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749教育心理学考研复习笔记(5)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4


3、并列结合学习
当学生有意义学习与认知结构中己有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的新命题时,但它们之间仍然具有某些共同的关键特征。根据这些共同特征,新学习的内容与己有知识的关系是并列组合在一起的,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即并列结合关系。
(三)促迸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1、促进简单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1)动机性策略
只有对知识的学习有内在动力,才能促进个体掌握相对枯燥的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明确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等方式激发学习动机。
(2)复述策略
复述: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的重复的过程。
(3)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是指对要学习的材料作精细的加工活动,也就是说,通过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它观念形成联想等,为知识的提取提供新的途径,为知识的建构提供额外信息。
(4)组织者策略
组织者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组织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促进复杂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1)复述策略。在复杂知识学习过程中,复述策略包括边看书边讲述材科,在阅读的时候划线或圈划出重点。
(2)精加工策略。包括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
(3)组织策略。采用列课文结构提纲、画网络图和连线图的方式对材料进行组织。
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程序性知识的: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回答“怎么办”类问题。也称之为操作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产生式与产生式系统(即一种条件,行动的规则和规则系统,常用“如果,那么”表示)
(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相同;第二阶段是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第三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対自动化。
 (三)三种基本智慧技能学习的过程和阶段
加涅将智慧技能定义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顺利办事的能力。包括
辨别:区分事物之间的不同点
具体概念:识别具有共同特征的同类物体
定义性概念:运用概念的定义特征对事物分类
规则:运用单一规则办事
高级规则:同时运用几条规则办事
1、知觉辨别的学习
2、概念的学习
3、规则学习
(四)认知策略的学习过程与条件
1、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第一阶段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第二阶段是变式练习阶段;第三阶段是反省认知阶段。
2、元认知策略如何帮助学生学习
○1元认知的含义和组成成分•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2元认知策略。
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大致可分为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元认知策略的教学。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水平:
第一,引导学生认知元认知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和体验。
第二,采用一定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元认知
第三,按阶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元认知操作。
第四,创设练习与反馈的机会。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概述
(一)运动技能的含义(名词解释)
1、运动技能的定义
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些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一般来说,动作技能包括四个基本特征:(1)动作技能是后天习得的一种能力。(2)动作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其外部结构应试由若干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动作体系。(3)动作技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能力。(4)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从低层次的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协调关系向高层次的协调关系发展,最终达到高度自动化和完善的熟练程度。
2、动作技能的构成成分:
(1)动作和动作组(2)知觉能力(3)体能
(二)动作技能的分类
1、从对外部刺激的调节方式看,分为连续性动作技能(动作时间延续长,比如舞蹈,打字)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射箭、举重)。
2、从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看,可分为封闭型动作技能(完全依赖肌肉的内部反馈信息指导的动作技能,跳水)和开放性动作技能(必须根据外部刺激的变化而相应调节自己动作的动作技能)。
3、从所涉及的骨船、肌肉及动作幅度大小,可分为精细动作技能和粗放动作技能。
4、从是否利用工具来看,可分为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三)动作技能的学习层次
1、动作技能的层级
(1)连锁与辨别
(2)动作语汇的获得
(3)问题解决
2、有关动作技能层次结构理论。
(1)辛普森的动作技能的七层次结构理论。
○1知觉,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
○2定向(定势),指对稳定的活动的准备。
○3有指导的反应,指复杂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
○4机械动作,指学习者的反应己成习惯,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此阶段的动作模式并不复杂。
○5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动作操作。操作的熟练性以迅速、连贯、精确和轻松为指标。
○6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学生能修正自已的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装置或满足具体情境的需要。
○7创新,指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合具体情境。
(2)克拉蒂的知觉一动作技能的三层次理论
1、第一层次为动作技能的一般支柱。它包括:抱负水平,毅力水平,唤起和动机水平,分析工作技巧的能力,各种知觉能力。这些因素虽然是相当固定的,但仍可能受个体经验的影响或修正。
2、第二层次是能力品质。它包括力量、耐力、伸缩性、速度、平衡和协调。这些是每个人都能发展的潜能,而且也影响其动作技能水平的品质。
3、第三个层次是工作和情景所特有的各种因素,如工作所需的能量的要求、操作者赋予工作的价值,以往的经验和操作情境的社会特征。在生活实践中,实际可观察到的动作技能是在这个层次上出现的。
二、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简答题)
1、认知定向阶段(泛化阶段): 初步掌握、体验技术动作,动作学习以分解模仿、徒手学习为主。
2、联系形成阶段(分化阶段): 深入理解肌肉活动感觉,不断改进技术动作,动作规范,基本上建立动作定型。
3、自动化熟练阶段(自动化阶段):形成牢固动力定型做动作熟练、省力、自如。

