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钱理群温儒敏主编)(8)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30


写于一九二九年的三幕剧《名优之死》,刻划“一代名优”刘振声的反抗性格及其悲剧命运,通过舞台形象有力地揭示了狐鬼横行的旧社会正是艺术的敌人。刘振声一生尊重艺术,嫉恨邪恶。他以心血培养的女弟子刘凤仙因受有权势的流氓杨大爷的利诱,日益走上堕落的道路。刘振声为此而感到愤怒和痛心,他勇敢地和杨大爷展开了斗争,揭露了杨大爷的丑恶行为,杨大爷率领着他的鹰犬用最毒辣的手段凌辱刘振声,最后把刘振声逼死。是一篇旧社会艺人苦难生活的实录。全剧手法洗练,风格沉郁,是田汉这两年内最好的作品。《回春之曲》(三幕剧)作于一九三五年,写侨剧南洋的青年知识分子高维汉和友人在“九一八”以后,抱着满腔救国热情,回国抗日。高维汉在“一二八”战争中身受重伤,脑神经因强烈震动以致记忆全失,但仍高呼前进杀敌的口号。全剧除抗日救亡这条主线外,高维汉与梅娘始终不渝的爱情故事也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这两条线索结合较紧,不惟没有因为爱情情节的穿插而冲淡抗日主题的积极意义,而且还有所加强。以芦沟桥军民共同抗日为主题的四幕剧《芦沟桥》。《丽人行》表现三个不同阶层的青年妇女所经历的曲折生活道路。朴实善良的纱厂女工刘金妹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女知识青年梁若英。女青年李新群洪深:《赵阎王》之后,这一时期又写了《五奎桥》(独幕)、《香稻米》(三幕)、《青龙潭》(四幕)三个剧本,总题为《农村三部曲》。欧阳予倩:《屏风后》通过女伶忆情母女的不幸遭遇和“道德维持会”会长父子的道德败坏的生活,揭发了封建卫道者遮掩在“屏风”后面的恶德丑行。
曹禺:李渔: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
冲突:俄底浦斯式,不可知,命运悲剧——契诃夫式,生活悲剧,可知
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它写的主要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周家,同时又写了直接受到掠夺和侮辱的鲁家。
周朴园: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资产阶级的代表。他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例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繁漪是一个“五四”以后的资产阶级女性,聪明、美丽,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要求;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正象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作者用力刻划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人性复杂性周朴园繁漪周萍(周朴园的影子)、周冲鲁侍萍四凤鲁大海鲁贵
冲突=主题:命运(爱情——血缘)(宇宙是一口残酷的井)郁热——阶级——文化:繁漪(传统——个性)多余人:周萍,不满而无反抗,迷惘
《日出》则在有限的演出空间内,出色地表现了包括上层和下层的复杂社会的横剖面。四幕戏的时间分配是: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剧情展开的地点是陈白露和翠喜的房间。选择这样的地点来展示“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画面。剧情是围绕主要人物陈白露展开的,她一面联系着潘月亭,由此揭露了上层社会的罪恶与腐烂;一面又联系着方达生,由此展开了下层社会的痛苦与黑暗。陈白露是个聪明、美丽的年轻女人。由于家庭的破落,她一个人单枪匹马出来,曾凭着她的美丽而成为明星。她追求爱情,曾与一位诗人结合,但终于痛苦地分手。明星与红舞女的生活,既给她带来金钱和虚荣,但也有被出卖的隐痛。她在大饭店里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使她既享受着这生活,又被这生活所腐蚀。直到曾挚恋过她的方达生的到来,才使她有机会得以审视自身,质问自己的灵魂。她并非一个全然堕落的女人,当她发现一个被黑社会的头子金八看中的女孩“小东西”,被打得遍体鳞伤,即将被他们糟蹋时她挺身而出,然而,她眼看着“小东西”难逃一死,这使她看到自己既无力改变现实,也改变不了自己“永远卖给这个地方”的命运。方达生指引的人生之路,她已无力前行,继续沉沦下去,又因与她厮混的银行经理潘月亭的垮台,而丧去了现实的可能,而实质是,她那清醒的认识与不泯的理智,已让她看到自己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决然以一死告别痛苦的人生。金八陈白露方达生潘月亭顾八奶奶张乔治胡四李石清黄省三翠喜小东西社会:阶级
《原野》,这是一出描写农民向土豪复仇的悲剧。(象征主义)仇虎、花金子焦阎王、焦大星、焦母
《蜕变》剧本写一个腐败的伤兵医院由于有一个热诚负责的丁大夫和一个来视察的梁专员,使这个医院在短期内完全改观,成为一个很好的为伤兵服务的机构。《北京人》。它以抗战前北京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为题材。时代的悲剧——新与旧的矛盾。曾皓曾文清思懿袁氏父女(袁任敢、袁圆)和象征性的“北京人”,意在由人类祖先的健康勇敢来对封建社会进行批判愫方和瑞贞
将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为剧本《家》。
诗意特征:
第一,曹禺总是带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和理想的情绪去观察和描写生活。他不是先有主题,而是在朦胧的诗意般的感受和想象中,抓住最激动人心的创作冲动或灵感开始创作构思。他的创作类似于诗人写诗,是从体验、感受和印象出发,如创作《雷雨》是先有了“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创作《日出》是先想到了几句诗:“太阳升起来了……我们要睡了”。因此,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表现出强烈的抒情特征。在《雷雨》和《原野》中都表现了一种“不是爱便是恨”的极端感情。即使是情感的激流转入地下的《北京人》和《家》,情感冲突仍然难以解脱,随时可以爆发。
