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考研普通生物学知识点(图文)(4)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6-10-12


(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的屏障
第一道防线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通常病原体不能穿过皮肤以及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黏膜。
(2)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如果病原体突破体表屏障,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便会产生反应以对付任何侵犯人体的病原体。由于这种反应不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因此被称为非特异性反应。
A、局灶性炎症反应
当皮肤破损后引起局灶性炎症反应,它有四种症状:疼痛、发红、肿胀和发热。
B、补体系统
在人体血液中有一个复杂的具有酶活性的血浆蛋白系统,大约含20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称为补体蛋白质,这个蛋白质系统称为补体系统,简称补体。
通过两种方式可以激活补体:一种方式是有的补体与已经结合在病原体上的抗体结合,另一种方式是有的补体与病原体表面的糖分子结合。
C、干扰素
干扰素是受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所产生的能抵抗病毒感染的一组蛋白质。
(3)淋巴系统在抗感染时的决定性作用
淋巴器官包括骨髓、淋巴结、脾和胸腺。(作用 见教材 p128)
淋巴系统与循环系统密切结合,具有三方面功能:首先,淋巴管将细胞间隙中多余的组织液转运回血液循环中;其次,在肠绒毛中的毛细淋巴管吸收脂肪,并将它们转运到血液循环中;其三,淋巴中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物质,在身体对抗感染中起决定性作用。
2、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见教材 p129)
(1)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是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
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抗原。
特异性免疫应答分两大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免疫应答有两个特点:免疫学上的特殊性,免疫学上的记忆。
(2)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
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三个事件:a 对一个入侵者的标志的特异识别;b细胞反复分裂以产生巨大数量的淋巴细胞群体;c 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
(3)人体内数以百万计的抗原受体是怎么产生的?
一个人的全部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基因都是相同的,其中包括为抗原受体编码的基因。但是在细胞成熟过程中,由于抗原受体编码的基因中的不同部分随机地移动,可以造成数以百万计的重排。
(4)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5)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抗体与特异性抗原结合。
(6)抗体的形式(了解)(见教材 p132)
(7)免疫应答在身体的哪些部位进行
病原体入侵体内后,免疫应答首先在免疫器官中进行。这些器官包括扁桃体和广泛分布的淋巴结。
(8)免疫接种帮助人类战胜很多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免疫接种或疫苗:
被动免疫:
(9)单克隆抗体是实验室和临床中的强有力的工具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见教材 p133)
3、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1)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过敏反应:一些人对无害的物质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病: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和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2)免疫功能减退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病:HIV
11.2本章重难点总结
1、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2、特异性免疫反应
12.1本章知识点串讲
1、化学调节的性质
(1)激素的作用(见教材 p135)
A、维持稳态 B、促进生长与发育 C、促进生殖活动 D、调节能量转换 E调节行为
(2)激素作用的机制(见教材 p136)
A、激素的分类:蛋白质类;多肽类;氨基酸衍生物;类固醇。
B、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假说
C、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2、脊椎动物的化学调节
(1)脊椎动物的内分泌系统
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包括多种腺体和组织,如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
(2)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神经—体液学说(见教材 p137)
(3)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垂体分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A、神经垂体的作用: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抗利尿激素:调节人体内的水平衡,它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催产素:
B、腺垂体的作用:促激素、生长激素、催乳素
促激素:是它们所作用的靶腺体的形态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而且还刺激这些腺体的激素形成和分泌。
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生长等。
催乳素:催乳
3、激素与稳态
(1)甲状腺调节发育与代谢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过程。促进骨骼成熟。
(2)维持钙稳态的激素——甲状旁腺素与降钙素
甲状旁腺素:促进骨钙溶解,促进小肠从食物中吸收钙以及肾小管对钙离子的重吸收,减少磷酸根在肾小管中的重吸收,结果使血钙水平上升,血磷含量下降。
降钙素直接抑制骨质溶解,还抑制肾小管对钙、磷、钠、氯的重吸收,降低血钙的水平。
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的作用相反。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水平的调节
A、胰岛素的作用
a、胰岛素的作用:降低血糖
b、胰岛素降血糖的原因(4点)(见教材p142)
c 、人类糖尿病的类型:I型和II型(见教材 p142)
