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复习笔记(完整版)(5)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19


公共台优势:长期覆盖全国受众,拥有收看费和广告两个方面的收,业务和技术队伍齐全,又得到政府的实际支持。
私营台优势:善于经营,在娱乐节目、体育节目方面格外见长,广告较少受限制。
 
第九章 意大利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发展
1.《晚邮报》
意大利最先走上企业化管理道路的报纸。
1876年维奥利尔在米兰创办,并自任主编。初为晚报,不久后改为晨报。
该报倡导英美式的民主自由,坚持贸易保护主义观点,主张在国家保护的前提下实行自由主义制度。
1885年克里斯皮家族购入该报,投入巨资更新设备,报纸销量大增。
1899年,阿尔伯蒂尼继任总编。 他把工业效率原则和报纸的政治性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报纸走上企业化管理的道路。
此外,阿尔伯蒂尼还利用报社资金,分别创办了《邮报周刊》和《小邮报》。
阿尔伯蒂尼开创了意大利现代化报纸工作的新时代。
 
第二节 两次大战期间的报业 & 第三节 二战后的报业
1.《晚邮报》
一战期间,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也是当时唯一一家向所有直接参战的编辑人员发放全薪、甚至增加薪水的报纸。它向前线派遣的记者人数也是最多的。一战后,主编阿尔伯蒂尼走上反法西斯的道路。后被墨索里尼列入禁止发行的报刊之列。但一直没有停刊。
二战后,该报代表米兰、伦巴第资产阶级利益。1974年,意大利最大的出版商里佐利收购该报的全部股份。
《晚邮报》日出约30版,版面较为严肃,广告占三分之一。较多刊登文学、艺术作品,重视经济报道和体育报道,国际新闻报道也很有分量。
该报在世界二十多个重要城市有常驻记者,并拥有一批颇有名气的“旅行记者”。以思维敏捷,提问尖锐著称的女记者法拉奇就是该报的记者。
2.《新闻报》
意大利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报纸
1867年在都灵创刊。
20世纪初,该报一方面继承过去开明进步的传统,同时改进新闻报道,很快赢得声誉,成为欧洲著名的报纸之一。
二战后,摆脱法西斯魔爪,并一度改名为《新新闻报》
40年代末、50年代初,该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力倡导清新活泼、简洁晓畅的文风,同时改革版面编排,使之更有条理。
《新闻报》除周一外,每天出报。该报历史上以发表有分量的政治评论蜚声报坛,至今仍重视评论。每天还辟有读者来信专页,反映和议论的内容包罗万象。
《新》立足都灵,面向全国,在意大利拥有广泛的读者。是意大利的第二大报。
 
第四节 通讯社
1.斯蒂法尼社
1853年,由新闻记者斯蒂法尼创建。这是意大利通讯社历史的开端。
斯蒂法尼社是当时仅次于欧洲三大通讯社的第四大通讯社,半官方性质。
一战前,斯蒂法尼社与哈瓦斯社保持单独协议关系。
1922年墨索里尼夺权后,斯蒂法尼社被改组为国家通讯社。
1935年,政府负担该社费用。 至此,斯蒂法尼社完全置于法西斯政权控制下。
1943年,墨索里尼败亡,斯蒂法尼社随之解体。
2.安莎社
1945年1月,意大利12家主要日报联合组成全国报业联合社,简称安莎社。
安莎社是一家非官方的、非营利性的合作通讯社。
1949年,意大利政府向安莎社提供补贴,同时享有任命主要领导人的权利。该社从此成为半官方通讯社。
自70年代末期起,安莎社开始大规模的技术革新,到1982年,信息收发中心已全部实现电子计算机化。
安莎社每天用意、英、法、西、葡五种文字发稿,在七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分社或派有常驻记者。
 
第十章 俄罗斯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帝俄时期的报业
一、报业的发端
1.《新闻报》
1703年彼得一世下令在莫斯科创办,从此开始了俄国定期刊物的历史。
2.《莫斯科新闻》
1756年由莫斯科大学主办,宣告了俄国第一张非官方报纸的问世。
二、资产阶级报刊的产生和发展
俄国早期资产阶级报刊可以分为两部分:革命民主主义派报刊和民粹派报刊。
革命民主主义派由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组成,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主要刊物《同时代人》、《祖国纪事》等。
民粹派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代表人物米海伊洛夫斯基。主要刊物《俄国财富》、《欧洲通讯》等。
两派报刊在宣传内容上的共同点是:主张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特权制,主张废除土地私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不同点是:后者否认农奴制废除后资本主义必然在俄国发展的历史规律,提出为保护小生产必须遏制资本主义发展。
㈠革命民主主义派的报刊
1.《同时代人》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派的文学和社会政治杂志。
1836年由普希金在彼得堡创办。开始为季刊,1843年改为月刊。
该刊一度以邓在文学作品为主,脱离现实政治斗争。1847年以后,别林斯基主持下,为该刊制定了抨击农奴制度,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派思想的纲领。
19世纪50年代的后五年,车尔尼雪夫斯基成为《同》的主要编辑。他和杜波罗留波夫一起,在刊物上发表大量论文、书评和小品文,坚决捍卫农民的利益。
1962年,沙皇政府对革命民主主义运动进行镇压。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捕,《同时代人》被禁。
2.《祖国纪事》
文学和社会政治月刊
1839年在彼得堡创办。前期由别林斯基主持评论栏目,这一时期,该刊积极宣传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同保守派作斗争。后别林斯基转投《同时代人》,《祖国纪事》战斗性有所减弱。1848年以后逐渐带有学院派色彩。
