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静敏现代汉语通论考研笔记整理(15)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4


(1)第二人称代词(2)包括式的第一人称复数 (3)称谓词
1、祈使句的种类:肯定形式的祈使句(要求听话人做什么)
否定形式的祈使句 (要求听话人不做什么)
2、祈使句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的不对称现象:要随地吐痰!    ——* 要随地吐痰!
原因:(1)褒贬色彩的影响(2)语义特征的影响
(提示:尽管历年真题都未涉及到此部分内容,但是觉着“不对称现象”可以作为简答题来出,大家要认真复习。)              
四、感叹句——抒发强烈感情的句子。
 
第八节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一、语义角色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     
(一)语义关系与句法关系的关系
(1)相同的句法关系可表现出不同的语义关系
(2)不同的句法关系可表现出相同的语义关系
(二)动词和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的类别
动词和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叫做配价关系,或者格关系。在这种格关系中,名词性词语充当了一定的语义格的角色(如“施事”、“受事”、“与事”、“工具”、“方式”等)。
  【历年真题】
1、(2008年)举例说明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型(不少于十类)。 
2、(2012年)分析下列短语中名词性词语的语义角色
(1)考大学
(2)考研究生
(3)考数学
(4)考笔试
(5)考五分

(三)语义角色的解释力
    动词同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由它们双方共同决定的。
A、同一个动词与不同的名词性词语搭配,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
B、同一个名词性词语与不同的谓词搭配,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
(四)名词与名词的语义关系(见教材第221页)
  
二、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
►语义指向分析的重点是在结构上没有直接组合关系的语法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即非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历年真题】(2010年)名词解释:语义指向

(一)语义指向的类型
1、补语的语义指向
2、状语的语义指向
3、定语的语义指向
【历年真题】(2007年)举例说明状语的语义指向。

(二)语义指向的解释力
1、语义指向可以合理地解释某些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2、语义指向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某些歧义现象
三、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所谓语义特征,就是指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特征的最小语义成分。
【历年真题】(2011年)名词解释:语义特征
(一)句式构成和语义特征
“NP了”句式中的“了”表示出现新的情况,它要求前面的NP必须具有[+推移性]特征。
(二)语义特征的解释力 
(1)对词语语义特征的描写,有助于说明词语对词语的选择。
(2)对词语语义特征的描写,也有助于说明句式对词语的选择关系。
(3)对词语语义特征的描写,有助于揭示出造成狭义同构句不同变换式的原因。
(4)对词语语义特征的描写,还有助于揭示某些同形歧义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
(提示:关于此节内容的复习还可参考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一书,以加深理解。)
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语义理解的语言现象。
 一、歧义类型
口头歧义——主要是由同音词造成的。  
书面歧义——词汇歧义:在词汇层面产生的歧义 ——主要是由词的多义性引起的。
            组合歧义:在句法组合层面产生的歧义。
(一)语法组合歧义
1、词类不同。
2、词和短语不同形。
3、结构关系不同
4、结构层次不同
(二)语义组合歧义
1、语义角色不同。
2、语义指向不同。
三、歧义格式
(一)动+名                      (七)名1+和+名2+的+名3
(二)名1+名2                    (八)形/名1+名2+名3
(三)动+名1+的+名2              (九)关于/对+名1+的+名2
(四)数量+名1+名2               (十)名1+在名2上+动+名3
(五)动+了+数量+的+名           (十一)名+(不/没/没有)+动
(六)动+形+名                   (十二)连+名+也/都+不/没有+动
(十三)动+的+是+名
四、消除歧义的手段
(一)利用语音
1、轻声。   2、重音。   3、停顿
(二)改换词语或改变句式
1、改换句法结构中的某个关键性词语。2、 变换句法成分的次序。 3、变换句式。                                            
(三)利用语境
1、利用句子内部词语的语义制约消除歧义。
2、利用上下文的语义制约消除歧义。
3、利用交际时具体语境的制约(包括说话时具体的对象、场景、身份等)。
【历年真题】
1、(2011年)举例说明歧义的类型。
2、(2004年)歧义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列举消除歧义的主要方法。
3、(2006年)分析题:
(1)分析“我想起来了”的句法、语义,如果有歧义,请加以分化。
(2)分析“他连我也不认识”的语义,如果有歧义,请加以分化。

