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考研社会学概论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11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对象

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却只有16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但社会学本身的发展,无论是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还是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演变的过程。


 一、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上个世纪社会学产生的各种条件。
   
〈一〉、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社会学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适应时代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这个“时代实践的要求”,主要就是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大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化。
(一)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
在近代西方的社会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到19世纪30、4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已在欧洲主要国家中完成了。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北美的产业革命。
(二)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两次大革命的实质是推动西方社会由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在两大革命的推动下,西欧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社会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这种巨变之突出表现的工业化、都市化、人口流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对推动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三)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启蒙学者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建立起所谓“正义的王国”、“理性的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劳资冲突、失业和犯罪等等。这些都以十分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如回答能,则有一个如何达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如回答不能,则又有一个如何解决、出路何在的问题。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着眼于社会改良,维护资本主义的理想;而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着眼于社会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彻底批判。两种不同的回答,形成了社会学中的两大传统。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采用“社会学”这个术语,而把自己的学说叫做唯物史观,但这并不影响事情的实质。
   
   〈二〉、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材料
    同任何新学说、新思潮的产生一样,社会学的形成也依赖于已有的思想材料。社会学由以出发的思想资料一般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这些社会思想尽管属于作为学科的社会学的史前阶段,但也给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这样那样的启示和影响,例如,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等人的影响,而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人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人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在中国,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为“群学”,也是受到荀子关于“人生不能无群”等思想的启示。
    第二,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以傅立叶特别是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当然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西方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思潮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以及社会科学历史学派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既受德国人文科学观点、又受英法实证主义的影响。
    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促进了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第四,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有关人口、商业、男女性比例、自杀率等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辩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迪尔凯姆的《论自杀》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


    二、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什么是社会学?”一个半世纪以来—直是它的创始人以及后辈社会学家力图明确回答而又不容易回答清楚的问题。
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曾系统介绍过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初为止国外9种关于社会学的定义,即社会学是研究①社会现象,②社会形式,③社会组织,④人类文化,⑤社会进步,⑥社会关系,⑦社会过程,⑧社会现象间的关系,⑨社会行为的科学。
有的美国社会学家统计了1951一1971年20年间由美国出版的16种社会学教科书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8种提法,即研究①社会互动,②社会关系,③群体结构,④社会行为,⑤社会生活,⑥社会过程,⑦社会现象,⑧社会中的人。
当然,社会学在160多年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定义远要比上述提到的多得多。
这众多的定义主要分属于三大类:
(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这两类观点影响至深,后世的许多定义多为这两类观点的变形或混成。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但他们都是以社会和个人的统一为指导的,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3)至于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作是第三大类,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

    三、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学界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大体上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其代表性观点有:(1)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这是严复在1903年出版的《群学肄言》的序言中首先提出来的。80多年后郑杭生在一系列论著中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如下的定义:“社会学是研究现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特别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规律性(也即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这一定义可以说是沿着严复的思路发展的。(2)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1949年以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者李大钊、瞿秋白、李达、许德珩、陈翰笙等均持此种观点。(3)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的。由费孝通主持和指导的《社会学概论》(试讲本)这样定义:“社会学是从运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台湾省的一些社会学者(如杨懋春)也持类似的观点。在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定义中,一般都可看到“秩序和进步”、“运行和发展”、“结构和过程”这样两个方面。
    第二,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1)建国前主要以孙本文为代表,他从芝加哥互动学派心理行为理论出发,批评他列举的前8种定义虽没有什么错误,但均不能认为是适当的定义,而适当的定义是:“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2)台湾学者龙冠海也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3)1979年后,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如杨心恒等),有的认为“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如庞树奇)。
   第三,第三种类型的观点,其代表性意见有
①“剩余说”,即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剩余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②“学群说”,即认为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
③“调查说”,即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
④“问题说”,即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⑤“未定说”,即认为社会学的对象现在还没有确定。