在涅克拉索夫时期,成为俄国先进的民主思想的合法讲坛,并同西欧俄社会主义运动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1877年涅克拉索夫去世,米海伊洛夫斯基任主编,该刊成为民粹派的宣传阵地。
㈡民粹派的报刊
1.《祖国纪事》
见上面
2.《俄国财富》
俄国科学、文学和政治旬刊
1876年在莫斯科创刊,同年迁彼得堡。
杂志创刊之初,刊登了许多研究经济问题的文章,是民粹派宣传其主张的重要讲坛。米海伊洛夫斯基从1892年开始在该杂志工作,1894年到1904年任主编,并在该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80年代后,米海伊洛夫斯基逐渐蜕变为自由民粹主义者,《俄》也随之发生变化,成为自由民粹派的机关报。90年代起,登载了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07年革命后,《俄》改变编辑方针,政治上保持中立,1918年停刊。
三、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㈠工人报刊
1.《工人曙光报》
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秘密刊物。
1880年2月15日由俄国北方工人协会创办,协会领导人哈尔图林任编辑。
哈尔图林通过《工》宣传协会纲领,指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先进作用,主张工人与农民联合起来,争取共同的政治权利,为最终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而斗争。
《工》创办不久,哈尔图林被沙皇政府紧急缉捕,《工》随之停刊。
2.《工人报》
全俄第一份社会主义报纸。
1897年8月在基辅秘密出版。他的创办标志着俄国工人报刊日趋成熟。
《工人报》的办刊宗旨是:使工人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历史使命,为在俄国建立统一的社会民主工党而斗争。
《工人报》及时报道国内各大城市工人斗争消息,对西欧无产阶级运动中发生的大重大政治事件也有评论。
《工人报》只出版了两期,就被迫停刊了。
㈡全俄政治报
1.旧《火星报》
1)创办背景和经过
列宁流放西伯利亚期间,一直密切关注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进程。他认为出版一份具有全国影响的政治报纸,把各地分散的社会民主党人思想统一起来,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从流放地回来后,列宁就立即着手进行其办报计划。因为当时俄国国内环境太险恶,列宁决定到国外去筹办。
1900年12月24日,第一份全俄政治报——《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创办。
不久迁往慕尼黑。自1902年4月在伦敦出版。1903年春天又改在日内瓦出版。此时编辑部分成两部分:慕尼黑和伦敦部分由列宁领导,日内瓦部分由普列汉诺夫领导。列宁在创办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从52期起,《火星报》的领导权被孟什克掌握,报纸因此而成为反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工具。此后,党内称52期以后的《火星报》为“新《火星报》”,52期以前的《火星报》为“旧《火星报》”。新《火星报》于1905年停刊。
2)宣传内容(同经济派论战和宣传党的纲领)
⑴同经济派论战。
第一、针对经济派有关工人只需通过罢工储金会进行单纯的经济斗争观点,《火》号召工人“不但要组织互助会、罢工储金会和工人小组,而且要组织政党,组织起来同专职政府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坚决的斗争”。
第二、针对经济派关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能够从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无需从外部灌输进去的主张,《火》发表列宁文章予以反驳。指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革命的思想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参加工人运动实践,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斗争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不会自发产生。
第三、针对经济派关于工人只要有罢工组织和合法团体就行,用不好建立政党的论点,列宁在《火》撰文反驳。并且论述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意义。
列宁通过《火》的宣传及其论著粉碎了经济主义思潮,打击了国际修正主义,为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⑵宣传党的纲领
在《火》创办的近三年时间里,报纸发表了三百多篇论述党的工作的文章。
制定党纲草案是《火》的一项重要工作。1902年将党纲草案刊出后,《火》又连续发表论文和文章,进一步阐明党的纲领和策略。
在《火》的宣传、引导下,列宁的建党思想深入人心。
至此,《火星报》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制定并宣传党纲的任务圆满完成。
⑶组织工作
列宁就党报作用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火星报》组织工作的特点是:通过代办员网同各地方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为建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代办员的工作包括:收集稿件和信件;传递报纸和其他文件;为报纸募集出版和活动经费等。
⑷历史功绩
第一、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为建党准备了思想基础。