第十节  句子的动态变化
一、移位:改变句子常规语序,但句法结构不变,语义关系也基本不变的现象。
(一)口语的移位特点
1、移位句中被移位的两个部分可以还原,还原后句子的意思不变。
2、移位句的语义重心在前置部分上,后置部分不会成为强调的对象。
3、句末语气词一定要附加在前置部分的后面。
(二)口语移位的类型
1、主语和谓语之间的移位。
2、述语和宾语之间的移位。
3、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移位。
4、述语和补语之间的移位。
5、连谓短语内部谓词性成分之间的移位。
6、兼语短语内部的移位。
(三)书面语里的移位
二、省略:人们在运用语言时为了达到简洁的目的,在一定语境中常常省去一些成分。
(一)省略与隐含、重合
(二)省略的类型: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自述省
(三)省略的成分: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修饰语
(四)省略句与非主谓句:省略是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动态语言现象,非谓语句则属于句子的一种静态结构类型。
【历年真题】(2006年)名词解释:省略
三、插说和追补
(一)插说的特点和类型:说明型、补充型、逻辑型、评述型、修正型
(二)追补的特点与类型:补充型、注释型、修正型
第十一节   句法语义的认知解释
一、原型范畴:指具有该类范畴典型属性和特点的成员的集合。
二、象似性原则:两个事物之间,或者某部分外形,或者某种属性,或者某种特点比较相似,我们就把这种联系称为象似性关系。
主要采取隐喻和转喻的方法。
隐喻:利用具体、生动、常用、熟悉的概念来映射比较抽象、陌生、难以理解的概念。
转喻:依赖于A和B的临近性与关联性,把A看做相关的B。属于同一个认知域的转指,用局部指称整体,用来源指称结果等。
三、图形与背景
我们感知两个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时,往往把一个事物A作为直接对象“图形”,而把另外一个事物B当作“背景”。
【历年真题】
(2013年)简要谈谈你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
第十二节  复句类型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密切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所构成的语言单位,就叫复句。
一、复句和单句的区别
1、句法结构上互不包含
2、关联词语是重要的语法标志
有一些复句不用任何关联词语,完全依靠语序以及前后分句的语义制约构成,这就叫“意合法”。
3、停顿是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重要的形式标志
二、复句的类型
(一)并列复句:前行分句提出一件事情作为“标本”,后续分句则相应提出与之在意义上并存、平行或对立的事情,往往同时说明或描写几件事情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分句之间是“标事——并事”关系。
 1、表示相关的几种情况并存     
 2、表示并行的事件同时发生
 3、表示两种相反或相对的情况
(二)选择复句: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个待选项,并表示可以从中进行选择。分句之间是“选事——选事”的关系。
  可分为:取舍未定式、取舍已定式
(三)递进复句 :前行分句提出一种情况,后续分句以此为基准,在数量、程度、范围、时间、功能或者其他方面更推进一层。分句之间构成“基事——递事”的关系。
 可分为:多重递进、逆向递进、反向递进、让步递进
(四)补充复句 : 前行分句说出一个主要意思,后续分句对这个意思作一些追补、解说。分句之间是“主事——补事”关系。
1、补句式——后续分句对前行分句全句的意思予以追补解。
2、补词式——后续分句对前行分句中某个词语的意思予以追补解说。
(五)连贯复句 :前行分句首先陈述一种情况,后续分句随后陈述接着发生的另一种情况。分句之间是一种“先事——后事”的关系。
1、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即同一个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相继发生。
2、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即不同的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相继发生。
(六)因果复句: 前行分句说出原因,后续分句说出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分句之间是“原因
 1、说明性果式——重在说明已知事实之间的客观联系。
 2、推论性果式——重在根据已知推知未知。
(七)条件复句:前行分句说出某种条件,后续分句从该条件推出结果。分句之间是“条件——结果”关系。
1、假设条件句,代表格式是“如果……,就……”
2、特定条件句
(1)充足条件句,代表格式是“只要……,就……”
(2)必要条件句,代表格式是“只有……,才……”
(3)周遍条件句,代表格式是“无论/不管……,也/都……”
(八)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说出目的,另一个分句说出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发生的行为事件。分句之间是“目的——行为”关系。

相关话题/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