四、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

    上述国内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种种不同观点,是由于研究者对社会观察的角度不同、强调的重点各异、各国的国情有别等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充分表明社会学对象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就有一个正确把握的问题。
    第一,应当肯定,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否定这一点是不对的。中外社会学史告诉我们,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社会学者对社会观察的角度不同,观点各异,但是他们之间仍然有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沟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学实际上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又不作专门研究的东西为对象的;社会学家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寻找这个东西,都有意无意地在沿着这条路探索。所以不论他们的观点和方法有多大差别,在研究实践上仍然会走到一起来。
    第二,社会学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作专门研究的东西”多方面地、积极地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中国社会学界对社会学对象发表的各种见解应看作是学术活跃的可喜现象,同时也表明,社会学对象问题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重大问题。
    第三,在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求一致。有一个基本事实是明显的:尽管社会学定义众多,但有影响的不过数家。有些定义正如孙本文先生指出的“或失之抽象、或失之广泛、或失之含糊、或失之狭隘”。研究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判断,去比较哪一个或哪一些定义结合中国国情较好、能够提供社会学的视角、能够易于把握社会学的内容、能够较好做到理论上的前后一贯。

    五、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改)

在理论上说,这个问题贯穿于社会学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学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解决的问题。
第一,如上所述,定义社会学的对象或侧重社会,或侧重个人,都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
第二,区别社会学的学派,如唯实论和唯名论、实证论和反实证论、整体论和个体论等,都是根据这个问题来划分的;第三,确定社会学的属性,如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也是以这个问题为准绳的;
第四,社会学的主要内容,不论是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不论是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区,也不论是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变迁,无一不是直接、间接地包含着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发展的根本线索。这对作为社会学的史前史的社会思想史是如此,对社会学本身也是如此,对社会学理论更是如此。
从现实上说,这个问题也贯穿在实际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在自觉不自觉的回答的问题。实际的社会生活,归根到底是个人,也即每个社会成员,如何从社会获得资源和机会的问题。一个社会要正常运行,个人与社会,具体来说就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必须保持适度平衡。过分强调个人,或者过分强调社会,不是引起社会无序,便是造成社会缺乏生机,引发种种社会问题与不协调。这个问题处理得正确,社会的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才能良性运转,个人才能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个人也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由上可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不仅是贯穿社会学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中轴,也是社会实际发展的中轴。无论是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还是社会的现实发展,都是沿着这个中轴曲折前进的。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对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现在有多种分法,但不论哪种分法,社会学都占有重要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孙本文概括的关于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种种观点,大体上反映了这个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一,“总和说”,把社会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作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二,“综合说”,认为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加以综合得出的。
   上述两种看法反映了社会学创立时期的情况,那时社会学刚刚从哲学的怀抱中解脱出来,社会学实际上是社会科学的代名词,同时它又在一定程度上有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的色彩,有某种包罗万象、凌驾于各门社会科学之上的印记。
    第三,“普遍说”,认为社会学的原理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一切社会现象,各门社会科学的原理则只有特殊性,仅适用于特殊的社会现象。这仍然没有摆脱社会哲学的色彩。
    第四,“平等说”,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都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一个方面。这反映随着社会学进入形成时期,逐渐摆脱了哲学的怀抱,越来越明确自己的范围和方法。
    第五,“共通说”:孙本文于30年代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社会学地位的看法:“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共通原理,此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共通原理——社会行为原理——为社会生活现象的一部分,而关于部分的社会现象,故社会学为一种普通的社会科学”。
20世纪70年代,台湾省学者魏镛提出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科学分类,认为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处在并列的地位,认为社会学家是从人类群居生活中去研究人,而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则是分别从人类的权力关系、人类的思想、人类的“记忆”、人类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去研究人。
社会学学科在中国大陆恢复后,郑杭生在80年代中期提出了一种与上述观点不完全相同的看法:把全部社会科学分为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属于第一个层次的是像历史唯物论这样的哲学科学;属于第二个层次的是社会学、历史学这样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属于第三个层次的是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专门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一,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和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学起指导作用,为社会学提供方法论原则和理论基础;社会学也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论。既要防止以历史唯物论代替社会学的倾向,也要防止否定历史唯物论指导作用的倾向。
    第二,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和这些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个别的关系。社会学之所以是综合性科学,主要是因为它以其他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作专门研究的东西为自己的对象,这既说明社会学与这些社会科学的区别,也说明社会学同时有必要借鉴于这些社会科学。反过来,其他社会科学也能得益于作为综合性科学的社会学,既开阔视野,又加深对各自涉及但不作专门研究的东西的理解。
第三,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等综合性学科的关系。社会学与历史学同属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研究其他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作专门研究的历史方面,即各个社会发生、发展、衰落、灭亡的规律性。它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一方面,历史学主要面向过去,社会学则面向未来;另一方面,历史学主要是纵向说明社会,而社会学主要是横向说明社会。两者的联系是相互借鉴。纵向研究社会时不能不涉及它的横剖面,反之,横向说明社会时也不能不涉及它的纵剖面。
社会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也是存在的。管理学侧重从管理的主体——管理者、领导人——方面来研究问题。社会学当然也要研究人,但是,社会学研究人、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等主要是为了客观地说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条件与机制。社会学与管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第四,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由于研究者对于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学的看法都存在着分歧,所以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也很复杂。
区别:(1)科学社会主义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这样的政治学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这样的社会学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二者的角度是不同的。
     (2)二者学科的性质和层次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属于单科性学科,而社会学则是综合性的学科。
联系:它们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它们的理论基础一样,都用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它们作为两门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独立学科,必须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第四节  社会学与社会
   
