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选》阅读指导(文学考研资料)(4)

本站小编 辅仁网/2017-12-30


其次,成功的心理描写手法。一方面精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内心活动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再者,小说中人物心理内涵的丰富与否,成为判断人物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的重要依据。司汤达还重视通过内心独白表现人物的心理。其创作预示了文学向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转变。
 
第四篇 高老头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巴尔扎克生于法国古城图尔,其作品总集是《人间喜剧》,含有90多部长、中、短篇小说,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描述了2400多个人物的活动。风俗研究是主要部分,又分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私人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旅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大场景。巴尔扎克描绘了1816到1848年间的法国社会生活,展示了资产阶级的日益得势和贵族阶层日趋衰亡的历史,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小说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典型的塑造上。典型人物是全面再现一个时代的最佳方式,通过概括综合相似人的特征,以达到样本的效果。其次,使用人物再现法,在动态中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再者,在尊重生活逻辑和历史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情节进行了大胆的虚构,但他时刻关注细节的真实。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他兼用浪漫主义的某些手法进行创作。
故事发生在1819年末至1820年初的巴黎。处于偏僻街区伏盖公寓聚集了各类人物。面粉商高老头被两个追求奢侈生活的女儿不断压榨,境遇越来越差。穷大学生拉斯蒂涅羡慕上流社会,一心想往上爬,偶然中与鲍赛昂子爵夫人扯上亲戚关系,洞悉了高老头和他女儿间的内幕。苦役犯伏托冷企图利用泰伊番小姐的婚姻大赚一笔,被告密后逮捕归案。鲍赛昂子爵夫人由于情场失意举行告别上流社会的盛大舞会。高老头因女儿的催逼而中风,在痛苦中死去,丧事只有拉斯蒂涅为他操办。
1819年的巴黎正值历史的转折时期,贵族阶级大势已去,金钱成了人们心中的上帝,随着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盛行,资产阶级的势头盖过了封建贵族,致使整个社会人欲横流、道德沦丧。《高老头》揭露了金钱的统治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小说中金钱不仅败坏了道德,扼杀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而且毁灭了人类的本性。金钱取代了身份和地位,成了权利的象征,同时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如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对父亲没有一丝爱意,一旦高老头失去金钱,就抛弃了父亲。
小说反应了巴尔扎克对现实的深刻了解,小说通过描写鲍赛昂子爵夫人的隐退,显示了复辟时期资产阶级贵族被资产阶级取代的历史过程。
巴尔扎克又是人性的洞察者。在他看来,人性善恶皆有,而欲望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他的作品对人性有着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笔下的人物都是充满激情与欲望的动物,人心被欲望支配而不断堕落。
拉斯蒂涅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小说通过“人生三课”, 以精细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年轻野心家的心理变化,展示了他在金钱的腐蚀下逐步走向堕落的初始过程。
作为一代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成功塑造了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品创设了伏盖公寓、豪华舞会等典型环境,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语言、肖像和环境描写表现人物的身份与个性,并抓住人物个性中的主要特征进行夸张描写,使用动物性比喻等,将人物的性格描绘地栩栩如生。
其叙事结构也独特匠心。小说人物众多,情节纷纭,但以高老头、鲍赛昂子爵夫人、伏脱冷和拉斯蒂涅的故事为重点,通过拉斯蒂涅这一中心,联系着全部情节,使得故事情节丰富而又有条不紊。
 
