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复习笔记(完整版)(4)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19


这一时期的党派报纸有亲政府的《论辩报》、《立宪党人》,自由派的《国民报》,民主共和派的《改革报》等。两家著名的廉价商业报纸是《新闻报》和《世纪报》。
(2)第二共和时期(1848.2~1851.12)
1948年3月,政府颁令废除印花税、保证金等一切限制报业的措施,使新闻界享有充分的自由。一时间巴黎和外省各种政治倾向和风格的报纸纷纷涌现,售价相当低廉。同年6月工人起义被后,种种限制新闻自由的措施如保证金制又恢复起来。
(3)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9)
拿破仑三世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限制报业的规定有:限制报刊数目,取缔反对派报刊,巴黎只留11家报纸;恢复报刊预审制,报纸有义务刊登官方文告,外省政府可以随时警告和处罚当地报纸。1860年以后管制有所放松,1868年5月正式废除新闻预审制,允许创办新报。
这一时期的主要官方报纸是《箴言报》。主要党派报纸有中间偏右的《论辩报》,天主教的《宇宙报》,封建正统派的《团结报》等。后期创办的新报中影响较大的有《费加罗报》、《觉醒报》、《灯笼》周刊、《小新闻报》等。
(4)第三共和前期(1870.9~1881.7)
1881年7月29日,法国议会通过《出版自由法》。它是法国大革命以后新闻出版自由发展进程的全面总结,是法国新闻界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而进行的长期斗争的成果;对《人权宣言》的言论出版自由提出了一些具体化的措施,对法国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巴黎公社时期的报刊状况及公社新闻政策的教训。
(一)巴黎公社时期的报刊状况
1870年巴黎公社起义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当时巴黎约有近四十种支持公社的报纸,这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出版的第一批革命报纸,是公社事业的一条重要战线。这些报纸阐述公社的任务和目标,公布公社的各项法令和决议,向人民解释法令、决议的内容和意义,揭露“国防政府”的投降卖国政策,反映群众要求,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为捍卫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些报纸中,最重要的有:
(1)《法兰西共和国公报》,是巴黎公社时期最重要的报纸,巴黎公社机关报。除发布公社各项重要宣言、法令、决议和指示外,还报道有关军事、社会、政治、经济和文教方面的时事新闻和公社委员会会议纪录。
(2)《杜歇老爹报》,为公社时期影响最广、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重视并大量刊登读者来信,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并主动向公社提出建议。
(3)《社会革命报》,很有影响的普鲁东派报纸,注意同反动政府作斗争,探讨有关人民生活的社会问题。
(4)《公社报》,是普鲁东派另一份有影响的报纸。发表了许多讨论公社的社会和经济任务的评论文章。后在公社内部斗争中被勒令停刊。
(二)巴黎公社新闻政策的经验教训
(1)公社时期的革命报纸积极宣传巴黎公社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密切联系群众,及时反映劳动人民的呼声,为捍卫公社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它们的经验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宝贵财富。
(2)但由于斗争形势复杂,加之公社内部存在着两派分歧,不少报纸卷入了内部斗争,有的还发表过一些为敌人张目的错误言论,造成很坏影响。
(3)从全局来看,公社领导的新闻政策失之过宽,这更是一个深刻教训。当时巴黎还有不少报刊是敌视公社并且攻击诽谤公社政策的,公社领导人对此没有采取果断的查封措施,这些反动报刊的造谣污蔑,使公社失去了中间阶层特别是农民的支持,这是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
3、法国报业近期的一般情况。
(1)90年代中期法国共出版日报118种,期发总数约为1368万份,每千人拥有日报237份。
(2)法国报纸按习惯分为巴黎报纸和外省报纸两大类。前者在巴黎出版,有全国性影响;后者在巴黎以外出版,可进一步分为大区报、省报和城镇报。
(3)巴黎报纸以往有言论性和消息性之分。言论报重视国内外政治时事,有较多的评论分析,一般代表某一政党或政治派别;消息报侧重于新闻报道,特别是地方新闻、社会新闻。战后言论报纷纷淡化党派色彩,增加消息报道和娱乐性、趣味性内容,因而两种报纸的差异缩小。
90年代后期,巴黎主要报纸为《费加罗报》、《世界报》、《法兰西晚报》、《解放报》、《人道报》、《巴黎日报》。
(4)外省报纸一般都是消息性的,不注重政治评论,侧重于地方新闻。每家外省报纸又发行众多的地方版,占领广大城镇市场。地方版有部分内容是报社统编的,其余则是所在乡镇的新闻和广告。90年代发行量最大的地方报纸是:《法兰西西部报》、《北方之声报》。
(5)法国杂志出版远比报纸兴旺,目前公开出版的期刊一万四千多种。全年发行几十亿册,读者普及率居世界前列。除新闻类期刊外,消闲娱乐性期刊、广播电视期刊占有较大的份额。
4、法国共产党报刊的演变。
