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钱理群温儒敏主编)(7)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30


李劼人(1890—1962),大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罗歪嘴、蔡大嫂(邓幺姑)
柔石(赵平复,1901—1931)
长篇小说《二月》主人公肖涧秋《<二月>小引》鲁迅文嫂、陶岚《为奴隶的母亲》描写一个穷苦妇女,为了全家生活被丈夫出典给邻村一个秀才地主。整整三年,她离开自己的孩子,作为别人生孩子的工具,屈辱地生活在地主家里。孩子病重的消息传来,她憔悴痛苦,但得不到回家看望的权利。三年内,她生下一个男孩子,于是又被人夺下这亲生的孩子,赶回从前的家,而先前的孩子还是受着饥饿的熬煎,在前面等着她的是无穷无尽的苦难生活。(罗淑:《生人妻》)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个性主义末路采用日记体,多方面地、细腻地刻画了这个在“五四”浪潮冲击下走出家门、追求新生活而又被社会逼上绝路的知识女性苦闷彷徨、挣扎反抗的精神轨迹。小说以大胆直率的描写,展现了莎菲在爱情追求上对苇弟和市侩凌吉士的复杂矛盾的心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主义者的叛逆性格。莎菲的心灵被这种矛盾撕扯着,在现实中,她找不到理想的恋人,人生的梦想被黑暗的现实击碎,而梦想的幻灭又衍生了更多的矛盾:失望、颓唐、苦闷,然而她又不甘堕落,于是幻灭与追求,理想与情感,生与死的矛盾不断的挣扎、冲突。<水>《我在霞村的时候》贞贞因反抗封建婚姻,跑到山下教堂当修女,在一次日军扫荡中被掳去,遭受蹂躏,被迫当了日军的营妓。当她历经种种磨难回到村子里时,大家都歧视她。但她忍辱负重,给村里的游击队送了情报,使敌人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以后,游击队又派她回到敌人那里收集情报。她为了民族的解放自觉地作出了如此重大的牺牲,但村里落后的人们仍嫌弃她,使她欲碎的心灵再次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她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确实不同凡响。这是几年来忍气吞声的不幸妇女觉醒地表现,她们不甘心被压抑,被摧残,而要在过去的死亡线上开始新的生长。
吴组缃(1908—1994)《西柳集》和《饭余集》。恋乡情绪小说:封建礼教统治下越轨的妇女,对她们的悲惨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例如《菉竹山房》中守活寡的二姑(兰花),过着鬼一般的生活。(人)
“社会剖析派”乡村社会的经济、道德的破产:《官官的补品》中的官官是地主家少爷,因回乡吃不到洋装补品,于是就雇佣了陈小秃的婆娘做奶妈,用她的奶做补品。这位纨绔子弟到上海跌伤住院后,又廉价收买了流落上海街头的陈小秃的血。最后陈小秃落草被捉,官官又和族人怂恿着把陈小秃推向河滩乱刀砍死。《一千八百担》的副题为“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只写在大旱之后宋氏家族各房家长的一次聚会。他们为了一千八百担义谷,各施手段,勾心斗角,闹得不可开交。通过他们的唇枪舌剑,把宋氏宗族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描写了出来,而且各种人物的语言无不切合其职业、身份和心理。《樊家铺》写线子嫂为搭救入狱的丈夫,在一种特殊的情境里,亲手杀死了吝啬成性的放高利贷的母亲。作者选取了伦理道德的角度,从母女关系变态方面,反射了中国农村惊人的经济压迫。
艾芜:
短篇集《南行记》:流浪者《人生哲学的一课》《山峡中》小说开拓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城,富有神秘的传奇色彩,描写了为生活所迫以盗窃为生的山贼的生活。以魏老头为道的这伙山减,他们有着奇特的名字,有着不同常人的人生哲学。他们不信菩萨不信书本,“不怕”和“扯谎”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宁愿铤而走险,在“刀上过日子”,也不愿听任于命运的摆布。他们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产物,是一些性格被扭曲的畸型人物。作品着重地描写了一个叫做小黑牛的悲惨的命运。这个老实的农民,“在那个世界里躲开了张太爷的拳击,掉过身来在这个世界里,却仍然又免不了江流的吞食”。在这里,作品严厉地批判了逼迫小黑牛走上这条不幸道路的旧世界。作者把故事放在一个夜色凄厉的背景上加以描画,情景交融,气氛更为动人。作者正是通过这个人生社会的特殊角落控诉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同时流露出对他们悲掺命运的同情和叹息。小说中的人物充满着浪漫、传奇的理想化色彩,他们来无影、去无踪,手段残酷,而内心深处却仍保留着正常人的善良和侠义,作者对这伙山贼采取了既批判又同情的态度。山贼中野猫子的形象最为感人,她既有被罪恶社会所扭曲的“野性”的一面,又有不曾完全泯灭的“人性”的一面,是一个“人情”与“野性”和谐统一的艺术形象。
