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国关考研资料之三:国际关系史资料(1945-2002)(24)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5-06




此在外交政策上惟美国马首是瞻,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英法等国完全站在美国一边。 ②20世纪 60-70年代寻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法国的戴高乐主义、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和欧共体的洛美协定是最突出的例证。 ③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一体化进程加快。 1991年底马约的签订,确立了经济与货币联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与社会政策合作三大支柱,使欧洲一体化跃上了
一个新台阶。当前,欧盟正积极争取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极。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积极使欧盟东扩;推进南下战略;实施“新亚洲战略”;改善和发展对华关系;谋求与美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伙伴关系;对俄罗斯奉行“既合作又防范”的政策。
⑵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战后日本外交大体分 4个阶段:

①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当时日本被美国占领,丧失外交权。当务之急是争取美国帮助,重返国际社会。 1951年 9月,签订片面和约,恢复了主权国家地位。 1951年和 1954年同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和《共同防御援助条约》,驻日美军合法化,并组建日本防卫力量。 1956年 12月,加入联合国,此前,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②20世纪 50年代中期至 60年代实行“经济外交”。此时,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但国内资源稀缺,岸信介政府提出“经济外交”口号,即在美国庇护下以经济力量为手段向外发展,达到发展经济、培育国力的目的。经济外交的重点是东南亚。日本通过战争赔偿、贸易、投资等向东南亚实行经济渗透。同时还不断加强与美欧的经济交流。
③20世纪 70年代初,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推行“多边自主外交”。当时,面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石油和美元危机的冲击,美国战略收缩及调整亚洲政策,日本田中内阁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走“多边自主外交”路线。具体内容是: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借助中国,抗衡苏联, 1972年 9月,中日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1978年 8月签订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如制定了“新中东政策”,多方开展对中东、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经贸联系与合作。
④20世纪 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开始“政治大国外交”。1981年 5月,铃木首相访美,关于“第三次远航”的谈话是个标志,紧接着 1982年中曾根内阁公开举起“要做政治大国”的旗帜。此后,历届政府都把“政治大国”当作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为此,日本作了一系列的努力: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行“科技立国”代替原来的“贸易立国”;增强日元的国际货币职能;扩充军费,由“专守防卫”,转向“攻势防卫”;坚持“西方一员”的基本立场,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稳定、发展中日关系,继续与苏联对抗,同时不放弃对话。
⑤冷战结束后开始全力推进“积极进取”外交,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政治大国外交”有新发展。主要表现在:提出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利用日美政治军事同盟与国际维和行动这两个框架实现军事大国化,加强军事力量,日本军队装备是亚洲最先进的,而军事开支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在法律上制定国际和平合作法,积极突破向海外派兵的禁区,并且还与美国签订《防卫合作指针》,把“日本有事”改为“日本周边有事”,为日本今后介入地区争端埋下伏笔;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为争取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做准备;调整和改善与中国、俄罗斯的关系,在发展中日关系的同时,防范中国的倾向在加强,日俄关系有所突破,双方达成暂时搁置北方领土问题,加强经济合作的协议,但进展缓慢。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既有许多有利因素,又有许多不利因素,根本问题在于它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能否正确处理大国关系,能否正确对待世界人民维护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能否正确对待曾经发动过侵略战争的历史。
科索沃事件指 1989年 2月的非常状态事件和 1990年 7月的“宪法宣言”。科索沃自治省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阿尔巴尼亚族为主。战后以来,阿族人已在 1968年和 1981年两次举行示威,要求科索沃成立共和国并与阿尔巴尼亚合并。民族矛盾是该地区最大的政治问题。 80年代后期,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奉行较为强硬的路线,再次引发了科索沃阿族人的罢工、罢课及示威浪潮。为此南斯拉夫政府于 1987年 10月派由各共和国民警组成的特种部队进驻科索沃。 1988年 11月又下令禁止群众集会和抗议示威。 1989年 2月,由于塞尔维亚共和国准备在 23日通过宪法修正案,加上南共联盟中央解除了科索沃省共盟前省委主席弗拉西的南共联盟中央委员职务,阿族人掀起了再一次罢工浪潮。从 2月 20日起,“特雷普查”铅锌矿的 1300名阿族矿工在井下静坐,提出反对修正 1971年塞尔维亚共和国宪法(此宪法加强了科索沃自治省在塞尔维亚共和国与联邦的权力和地位);要求恢复弗拉西职务等政治要求。此次罢工浪潮遍及该省十多个城市,使其经济陷于瘫痪,民族关系紧张。南斯拉夫政府于 27日决定采取“特别措施”,大批军队和坦克开进该省首府,同时对罢工要求作出让步,省委主席莫里纳等人辞职。罢工浪潮告一段落,但包括实行宵禁在内的“非常状态”并未取消。 1990年 1月 23日起首府普里什蒂纳约 4方学生和工人抗议示威,要求取消非常状态和释放前省委主席弗拉西。示威遍及城市及乡村。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造成伤亡。南联邦政府、塞尔维亚共盟主席团及科索沃省政府紧急会议,决定南人民军进驻科索沃。此次罢工浪潮从 1月 24日至 2月 3日,有 24个区发生示威, 8万人参加。