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静敏现代汉语通论考研笔记整理(18)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4


   A、谐音式。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关系,使某个词语关涉两个意义。
   B、语义式。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使某个词语或句子关涉两个意义。
   C、对象式。利用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借特殊的话题并使其关涉两层意义。多用于讽刺、揶揄甚至漫骂,因此,对象双关即平时所说的“指桑骂槐”。
(七)反语:故意违反表义的一般规律,使实际表达的意义与词句字面意义正好相反,以达到讽刺或风趣幽默的效果,这样的辞格叫反语。
  A、讽刺反语。指为实现强烈的批评、抨击等目的而运用的反语。
  B、风趣反语。指为达到风趣、幽默等轻松愉快效果而运用的反语。
(八)借代:用与所描写的对象有直接关联的事物来指称描写对象,以突出对象的区别性特征,从而使表达简练并富于变化,这种辞格叫借代。
A、特征借代。用与本体有关的特征指称本体。
B、成分借代。用本体的构成成分指称本体。
C、地名借代。用与本体(多为商品)相关的地名指称本体。
D、作者借代。用作者的姓名指称他的作品。
E、品牌借代。用商品的品牌指称商品,多见于广告。
F、材料借代。用本体的构成材料指称本体。
【历年真题】(2005、2006年)名词解释:借代

二、特殊标志的常用辞格
(一)对偶: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并举,以获得表达形式上的对称效果,这种辞格叫对偶。
A、正对。上下两句的内容含有相互补充、强调的关系。
B、反对。上下句的内容含有相反、相对的关系。
C、串对。上下句的内容含有时间、因果等逻辑关系,又称流水对。
【历年真题】(2004年)名词解释:对偶

(二)排比:用三个以上字数大体相等、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表达相关意义,以增强语言气势等表达效果,这种辞格叫排比。
A、平排。排比的构成单位之间在内容上具有并列平铺的关系。
B、递排。排比的构成单位之间在内容上具有逐层递进的关系。
(三)顶真:用前一个句子的结尾部分作后一个句子的开头,使相邻的两个句子头尾蝉联,以取得环环相扣、表意紧凑的效果,这种辞格叫顶真,也称顶针、联珠。
顶真的结构式是:甲+乙 → 乙+丙……
A、词语顶真。以词语为单位构成的顶真。
B、句子顶真。以句子为单位构成的顶真。
(四)回环:将前一个句子或句子的一部分的组成成分次序颠倒,形成第二个句子,使前后两个句子结构循环往复,以体现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辞格叫回环。
回环的结构式是:甲+乙 → 乙+甲。
A、严式。指语序颠倒、构成成分基本不变的回环。
B、宽式。指语序颠倒、构成回环的主要成分不完全相同或中间穿插其他成分的回环。
(五)反复:故意使用同一个词语或句子等语言单位两次以上,以强调、突出相关内容,加强语气,增加表达感染,这种辞格叫反复。
A、连续反复。对同一个单位进行不间断地反复使用。
B、间隔反复。让某些词或句子有间隔地反复使用。
三、辞格的综合运用:一般说来,可以有连用、兼用和套用三种情形。
(一)辞格的连用:在一句话内,一个或几个辞格并列连续性地出现,这种综合运用的情形叫辞格的连用。它可以分为两类:
1、同格连用。同一个辞格接连地出现,共同描述一个对象。
2、异格连用。不同的辞格并列地连续出现,描写一个共同的话题。
(二)辞格的兼用:一句话同时运用了两种辞格,这两种辞格就像一张纸的两面一样难以分开,这种现象叫辞格的兼用。
(三)辞格的套用:一个较长的句子,在一个辞格中又包孕着一个或多个其他辞格,这种现象叫辞格的套用。
【历年真题】
1、(2007年)以“初冬”为题材写一段文字,要求:
(1)自定题目;
(2)要有夸张、比拟、仿词、对偶等四种辞格(用横线画出,注出辞格名称);
(3)文意集中,语句通顺;
(4)不少于300字。
2、(2008年)以“嫦娥”为题材写一段文字,要求:
(1)自定题目;   
(2)要有比喻、顶真,仿词、对偶等四种辞格(用横线画出,注出辞格名称);  
(3)文意集中,语句通顺; 
(4)不少于300字。
3、(2010年)写一段描写春天的话,要求拈连、移就、拟人、比喻、排比这几种辞格各使用一次,次序不限,300字左右,使用辞格的句子用波浪线标明,并在此句后用括号注明所用辞格。
4、(2004年)自己写一段话或引用别人的一段话(包括诗句),从词语选用、句式选择、辞格运用等方面分析这段话,指出各种修辞方法的修辞效果。