第二,剧情与现实的联系并不紧密,生活表现的逻辑也不严密。我们在前面曾说到,曹禺熟悉生活,但不写身边琐事。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进行描摹,而是基于自己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去想象和表现他所熟悉的生活,虽然也反映出了生活的某些本质,但却常常造成作品主题的“多义性”。在《雷雨》、《日出》和《原野》中,都有一种让人不可解又惊畏的神秘力量,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也都是在经过研究者们研究之后才给予“追认”的。第三,时空感不确定,常带有偶然性或传奇色彩。特别是《雷雨》和《原野》,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虽然有一个大致的范围,但情节大起大落,人物性格激烈而极端,背景设计富于象征性,整体氛围的营造更近于诗意化。这与在曹禺戏剧中大量存在的象征性意象有直接的关系。这种象征性意象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来呈现的:即,以场景道具的方式,以人物性格的方式,以作品命名的方式。语言:潜台词,动作性,性格化,
蒋光赤(1901—1931)又名光慈诗集《新梦》《哀中国》中篇《少年飘泊者》短篇集《鸭绿江上》中篇小说《短裤党》,及时地反映了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杨直夫、史兆炎的坚定、忘我的光辉品质。长篇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反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并企图指出他们应走的道路。王曼英、李尚志、李士毅《咆哮了的土地》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广大农村中剧烈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反映了党领导下早期农民武装革命运动的面貌。革命工人张进德和革命知识分子李杰来到了家乡,散播了反抗的火种,受苦人的心里开始明白,土地咆哮了。农民的思想起了变化,善于思考的王贵才、较多束缚于旧传统的王荣发老汉、愁苦沉默的吴长兴等人,都在实际斗争中开始觉醒。一九三二年才易名《田野的风》出版。
阳翰笙(华汉):长篇小说《地泉》,包括《深入》(即单行本《暗夜》)、《转换》、《复兴》三部曲,反映农村革命的“深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换”,工人运动的“复兴”。
胡也频(1903—1931)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到莫斯科去》
殷夫(徐白,白莽,1909—1931)
《别了,哥哥》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孩儿塔》的序文中,他这样写道:“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注:《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
蒲风(1911—1942)是中国诗歌会中最热心、最活跃的诗人,写有诗集《茫茫夜》《抗战三部曲》《钢铁的歌唱》,长诗《六月流火》。
臧克家《烙印》《罪恶的黑手》《老马》(农民):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散文:徐懋庸(1910—1977)(鲁迅风):《不惊人集》、《打杂集》沈从文:<湘西><湘西散记>
何其芳:《画梦录》,一九三七年,该书与曹禺的《日出》、芦焚的《谷》一起,获得《大公报》的文艺奖金。
李广田著有《画廊集》、《银狐集》:<山之子>
丰子恺(1898—1875)
《缘缘堂随笔》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
文艺思潮与运动: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武汉,由老舍主持,会刊:《抗战文艺》(1938,5、4——1946、

5)共 71期,是贯通抗战时期的唯一刊物。“文协”成立标志着 3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服从“救亡”,强调文学的宣传功能。报告文学和通讯,诗歌的广场化,大众文艺形式(鼓词、唱本、街头戏)兴盛。
国统区:沉郁、讽刺。《华威先生》(张天翼)、《财主的儿女们》(路翎)、《寒夜》《围城》(钱钟书)解放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根据地):素朴、明朗,民族化和大众化。新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女》沦陷区:雅俗共尚,张爱玲;雅文学,上海“孤岛”(1937,11——1941,12):上海租界,宣传抗日的文学。关于“鲁迅风”的论争。戏剧,“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于伶、阿英。
讲话: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 5月,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延安整风的一部分。政治重塑文学的时期。内容:“为群众”,“如何为群众”战时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从属于政治(反对非政治化,非文艺化)翻身2、作家与群众相结合:深入生活“问题小说”3、工农兵文艺方向4、形式上的民族化、大众化:“新鲜活泼的,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性质:(战时)针对性和战斗性,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划时代的意义。不仅规定了解放区的文艺,决定了 1942年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甚至还决定了新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规格与模式。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 39位诗人。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突入生活——相克相生),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1981年出版的诗集《白色花》。

相关话题/中国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