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国关考研资料之三:国际关系史资料(1945-200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5-06

国际关系史部分

波茨坦协定( 02年名解)
是《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的通称。苏,英,美三国首脑于 1945年 8月2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签订。协定的主要内容有:(1)设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二战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和商讨成员国间有关的其他问题。(2)确立了处理德国的基本政治和经济原则。政治原则是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为此苏,美,英,法四国共同占领德国,解除德国武装,铲除或控制可供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业,摧毁纳粹党的一切组织和制度,并禁止他的复活,逮捕和审判纳粹战犯,使德国沿着和平民主的道路发展;经济原则:消灭德国之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重建着重于农业及国内和平工业发展的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3),有关德国的赔偿,德国,波兰等国的疆界,同意大利,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五国缔结和约等问题的规定。
波茨坦协定使三大国战时联盟得以维持,解决了盟国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 ──处置战败国德国的问题,巩固了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也有利于加快结束对日战争,并为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诞生扫除了障碍。在波茨坦会议上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分歧与矛盾已有明显表现。波茨坦协定对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有重大影响。
五国外长会议
二战结束后,为缔结和约做准备而设立的专门性协商机构。 1945年 7月 17日至 8月 2日,美,苏,英三国政府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后,发表公报宣布,将“设立五大国外长会议,继续进行关于缔结和约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外长会议当前重要任务为受权起草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及芬兰的和约,以提交联合国家,并就欧战结束时未决之领土问题,拟出解决方案,会议将负责准备对德和约”为执行上述每一项任务,会议将由在本任务所涉及的某一敌国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代表组成,在研究对意和约时,法国将被认为是在意大利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其他成员国将在讨论与之直接有关的问题时,应邀参加会议。从 1945年至 1949年共举行了六届外长会议。
东京审判( 00年名解)
二战胜利后,在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进行的一次主要针对东条英机等 28名日本首要战犯的公开审判。此次审判历时近 2年半,尽管期间审判受到了来自美国方面的干涉和包庇,但根据 1943年 10月 3日苏,美,英莫斯科宣言精神,经过各国代表的激烈辩论后,所有战犯都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使成千上万遭受过日本侵略战争迫害的人民沉冤得雪,也宏扬伸张了国际法的威严和正义,这次审判也是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继续,发展了国际法原则,在人类反战争的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纽伦堡审判
是二战胜利后,由苏美英法四国代表,在德国纽伦堡军事法庭进行的一次主要针对犯有战争罪、破坏和平罪和违反人道主义罪的纳粹法西斯战犯的全面,彻底的审判,揭露了他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种种罪行,使他们最终承担了应有的罪责,收到了引诱的制裁。这次审判历时近一年,是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继续,为数以万计的遭受过法西斯迫害的人民伸张了正义,发展了国际法的原则,同时也给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以深刻的警示。
“四、三、二公式”
反法西斯同盟对五国缔结和约时达成的签约形式。具体指的就是,在处理战败国的问题上,将由美苏英法四国代表对意大利签订合约,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的和约将由苏美英签订,对芬兰的和约将由苏英签订,故而称作“四、三、二公式”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改造及其结果( 07年简答)
二战结束不久,美国获得单独占领日本,为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或世界和平的威胁,促进日本建立一个和平负责的政府,美国占领军总部对日本实行了改造与削弱政策,颁布了政治改革五项原则:即男女平等,解放妇女;促进工人的组织和团结;教育民主化;把日本人民从专制政治下解放出来;实行经济民主化。具体措施有: 1、整肃战犯。占领军总部逮捕战争犯,成立远东军事法庭,审判甲级战犯,清理日本国内
的军国主义分子,解散右翼军国主义政党、团体。
2、制定新宪法。盟军总部单独起草日本宪法草案,也叫“麦克阿瑟草案”,并于 1946年 3月公布了以该草案为基础的《修改宪法纲要》,,宣布新宪法与 1947年 7月生效,新宪法规定象征天皇制,主权在民,放弃战争和交战权等。
3、解散财阀。排除带有封建性的经营和家族垄断,拍卖财阀家族的大部分股票,责令家族财阀放弃在企业中的所有职务。 4、农地改革。颁发关于农地改革的指令《农地改革备忘录》,废除日本农民的经济枷锁,
保证其平等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实行耕者有其田,严禁高额地租等。 5、劳动立法。取消镇压工人的立法,妥善调整解决劳资关系问题,实行劳动保护立法等。 6、拆迁赔偿。这是美国对日占领政策最严厉的一条,大量拆除日本的军事工业设施,消除
日本再次成为军国主义国家的隐患。
结果:通过上述改革,在日本确立了以一院制议会民主制为基础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公民权利得到基本的法律保障,宪法第九条明确宣布日本将放弃战争这项国家主权;为日本社会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经济机会,农地改革把农民转化成中产阶级保守的农场主,为自由民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日本商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教育与文化的改造对传播美国式自由民主原则、推动文化多元主义发展并形成日本健康的民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国家宣言》(01年名解)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共同宣言。 1941年 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北美纽芬兰会晤,商讨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与对策后,共同发表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其中强调“美英两国不谋求领土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在彻底摧毁法西斯暴政后,保障国际和平与世界各国人民安居乐业等。 ”1942年 1月 1日,中、美、英、苏等 26国的代表在美国的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一致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并在宣言中宣布:①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作战;②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联合国家宣言》的问世,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形成,它也为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布雷顿森林体系( 05年名解)