 
第五篇 双城记
查理·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英国现实主义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出生于英国普茨茅斯,1837年以《匹克威克外传》一举成名。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5部长篇小说(1部未完成),以及大量中短篇小说、杂文、游记、戏剧等。
狄更斯的创作阶段性较强,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833年至1841年,主要有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奥立弗·退斯特》、《尼克拉斯·尼古贝》、《老古玩店》等。《匹克威克外传》是早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在情节上受流浪汉小说影响,擅长讽刺和幽默。
第二时期从1842至1858年。创作了《马丁·朱述尔维特》、《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等。此期,狄更斯对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小说中反映的生活面更加广阔,批判更有力度,对人性的探索进一步深入。小说在格调明朗中增添了冷峻色彩。
第三时期(1858—1870),作品有《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的共同朋友》等。对社会的批判力度更为尖锐,由于婚姻不幸,年龄增长,反映在小说中,悲观情绪进一步增强。在情节设计方面,加强了悬念、侦探等因素。
狄更斯秉承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19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现实进行了广泛而真实的描写,对资本主义各项制度以及道德原则的反人道性质,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
狄更斯塑造了一系列出色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资产者形象和小人物形象。因最初以通俗幽默作家的身份步入文坛,他精通编制故事愉悦读者的技巧,对英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和伦敦为背景,围绕着马奈特医生和查尔斯等人的命运展开故事。法国贵族厄弗里蒙蒂侯爵的弟弟为了霸占一农妇,几乎将农妇全家折磨死。马奈特医生出于正义感向朝廷告发罪行,却被侯爵兄弟关进巴士底狱达18年之久,被放后神志失常的医生被女儿露西接回伦敦。露西与厄弗里蒙蒂侯爵的儿子查尔斯结婚。法国大革命其间,查尔斯在法国被捕,释放后又因德发日夫妇的控告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这时,深爱着露西的卡顿冒名顶替,就出查尔斯。医生全家返回伦敦。
《双城记》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贵族统治阶级压迫人民、残害人民的暴行。埃弗雷蒙德侯爵兄弟是反动贵族的典型。同时,小说展现了大革命时期巴黎和乡下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历史画卷。探讨了革命爆发的原因,肯定了大革命的正义性。但是狄更斯反对群众运动和革命暴力,作者认为暴力并不能改造社会,反而伤害无辜。他将革命者写成一群嗜血凶残的暴徒,复仇心强的德发日太太在作者笔下几乎成了魔鬼。
《双城记》集中体现了狄更斯反对暴力革命,宣扬仁爱、宽恕的人道主义理想。马奈特医生的正直善良、仁慈博爱,台尔森银行经理洛瑞的正义感和责任心,卡顿的自我牺牲等,均表现了爱、行善、宽恕能战胜恨与复仇的主题。 
小说是狄更斯对现实思考和忧虑的产物,小说处处以英国和法国为对比,希望借此达到针砭英国社会现实,警醒统治者的目的。
作者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真实再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以及英国社会危机四伏的状况。同时,采取浪漫主义讲述故事的方式,在神秘性和戏剧性方面下足了功夫。叙述时感情强烈,对描写对象褒贬分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使小说收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作品也有狄更斯小说的一般缺点,如有些人物形象概念化和类型化,戏剧性虎头蛇尾、人物的转变过于简单等。
 
