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静敏现代汉语通论考研笔记整理(17)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4


2、衔接手段:通常把话语的前后部分联系起来的语言成分叫做衔接手段。
3、连贯性:是指话语从整体上满足了我们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接受新信息的认知顺序的要求。   
(二)衔接的类型
1、指代关系——依靠代词与先行词之间的联系把话语的两部分衔接起来,在特定时候也可是后行词。   
2.省略关系 ——依靠省略某些句法“主要成分”而使话语衔接起来。
3、逻辑关系——依靠关联词语而使话语衔接起来。
4、替代关系 ——通过用不同词语指称同一对象的方式使话语衔接起来。
5、词义关系
二、话题推进
(一)话语结构与话题推进
1、话语结构
   一个句子的话题和述题两部分中,话题的特点有:
(1)话题具有交际定向的作用。(2)话题是表述的出发点 (3)话题倾向于承载已知信息
►述题是对话题的陈述,向受话者提供的是未知信息。
    已知信息(旧信息),是指发话者认为他所传递的信息是受话人已经知道的,这类信息或者在前文提到过,或者已经由语境提供出来。
    未知信息(新信息)是指发话者相信他所传递的信息是受话人所不知道的。
2、话题推进
(二)话题推进的类型
 1、话题延伸式推进 
   A、平行推进——各后继句都直接以首句的话题为话题,分别引出不同的述题,各话题之间就有了一种平行关系。    
B、派生推进 ——从某一语句的话题中派生出各个话题,并被各后继语句表述 。    
2、述题延伸式推进
A、线性推进 ——依靠前一句的述题或述题的一部分延伸为后一句的话题来进行话题推进,但每次只延伸出一个话题,这样前句与后句就形成了一环扣一环的线性关系。
B、分叉推进——从前一语句的述题中延伸出来的话题如果不止一个,而这些话题之间又有着并列关系,话题推进的单线就会出现分叉。                            
3、综合延伸式推进 —前句的话题与述题融成一个整体作为后继句的话题。
三、语篇结构
 (一)语篇结构的特点
交际完整的书面话语结构,就是语篇结构。
(二)语篇结构要素和语篇模式
四、会话结构
(一)会话的整体结构:一次完整的会话通常由开端、主体、结尾这样三个部分组成。
1、会话的开端:会话的开端一般具有“召唤——回应”的结构方式  
2.会话的主体:会话的主体是会话中围绕主题而展开的话语部分,它的形式主要有话轮、话对、话段三种。
A、话轮:会话是说话的参与者各方不断互换角色轮番说话的过程,每一个参与者一次连续说的话,就是一个话轮。
B、话对:相邻、内容相关并且分别由会话各方的两个话轮构成的会话单位是话对。
C、话段: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展开的一组话对构成一个话段。所谓“主题”是指会话内容围绕的中心。
3.会话的结尾:A、结束信号语 B、前置收尾语 C、收尾语
(二)会话的轮换规则 
1、发话者点明下一个发话者  2、发话者点明接下来的主题 3、自由抉择
话轮延伸标记:延续性词语;显示话语整体结构的词语。
话轮结束标记:话轮结束停顿;体态语
第四节   语用意义  
语用意义——指话语在语言意义的基础上由于语言使用者及语境的作用而产生的意义
一、语境意义:指称与指示
  (一)语境意义的特点
抽象的语言意义通过一定的语用手段与特定的语境联系起来而形成的具体意义就是语境意义。
  (二)指称
   1、指称的含义:把某一名词性词语跟特定语境中的所指对象相关联。
  ►指称的最大特点在于,被指称对象必须具备指称词的词义所概括的一些本质特征。
  2、指称的类型      
(1)有指和无指(指称主要是名词的功能,但名词的使用未必一定是指称的。 )
(2)实指和泛指:实指——指称语境中确切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对象
                 泛指——指称语境中任意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对象
(3)全指和别指:全指——指称所指对象的整个集合
                  别指——指称所指对象的某一或某些特定个体
(4)定指和不定指:定指——指称别指用法中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已知的对象。
                   不定指——指称别指用法中说话人认为听话人未知的对象。
(三)指示
 1、指示与指示语 :
指示语是指以一次正在进行着的言语行为中的某要素(包括说话者、说话时间、说话地点等)为参照点而跟语境发生联系后才可能有确切词义和所指对象的词语。
指示——把话语中的指示语跟语境联系起来的过程
2、指示的主要类别
(1)人称指示—用指示语表示言语行为的参与者(包括言语行为交际各方)所承担的角色。
(2)时间指示——用指示语表示相对于说话时间的各种时间
(3)空间指示——用指示语表示相对于发话者说话时所在地点的各种空间位置
     A、近指:发话者所在的位置以及靠近这个位置的空间范围,这部分可用近指的指示语“这里”、“这儿”来表示。
     B、远指:远离发话者所在位置的空间位置,这部分可用远指的指示语“那里”、“那儿”来表示。
(4)话语指示:用指示语指示发话者表达过程中所处语言符号链条的位置。
 只有以具体交际中的要素作为参照点才能确定所指对象的词语,才是指示语。
二、言外之意
(一)言外之意的特点
1、言外之意——发话者没有用语面意义表达而要靠推理间接表达的意义。
2、言外之意的特点:
A、语言符号链条的语面意义在推求言外之意中处中心地位,相关的语境因素随语面意义起作用。
B、没有相应的语面意义,只能依靠推理而存在的,是言外之意。
(二)预设和言外之意的推求
言外之意包括有两种内容:一种是发话者交际的意图,传递的是目的性的信息;另一种则传递了一些附带性的信息。附带的信息叫做“预设”。
1、预设——指言语交际各方根据语境可以推理出来的已知常识。
2、预设的特点:(1)跟语境密切相关。(2)是交际各方共知的信息。
(三)言外之意的推理信号
   语用含义的推理信号——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1、违反数量准则引发言外之意 。
2.违反质量准则引发言外之意
3.违反关联准则引发言外之意
4.违反方式准则引发言外之意。
(四)话语的关联性:关联程度的降低就是促使受话者进行言外之意推理的信号。
(五)言外之意的推理过程
1、推理的起点:语面意义      
2、推理的依据:相关的语境因素
3、推理的过程:语言信息与语境信息的相互作用
4、推理的结果:作为言外之意的语用意义。
第五节     语言要素的修辞
修辞:是指为了增强语用表达效果,对语言要素进行的选择、加工和整理。
一、语音与修辞
(一)语音的美学功能
►语音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
第一、节奏的匀称感,它要求重复,由于相同的语音成分重复出现彼此呼应而造成:双声叠韵现象;押韵现象;构词上的“双音节化”;语言使用上的“四字格趋势”。
第二、音韵的和谐感,它要求变化,由于不同的语音成分相互对比映衬而造成:平仄相间,高低错落。
(二)语音的表象功能:表象指的是感知觉形象的表现,包括视觉形象、味觉形象、嗅觉形象、触觉形象、听觉形象。汉语中的拟声词是语音实现表象功能的主要手段。
【历年真题】(2005年)简述修辞同语音的关系。

