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海文考研学校教育学成功三套试题(三)(5)

QQ考研 QQ考研/2007-01-20

52、答:赫尔巴特以心理学为依据提出了欧美近代教育史上最完整、最系统的课程理论。

其基本主张: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统觉理论是他课程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为了保持课程的逻辑机构和知识的系统型,他依据统觉理论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课程设计原则。“相关”是指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集中”是指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以文化纪元理论为基础,把儿童发展与课程问题相联系来探讨课程的选择与设计。文化纪元理论认为,在人类历史早期,感觉在人的认识中占主导地位,以后想象发展起来,最后是理性的发展。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因此,儿童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最理想的学习内容当是种族在相应阶段上所取得的文化成果。

53、答:根据信息来源形式的不同,可以把知识建构分成三类:活动性学习、观察性学

习和符号性学习。(1)活动性学习。即通过个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实现的知识经验增长。这种学习的特点是学习源于内部动机,具有具体性和情景性,有较好的自我监控。

(2)观察性学习。即个体通过对其他人与客体相互作用(即活动)过程的观察而实现的知识经验增长。观察性学习在很多性质上介于活动性学习和符号性学习两者之间,它与活动性学习都具有具体经验的性质,同时它与符号性学习都属于间接经验之列。

(3)符号性学习。它不仅指对符号本身的学习,更主要的是指个体在通过语言符号与他人进行交流过程中实现的知识经验增长。这种学习具有概括性、系统性、高效性。

54、答: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

(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德规范,自觉地身体力行,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荣辱和按道德规范调节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基本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观点、信念,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在道德认识和实践生活中,激发出道德需要,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培养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对履行和捍卫社会主义道德富有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

(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道德锻炼和规范行为的训练,不仅要使他们能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要使他们的道德行为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形成道德的行为习惯,成为个人的品德。

四、分析论述题

55、答:(1)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首先,教育是一种公共资源,其分配有别于商品,如果分配不同平将会造成政府形象和作用的扭曲,触及社会公正的底线;其次,经研究,教育具有通过促进社会流动和改变收入分配,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居于弱势的社会群体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教育不公平将阻塞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通道;第三,教育具有复制和放大现有社会秩序的作用,教育的不公平能使现有的社会不公平加剧并使其范围扩大,不公平的教育将大规模地再生产社会不公平;第四,教育凝结着社会对未来的期望,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体现,也是人发展的起点。因此,教育不公平既是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不公平的反映,又不同于社会其他领域的不公平,会损害公众对社会发展的预期,更容易使社会心理失衡。

(2)教育公平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教育机会公平。它的一个极端是教育机会均等,但在现有条件下,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谁能享受这些教育资源要有相应的选择机制。选择标准是什么?是经济实力还是考试成绩?另一个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虽然必定存在发展的差异,但是不应该存在由学生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和学校条件、教师态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差异。

(3)当今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从表面上看,主要集中反映于某些“点”上。例如农村初中生辍学、中学阶段的择校、不同省区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城市打工者子女入学及某些教育腐败等。这些问题是显性的,直接与某些人群的利益相关,对社会心理具有相当大的冲击力,反映的是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如果从系统、全面的角度认识和分析,我国当前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阶层差异明显。

(4)在教育机会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理论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一种观点主张,从实现社会公平的理想出发,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公平为最高原则。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应当把受教育者看成是社会成员的权利,全体学龄儿童必须有完全平等的教育机会。为实现此目标,社会应当不遗余力地扩大教育机会,增加教育投资总量,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绝对等地分摊到所有学龄人口身上,从而实现教育机会的完全平等。这种观点被人们认为是带有强烈的平等主义倾向。第二种观点认为,必须以效率为最高原则,教育机会的公平程度应绝对服从经济效率的需求。这种观点主张,只有生产力得到了高速度的发展,教育的公平才能保障,否则就没有解决公平问题的物质基础。第三种观点主张,公平与效率并重、互相兼顾。这种观点认为,效率是改善社会公平状况的物质保证。反过来,公平又是提高经济效益的社会保证。没有效率就没有真正的公平,没有公平也不会有真正的效率。二者相互制约和依存。

总之,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使得大多数人接受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追求的方向。

56、答:有学者指出,创新性人才主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三个方面的素质。所谓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所谓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作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创造性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所谓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着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

(1)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主动获得发展的根本保证。创新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主体性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主体性发挥的必然。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是教学。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而不是书本和考试的奴隶,需转变教学模式,将单一的继承型、维持型、守成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拓型、发展型、创造型的多种教学模式。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一个开放的大环境,就是要给学校尤其是学生自主的空间,给学校自主权,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建立一套适合的教育机制。当前有三个基本问题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即课程、考试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这些方面也要创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学校的任务,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

(4)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目前教育观念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把人培养成依附人格的人、现实的守成者;一类是把人培养成有独立人格的人、历史的创造者。教育观念的转变关键在于从培养依附人格转变为培养独立人格,从培养现实的守成者转变为培养历史的创造者。影响观念转变的原因除了社会历史原因外,还有我们自身的文化心理原因。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应关注测量和评价的研究,编制出一套符合我国学生特点的测量工具。通过有效的测量来验证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水平,是开发创新性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它有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