悲剧故事的展开和多姿多彩的山光水色的描写构成鲜明对比,显示了浪漫主义色彩。借自然景物的美反衬出黑暗的人生社会的丑,借自然景物的丑来烘托故事的悲剧气氛。语言简洁、明快,动作性强,是反映我国西南边疆风土人情的优秀作品。
沙汀:写实、讽刺:审丑短篇《法律外的航线》《凶手》、《丁跛公》短篇集《土饼》和《苦难》以兵役问题为题材的《在其香居茶馆里》:小说写联保主任方治国因为新县长扬言要整顿兵役,所以匆忙地向县里告密,致使土豪邢幺吵吵的已经缓役四次的第二个儿子被抓了壮丁,于是方、邢二人之间矛盾尖锐化,在茶馆里公开争吵,而且愈演愈烈,终至于当场出彩,打得鼻青眼肿。这场冲突不仅使镇上的头面人物失去了体面,而且通过冲突的喜剧结局,暗示出继前任县长被撤职之后,新任县长的整顿兵役也不过是一个骗局。正是这位高喊要“整顿兵役”的新县长,在接受贿赂之后,借一个可笑的理由,即壮丁排队报错了数,然后加上“没有资格打国仗”的名目,将邢幺吵吵的儿子“开革”出来。这画龙点睛的一笔,将作品的锋芒指向兵役问题上弊政产生的根源——国民党政府,从而使小说有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沙汀的这些作品,将尖锐的政治揭露与对社会黑暗的剖析结合起来,从不同的侧面表现出现实斗争中的迫切主题,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而作品的这种倾向性,即对于反面事物的揭露、鞭挞和嘲笑,又是通过人物真实关系的描绘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沙汀刻划反面人物,是按照生活本身的生动和复杂的内容,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沙汀小说这种不露声色的客观描绘和在真实的现实画面里隐含讽刺喜剧因素的特点。张天翼: (1906~1985)张天翼的小说以讽刺与幽默见长。他熟悉旧中国中下层社会的各种人物,憎恶他们的灰色生活和庸俗作风;他善于用夸张的、诙谐的语言去揭示现实社会的虚伪与丑恶,抨击用“仁义道德”装饰起来的“禽兽世界”。深刻地描写了小市民生活并批判了他们向上爬心理的作品,是短篇《包氏父子》。主人公老包是某公馆的仆役,他渴望儿子包国维能够读书成名,千方百计地借债为他缴纳学费,而包国维却在资产阶级学校教育和富家子弟引诱下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当老包知识他的儿子因打人被学校斥退、自己还须赔偿医药费的时候,因为受不住失望和债务的重压而昏过去了。作品生动地描画老包望子成名和包国维骄纵愚妄的心理和性格,笔致犀利,不仅批判了老包的小市民的庸俗观念,而且表明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对青年有多大的腐蚀作用。《华威先生》:小说突出刻画了华威──一个混迹于抗日文化阵营而专门闹磨擦、到处抢夺领导权的国民党官僚的形象。抢夺文化界统一战线领导权的破坏分子。因为它发表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 4月,较早地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消极抗战以及文化界黑暗的内幕,从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且围绕《华威先生》的暴露和讽刺问题,1939年文艺界还展开了关于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和文艺的真实性等问题的讨论。(速写三篇:《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童话《大林和小林》(《两林的故事》)、《秃秃大王》
叶紫短篇集《丰收》和《山村一夜》,中篇小说《星》(鲁迅<叶紫作<丰收>序>”文学是战斗的”)《丰收》是叶紫的第一篇小说,它反映了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农民群众在地主阶级残酷剥削下组织起来进行抗租斗争的过程。小说中的老农民云普叔终年勤劳,对地主抱有幻想,而结果则是他“辛辛苦苦种下来的谷子,都一担一担地送给人家挑走”,自己也终于忧愤成病。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力量和动人的艺术形象鲜明地揭示了:农民如果想不再受地主阶级的盘剥和掠夺,除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对那些“抢谷和强盗”进行斗争而外,实在没有第二条道路。云普叔的儿子立秋走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火》是《丰收》的续篇《山村一夜》在深山的风雪之夜里由一个孤独的老人桂公公讲出来的:一个胆小怕事、受地主阶级欺骗的老汉首告自己参加革命的儿子,以为因此可以受到宽恕,实际上却把儿子送进虎口,使他立即被敌人杀害。