第六篇 包法利夫人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是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反映了1848年至1871年法国的时代风貌,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
福楼拜的主要作品有《包法利夫人》(1856)、《萨郎波》(1862)、《情感教育》(1869)。在《包法力夫人》中,开始形成“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独特笔调。后期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以《三故事》为代表。
作为杰出的观察家和叙事艺术大师,福楼拜以冷静而无动于衷的“零度风格”著称于世。作者提倡 “非个人化”的叙事策略,即作家在作品中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以此达到客观叙事的效果。基于此,福楼拜认为作家的创作应该“科学化”,即作家应该像科学家进行实验那样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部力作,描写了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独生女爱玛悲剧性的一生。少女时期在修道院的经历使她养成了贵族的思想感情,幻想浪漫主义小说的爱情。成年后爱玛嫁给乡村医生包法利,丈夫的平庸与婚后生活的无趣使爱玛身体和精神都大受折磨。包法利为了妻子的健康,迁居永镇。在永镇,爱玛与地主罗道耳弗私通,后遭抛弃。爱玛大病一场,在卢昂遇到过去相识的莱昂,又与他过了两年多偷情生活,最后又遭遗弃。爱玛在偷情生活中债台高筑,后在高利贷商人的逼迫下,服砒霜自尽。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爱玛这个人物形象。修道院的生活使爱玛沾染上过多的贵族习性,浪漫主义小说的荼毒又使她对爱情的幻想变本加厉,而这和她农民女儿的阶级地位是对立的。平庸的生活容纳不了太多的空想,一旦将爱情当做生活的全部,就失去了理性鉴别的力量。爱玛更多是把情人幻想成心中一个理想的恋爱对象,她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却从来不肯接受属于自己的生活现实。在爱玛身上的这种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被称为“包法利主义”。小说中爱玛的悲剧似乎昭示人类的荒诞性生存境地:生活给了人做梦的权利,却又同时剥夺了人们实现梦想的自由。
包法利作为与爱玛相对的形象而存在,他天性迟钝,不懂爱情,善良而平庸,包法利的形象也具有极强的悲剧色彩。
福楼拜曾说“爱玛就是我”,小说中尽管对爱玛的肉欲和虚妄不无嘲讽,但更多是同情。爱玛的悲剧是平庸污浊的社会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享乐生活盛行的恶浊风气孕育而成,因而,福楼拜在探索人性的同时也对社会现实针砭和拷问。
《包法利夫人》叙事话语的鲜明特征是追求叙事的客观效果,大量运用自由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在叙事上的最大特点是保留言语主体的个人色彩和保持视点的隐蔽。叙事者不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自己的声音与人物的声音糅合在一起,从而带来意义上的交响。
“非个人化”的客观叙事手法奠定了自然主义小说的基本叙事范式,自然主义作家颠覆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传统,将叙事重点放在现实中采撷出的一系列小事的逻辑展开上。福楼拜将《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名之为“外省风俗”,在对爱玛同三个男人的关系分别进行描写时,作家所看重的只是一些平淡无奇的小事。
自然主义通过“情境”这一新的功能性结构元素的创设,开创了以“生活情境”为主的“空间性结构”形态。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第一次大规模地尝试运用这种叙事结构。例如,在写“农业展览会”时,作者成功运用了类如当今电影“蒙太奇”的切换手法。
福楼拜是世界文学史上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追求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
 
第七篇 恶之花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
波德莱尔自幼聪慧,生性敏感,内心深处潜藏着孤独、忧郁、愤懑的叛逆心理,综观一生,诗歌、叛逆、毒品、性病、挥霍可谓生活的五大要素。波德莱尔的主要作品,除了诗集《恶之花》(1857,1861,1868),还有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和小说《拉·芳法罗》,评论集则有《1845年的沙龙》、《1846年的沙龙》、《1859年的沙龙》和死后由人代为结集出版的《美学管窥》和《浪漫主义艺术》等,另外还翻译有美国诗人爱伦·坡的《怪异故事集》和《怪异故事续集》。
《恶之花》分六个部分,由157首诗组成,诗集有内在的思想逻辑。这个隐在的逻辑大致是:理想——恋爱——忧郁——游历——麻醉——堕落——反抗——死亡。
第一部分《忧郁与理想》,按照理想、恋爱、冥府和忧郁诗篇的顺序组成,其主旨在于表达诗人在现实中的困境,对理想和爱情追求、他的忧郁以及因无法摆脱忧郁所带来的痛苦。第二部分《巴黎风光》,叙述诗人脱离封闭的精神世界,走进巴黎街区观察研究的经历,展示了巴黎各种不堪入目的城景。第三部分《酒》写诗人借酒摆脱忧郁和失望,但是最终徒劳的过程。第四部分《恶之花》写诗人深入到罪恶中体验生活的种种情形。第五部分《叛逆》诗人对天主的无动于衷发出了反抗的叫喊,但是天主不予理睬。第六部分《死亡》写诗人最后想到死亡。

相关话题/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