二、词语与修辞
(一)文化涵义的品味辨析(二)联想意义的品味辨析(三)形象意义的品味辨析
三、句子与修辞
(一)句子的语序变化(词语、语法、语用的语序变化)
(二)句子的格式变化:1、简单句与复杂句  2、紧凑句与松缓句
(提示:黄廖版教材“修辞”一章的第一、二、三节。)

第六节  语用效果与辞格
在言语行为中对语言规则或语用规则进行有效偏离而形成的具有特定表达价值的固定模式,就是辞格。
  一、超常搭配的常用辞格
 (一)比喻:用与本体(甲)本质不同但有相似性的喻体(乙)来描写或说明本体,从而更形象、生动地表现喻体的特征或作用,这种辞格叫比喻。
1、比喻的构成要素:本体、喻体、喻词、相似点。
2、比喻的类型:
A、明喻。直接明白地用喻体来描写或说明本体的比喻类型,形式上“像”、“似”、“如”、“宛如”、“仿佛”、“一般”等比喻词来联结本体和喻体。
B、暗喻。直接将本体等同于喻体以描写或说明本体的比喻 类型。常用“是”、“成为”、“成了”、“等于”等动词联结本体和喻体。 典型结构式是:甲是乙。
C、借喻。不出现本体,也没有喻词,直接用喻体替代本体来进行描写或说明。 典型结构式为:乙(代替话语中没有出现的甲)
(二)比拟:运用联想,直接将本体当作拟体进行描写或陈述,从而体现表达者的喜爱或憎恨的情感态度,这种辞格叫比拟。
1、比拟的构成要素:本体,拟体、拟词
2、比拟的类型:A.拟人。将事物或现象当作人来描写或说明。
B.拟物。将人当作事物或将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或说明。
【历年真题】(2006年)请举例说明比拟和明喻两种修辞方法的异同。
(三)移就:描写事物或行为时,将本不能与甲搭配的词语直接嫁接过来修饰甲,与甲构成定心关系,但在语义上并不真正限制甲,而是限制与甲相关的人,这种辞格叫移就。
A、移情式。用人的情感活动的词语来描写事物或用物的属性来限制人的情感现象。
B、移觉式。将两种感觉交叉组合或将此物限制词修饰彼物。
(四)拈连:在完成一个常规陈述或描写后,违反词语的搭配习惯,将其中一个成分顺势与另一个本来不能搭配的词语进行嫁接式组合,从而产生两个相关联的陈述或描写结构,这样的辞格叫拈连。
A、完整式。指在形式构成上,表层成分完整的拈连。
B、缺省式。指由于语境等的补充,虽缺少事实支配的对象,而直接出现超常搭配的拈连,但这个对象还是可以联想出来。
(五)夸张:故意超出事物或行为等在范围、数量、程度等方面的逻辑极限,从而表达出强烈喜悦、悲伤、惊愕等情感,这种辞格叫夸张。
A、扩大夸张。故意突破事物、行为在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属性,并往大、高、强等方面去描述。
B、缩小夸张。故意违反事物、行为在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属性,并往小、低、弱等方面去描述。
(六)双关:在特定的语境中,利用相应的语言条件,故意使一个语言单位具有“表层”和“深层”两层意义,表层意义是通过词或句直接表达的,而深层意义是实际要表达的意义,则是通过特定语境因素间接实现的,这种辞格叫双关。  

相关话题/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