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考研笔记知识点大全-社会工作原理(社工概论+社会学概论)(5)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19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规定了个案工作者不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细目:
    ①个案工作者不应该做的事情:
    a.说服;
    b.直接改变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或操纵他们;
    c.做一些为了当事人或针对当事人的事情;
    d.控制和指导当事人;
    e.忠告,提供没有恳求的计划;
    f.为当事人承担责任;
    g.批准或不批准当事人的行为。
    ②个案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有六项:
    a.在心理上要主动理解当事人,在帮助当事人自由行动方面外表上要被动;
    b.引进能够激活当事人的资源;
    c.创造当事人可以成长的关系环境;
    d.对当事人的问题给予透视分析;
    e.提供不带有压力的建议;
f.帮助当事人以他们自己的速度活动。
6.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方法论
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原材料来源:
①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②中国古代社会工作实践的价值理念;
③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
不同的材质需要不同的加工方法。对于第一种材质,我们需要借鉴与创新,对于第二和第三种材质,相应地,我们需要批判与继承、综合与发展。
 (1)借鉴与创新
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制度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用以发展我们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吸收和借鉴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改造、创新工作,赋子它们以新的形式和内容。
 (2)批判与继承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东西,也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要批判其封建性的形式,继承其爱人助人的内容。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现代中国,爱人助人的内容一定要比古代中国更宽广。
(3)综合与发展
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三部分文化中都包含着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相一致的内容。我们要把它们的共性提炼出来,进行综合,使之成为统一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
7.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构建
我们认为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拟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即社会价值、专业价值、专业伦理和操作守则。
(1)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整个大社会所崇尚的基本价值,它们是由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所决定的,是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基础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平等、信誉、独立、礼貌、孝顺、抱负、勤奋和竞争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这八个方面可以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
 (2)专业价值
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国际的普遍性原则,结合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应包括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和尊敬人。
 ①敬业
 敬业是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和实践的根本态度,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基础。社会工作专业的敬业,不仅涉及该专业的性质、信誉和科学精神,而且涉及社会工作者对工作、案主、机构和社会的关系原则。
 ②接纳
接纳意味着接受、相信和尊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总是要同意其他人的价值或我们要放弃自己的价值去支持另外某一个人的价值。
③自决
自决即自我决定。在社会工作中,自决更多的是针对社会工作者而言的。由于其地位关系,社会工作者很容易替案主决定,犯越姐代厄的错误。自决就是提醒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案主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力。
④个别化
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体现了传统的社会工作价值。它把每一个人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个别化原则体现了对个人的尊重。
⑤尊敬人
作为社会的高级价值,“尊敬人”认为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人更宝贵和值得崇尚的了,每一个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3)专业伦理
专业伦理是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它们是受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决定的。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规定的社会工作的伦理法典包括六个层面的内容,对于这些具体的专业伦理法典,中国社会工作者可以参考使用。包括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社会工作者对雇主和雇用组织的伦理责任、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
 (4)操作守则
操作守则是在更微观层面上的社会工作价值,是在各个层面上的价值理念的具体应用,表现为社会工作的各种原则和技术。在这个层面上,操作守则更多地体现为价值、知识和技术的统一,价值是指导,知识是基础,技术是手段。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1.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一个一般性水平较高的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与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
美国社会学家乔•特纳曾根据理论陈述的不同组织格式区分了当代社会理论的四种主要形式:①思辨形式;②分析形式;③命题形式;④模型形式。
社会工作理论是对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过程当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
2.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及其优缺点
