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社保考研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13



5、试析“网络管理”的困境及其解困之道

(1)、可治理问题

困境:并非任何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合作网络来解决,在市场和政府起不了作用的地方,合作网络也不一定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这就向合作网络提出了可治理性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导入合作网络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恶化问题。就算是可用合作网络加以解决,在具体实施时却又可能面临多种两难选择:一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二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三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这些矛盾都可能引发治理失败现象。

解困之道:必须先明确,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案是在不完善的市场、不完善的政府和不完善的网络之中以及三者的各种结合之间进行的选择。然后,在认真分析具体社会问题的基础上,选择最具有比较优势的解决方案。合作网络一般在解决城市复兴、社会排斥、环境保护等棘手问题上较有优势。最后,在网络管理的过程中,要使治理机制在各种矛盾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和适当的张力,用权变的策略来解决管理中各种问题和矛盾。

(2)、合理性问题

困境: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社会公众对民主政治的认同危机。一方面,许多公众认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联合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是不合法的,提供公共物品是且只能是政府的职责。这种认识必然破坏公众对合作网络的信心,削弱网络治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许多公共物品由第三部门提供,不再由政府提供,许多公众也因此认可合作网络,这就会转移公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同。

解困之道:必须改造公民文化,引导公众立足相互依赖的社会环境去认识和评判政治系统与合作网络之间的关系。公众必须认识到,合作网络的有效运行并非以削弱国家的行动能力为前提,合作网络的权威从根本上来源于政治权威的认同,合作网络离不开政府放入支持和参与。政府是最主要的行动者,但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合作网络的确可以依靠自身资源解决共同关注的问题。

(3)、有效性问题

困境: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能力之间的差距是产生有效性问题的直接原因。相对合作网络有限度的治理能力而言,治理的需求量有无限增长趋势。从需求来看,治理需求层出不穷,向网络施加了重负;从能力来看,合作网络不是全能的,其解决问题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且影响网络运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某一条件的缺失都会影响网络管理的效果。

解困之道:明确网络的能力限度,使网络承担的职能与其能力相符,所采取的行动与其权力一致;开发新的管理工具,使政府部门学会运用合作网络的力量来处理公共事务;培养网络的管理者,这种管理者必须学会倾听,在与其他行动者的对话中发挥核心作用,从需求看,网络中的行动者要有“在对话中相互理解,在互动中彼此尊重,并约束自己的不合理要求”的行动意识。

(4)、责任性问题

困境:由于合作网络建立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共享权力、分担责任的机制上,带来了公私界限的模糊、责任认定的困难,这为公共行动者相互推诿、转嫁责任提供了可能。

解困之道:必须认真构建和完善责任机制,来增强网络的责任性和回应性,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强化;加强行政伦理建设,重塑职业主义精神;完善公共责任制度,确保公民权利得实现;在合作网络中,政府也有着特殊的责任定位,政府有责任采取最后的补救措施来重塑合作网络。

6、简述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联系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

横向联系的扩展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合作密切了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从而增加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横向的地方政府间关系主要具有经济意义。在非竞争领域,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合作是走出公共产品生产的“囚徒困境”的必然要求。横向合作普遍促进了相关区域内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改善,从而使相关地区的整体经济效应得到提高。在竞争性领域,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合作促进了要素的区际流动与合理布局,是对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有力冲击,使合作地区成为一个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



第二,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的发展转变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格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从过去的一对一的博弈为主转向以一对联合体的博弈为主,这一方面增强了地方政府在博弈中的力量,从而对中央政府在博弈中的传统优势造成挑战。但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得以介入地方事务的治理活动,将地区的发展纳入国家的整体发展目标。

7、现代市场中政府作用及行为的领域有哪些

纵观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的实践,则可以将政府的作用或行为模式概括为如下五种角色:

(1)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不能使的生产和供给达到最优;靠个人之间的直接交易去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由于成本太高而得不偿失。私人经济部门或者由于投入多、效益低而不愿意或无力生产或提供;或者容易造成垄断,导致成本上升,效率下降,损害消费者利益。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国家预算开支,担负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的主要责任。

(2)宏观经济的调控者

由于市场的不完全及缺陷,政府必须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对经济生活加以宏观调控。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经济总量或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问题;不能控制经济的周期波动和通货膨胀;不能解决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因此不能预测未来的经济变化,它的调节具有短期性;市场机制也难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因而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干预市场。

(3)外在效应的消除者

外部性的存在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加以解决,政府应当负起这一责任。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通过补贴或直接的公共部门的生产来推进积极外部性的产出;通过直接的管制来限制消极外部性的产出。如政府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硬性规定特定的污染排放量。