第二、联合了各地分散的组织,为建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第三、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宣传,为建党准备了正确的纲领。
2.《火星报》时期列宁的新闻思想
1)关于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列宁认为,思想性、坚定性、政治路线的明确性以及对敌斗争的不妥协性,是机关报极为重要的品格。
2)关于报纸的功能
列宁指出:“报纸不及时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认为,通过报纸集中地、系统地向全中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批判机会主义观点,讨论党的策略纲领,就能改变党内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状况,为建党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3)关于出版自由
列宁指出俄国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是政治斗争,其首要任务时争得政治自由,而取得政治自由的首先要求是争取出版自由。
4)关于报纸的群众性
列宁在文章中指出,一定要把机关报办成一切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机关报。大家都来畅谈对运动的贡献和在运动中的收获。这样,就能办好全俄社会民主党人的机关报
㈢布尔什维克报刊
1)《前进报》
布尔什维克的第一份机关报。
1905年在日内瓦创办。周报。是列宁为反击孟什维克的进攻,捍卫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而创办的。该报继承了旧《火星报》的传统,同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因后来创办新的机关报《无产者报》,《前进报》于1905年5月终刊。
2)《无产者报》
布尔什维克继《前进报》之后创办的新的中央机关报。
1905年5月在日内瓦创刊,同年11月停刊。
该报的首要任务是宣传布尔什维克党的“三大”的决议。同时还揭露了孟什维克企图分裂党的阴谋,号召党员和工农群众紧密团结起来,共同贯彻三大决议,为准备武装起义而斗争。
3)《新生活报》
布尔什维克党的第一份合法日报。
1905年11月在彼得堡创办。在列宁的领导下,《新》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准备武装起义,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指出只有武装斗争才能决定国家命运,才是革命胜利的唯一保障。
《新》这种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旗帜鲜明的战斗风格,引起了资产阶级政治家的恐惧和仇视。资产阶级的新闻工作者也主张报纸应当“无党性”。
针对这种言论,列宁在《新》上发表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
《新生活报》的革命宣传,充分体现了列宁倡导的党性原则。由于报纸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成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最大的讲坛。
报纸出至27期被查封。
4.《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在《新》上发表,列宁撰写。文中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
1)列宁认为,党的出版物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写作时也不能成为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也不能是与无产阶级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
2)列宁指出,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时也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有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3)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部分。
5.《真理报》
列宁亲自筹划领导下创办的大型群众性政治日报。
㈠第一阶段
1912年5月5日在彼得堡问世。该报是布尔什维克全额性的政治讲坛,是真正的工人的报纸。
《真理报》大量刊登工人通讯,介绍工人生活、工作情况,他们遭受的剥削、压迫,以及各个企业罢工的消息。
也是依靠工人们的捐款,《真理报》才能出版。此外,工人们还为《真理报》提供稿件,组织订阅,扩大发行。
《真理报》读者范围之广、影响面之大,是当时俄国的其他报纸无法比拟的。
一战前,沙皇政府采取非常手段镇压革命,《真理报》被迫停刊。
这一阶段的《真理报》虽然只存在了两年多,却为布尔什维克当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造就了新的一代工人革命者,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充分的准备。
㈡第二阶段
1917年,《真理报》复刊。
这一阶段的《真理报》为准备和实行十月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揭露临时政府的本质,宣传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
2)宣传列宁的《四月提纲》,以此来统一全党思想。
3)宣传四月代表会议精神,促进苏维埃改组。
4)直接宣传和推动十月武装起义。
1917年10月27日,《真理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
