和训练,并建有图书馆、实验室和博物馆,是实践亚里士多德教育观念的主要机构。后与学园等合并为雅典大学。














9、灵魂论
  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一是植物的灵魂,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它主要表现在营养、发育、繁殖、生长等生理方面;二是动物的灵魂,灵魂中的中级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本能、感觉、情感、欲望等方面;三是理性的灵魂,灵魂的高级部分,它主要表现在认识与思维方面。
  他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身体、情感和理智三者应有一个发展的顺序。儿童是身体先发育,然后才有本能、感觉、情感,进而才出现思维、理解和判断。因此,与灵魂的这三个部分的区分相适应,对儿童应实施从体育到德育再到智育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有以下重要意义:
  (1)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它们与生俱来,采取不承认主义或企图消灭它,是违反人的本性,也是做不到的。
  (2)人具有理性,人不同于动物,高于动物。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动物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
  (3)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后世的众多教育家在这个问题上议论纷纭,各种意见对立。总的说来,他们无法绕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个问题。
























第二章 古罗马教育

1、修辞学校
  罗马共和国末期出现的相当于高等教育的学校,为贵族、富裕人家子弟设立。16 岁人学,学习两到三年,课程有修辞学、哲学、希腊文、法律、数学、天文、音乐等。这种学校教育目的主要培养学生的雄辩、演说才能,准备将来担任国家高级职务。



2、文法学校
  罗马共和国后期时的一种类型的学校,文法学校属中等学校,私立,招收12 一16 岁儿童。主要是贵族和富裕人家子弟。学校教育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修辞等。教师多数由希腊人担任。



3、《论雄辩家》
 《论雄辩家》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教育家、演说家西塞罗的著作,在书中他阐述了作为一个演说家所必学的学问和应具有的品质。他指出,雄辩家就是能够就眼前的任何问题进行得体、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演说的人。
  关于教育的目的,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政治家,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培养雄辩家。
  要成为合格的雄辩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广博的学识,西塞罗要求雄辩家拥有全部自由艺术和各种重要的知识。全部自由艺术是指文法、修辞,以及柏拉图所主张学习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各种重要知识则是指政治,各国政治制度、法律、军事和哲学等(2)在修辞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3)优美的举止和文雅的风度
  塞罗强调练习和模仿在雄辩家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主张要进行经常的模拟演说,同时要勤于写作,用写作来磨练演说。



4、《雄辩术原理》(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WP155以及参考论述题(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

1、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培养当时封建制度中骑士阶层的成员为目的。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骑士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家庭教育阶段、侍童教育阶段、侍从教育阶段。他们重点学习“骑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骑士教育旨在训练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的武夫,其内容注重宗教道德品质,以养成军事征战能力为主要目的,文化知识极为贫乏。



2、城市学校
  自11 一12 世纪开始,西欧城市中新兴市民阶层出于本阶级的特殊经济利益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产生了教育需求,从而促使诞生了与教会学校和宫廷学校不同的新型的城市学校。城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包含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学校。城市学校内部虽然在课程设置、教师成分、学习年限等方面各不相同,但与传统学校相比,城市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学校类型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在领导权上,最初的城市学校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这些学校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
  从城市学校的归属上看,尽管它与教会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基本上属于世俗性质。这就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应该说,这是欧洲中世纪教育的一个很大的进步。
  从内容上看,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这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
  从培养目标上看,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
总之,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其出现标志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它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独占权。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3、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大学是12 世纪左右兴起的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往往分文、法、神、医等四科来进行。
  大学的师生来自欧洲各个国家,具有一定的国际性。中世纪大学已表现出自治的特点,学校内部事务基本由学校管理。大学自治为西方高等教育的以后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大学的课程开始时并不固定,各大学甚至各教师自己规定开设的课程。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在当时是进步现象,有积极意义,它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教育普及。
  中世纪大学也有局限性。由于当时教会势力强,因此大学的宗教色彩比较浓厚。



4、修道院学校
  修道院学校又称僧院学校或隐修院学校,起源于基督教的修行主义。最早作为教徒集体修行的场所,后发展成为培养神职人员和为普通世俗人士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是中世纪基督教主要的教育机构之一。
  修道院学校的学生一般十岁左右人学,学习期限大约为八年。早期的修道院学校主要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知识学习的内容最初不过是简单的读、写、算,随后课程逐渐加多加深,七艺成为主要课程体系。修
  道院学校的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学生的人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学校的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