(1)法国共产党的报刊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在20世纪初。1904年社会党创始人让•饶勒斯在巴黎创办了《人道报》,作为社会党机关报。
(2)1914年后由总编辑加香领导。1923年确定为法共中央机关报。
(3)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斗争,报道和宣传社会主义苏联,推动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4)1939年8月被封闭后转入地下秘密出版。德军入侵后,它不断揭露贝当政府的叛国行径和德军罪行,鼓舞人民为解放祖国而战。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资产阶级报业形成垄断的同时,无产阶级报刊仍在艰难地力求保持和发展自己的阵地。战后法共中央机关报《人道报》公开出版,继续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而斗争。当时它是全国最有影响的政治报纸。该报重视联系群众,建有广泛的工农通讯员网,能够及时获得来自群众的信息和呼声。1951年起每年举办报刊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是党和报纸联系群众的又一种生动形式。该报在经营上注重依靠群众,战前曾在各地建立“保卫人道报委员会”,战后改为“人道报推销委员会”,用以发动群众筹集资金、推销报纸。由于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70年代以后销量下降,财政困难。
(6)从20年代中期起,法共逐步建立了党报体系,有理论刊物、地方党报,还有一些大企业的基层党报。法国政府除《人道报》外,还出版理论刊物《共产主义手册》、时事周刊《革命》、农民刊物《土地》、经济科技报纸《前进报》,以及地方党报《今晚报》等,法共领导的工会、青年团也有自己的报刊,从而形成党的报刊体系。
5、工业革命后,法国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廉价报纸?试分析这些报纸的性质、特点以及对报业发展的影响?
(一)19世纪30年代起,工业革命逐步兴起,广告需求在增加,人口向城市集中,文化教育有所普及,国民识字率普遍提高,这些都为廉价报纸的出现准备了条件。1836年7月1日法国出现了两份著名的廉价商业报纸《新闻报》和《世纪报》,它们都是日报,创办于巴黎。
(二)《新闻报》由资产阶级报人、亲民主的议员吉拉丹创办。售价低廉,每份1苏钱,很受读者欢迎,发行量直线上升。其特点是:
(1)减少政治新闻和言论,大量刊登社会新闻和法院新闻;
(2)多刊登有关卫生、健康、食品、服装、家庭等方面知识性、实用性材料;
(3)多刊登文学作品,1836年连载巴尔扎克的小说《老处女》,开长篇连载的先河;
(4)改革报业经营,在法国首创通过增加广告收人来降低报价。
(三)《世纪报》的创办人为杜塔克。该报在政治上是温和共和派的支持者,但是报纸的性质和内容却不同于政党报纸,而是独立经营的商业报纸。
它报道广泛,注重社会新闻、法庭案件,对犯罪新闻的报道比《新闻报》更加耸人听闻。它率先刊登短篇小说。1836年发表了巴尔扎克的《保尔船长》,1844年连载大仲马的《三剑客》等名著。报纸每份售价1苏钱,发行量和广告量逐年上升。
(四)廉价报纸的出现推动了其他报纸的商业化,它们纷纷仿效廉价报纸的某些做法,以利于竞争。如《论辩报》、《立宪党人》都刊登了长篇小说,各报都加强了新闻报道。巴黎报刊总发行数在1836年到1847年间由8万份上升到18万份。
6、法国广播电视体制的演变历程。
法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
(1)国营为主、允许私营的时期(1922~1944年)。
广播诞生后,法国私营电台纷纷出现,1923年国会通过法案,规定广播事业为国家专利,私人只有经邮电部特许方可经营,并且不得妨碍国营广播和公共利益。这一时期,法国广播事业有了初步发展。1935年法国开始电视试播,1938年定时播放少量的电视节目。1940年德军侵人法国,打断了法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正常发展。
(2)国家垄断时期(1945~1981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戴高乐政府接管了国内所有的广播设施,1945年颁布法令,取消私营电台特许经营制,不再允许私人经营广播,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国家垄断体制。在管理形式上曾有过多次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广播电视国有国营的基本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历届政府都保持着对广播电视的直接控制,广播电视在政治和业务上的独立性是难以同其他西欧国家相比的。这一时期法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规模有了重大发展。
(3)国营私营并存发展时期(1982年以后)。
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着手体制方面的改革,1982年通过新的《视听传播法》,允许民间广播存在。此举不仅发展了公私并存的格局,而且使私营电视的总体势力超过了国营电视。
7、法国目前主要的公共台和商业台。
(1)法国目前主要的公共广播主要由法国广播电台经营,下面分设四个台:国内台、文化台、音乐台和新闻台。法国广播电台还领导各地有单独编制的地方广播电台。这些台和法国广播电台联结成网,定时转播后者的节目,另外还自行编播地方节目。
(2)法国公共电视主要为电视二台、电视三台,它们同属法国电视台领导。两台各办一套全国性的综合节目,二台强调群众性,三台突出创新特色。