第六节  语体分析
语言符号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形成与特定的交际领域相对应的言语表达形式,这种与特定语境和主题对应的言语表达形式所构成的特征体系就是语体。
一、语体特征
(一)语体的属性与分类
语体的三个基本属性:系统性、稳定性、开放性
(二)口头语体的特征
口头语体,也称口语,用于日常交际的口头语言形式。
口头语体的主要特点是:
1、    辅助言语手段的参与。2、语音手段的充分利用。3、通俗易懂的生活化用词
4、灵活多变、简短轻便的句子形式。5、极富生活化的修辞格式
6、游离的话题中心、随机不定的话轮转换
(三)书面语体特征
1、书面语词、术语及文言词的选用
2、句子结构成分完备,较少省略、跳脱,限制修饰语复杂
3、语序结构总体上相对固定,合乎常规
4、强调形式上的均衡、对称效果
5、话题中心突出,话题转换服务于话题中心
6、丰富多彩、形式齐备的辞格表达
二、六种主要语体
(一)日常谈话语体
(二)正式演说语体
(三)大众传播语体
(四)公文事务语体
1、词语选择上书面色彩浓厚。2、用词力求客观准确,避免歧解模糊。3、句类上以陈述句和祈使句为主。4、往往有某些固定的行文格式。
(五)科学技术语体
1、与专业相对应的特殊符号。2、大量的专业名词术语、外来语。3、句子结构紧凑,多修饰限制成分,多用逻辑关系严谨的复句。4、语言风格上平、朴素、没有语言变异形式,对辞格的使用有严格的选择性。
(六)文学艺术语体
1、充分利用语音手段,实现和谐的韵律美。2、词语的选择运用上强调色彩和形象,借以描绘形象,勾勒情节,展示情怀。3、句子的机构形式活泼、不拘一格。
4、语言规则的变异运用,适应特殊的形象塑造、情感表达。5、辞格的大量使用。6、话题中心含蓄,话题转换灵活。

第八节   病句修改
(复习提示:在2012年之前的真题中,都没有出现与此节内容相关的考题,但是在2013年的真题中,以分析操作题的形式考察了这一知识点,即让我们修改病句并写出病句类型。可见,此节内容也该引起重视。)
一、修改病句的原则和方法
(一)什么是病句:指不合规范的句子
规范:一是要符合语法组合规则,二是要符合语义的搭配要求,三是要符合语用的表达习惯。
判断病句应注意:1、语言是复杂的。2、语言是发展的。3、语言不等同于逻辑。
(二)修改病句的原则
1、忠于原意的原则:修改后的病句应该尽量保持句子原来的意义。
2、从简不从繁的原则:以改动最少为准则。
3、尽量维持原句结构的原则:不调整原句法结构就可以把句子改通顺时,不要轻易改动原句的结构。
4、修改跟造成病句的原因保持一致的原则
(三)修改病句的方法
1、紧缩法:先检查句子的“主干”再检查句子“枝叶”的一种方法。
2、类比法:造出一些相类似的格式来同原句比较,以判断原句正误的一种方法。
二、语法病句类型
(一)词性不对:指在某个句法位置上应该出现这类词,却用了另外一类词。
(二)虚词不妥
(三)成分残缺:指不符合隐含、省略的条件而缺少应有的句法成分。
1、主语残缺2、谓语残缺3、宾语残缺4、修饰语残缺5、补语残缺
(四)结构杂糅:指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硬凑在一起,把了两种不同的结构套叠在一起,以致造成结构不合法则,语义混乱费解。
1、格式套叠2、句式杂糅
三、语义病句类型
(一)搭配不当:主谓、述宾、主宾、偏正、述补搭配不当
(二)表述歧义
四、语用病句类型
(一)成分多余:指句子中语义相同的成分重复出现,或者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成分,以致造成语义啰嗦甚至不合逻辑。分为:主语、谓语、宾语、修饰语、补语多余
(二)语序有误:指一些句子成分倒置了应有的语序,以致造成语义模糊或不合逻辑。
分为:定心错位;定状错置;述补错置;状语错位;误补为定;多层定语语序混乱;多层状语语序混乱
五、复句常见病句及其修改
(一)分句间意义缺乏联系:
1、分句间意义缺乏照应2、分句间意义不合逻辑3、分句陈述对象不一致
(二)分句间层次序层次混乱
1、分句间次序混乱。2、分句间层次不清
(三)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1、关联词语与分句间的逻辑意义相悖
2、关联词语滥用
3、关联词语欠用
4、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5、关联词语位置有误

(总结:显而易见,南师大的现代汉语考试绝大多数考的是邵敬敏的《现代汉语通论》,但是这并不代表黄廖版教材不考,如2011年的简答题“举例如何区分宾语和补语”就是黄廖版教材的内容。因此,大家在复习时要以《现代汉语通论》为主,以《现代汉语》为辅,从而全面掌握现代汉语的有关知识,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点。另外,大家在复习之余也花一点点时间看看专业课外书,学长学姐在笔记中推荐了一些,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来安排看哪些书。最后,愿我们能够在南师大相见!)

附:参考书目及课外专业书
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彭泽润、李葆嘉.《语言理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5、曾常年.《现代汉语辅导及习题集》,崇文书局,2009.
6、段曹林.《语言学纲要辅导及习题集》,崇文书局,2006.
7、R.H.罗宾斯.《简明语言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9、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1997.
10、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商务印书馆,2010.
11、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2004.
12、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2007.
13、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相关话题/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