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749教育原理考研复习资料(6)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4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教科书和参考书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培养读书能力的方法。
②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与教学相关的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包括:
演示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通过呈现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或示范性操作实验和电教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验需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到实地直接观察客观事物,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③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通过实际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包括: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仪器设备独立操作,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变化情况,以获得知识,培养操作能力的方法。
实习作业法——是依据大纲要求,在校内外一定场地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
练习法——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进行一定操作,从而消化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④以探究为主的方法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自我发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
自学指导法——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
研究法——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特点是由学生创造性地独立解决问题。
⑤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利用一定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正确的态度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3、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①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要求;
②依据课程的性质和教材特点;
③依据学生的特点;
④依据教师本身的素质;
⑤依据各种教学方法本身的功能;
⑥依据教学时间设备等其他教学条件。
4、教学方法的运用
①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②树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观念
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努力。
③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④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⑤教师要灵活机智地运用教学方法:
⑥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
在教学方法选择中要多关注如何通过教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的学,从知识论的教学转向方法论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
5、【教学技术】
是指教学中使用的传递信息的媒体和进行教学的技术手段。其功能有: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提供替代性经验、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能提高教学效率、能扩大教学规模。
6、教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①操作更方便快捷;
②多媒体综合运用将得到完美的实现;
③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小;
④个别化学习方式将得以真正确立
7、现代教学技术对教学的影响(重要)
①对课程、教材的影响
首先是课程载体的变化,从教科书和讲义等文字材料发展到声像教材和计算机软件教学;其次是教学手段本身也成为学科领域,成为一新课程内容;再次是课件的编制对其他课程教材有重要启示。
②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
以计算机为中枢的教学机器的发展,多种新式教学法越来越丰富,越复杂,教学方法逐渐多样化,教学走向个别化、分散化、小型化。拓展了教学时空的维度,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
③对教学管理的影响
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教学主要有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
④对教师职能的影响
使得教学的自动化成为可能,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谋”和组织者”,而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
⑤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学技术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互动,学生一方面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用自己的观点主张影响他人。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程序
1、【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的进行活动的结构。
2、教学组织形式演变(几种典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①个别教学制
教师对学生是以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方式轮流进行教学,在教室对某一个学生
进行施教时,其他学生按教师要求进行学习,包括预习、复习、练习或完成作业。
优点:教师能因人而异的处理,很好的照顾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
缺点:每次只能教一个学生,教学具有较大随意性;教学规模小,成本高,但是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低。
②班级授课制(重要)
把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预先的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和上课时间表进行分科教学。
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班级授课制大多采用分科教学,过去强调书本知识,导致理论脱离实践。
③分组教学制(重要)
是指学校按学生的能力或者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外部分组——是指学校打破按照年龄编班的传统习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或学习成绩编班进行教学。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排的班级中,再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来编组进行教学。
优点:在于它能较好地照顾个别差异,重视学生的个别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缺点:对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鉴别不一定科学,会忽视学生的发展性;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在分组教学的问题上,家长、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意见很难达成一致;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教育管理上比较麻烦。
④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参考《外国教育史》)(重要)
⑤协作教学
⑥特朗普制
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规划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联系平时自己上课的实际,此处多看书理解)
A、备课
B、上课
C、作业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E、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①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②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在对测验对象进行多次测量后,测量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③难度——是指测验对学生的不同水平的区分程度。
4、【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预定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在于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方案。基本特征:指向性、综合性、操作性和灵活性。
第十二章 德育理论和德育活动
1【德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意义(作用)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②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③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④是“成人”的教育,培养有德行的人,使人成为人。
3、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重要,属于套话)
①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德育目标必然因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不同而作相应的调整和要求。
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确定离不开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特点、道德传统和道德理性,我们不能抛开民族的历史的优秀道德传统,应取其精华弃糟粕。
④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心理特征;德育目标的制定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必须有与其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层次递进的德育目标。
4、【德育内容】
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政治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具体规定着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掌握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规范。
中学德育内容有:
①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法制教育及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
②思想教育——是指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③道德教育——只要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培养及社会公德的教育。
④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5、德育规律(很重要)
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知情意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品德的发展。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发展的
正是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人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产生一定的情感,形成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
③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
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不断地培养和教育。
6、【德育原则】(可大可小,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都有可能,很重要)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有:
A、导向性原则
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要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实际出发,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工作总任务和德育总目标)
B、正面教育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贯彻这基本原则要做到:
①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坚持用正面引导的方法;
②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
③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要多一份肯定,多一些赞许表扬;
④正面教育要与纪律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⑤合理理解正面教育中的惩罚,惩罚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要合情合理,公平公正,将处罚与尊重结合起来;
⑥适当运用正反面事例,正反面典型事例的对比,让学生能分清是非,独立思考,提高认识、判断能力。
C、知行统一原则
在进行德育时,把提高道德认识和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和谐发展的德育原则。(要做到:联系实际,讲清理论;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评价、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D、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要做到: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自尊心,上进心和自信心;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明确具体的德育要求;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相关话题/教育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