    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社会学也主要是通过这两条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服务的。
    (一)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第一,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
    第二,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二)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符合规律性。
    第二,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订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从世界范围看,社会学是西方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从中国的情况看,100年前社会学引入中国,在中国获得较大发展,中途被取消27年后又不得不重建,归根到底也是适应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需要。这一事实说明社会发展是社会学发展的源泉,中国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源泉。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加速期,其特点除了速度大大加快外,还有广度、深度和难度都空前未有。研究这个转型过程,回答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不仅是中国社会学义不容辞的义务,而且也是它安身立命的根基。可以说,对中国社会的“转型”认识得越深入、越全面,中国社会学的成长也就越扎实、越迅速,而成长了的社会学又能够为推动转型过程比较顺利、比较健康地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但同时也要注意吸取、借鉴国外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要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既注意防止一切照搬,又注意避免一切拒斥。

    思考题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第二章  社会

第一节  社会的概念

    一、社会的基本定义

    (一)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
西方学者对于“什么是社会?”主要持两种观点(派别)。
一是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尔德等。
二是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迪尔克姆等。
以上两种观点各执一端,虽然包含了某些合理因素,但未免失之偏颇。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二、社会的特征

一般而言,社会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补充)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
人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社会活动的发起者,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社会过程的推动者。这里所说的认识人群而非单个的人,单个的人是不能成其为社会的。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这些联系分为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所谓横向联系,即同一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社会分工越发达,这种联系就越发展所谓纵向联系,即历史联系,他表现为人类文明前后相继的无止境发展过程。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人类社会与动物结群不同,社会创造出了原来自然界中所没有的文化与文化体系。文化形成后,又成为社会的最主要构成要素,这样社会便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而组织起来。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活动,所以人们在这一生产活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和本质。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人类具有高级神经活动,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系列的语言、文字、符号及多种非本能的通讯方法。这些符号和通讯方法,反过来又大大加强了人们之间精神上的互动与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主体——人,能够主动的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的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不仅如此,社会还不断创造着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在这种创造性活动中,社会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因而可以说,社会具有自我再创造的能力。出社会以外,其他系统都只能适应自然,而社会却具有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相关话题/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