是二战后由美国总统罗斯福精心设计并建立起来的一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947年 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由美、英、苏、法、中等 44个国家一同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上,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由美元与黄金挂钩, 35美元折合 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必须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例,固定汇率。这一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就叫做布雷顿森林体系。该协定既稳定了国际金融,另一方面美元等同黄金,充当了清算货币,储备货币的职能,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从而建立起了以美元为支撑的战后资本世界的货币体系。但 60年代后期,美元信用动摇,到 1973年,美元一再贬值,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再承担维持美元汇率的义务,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的垮台,也就标志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罗斯福战后世界蓝图的主要内容,根本目的以及未能实现的原因( 08年论述)
早在二战期间,罗斯福及美国的一些政治家就已经开始着手勾画建立战后的世界新秩序,由于传统西方强国在二战中经受了重创,首屈一指的世界军事强国就只剩下美苏两国,而经济上美国更是摇摇领先于各国,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斯福发表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其主要内容包括: 1、强调大国合作,尤其是美苏合作。罗斯福希望通过“合作”,用经济援助的方式来牵制
苏联,软化苏联,从而达到控制苏联为称霸世界的目的。
2、建立联合国。罗斯福希望建立这样的一个单一的全球范围组织,既可以防止苏英国等国通过区域组织建立势力范围,又可以通过操纵多数票,对苏和其他国家施压,以确立美国的领导地位,同时,美国希望通过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的否决权,是联合国称为大国对付小国的工具。
3、建立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以控制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通过达成“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以美元为支撑的战后资本世界,国际复发银行测称为美国输出资本的得力工具。
总之罗斯福的世界蓝图的根本目的,就是企图背靠实力,通过大国“合作”,用经济手段控制他国,采用和平方式,在战后世界建立起霸权地位。
然而,美国的战后称霸世界的目的最终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苏联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与美国有巨大冲突的国家存在。尽管二战对苏联的消耗和影响是巨大的,但其国民生产基础依存,军事实力也是当时唯一能和美国相抗衡的。由于两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使美苏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更多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考虑,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进而引发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其实双方一开始就视对方为最大的敌人,故“合作”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2、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的兴起。战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成立,形成了另一支对美国有冲击的力量。大多数国家选择了不结盟运动,成立了 77国集团,目的就在于加强弱国之间的合作与团结以摆脱被美国这样的大国所控制,故对美国称霸世界增加了相当的阻碍。
3、西欧传统强国并不甘愿俯首称臣。尽管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经济,政治等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在强烈的复兴欧洲的意识下,大多数西欧国家还是希望能够建立起欧洲人自己的欧洲,于是出现了戴高乐主义等抵触美国及北约的思想,使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对欧洲的战略外交方针。
总之,罗斯福的蓝图是美国当时单方面的一种构想,其未能实现与之后的国际格局出现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乔治·凯南遏制理论 1946年 2月 22日,美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一份关于战后苏联政策动向的八千字电报,后来又发表了一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从而提出了一整套 “遏制 ”苏联的理论和政策。其主要内容为:
一,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 “根源在于俄国人那种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 ”。
二,苏联行为的理论根源。凯南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苏联维持国内 “独裁制度”和同外部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斗争的理论依据。
三,苏联的政策目标。是从一切方面致力于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实力和威信,力求分裂和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影响。
四,美国的对苏政策。 “遏制俄国扩张倾向的政策 ”。
五,遏制苏联的目标。遏制苏联势力范围的扩大,并竭力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
乔治。凯南遏制理论对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对苏战略和政策的确立及执行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遏制苏联的理论基础,成为自杜鲁门起美国历届政府的一项基本对外政策。
乔治·凯南是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 192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 1929年至 1931年在柏林大学学习俄罗斯文化,后在苏联和欧洲国家从事外交工作。
1946年 2月 22日,任驻苏联代办的乔治 ·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长达 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并最终被美国政府所采纳的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也就是遏制政策,对 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7年,乔治 ·凯南以 “X先生 ”的署名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该文明确提出美国要使用 “抵抗力量 ”,对苏联的扩张倾向进行长期、耐心、坚定与警觉的 “遏制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极大关注。文中所提出的 “遏制 ”苏联的主张,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对苏战略的思想基础。从此一直到冷战结束,美国对苏战略,乃至整个大战略都被称为 “遏制战略 ”,凯南本人也因此获得了 “遏制之父 ”的称号。
英国 “三环外交 ” 1948年 10月 9日,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提出的英国战后外交的总构想。二战后,英国最想衰落,前首相丘吉尔极力想恢复大英帝国的昔日荣耀,于是提出了“三环外交”。


相关话题/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