(3)公共广播电视还包括: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法国海外领地广播电视公司、法国广播发射公司、法国视听节目制作公司等。
(4)主要的商业广播电视有:新频道电视台,也称第四频道,它是欧洲最大的收费电视台。另外还有法国电视一台和电视六台,前者是法国最大的全国性电视台。
 
第八章 德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早期报业的发展
1. 近代报刊产生的标志,是定期刊物的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诞生于德国。
1)1609年,德国境内出现两种周报:沃尔芬比特尔的《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及斯特拉斯堡的《报道》。
2)1615年,艾莫尔在法兰克福创办《法兰克福报》,因每期有数条新闻,被视为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艾莫尔也被视为德国报业之父。
3)1650年,里兹赫在莱比锡创办《新到新闻》,这是德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日报。
4)1670年到1790年,德育地区先后出版3494种期刊,超过同期世界其他地区出版的期刊的总和。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报业
1.《总汇报》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一份有影响的商业性报纸。
1798年出版商科塔在杜宾根创办。1810年后在奥格斯堡立足,故又称《奥格斯堡总汇报》。出版到1882年。该报大量报道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消息,新设了一定的民主义倾向。 后进一步扩大报道面,聘请名家撰稿。尽管报纸的政治倾向随形势的发展有种种变化,但在欧洲革命风暴中,该报以消息及时、内容丰富著称于德国。恩格斯曾将它称作德国的《泰晤士报》。
2.《莱茵报》
德国资产阶级三四十年代革命浪潮的舆论中心。
1842年1月,在德国莱茵地区科伦市创办。是一份资产阶级民主派报纸。全名为《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马克思参加了报纸的筹备,曾任撰稿人和编辑。从1842年10月起担任实际上的主编。该报揭示了一些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并对普鲁士的官僚制度、政治措施进行了有利的抨击。由于马克思领导的《莱茵报》具有革命的民主义立场,矛头常指向普鲁士王国的根本制度,因为一再遭检察官挑剔。并于1843年4月被查封。《莱》存在时间不长,但它是德国第一家具有广泛影响的资产阶级反对派报纸,恩格斯称它是德国现代期刊的先声。
3.《柏林日报》
德国第一份廉价报纸。1871年由报业主莫斯创办。
创办背景:德国的统一、封建壁垒的消除位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统一后,工业革命逐步兴起,传播技术日趋成熟。
创办意义:廉价报纸以社会新闻、娱乐材料和广告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下层为对象,形式生动活泼,价格低廉。由于完全实行商业化经营,因此被认为是德国资产阶级报业从近代向现代过渡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新莱茵报》
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
创办背景和经过: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来到巴黎,为未来德国革命进行舆论上的准备。
为了传播革命思想,贯彻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的政治纲领,领导分散在各地的盟员的斗争,马、恩决定在德国创办大型日报。
1848年6月1日这份大型日报正式出版。为了继承《莱茵报》的革命传统,又表示两者之间的区别,所以定名为《新莱茵报》。
《新》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但为了团结更多的人,这份报纸在刊头上标出“民主派机关报”字样。
编委会由八人组成。马克思任主编,恩格斯为他的助手,实际上的副主编。两人除负责报纸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还经常为报纸撰稿。
马克思领导编委会的工作有两大特点:一是器重编辑们的才华,科学分工,用其所长;二是要求边界们几座报纸工作,又参加社会活动,把办报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
《新》除周一外,每天出版。十分重视新闻的时效性,遇到重大消息出号外。发行以订阅为主,也有零售。
发行中的最大困难是经费。马克思为这份报纸一贫如洗。
1848年9月,报纸一度停刊。后随革命新高潮的出现,又复刊。由于编辑部人员遭到迫害,马克思等人被莱茵省警察厅驱逐,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
宣传内容:
《新》是适应德国革命的需要创办的。它始终不渝地宣传《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中规定的革命纲领和路线:对内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对外推进反对沙皇俄国的战争。这是德国革命的两项基本任务,因而也是《新》宣传内容的两个基本方面。