(4)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

市场经济在解决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方面有明显的局限性,它能较好地解决效率问题,却不能解决好公平问题。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会不均,可能会带来收入分配不公现象;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不可能解决全社会范围的失业、养老、医疗及扶贫助弱等社会问题。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部门都力图通过再分配政策及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解决公平以及社会经济战略发展问题。

(5)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以一定的规则和契约关系为前提,一旦这些规则及关系被破坏,那么市场机制就会失效。这需要政府来建立和健全市场运行所需要的各种法规和制度,并监督其实施,以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自由竞争会导致垄断,而垄断将破坏公平竞争的环境,阻碍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需要政府制定和实施各种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并设立相应的机构,创造和维护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机制的运行以完善的统一市场体系为前提,对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国家来说,政府必须承担起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加速市场体系发育的一定职能。

8、试述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背景及趋势

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以及摆脱财政困境和提高政府效率,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热潮。

首先,经济和政治因素在将改革提上日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的经济衰退,导致西方各国高额的财政赤字,福利国家不堪重负,并面临一系列新的社会与政治问题,这话引发政府改革的直接原因。 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当代西方改革的一个推动力。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合组织把政府改革当作其成员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有效竞争的一个重要途径,认为是顺应经济的全球化和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需要,为公共部门改革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为避免不稳定而保持经济竞争力,是推动现有公共部门改革的重要因素。

再次,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种催化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立起灵活、高效、透明的政府创造了可能性。信息时代的来临要求政府对迅速变化着的经济作出反应;它打破了长期以来政府对公共信息的垄断;新通信技术以及接触政府信息的便利是公民和社会团体更容易参与公共管理活动,这要求对政府组织及其运作过程作出变革与调整。

最后,传统的官僚体制(科层制)的失效和商业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响是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另一个原因。

9、试析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趋势

(1)存在的问题

第一,公共财政管理尚未得到全社会足够的重视。人们忽视其“管理”的深刻内涵,公共财政缺乏有效地操作管理手段而得不到落实。各级财政管理部门仍存在按中央指令办事的思维模式,对运用现代财政管理技术的热情不

高,更谈不上实现公共管理的理论创新。

第二,预算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矛盾。编制方法已具有刚性,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也难以更改;编制程序上,预算方案的批准滞后于实施约一个季度,为预算约束留下隐患;预算编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时间长短不同,短时间内难以作出科学预测。

第三,公共收入管理不尽合理。税收征管成本偏高,征税行为存在不规范、不廉洁、低效率的问题;税费没有科学区分,政府收费种类多,随意性大;公债管理权限过度集中,地方政府抑制未被赋予举债权,地方财政潜在风险增大。

第四,公共支出管理亟须规范。公共支出仍没有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政府投资的营利性企业仍大量存在。政府采购尚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

第五,公共财政管理法律制度不健全。有些方面尚未立法规范,许多法律需要重新修订。法律制度的缺失使有效的公共财政管理失去了重要的支撑。

(2)改进趋势:

第一,完善预算管理。在预算方式上放弃“基数法”,采用绩效管理等先进方法,把绩效管理作为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各地正积极推进“零基预算”,但需要结合实际。继续深化部门预算,进行绩效预算改革试点;要结合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加强对预算的立法监督。

第二,加强公共收入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继续完善税制体制,建立体制健全、分配科学、征管有力的公共收入管理制度。

第三,改革现行公共支出管理制度。确定公共支出的合理领域和重点,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在从竞争性领域推出的同时,监督对教育、科学、农业、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的投入,维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率。

第四,加强对公共财政管理的审计监督。制定合乎市场经济要求和中国实际的政府会计准则,全面推行政府会计制度,提高财政透明度。

第五,健全公共财政管理法律制度。做好旧法规的废止与修订和新法规的制定工作,明确公共财政管理的原则、目标、范围、方式、及补救措施等内容,规范公共财政管理行为。

第六,注重信息技术在公共财政管理中运用。结合我国“电子政府”建设,实现公共财政管理信息化,促进公共财政管理绩效的提高。

第七,加快公共财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随着我国公共财政的建立,社会对公共财政管理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公众越来越关心人民创造的公共资源是怎么用的,用的值不值,有没有体现公平和效率原则。

10、现阶段我国推行的官员问责制的责任体系应该涵括哪些内容

第一,在其位,谋其职,并主动阶段后外部的监督。政府官员应明确自己的身份,对其施政纲领与所执行的政策向人民汇报、解释说明。这也是我国推行“民主政府”、“透明政府”的应有之义。政府作为委托者是否按照民意实施政策及纲领,完成受托任务,有向人民(委托者)作出汇报或说民的义务,是政府应该履行的责任。

相关话题/公共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