东北作家群(左翼新人):“九一八”事变以后,陆续有一批文艺青年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东北流亡到关内。其中有些人已经有过一段创作经历,有些人在左翼文艺运动的推动下开始文学活动。他们怀着对于敌伪的仇恨,对于乡亲的眷恋,以及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创作了不少反映东北人民斗争生活的作品,比较著名的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等,被人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的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这两部作品与叶紫的《丰收》一起,由鲁迅编入《奴隶丛书》)
萧军(田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描写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活动,比较宽广地反映了他们与敌伪军队,汉奸地主的战斗,他们内部不同成份、不同成员之间的矛盾,他们在不同社会阶层——主要是农民群众——中间引起的反应。陈柱司令、“铁鹰”队长和在敌人凌辱下觉醒起来的李七嫂等形象,真实地体现了东北人民保家卫国、团结抗日的战斗要求。作品着重地表现出这支游击队在血泊中成长的生动历程,揭示出不前进即死亡、不斗争即毁灭的主题。学生出身的肖明和安娜。但就整个情节来说,“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注: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长篇《第三代》(后改名《过去的年代》),反映辛亥革命后东北人民的斗争,生活气息浓重,艺术上也更见成熟。
萧红(1911—1942)一、短篇集:《旷野的呼唤》《手》,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代表作品:《生死场》真切地反映了东北人民沦陷前后的生活,正象鲁迅在序文中所说的,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作品没有一条贯串全局的故事线索,它只是许多生活画的连续。因为作者观察的深入和笔致的细腻,在明丽的画幅中含蕴着感人的力量。《呼兰河传》健康、美丽的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因为“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招致代表男权的传统习俗和历史惰力的攻击、虐杀。
《小城三月》作家着力刻画了主人公翠姨这一美丽娴静的女性形象。翠姨朦胧的性爱被现代都市文化唤醒,却又被传统文化扼杀。她挣不脱传统的桎梏和心灵的枷锁,更无法得到所爱恋的人的爱情回报,终于在无望的沉默中把爱深埋心底,直到抑郁而死。这里,萧红写出了女性作为人的精神的苏醒和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她以平静的语调写出了女人无力按自己的心愿决定命运的辛酸:
三、艺术特色:关注人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她笔下的乡土世界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本体,人们以群体的方式存在,重复并加固着传统习惯的积淀,世代延续中看不到生命的流动和发展,更没有充满生命活力的改革和创造,而是呈现出一种死寂的生命状态。萧红紧紧抓住乡民们对生与死的极度麻木与轻视的态度进行突出的展现和深刻的剖析,于无尽的悲悯中透露出沉重的批判。在萧红的悲剧意识中,妇女命运是她思考的核心问题。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种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主要表现在:自传式叙事方法。萧红在本质上是一位自传型和情感型的作家,自传式叙事方法是她自觉的审美选择与追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自传性的怀旧笔调;其次,是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儿童视角)。散文化的文体结构;诗化的风格。
田汉(1898—1968)《江村小景》、《苏州夜话》,主题均系反对军阀内战。《江村小景》中兄弟二人的惨死,《苏州夜话》中老画家刘叔康妻女的离散,其根源均在于军阀内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苏州夜话》旨在暴露军阀战争罪恶,并写了画家刘叔康的艺术至上主义在现实风雨里的破灭,加之穿插了刘叔康父女离合的遭遇,情节较为曲折。其它如《湖上的悲剧》、《南归》等写的是爱情悲剧,抒情气氛很浓,虽然还存留着作者早期的“唯美的残梦”和“青春的感伤”,但也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相关话题/中国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