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考研复习笔记(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7-31


优点:行政机关独立性大,措施灵活,通过发挥专业部门优势,对某些局部事务能够采取有力的措施。
缺点:机构间协调合作有一定难度,个别部门的独自行动可以造成整个行政组织的工作混乱,降低行政效率。

三、公共组织的过程和行为
1.权力的来源
权力的来源可以分为纵向权力来源与横向权力来源。纵向权力体现了组织层级制的特征,因而权力来源因所处职位的高低而不同。
(1)对组织高层管理者而言,权力来源于四个方面即正式的职位、所控制的资源、对决策前提和信息的控制、居于组织中心位置。
(2)中层领导的权力来源主要取决于组织设计时对他们的定位。
(3)低层成员所处职位基本属于初低级职位,但他们往往表现出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并有能力向上施加影响。低层成员的权力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与个人资源有关,一类与职位资源有关。
2.权力的运行
组织中权力的运行不是单纯自上而下的,个人的权力可以流向任何方向,因此,可以将权力划分为自上而下的权力、自下而上的权力和横向权力。
(1)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目的是控制下属。(2)自下而上的权力运行目的是控制上级。西蒙指出下属拥有比上级更多的权力。(3)横向权力运行目的是控制处在左右的同级部门或成员。
在组织权力的运作中,经常会遇到逆向的“反权力”,组织成员或部门使用反权力的目的是为了削弱权力的影响,以便在“权力角逐”中居于有利位置。
3.组织授权
组织授权成为当代组织管理的重要趋势。包括外部授权和内部授权。授权有助于提高组织效能,增强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适应性,增强组织活力。但由于上级组织或高级管理者们害怕失去权力后自己地位受到影响而使授权面临很大障碍。
4.组织冲突
(1)目标与顾客的冲突。当目标导向型和顾客导向型的组织发生关系时易产生冲突,组织内部的目标与顾客因素也会产生冲突。
(2)功能与领域的冲突。如,中央要求对其在地方的下属部门加强管理,但地方则希望对其实行属地管理。即“条条”与“块块”的冲突。
(3)目标间的冲突。组织目标的每次变动、不同组织的目标发生交叉时易发生。
5.组织协调
(1)水平协调:指组织间水平方向上的合作,主要方式有:①利益相关的组织通过协商达成协议,以明确相互间的边界。②在共同参与的领域,成立诸如机构间委员会这样的组织进行协调,推动合作。③根据组织领导准则,指定某个机构来协调特定范围内所有组织的活动。④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使利益相关组织都有机会对其中任何组织的提议进行审议。
(2)垂直协调:它依靠组织的等级权威来完成协调,通常水平协调无法解决的冲突都会自动交给相关组织的共同上级来进行垂直协调。但是在同一层次组织数量众多时,范围超出上级的仲裁能力,而且每个组织与它们共同上级的沟通将大大减少,冲突问题也会变得庞杂而无法解决。
6.组织合作模型的特征
组织合作模型的主要特征:(1)实行小团体控制。(2)发展具有高参与性质的组织文化。(3)竞争以时间为基础,是效率的竞争。(4)成立自我管理团队。
7.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
(1)X理论与Y理论。
X理论:①人一般生来厌恶工作,只要有可能就想逃避工作。②对大多数人须动用惩罚措施以鞭策他们努力实现组织目标。③愿意受人指挥,希望逃避责任,没有进取心,安全重于一切。Y理论:①并非天生不喜欢工作。②惩罚并非唯一手段,自我控制、自我指挥。③若回报成正比例,产生献身于组织目标的努力。④寻求责任。⑤解决组织问题需员工较高水平的想像力、发明和创造能力。⑥一般人的智力潜能只是部分得到利用。
(2)公共行政人员行为。
公共组织尤其是行政组织中人的行为方式有其特别之处,有三种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公共行政人员的行为:①“成人发展模型”。 ②“文化行为模型”。 ③“政治行为模型”。
(3)公共选择理论与组织行为。
公共选择理论假设组织中的个体是“经济人”,个体行为具有“经济人”特征。①经济人是理性的,总是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②经济人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人们加入组织,目的同样是要通过组织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个人“经济人”的性质,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不易达成一致,且由于组织收益具有“非排他性”,易产生“搭便车”行为。

四、公共组织环境
1.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
公共组织环境指公共组织身外所有能够直接或间接对组织的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的总和。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主要指组织运行的外部环境,即宏观环境,同时也包括存在于组织之外的中介环境。
2.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
(1)政治环境:对公共组织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其基本要素包括政治体制、政治权力、国家结构、政府机构、政党制度、公共政策。
(2)经济环境:对公共组织动机和行为有重要决定作用。其基本要素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利益、经济实力、产业结构。
(3)文化环境:文化是公共组织行为方式的凝固化表现,文化环境对公共组织的影响相对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而言较迟缓,但是作用时间更长,组织变革必须在文化延续过程中进行。包括认知、价值、意识形态、行为规范、道德传统。
(4)信息技术环境:制约着组织管理和活动方式方法。包括经验技术、实体技术、知识技术。
3.公共组织的生命周期:
说明组织的产生、成长和最终衰落的情况,公共组织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主要有四个:
①产生阶段。在这个阶段,组织规模较小,组织结构处于非规范化的状态,科层结构也不健全,组织管理以个人创造方式为主,组织与环境间物质、信息、人员交换活跃。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管理者和管理机制,组织目标不够清晰,组织驾驭内部规模扩张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够强,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种类单一。
②集体化阶段。在这个阶段,组织规模迅速扩大,组织形成了有力的管理层并提出明确的目标方向,科层结构健全,垂直和水平领导关系成型,组织管理的规范制度形成,进入“非人格化”管理。主要的问题是高层管理者的强大领导权与基层管理者希望的自主权相矛盾,组织出现冲突。

相关话题/公共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