此后,随着南斯拉夫政局发展,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先后撤回其特种部队,国内民主运动发展,国际呼吁人权保护的压力增大, 1990年 4月 18日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宣布取消非常状态。 1990年 7月 2日,科索沃自治省议会 114名阿族议员发表《宪法宣言》,宣布科索沃为“南斯拉夫联邦内平等的独立单位”,再次引发科索沃事件。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在 5日通过了解散科索沃自治省议会和政府法令,并派大批官员前去接管自治省政权。这一决定遭到阿族人多方抵抗。联邦议会 14名阿族议员动议联邦议会联邦院讨论塞尔维亚共和国决定产生的后果。 9月 7日,已被塞解散的科索沃自治省议会 111名议员(大多数为阿族人)通过了“科索沃共和国宪法”,以及结社法、选举法等文件,并决定延长已被解散的自治省议会和政府成员任期。这一行动进一步激化了科索沃民族矛盾。塞尔维亚共和国等谴责其为非法,为分裂主义行动。但斯洛文尼亚等则指责塞尔维亚对科索沃实行“恐怖统治”,宣布承认科索沃宪法。这一事件使本来在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黑山等之间的民族纠纷和矛盾更加复杂化。 4p@I?G
中东石油危机 1973年 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当时原油价格曾从 1973年的每桶不到 3美元涨到超过 13美元。自此,由中东地区爆发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漫延全球!
欧派克成立于 1960年 9月 14日, 1962年 11月 6日欧佩克在联合国秘书处备案,成为正式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商定原油产量和价格,采取共同行动反对西方国家对产油国的剥削和掠夺,保护本国资源,维护各自的和共同的利益。现有 11个成员国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委内瑞拉。
海湾合作委员会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全称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1981年5月在阿联酋阿布扎比成立。其成员国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沙特阿拉伯6国。成员国总面积26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400万,主要资源为石油和天然气,是中东地区重要区域性组织。总部设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2001年12月,也门被批准加入海合会卫生、教育、劳工和社会事务部长理事会等机构,参与海合会的部分工作。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1980年 5月,孟加拉国时任总统齐亚 ·拉赫曼首先提出开展南亚区域合作的倡议。 1981年 4月,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 7国外交秘书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行首次会晤,具体磋商成立南盟的有关事宜。 1983年 8月, 7国外交部长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首次会晤,并通过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明》。1985年 12月,7国领导人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举行第一届首脑会议。会议发表了《达卡宣言》,制定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宪章》,并宣布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正式成立。
低烈度战争理论 1986年 3月正式出台,里根在其向国会提出的题为“自由、地区安全和全球和平”的咨文中,提出要在第三世界进行低烈度战争,有选择的进行军事干预行动,并以政治,经济,外交,心理等各种手段展开一场全面战争,以防止地区冲突扩大,地址苏联的扩张,把苏联在第三世界取得的政治、军事进展推回去。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是一次发生在冷战期间的政治谋杀事件,针对的主要目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而幕后主使则是当时在台湾的国民党政府。
接触战略主要是对地区大国和潜在对手的接触,也就是对那些既不是忠实的朋友,又不是确定的敌人的国家,通过非强制性的“接触”,使它们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人的成员”。
《阿姆斯特丹条约》欧盟理事会总秘书处在 1997年 6月中旬公布了欧洲理事会的阿姆斯特丹会议文件,其中包括由欧盟首脑会议通过的《阿姆斯特丹条约》 (以下简称《阿约》 )草案。 "该《阿约》草案有 6个部分共 19章。从条文内容来看,《阿约》是对欧盟已有条约 (主要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与《罗马条约》的一项修正案,主要是通过改写、添加或删节现有条约条款及附件如议定书、声明、宣言等,对之进行修订和增补。《阿约》的第一部分两章成文主要是加强联盟公民权利及其保护的规定。
《汉城宣言》是 APEC第三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一份宣言。宣言采纳了中国关于促进亚太经合组织的多样性、开放性、互利性原则,并指出, APEC的宗旨和活动范围是就促进亚太经济合作交换信息和进行磋商,它将“遵循开放性对话和协商一致原则,对所有参与者平等对待”,并坚持互利原则,“适当考虑发展中经济体的需要”。正式确立了这一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即“为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保持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
拉宾( 00年名解)伊扎克 ·拉宾 (Yitzhak Rabin,1922年 3月 1日-1995年 11月 4日),以色列政治家、军事家。伊扎克 ·拉宾在特拉维夫长大,曾在农业学校和美国迈阿密大学受过教育。拉宾 1940年底加入“帕尔马赫突击队 ”(犹太人秘密武装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参加盟军在叙利亚的敌后作战。 1974年至 1977年出任以色列总理; 1992年起再次出任总理,直至 1995年被刺身亡。他是首位出生于以色列本土的总理,首位被刺杀和第二位在任期间辞世的总理。以色列首位任内离世的总理是列维 ·埃什科
申根协定( 07年名解)
《申根协定》1985年6月14日由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5国在卢森堡小镇申根签署。这一协定旨在实现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人员和货物自由往来,以推动欧洲统一进程。协定主要内容包括:相互开放边境,包括不再对协定签字国公民进行边境检查;外国人一旦获准进入“申根领土”,即可在协定签字国领土上自由通行;设立警察合作与司法互助制度等。
1990年6月,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4国加入《申根协定》。同月,《申根协定》9个签字国又签署了有100多项条款的申根公约,就9国领土内部开放后在警务、海关和司法等方面的合作作了具体规定。《申根协定》原计划从1992年夏季起开始实施,但由于一些签字国准备尚不充分等原因,《申根协定》实施日期被多次延后。

相关话题/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