㈢第三阶段(卫国战争时期的《真理报》)
卫国战争时期的《真理报》被称为是卫国战争年代一份最先进的前线报刊。它的宣传内容:
1)宣传保卫祖国思想,鼓舞人民的抗敌斗志
《真》毫不隐瞒祖国面临的巨大危险,冷静地指出,祖国的命运有赖于每一个苏维埃人的努力,有赖于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在前线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刻,《真》打破严格的版面布局,在不固定的位置刊登列宁关于保卫祖国的雨露和斯大林向首都人民发出的战斗动员令。
《真》的宣传与号召为莫斯科保卫战注入了巨大的力量。
2)报道卫国战争的重要战事
《真理报》是卫国战争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它记载着苏联红军从莫斯科走向柏林的光辉历程。
在报道前线战事时,报纸把重点放在分析战争形势及战争每一阶段特点、揭示苏德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指出红军指战员和广大民兵的主要任务等方面。
在报道卫国战争主要战事的同时,《真》还以大量笔墨介绍了为国捐躯的苏联英雄的事迹,为战斗者的苏联人民树立了楷模。
3)号召后方人民支援前线
报纸号召后方民众,调动全部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其中包括:保卫劳动果实的号召、提高工作效率的呼吁、关于苏联人民支前行动的报道、劳动竞赛报道。
在《真理报》的宣传和倡导下,苏联后方的爱国主义运动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了战时经济的发展,给苏军很大的支持。
4)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总之,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真理报》是全党全国的舆论中心,是思想战线上的反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第二节 苏联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1. 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取缔反动报刊、发展苏维埃报刊的重大举措。
㈠取缔反革命报刊
苏维埃政权成立不久,列宁就签署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出版的法令,用革命手段剥夺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
1)《关于出版问题的法令》
1917年11月10日列宁签署发布。
《法令》宣布查封下列报刊:煽动公开对抗和不服从工农政府者;通过恶意中伤,歪曲事实来制造混乱者;挑动从事犯罪活动者。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公布的第一个出版问题法令。
2)关于出版自由的交锋
3)《关于成立报刊革命法庭的法令》
为了加强对资产阶级报刊的监督管理,1918年2月由列宁签署发布。
《法令》指出:“报刊革命法庭审理利用报刊反人民的各种犯罪活动”。
4)《关于查封破坏国防的孟什维克报纸的决定案》
1919年2月全俄总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
为维护布尔什维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苏维埃政权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勒令孟什维克报刊全部停办。到1919年底,除布尔什维克的报刊外,其他政治派别的报刊全部停刊或被查封。
至此,对反动报刊的监督管理以至查封取缔工作已基本完成。
㈡发展苏维埃报刊的举措
1)颁布《关于国家统一管理广告业务的法令》
1917年12月公布。《法令》规定,在定期报刊、书籍和戏单上刊登有价广告的业务,向书亭、邮局以及向其他单位散发广告的业务,均由国家统一管理。
对广告实行国家垄断,是苏联报业建立初期列宁的又一个重要思路。
这项措施不但有效地剥夺了资产阶级报刊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大大加强了苏维埃报刊的经济实力。
2)下达关于征用资产阶级的印刷厂和纸库的命令
剥夺资产阶级报刊的物质基础,用以出版无产阶级的革命报刊,是苏维埃报业体系建立初期列宁的总体思路之一。
3)拨款给印刷厂
在此基础上,苏维埃报业蓬勃发展起来。初步建立了一个以中央报刊为主、以地方报刊为辅,以党和政府机关报为主、以服务于不同读者的专门性报刊为辅的新型的报刊网络。
2. 列宁在革命胜利前后表述的主要报刊思想
革命胜利前后列宁的主要报刊思想: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思想,对无产阶级报刊的性质、任务、功能等有精辟的阐述:
1)关于报刊的宣传组织作用:列宁指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2)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列宁一贯认为,无产阶级党报应该明确坚定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
3)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列宁十分重视新闻出版自由对无产阶级的重要性,又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阶级性质。批判了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虚伪性。
4)关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在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列宁提出了“报纸刊物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的新方针。
