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国关考研资料之三:国际关系史资料(1945-2002)(23)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5-06



⑸卡特政府 (1977-1981年)的“世界秩序战略”。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发展南北政治、经济关系,减少第三世界对美国的敌视,削弱苏

联的影响。③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谋求同中国建立对抗苏联的战略合作关系。⑤重视人权外交。 1979年 2月伊朗霍梅尼革命胜利、 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沉重打击了卡特政府的对外政策。 1980年 1月,“卡特主义”出台,美苏关系再趋紧张。卡特主义:美国总统卡特为反对苏联入侵波斯湾地区而提出的一种战略。 1979年 12月苏联出兵入侵阿富汗,触怒了美国卡特政府。它要以“针锋相对的行动”迫使苏联撤军阿富汗,保卫美国的“切身利益”。为此,卡特政府在政治上大造声势,声讨“苏联的罪行”;在经济上,决定对苏联采取“经济制裁”,实行谷物禁运;在军事上,为准备打仗而对适龄青年进行兵役登记,并拒绝批准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与此同时,卡特总统于 1980年 1月 23日发表国情咨文,警告苏联,“任何外部势力企图掌握波斯湾地区控制权的尝试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利坚合众国切身利益的进攻,这种进攻将被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一切必要手段击退”。卡特的这一声明即被称为“卡特主义”。其核心内容是,美国将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同苏联争夺对波斯湾地区的控制权。卡特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苏联政策重新趋于强硬。卡特“人权外交”: 1977年 1月 20日,美国总统卡特在就职演说中称:帮助建立一个真正人道的正义与和平的世界是美国崇尚和最有雄心的事业, 1978年 12月 6日在纪念人权宣言发表 30周年大会上宣称:人权原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灵魂,是确定美国同别国保持什么关系的一个因素。卡特上台前两年曾积极从事“人权外交”活动,声援,支持苏联国内的持不同政见人士;在欧安会续会期间以“人权”问题向苏联施压。其目的是企图以“人权”为武器,利用“人权问题”支持苏联集团内部的离心力,动摇苏联的统治基础;并利用“人权外交”提高美国形象,团结西方盟国,动员世界舆论,以达到孤立苏联的目的。但人权外交收效甚微,反而搞乱了自己的拉丁美洲“后院”。美国内一些要人对此不满,认为“人权外交”利少弊多,故卡特执政后期较少提及。

⑹里根政府 (1981-1989年)“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里根是在美国内外交困的时刻上台的。里根放弃了前几任缓和和维持均势的战略,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以下几点政策:① 1985年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谋求美国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并且促进美国经济发展和拖垮苏联。②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在第三世界和军备上同苏联激烈争夺。③努力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力图通过强有力的对外政策,使盟国服从于反苏的总战略。④里根执政初期,美中关系起伏波折,随后趋于平稳。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迅速。里根主义是里根政府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的政策。 1986年 3月 14日,里根向国会提出了《自由、地区安全和全球和平》的咨文,把里根主义推广到全世界。其主要内容: 1,地区安全关系到美国的切身利益,“只有在一个其他民族也能在不受国内外的高压或暴政压迫的情况下,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美国未来的和平与繁荣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证。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冒险是对全球安全的威胁。 2,苏联在全世界的扩张使美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美国要为苏联实现其野心设置障碍,并鼓励苏联自我克制; 3,美国反对以任何形式出现的暴政,谴责苏联式的独裁政权对世界和平构成的一个几乎独一无二的威胁; 4,美国要用军事力量和经济活力支持自由战士,作友邦的后盾,防止地区冲突的扩大,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里根主义使美国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特别是争夺拉丁美洲的政策。里根主义:苏联称之为“新全球主义”。里根政府在美苏争霸总战略中新的第三世界政策。一般认为,是指美国采取支持亲苏国家的反政府武装等做法,谋求在第三世界把苏联已经取得的进展推回去,并巩固和扩大美国影响的一整套具有进攻性的政策。 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力图“重振国威”,对苏联采取强硬姿态,遏制苏联在第三世界从事新的地区