三、促进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简答题)
(一)促进动作技能学习的内部条件
(1)具备学习动作技能的动机
(2)具有相应的生理成熟水平和丰富的知识经验
(3)良好的人格特征
(二)促进动作技能学习的外部条件
1、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性质和学习情境,提出合理的期望
2、准确的示范与讲解。a、示范者的身份、示范的准确性、以及何时给予示范很重要;b、通过讲解突出重点、言语讲解要简洁概括、鼓励学生发出声音进行语言描述;c、示范与讲解结合
3、必要而适当的练习。a、练习量,过度练习是必要的,但不是越多越好,要防止疲劳、错误定型;b、练习方式:根据分配时间不同,有集中练习、分散练习;根据完整性不同有整体练习、部分练习。根据联系的途径不同有模拟练习、实际练习、心理练习。
4、充分而有效的反馈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提供的感觉系统的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子的反馈。
5、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稳定清晰地动觉

第五章  学习迁移(重点章节)
第一节  学习迁移及分类(名词解释)
一、学习迁移的界定
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举一反三”,“般类旁通”就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一从迁移本身的特点入手来研究迁移的分类
1、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按照迁移的内容将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是指原理原则的迁移。特殊迁移是指某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直接的、特殊的适应性,是特定事实与技能的迁移
2、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前者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影响。后者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前者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举一反三”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后者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4、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消极影响。零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5、辛格来和安德森的迁移分类
4种迁移类型分别是程序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迁移,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迁移,陈述性知识到陈述性知识的迁移以及程序性知识到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二)从迁移主体出发来研究迁移的分类
萨罗蒙和帕金斯依据迁移的自动化程度提出低层次迁移和高层次迁移的划分。前者指经过充分练习的技能自动迁移,不需要反省性思维。例如,开惯了自家车的人可以很轻松地开从朋友那里借来的车。这种迁移的关键是原先的技能有充分的练习,而且练习是在变化的情境中进行的。高层次迁移涉及有意识地应用先前习得的抽象知识于新的情境。

第二节学习迁移理论
一、几种典型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认为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使心的各种官能得到发展,从而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大脑的机能,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
2、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只有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迁移的程度取决于两种情境相同要素的多寡。
3、概括化理论
也称经验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主要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4、关系转换说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而非由于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而自动产生。他们认为学生“顿悟”情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目的。科勒所做的“小鸡觅食”实验是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
5、学习定势说
哈洛的学习定势说,考虑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问題。所谓学习定势,就是习得的学习方法的态度倾向。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这就是学习定势的作用。哈洛著名的“猴子实验”证明了进行学习方法的学习有利于形成学习走势。
6、分折一概括说
鲁宾斯坦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他认为学习的迁移在于通过综合的分析揭示出两个学习情境之间本质上相同或类似的条件,从而产生对解决方法的概括。这种综合的分析及其所导致的概括是学习迁移的真正本质。
二、迁移理论的新发展
1、类比迁移理论
类比迁移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莫兰、格里恩和杰弗里斯等人在研究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的。他们认为,迁移是通过问题空间的类比来实现的,个体通过借用己掌握的问题空间来与新问题的某些部分进行匹配,也就是将已掌握的问题空间的算子、关系或路径等匹配到新的问题空间。

相关话题/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