此外,《新》还针对共产主义者同盟内部阻挠纲领贯彻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驳。报纸阐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意义,指出无产阶级一定要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争取革命的领导权,为把这场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
遗憾的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还没有足够的力量领导德意志的统一,而资产阶级依然软弱无力,统一德国的领导权最终还是落在了普鲁士手中。
宣传特色:
第一、把对敌斗争的原则性和策略性结合起来。
原则性: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分析问题,坚决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策略性:对不同对象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第二、联系群众,代表人民,指导斗争。
《新》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建立广泛而灵活的通讯员网;重视读者来信;编辑部成员直接参加群众活动。
第三、具有鲜明的战斗风格。
《新》是无产阶级的旗帜与号角,它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篇报道,都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浓缩着强烈的爱憎。《新》文风鲜明生动、尖锐泼辣。特别是对敌的讽刺揭露,更是犀利无比,战斗力极强。
5.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以1848年的《新莱茵报》为界,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历史阶段。
㈠第一阶段(1848年以前)
作为革命的民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核心是自由报刊理论。
马克思认为,报刊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一种总裁力量,即社会的“第三种因素”。 他进而指出,报刊应当是政治因素,而非官方因素,不以官方意志为出发点;是市民的因素,但不直接和个别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赞美出版自由,追求出版自由,并把自由报刊看作是社会的仲裁力量,这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主张是十分接近的。
马克思还认为,要想完整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各种报刊需要配合和补充。因此他提出应当允许各种报刊独立自主地发展,允许它们有自己的报道方面,不要压制人们的精神自由。
㈡第二阶段(1848年以后)
随着各国工人运动的成熟,马、恩也有革命的民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马恩早期的自由报刊思想也随之为无产阶级党报观念所取代。
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
马恩认为,无产阶级党报必须遵循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指导的党的政策纲领。必须坚持党的立场、宣传党的策略纲领、贯彻党的路线。
关于报刊的使命:
马恩认为,报刊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关于报刊的作用:
马恩认为,报纸最大的好处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们的日刊发生不断地、生动活泼的联系。同时,杂志能更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详细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剖析正在进行斗争的各政党的性质,以及决定这些政党生存和斗争的社会关系。
这些新闻观点显然已经褪去民主主义色彩,具有了真正的无产阶级性质。
6.《社会民主党人报》A
德国工人运动中全德工人联合会,即拉萨尔派的机关报。
1863年创办。马、恩曾在该报发表过文章,后因该报坚持错误主张并吹捧普鲁士王朝,便与之断绝关系。
1871年改名为《新社会民主党人报》,除奉行机会主义路线外,还宣扬个人崇拜。拉萨尔还曾建议俾斯麦限制人民的言论和新闻自由。这些观点遭到马、恩的批评。该报到1876年停刊。
7.《社会民主党人报》B
俾斯麦政府通过的《非常法》颁布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失去了合法地位,无法在国内出报。为了抗击反动政府的迫害,继续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德国党的领导人决定在国外出版报刊。
1879年9月28日,在马、恩的直接参与和支持下,《社》作为德国党中央机关报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后迁伦敦。
报纸出版期间,马、恩不断给以关心和指导,使《社》高举正义旗帜,同俾斯麦政府的反动政策,同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坚持了无产阶级的策略纲领。