5)关于群众办报和舆论监督:列宁一贯重视发动群众办报。一定要让所有革命民主主义者都来写稿,都来报道有关运动的消息,发表自己的意见。
3. 卫国战争时期苏联报业的主要做法和业绩
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历时四年的卫国战争爆发,苏联报刊全面转入战时状态,报刊的结构也作了相应调整。
1)停办、合并了一批民用报刊。
2)减少报纸篇幅,限制出版期数和发行份数。
3)大力发展军事报刊。
在卫国战争前线,还出版了一批前线报。前线报是一种新型的军事指挥报纸,他在战争进程中虽战线数量的变化而增减。由前线指挥部和政治部出版,读者对象是各级指挥员和广大士兵。
4)在报纸组织结构调整的同时,按党和政府的要求,苏联报刊全面转入战时轨
道,开始声势浩大的抗战宣传。宣传内容包括:
第一、宣传保卫祖国思想,鼓舞人民的抗敌斗志
第二、报道卫国战争的重要战事
第三、号召后方人民支援前线
第四、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4. 苏联新闻体制形成的背景、基本特点、历史评价
新闻体制,包括新闻机构的归属形式和对它的干预形式两层含义。
㈠形成背景
1)确立新闻体制的归属形式
1907年俄社会民主工党“五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由中央委员会指定在自己监督下进行工作的中央机关报编辑部。“五大”的表述,70年来一直保留在联共(布)历次党章上,未作任何改动。
它回答了新问题之所包含的第一层次问题,即新闻机构的归属形式问题:党报编辑部由党中央委员会指定,并接受其领导和监督。
2)对新闻机构的干预形式
这个问题党章没有说明,也就为党的领导者们提供了自由天地。
⑴列宁对新闻体制的深层次设想
列宁设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对报刊的管理应由行政干预转变为法律制约,同时应加强报纸对党的工作的监督作用。遗憾的是,列宁的这些想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反他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报刊思想却被绝对和模式化了。
⑵斯大林时期确立高度集中的新闻管理体制
在斯大林当政的近30年时间里,在主客观因素的联合作用下,苏联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性的新闻管理(干预)体制。
㈡基本特点
1)信息来源单一
2)言论高度集中
3)报业无法可循
4)实行新闻检查
5)建立编委会制度
㈢历史评价
苏联新闻业的这种管理体制,可以通过集中调控和层层把关,实现党对各级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强有力的舆论引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体化为全民的行动。在许多情况下,它的优越性十分明显。而在和平建设时期,其弱点也就逐渐显露,成为一种消极因素。
5.苏联报业改革的过程和这场改革失败的原因
㈠改革过程
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之前,苏联新闻业处于一种僵滞的状态中。
1985年,戈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就此拉来序幕。
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上,戈极力倡导新闻界“公开性”、“透明度”。
按照戈的要求,从1985年底到1986年初,苏联新闻媒体在宣传方针和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具体表现:
1)公开暴露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
2)大量触及时政、历史“敏感问题”
3)不同观点激烈交锋
在“公开性”原则引导下,在新闻媒体的积极推动下,苏联的新闻舆论完成了从统一到分散、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变,为苏共解体、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㈡改革失败原因
6.塔斯社
前苏联的中央新闻机构。
1925年7月10日正式成立,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电讯社,简称塔斯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塔斯社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通讯社。
卫国战争其间,塔斯社为国内所有的报纸提供新闻。
战后塔斯社发稿所用的文种逐渐增加,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驻外记者人数也大大增加。到20世纪70年代,它拥有先进的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其规模和影响都位居世界各通讯社前列。
7. “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
 
第三节 独联体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
 
查缺
1.俄罗斯目前新闻体制特点:
1)多样化的媒体归属形式。包括:
国家直接控制的新闻媒介;国家控制之外的媒介;政党报纸;社会团体报纸;商业报纸。
2)多样化的媒体调控形形式。包括: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
《大众传播媒介法》
俄罗斯联邦1991年12月通过。该法一方面赋予新闻界许多前所未有的宽松条件和活动领域,同时也规定了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界定了当局所能接受的“言论自由”和“舆论自由”的范围。
2.独联体其他国家现状:
1)新闻媒体纷纷改换门庭。
2)出现了"信息贫乏"状态。

相关话题/外国新闻传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