扩张。里根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其发端可以看作是里根就职后第六个星期时签署的一份批准中央情报局组建第一支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的秘密报告。其后,经过几年的酝酿和经营,吸收了杜鲁门主义的“遏制政策”和尼克松主义的“以当地力量”对付“地区性冲突”的做法而逐步形成。它集中体现于 1986年 3月 14日里根发表的题为《自由,地区安全与全球和平》的外交咨文。咨文认为,对以下第三世界国家四种情况应采取不同对策。第一,对亲苏的第三世界国家要展开“低烈度战争”,力求实现“有限推回”。其中对有反政府武装活动的“热点”地区,如尼加拉瓜,阿富汗,安哥拉等国家采取支持反政府武装的办法,不惜打破惯例,提供有可能导致战争升级和美苏直接对抗的先进武器,如“毒刺”防空导弹,以此对苏进行军事讹诈,打击亲苏力量,并把这些地区视为“有限推回”苏联地盘的第一线。对非“热点”地区,改变越战后美军不直接介入地区冲突的方针,选择某些亲苏国家和恐怖主义“发源地”,采用“打了就跑”的战术,实施直接的军事打击。如 1983年出兵黎巴嫩和入侵格林纳达, 1986年两次袭击利比亚。第二,对亲美的第三世界国家实行“现实主义”政策,不择手段巩固地盘。其中对亲美独裁政权提出既反“左的暴政”,又反“右的暴政”,要求他们实行政治上的民主化改革,以免发生动乱为苏利用。同时扶持这些国家的其他亲美势力,保证无论政权更迭与否,都能维持美国在当地的利益和影响。这体现在美国对海地,菲律宾,南朝鲜,智利等国的政策上。对受到反对派或亲苏政权威胁的亲美亲美国家,则继续加强经济和军事援助,防止苏联推行新的扩张和渗透。这体现在美国对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的政策上。里根主义的推出是为了适应对苏战略和第三世界形势变化的需要,目标比较明确,因而其实施也收到一定效果。星球大战计划:美国里根政府提出的以太空为基地的战略防御计划。1983年3月23日,里根总统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正式提出进行战略防御计划的研究。经政府高级官员和转借的详细论证之后,里根总统于1984年1月6日以总统国家安全决定第119号指令下达,白宫于1985年1月正式公布该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为: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手段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以保证美国及其盟国领土不受苏联核武器的攻击。这一防御系统包括监测,跟踪,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指挥,控制,同心,以及后勤保障等五大部分。他通过部署在太空的几百颗装有传感器的地球同步卫星俯视整个地球表面,同时利用先进的粒子束武器,激光武器,电磁炮及常规反弹道导弹等构成多层防御网。一旦苏联发射的洲际导弹袭来,在其飞行的每个阶段都可遭到美国不同层次防御系统的拦截,将其摧毁。星球大战计划是在美苏和力量对呈现“恐怖平衡”,双方都具有摧毁对方能力的情况下,美国为瓦解苏联对美国实行核打击的能力而提出的。美国企图利用其在科技方面的最新成果及对苏联的空间技术优势,夺取宇宙空间这个当今军事上的“制高点”,以重建美国的军事霸权。星球大战计划地提出标志着美苏在更高层次进行新的军备竞赛,对世界和平与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引起国际上的强烈反响。该计划至1985年实施以来,由于其耗资巨大,在技术上也面临重重困难,以及来自国内外的反对,因而进展缓慢。八十年代末以来,随着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特别是苏联的解体,美国国内反对实施星球大战计划的呼声更加激烈。1993年5月13日,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宣布,美国放弃星球大战计划。

⑺老布什政府 (1989-1993年)的全球战略老布什总统任期内,跨越冷战前后两个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① 1989年初,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所谓“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在不放弃军事遏制的条件下,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为灵魂,抓住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② 1989年底,提出了建立欧洲新格局的“新大西洋主义”:主张把北约、欧共体、欧安会三大机制作为建立欧洲新格局


的基础,其实质是要在重塑欧洲格局的过程中保持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确保美国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利益。③对中国推行既维持美中关系的基本框架,又诱压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两手方针。④更加重视第三世界的动荡对美国的影响,加强美国处理地区危机的能力。 1991年实施沙漠风暴计划,打击伊拉克。⑤提出美国“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超越遏制战略是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的一项对外战略。
1989年 5月 12日布什在得克萨斯州农业和机械大学发表的一次讲话中正式提出,并表示是整个 90年代美国的对苏政策,提出要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基本内容:①超越遏制不仅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目标是使苏联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②美国希望苏联的改革引导它同过去彻底分裂;③西方应该鼓励苏联朝着开放社会方向发展,实行持久的多元化和尊重人权;④苏联拥有令人畏惧的军事力量,为了防止苏联扩张,美国必须保持强大。这一战略反映了美国对苏战略由武装对峙转向寄希望于其内部的变化,对促使后来苏联社会的剧变有很大影响。
⑻克林顿政府 (1993-2001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参与和扩展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所谓“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美国提出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控制西欧、东亚、西南亚和前苏联地区,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一度摇摆不定,美国统治阶层陷入“遏制”还是“接触”中国的争论之中。经过反思,克林顿政府确立了对华“全面接触”政策,即希望通过接触而不是对抗保证美国战略利益的实现;通过与中国交往影响中国内外政策,改变中国;通过吸引中国参加国际体系,约束中国,使之按美国倡导的国际规则、规范从事。

⑼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 2001年 1月-2009年) 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

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⑥ 2003年 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西欧、日本的对外政策

⑴战后西欧对外政策战后西欧对外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 ①20世纪 50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反共。当时欧洲国家在经济和军事上离不开美国的帮助,因

相关话题/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