B、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升血糖。
(4)肾上腺髓质的内分泌动员应急反应 (见教材 p142)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引起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舒张。加速肝和肌肉中糖原的分解,提高血糖水平和血液中乳酸的含量。
(5)肾上腺皮质的内分泌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见教材 p143)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分为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
A 盐皮质激素的作用:调节体内的电解质和水分,以维持其稳态。
B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促进糖原异生,促进脂肪分解。
(6)性腺分泌性激素 (了解)(见教材 p143)
12.2本章重难点总结
1、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2、各种激素的作用。
13.1本章知识点串讲
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神经元一般包含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
(2)静息跨膜电位与动作电位(见教材 p147)
 静息状态时,膜内电位低于膜外电位,即膜有有负电荷聚集。膜处于极化状态。
在膜上给予刺激后,该处极化状态被破坏,而且短时间膜内电位又会高于膜外电位,即内正外负形成反极化状态。
在极短时间内,神经纤维又恢复原来的内负外正状态,处于极化状态。
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就是动作电位形成和恢复的过程,此过程只需要数毫秒的时间。
(3)突触的信号传递(见教材 p149)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影响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形成电位差,完成信号传递。
2、神经系统的结构
(1)神经系统的演变(见教材 p149)
神经网——神经节——神经索——脑——神经系统
(2)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见教材 p150)
在进化过程中,小脑逐渐发展,大脑大为发达成为进化的主流,中脑变化不大,相对体积减小,重要性降低。
高等爬行及哺乳动物出现了新脑皮。
(3)人的神经系统(见教材 p151)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A、脊髓:由灰质与白质组成,灰质主要由神经元的胞体与树突构成;白质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主要为上下纵行的神经纤维。
B、脑
脊髓与延脑相连,自延脑向上,延脑、脑桥、中脑与间脑几部分合称脑干。
C、脑神经
人共有12对脑神经,分为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混合神经三类。
D、脊神经:共31对。
3、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
(1)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中,中枢神经系统的网状结构、基底神经节、小脑和大脑皮层都起着重要作用。
小脑是脑的第二大部分,主要功能包括维持身体平衡,调整躯体不同部分的肌紧张以及对随意运动的协调作用。
(3)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见教材 p154)
A、内脏神经系统与躯体神经系统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躯体传出的神经纤维从中枢发出后直接达到效应器——骨骼肌。中枢发出的内脏传出神经纤维必须在中枢外的一个神经节中换一个神经元。
B、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双重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保证人体在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此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
C、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脊髓控制一些简单的内脏反射。
脑干中有许多重要的内脏反射中枢。
下丘脑是控制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大脑皮层对内脏的控制区主要是边缘皮层。
4、人脑
(1)人脑的结构
人的大脑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左右大脑由胼胝体相连。
(2)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见教材p159)
它既有连续地节律性的电位变化,又有由于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的局部高电位变化。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称为自发脑电活动,它的记录称为脑电图。
(4)觉醒与睡眠
睡眠最典型的标志是对感觉刺激的反应下降。睡眠时,内脏功能普遍下降。
13.2本章重难点总结
1、动作电位的产生
2、人的神经系统
3、人脑的结构
14.1本章知识点串讲
1、感觉的一般特性
(1)感受器细胞起换能器和放大器的作用
每种感受器的作用相当于一种换能器,这种换能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能量刺激特别敏感,可以将环境中这类能量刺激转换为生物能——感受器上膜电位的变化。
当刺激强度加大,膜电位达到阈值时,就会在传入神经上引起一系列的冲动发放。这种敏感性最高的能量形式的刺激,就称为适宜刺激。其他不发生反应或敏感性很低的能量形式的刺激,称为不适宜刺激。
(2)感觉的产生与适应(了解 见教材 p162)
2、视觉
(1)无脊椎动物有三种不同的视觉器官
涡虫的光感受器称为眼杯;是最简单的光感受器。
许多无脊椎动物,包括鳌虾、蟹和昆虫,具有复眼。
无脊椎动物第三种类型的眼是单透镜眼,工作原理与照相机相似。
(2)脊椎动物的眼是复杂的光学仪器(见教材 p163)
人眼接近球形,眼球壁分三层,最外层是巩膜和角膜,中间层为脉络膜,最内层为视网膜。巩膜起保护眼睛的作用,中间层脉络膜由丰富的血管和棕黑色的结缔组织所组成,既可以供给视网膜营养,又可吸收眼内的光线以防止光的散射。视网膜是感受光刺激的神经组织。
(3)眼的聚焦、调节(了解 见教材 p163)
老视眼的成因。(见教材 p164)
(4)眼的折光异常(见教材 p164)
近视: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面,远处物体成像模糊。近视大多数由于眼的前后径过长,有时由于角膜的曲度增大。可在眼前加一凹透镜矫正。
远视: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面,近处物体成像模糊。远视大多数由于眼的前后径过短,有时由于角膜的曲度变小。可在眼前加一凸透镜增加折光率矫正。
散光:多数是由于角膜表面经线和纬线的曲度比一致造成的。可用圆柱形透镜矫正。
(5)感光细胞:视锥和视杆(见教材 p164)
视网膜的最外层是色素细胞层,对感光细胞有营养和保护作用。
第二层为感光细胞层,感光细胞分视锥和视杆两种。
(6)感光色素的光化学反应(见教材 p165)
视杆细胞外段中的感光色素是视紫红质,视紫红质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组成,光作用于视紫红质的反应:

相关话题/普通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