5、主教学校
  设在主教座堂所在地,又叫座堂学校,主教学校性质和水平与僧院学校差不多。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学习读、写、算以及七艺课程。
  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学校的条件与教区学校相比较好,水平也比较整齐,但数量有限。



6、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是一种设立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即位后,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宫廷学校发展成为欧洲重要的世俗教育形式。
  宫廷学校的学习科目主要是七艺,教学方法采用当时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以此来让学生掌握有关宗教、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
  宫廷学校主要是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但因为欧洲中世纪早期社会政教合一的特征,宫廷教育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教会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似性。




7、行会学校
  参考城市学校名词解释和WP158
8、昆它布
  昆它布是阿拉伯教育中的初级教育场所,通常是教师在家招收少量学生,教简单的读写,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兰经》、语法、诗歌、算术等,教学重背诵。昆它布由教师决定是否收取学费。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1、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是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它是文艺复兴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世界观。
  主要内容包括:(1)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文主义的核心是提倡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和地位。(2)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要求把人从教会的教义教规和其他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3)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说。(4)提倡学术,尊崇理性。推崇知识的作用,弘扬理性的价值。
  人文主义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既有实践中又鲜明的反映。



2、“快乐之家”
  “快乐之家”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在孟都亚创办的一所宫廷学校,学校环境优美,招收贵族子弟和部分天才贫苦学生,修业15 年,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即“受过良好教育的完全公民”。办学宗旨是使学生身体、智力和道德得到和谐的发展。
  该校招收的学校从7至20多岁,全部学生均住宿。该校十分重视体育,还设置了广博的课程,古典语文和古典著作是核心,也要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宗教课也是必修课,因为维多里诺认为宗教是道德教育的必要手段。



3、维多里诺
  维多里诺是文艺复兴时期影响较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他在孟都亚创办了“快乐之家”宫廷学校,成为当时欧洲最好的宫廷学校和欧洲大陆人文学校的范例,被认为是人文主义学校的发源地。
  维多里诺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方面。(1)倡导“自由教育”,培养全人。维多里诺接受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2)开设以古典语文为中心的内容十分广泛的人文主义课程。课程范围从初步的读写算、拉丁文、希腊文到传统的“七艺”、古代教义著作乃至骑士技艺,包括了当时可以想象到的文化教养,实现了古典文学、基督教和骑士教育理想三者的调和。
(3)发展了新的教学方法体系。维多里诺强调尊重儿童的身心特征和个性差别,反对机械背诵,提倡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主张发展儿童的个性和特长,在学习的高级阶段,如发现学生有特殊才能,教师要调整教材,促进儿童特殊才能的发展。另外,维多里诺反对惩戒,禁止体罚。


4、伊拉斯谟
  伊拉斯漠是16 世纪早期荷兰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教育理论家。他与《乌托邦》的作者莫尔被认为是北方文艺复兴的典型代表,并由于在人文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贡献,被称为“欧洲的导师”。其教育方面的代表作有《论基督教君主的教育》等。
  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有:(1)人性有潜在能力,可经过后天教育充分地、完美地实现;(2)家庭、国家、教会都要重视教育,主张国家和教会应重视教师培养;(3)强调古典文化的教育价值,反对形式主义,要求因材施教,尊重儿童,反对体罚和羞辱。



5、弗吉里奥
  弗吉里奥是第一个表达文艺复兴教育思想的人,他曾在巴维亚、威尼斯、米兰、帕多瓦和罗马等地从事教育活动,并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一书进行注释,引起了人们对昆体良教育经验的极大关注,同时发表《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 的论文,全面概括了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另外他对“七艺”作了较大的修改,提升了“四艺”的学科地位。他的主要观点有:(1)主张对青年实施通才教育以培养事业家;(2)认为必须使所学的科目适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3)特别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识和品行结合起来作为教育的共同目标,并认为德行重于学问。



6、莫尔
  莫尔是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西方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其代表作为《乌托邦》。他在《乌托邦》中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如下: 
  (1)主张实行公共教育制度,即普及教育。所有儿童都要受到良好的初等教育,男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2)学校应设置广泛的学科,如读、写、算、几何、天文、地理、音乐、自然科学、本族语、当代外语等,采用本族语进行教学。
 (3)重视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
 (4)德育占最重要地位。莫尔认为,在一切财富中,美德占首位,学位居第二位。主张知识应与道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莫尔还在许多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德育观念。如他强调,人们在追求快乐时,他们的行为应以不违反公共利益为前提,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相关话题/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