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的。
①个人经验是社会工作者个人工作经历的总结。
它的优点是保留、包含了许多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有关案例的个别或特殊信息。
它的缺点有两个:
 a.由于个人的经历毕竟有限,经验这类信息在数量与种类上也就有限;
 b.经验记忆多是一种表象知识,缺乏深入的探究和说明,因此往往只能使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②理论知识是对许许多多个人经验的理性总结。
它的优点是揭示了许多个人经验中所包含的共性、普遍性、恒常性内容,并且对之加以深入系统的探究和合乎逻辑的说明,使人能把握住对象的本质与内在趋势。
它的缺点则是由于其具有概括性特征而丧失了个人经验中本来包含的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有关对象个性特征的信息。
因此,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各有其优缺点,并且,以个人经验之优点正好可以弥补理论知识之缺陷,而以理论知识之长处也正好可以弥补个人经验之不足。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都是有用的知识,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他成为一个行动不便、工作不力的“跋足善人”。
3.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理论至少具有以下几种功能或作用:
(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
社会工作中的许多理论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了解各种行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性质与原因,从而使社会工作者对将要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
大多数社会工作理论都会以它们对人的行为、社会过程以及行为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为基础,明确地或含蓄地告诉我们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应该是什么。
(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及模式。
一个“好用”的社会工作理论,会对如何解决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所面临的各类问题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方法与技巧模式。这些程序、方法与技巧模式虽然不能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一种处处灵验的“万应处方”, 但却可以为他们提供许多宝贵的引导和启示。
4.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阶段
答: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迄今为止已有一百多年发展的历史,然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却相对较短。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经历了一个从没有理论指导到自觉采用理论指导、从指导理论的单一化到指导理论的多元化、从主要借用心理学的理论到尝试借用心理学、社会学、认识论等多学科的理论这样一种发展演变历程。参照大卫•豪(David Howe)在《社会工作理论导论》的描述,可以把这个发展过程大体划为七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调查”阶段
这是社会工作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社会工作者主要关注的是他们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而很少对这些工作的本质、过程与方式方法等进行理论的思考。他们主要是实干家而不是思想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社会工作主要是一种“助人的艺术”。社会工作者对理论及理论的用途完全缺乏明确的认识。从理论发展史的角度来说,社会工作者在这一阶段上主要是起一个“调查者”的作用。
(2)第二个阶段可称之为“精神分析学”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一部分社会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单以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是不妥当的,社会工作不应只是一门“艺术”,而应是一门科学。他们开始采用一定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然而这一时期唯一被社会工作者采用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理论。
(3)第三个阶段是“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者学派”并立的阶段
20世纪30至50年代,在奥托•兰克(Otto Rank)的影响下,一些美国的社会工作者逐渐形成被称为“功能主义学派”的新的社会工作观,在关于人的本质、关于社会工作的过程与方法等问题上与精神分析学都有着巨大的分歧。
①对精神分析学派来说,个体的行为被视为过去事件尤其是儿童时代人生经历的结果。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探寻和治疗服务对象的心理疾患。社会工作过程的中心是社会工作者对问题进行诊断,对治疗方法做指示,对治疗过程作出计划安排。
②功能主义者则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是他当前(“此时和此处”)所处情境的结果。当前所处情境既包括环境也包括社会工作机构的功能。个体行为不是被过去事件所决定的。给子一定的机会,在一种结构性和社会性的关系中,个体能够改变他自己。因此社会工作的任务不是对(to)服务对象加以治疗,而是要与(with)服务对象一道,建立一种有助于服务对象潜能得以发展的积极的、开放的相互关系,使服务对象的能力与行为发生变化。社会工作过程的中心也不再是社会工作者,而是服务对象本人。
在50年代,这两个学派不断发生冲突,每一派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依据自己的观点向服务对象提供相应的服务。
 (4)第四个阶段是被大卫•豪称为“获得”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可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在数量上获得了巨大的增长。社会工作者竞相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借用指导性理论。社会工作的职业知识空间被迅速而非系统地充实起来。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时期。社会工作者对理论观念的竞逐被视为社会工作健康发展的一种标志。
 (5)第五个阶段则可称为“盘点”阶段
 由于社会工作理论在数量上迅速增加,到20世纪60年代末,许多社会工作者感到有必要对这些理论做一次清点、整理和评估,以便对社会工作的“家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这一阶段的成果是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清单。
 (6)第六个阶段是“理论统一”阶段
尽管社会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人都相信所有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实践都享有共同的目标和关怀,人们竞相发展一种能把各种社会工作方法整合在一起的“一元化”的理论框架。其中最时髦的是“系统理论”。这种理论试图用“社会功能”这个概念来把各种理论与方法统合起来。然而,随着一批激进理论和人文主义理论的出现,它很快便受到了人们的攻击和批评。

相关话题/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