《社》在《非常法》期间出色的宣传活动,使它成为当时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中最重要的报刊之一。
它也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曾经拥有过的最好的报纸。
1890年《非常法》废除后,《社会民主党人报》完成使命,自动停刊。
8.《人民国家报》
德国工人运动中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的机关报。
1869年10月到1876年9月在莱比锡出版。主编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
《人》致力于宣传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纲领路线,坚持党的立场,反映党的意见主张。该报还经常刊载第一国际的文件,报道国际消息,普法战争期间及时刊载马克思为第一国际起草的宣言,这使它实际上成为第一国际在德国的机关报。
《人》编辑部同马、恩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自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下,该报成为革命的喉舌,成为当时德国最优秀的工人报刊之一,在对德国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870年12月,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等人被捕后,报纸质量有所下降。
9.《前进报》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和全德工人联合会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后,党中央的机关报。
1876年10月1日在莱比锡创刊。主编是李卜克内西和哈森克莱维尔。
该报曾刊登过不少马、恩的重要文章,最为重要的是曾发表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对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878年10月被当局查封。
 
第三节 两次大战期间的报业
 
第四节 二战后的报业
1. 施普林格报团
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德国最大的报团。
施普林格在战后创办了一系列报刊,获得成功。到20世纪80年代,施普林格报团拥有全国性日报《世界报》和《图片报》,最大的晚报《汉堡晚报》,最大的星期日报《星期日图片报》和《星期日世界报》,两家柏林报纸《柏林日报》和《柏林邮报》,最大的广播电视刊物《听》以及其他一些报刊。此外,还拥有两家通讯社。80年代末,还购买了东柏林《晨报》一半的股份,并向东欧国家渗透。至此,施普林格报团已经成为欧洲屈指可数的大报团。
2.《世界报》
1946年由英军占领当局在汉堡创办,1976年迁波恩出版。
1952年施普林格买下了该报75%的股权。
《世界报》信息广泛,文字精炼,版面活泼。其首都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国际新闻也很重视。另外,该报对记者、编辑挑选较严。 要求除具有大学毕业资格,还要有专业知识。
目前该报日出20半左右。此外还有一系列专版,广告约占一半篇幅。
读者多为国家机关和经济界的上层人士。
3.《法兰克福汇报》
1949年11月1日在法兰克福市创刊。
《法》是一家超区域性日报,在世界上有一定声望。
重视经济和国际新闻,读者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上层人士以及独立职业者。
该报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一个遍布世界的记者网,这使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赖通讯社而发布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并使它在经济报道方面独领风骚。每日出办供订阅的附加版“经济一瞥”。
4.《南德意志报》
1945年10月在慕尼黑创刊。1949年由周二刊改为日报。
该报倾向社民党,以自由派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
《南》日出40到50版,周末更多。平日版分三部分:正值新闻与评论、地区新闻和文艺影剧消息、经济新闻。该报新闻版的特点是报道面广,采写的新闻有一定的文体特色,并且对所有危害社会的现象予以抨击。《世界报》、《法兰克福汇报》和《南德意志报》并称原联邦德国”三大报”。
5.《图片报》
联邦德国最早的一份通俗画报。1952年由施普林格在汉堡创办。
报纸主要篇幅不是文字报道,而是图片、大字标题、彩色线条和哗变。读者可以通过这份报纸了解身边发生的一切新闻。
5.《明镜周刊》
德国最有影响的新闻周刊,用德文和英文出版。1947年在汉堡创办。该刊以“展示社会的阴暗面”为己任,注意调查性报道,敢于揭露政界内幕和社会弊端。
 
第五节 通讯社
1.沃尔夫通讯社
德国通讯社事业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和规模最大的通讯社之一。
1849年沃尔夫在柏林创建。
自创办开始,沃尔夫社业务发展极为顺利。但由于技术原因,直到60年代,该社才能向德国报纸及商业公司提供经常性信息服务,并与路透社、哈瓦斯社齐名,成为欧洲三大通讯社之一。
沃尔夫社与普鲁士政府关系密切,处处为政府的内外政策服务。1865年,俾斯麦将沃尔夫社置于政府控制下,并改组为股份公司。1875年,在政府支持下,扩建为大陆电报公司,但习惯上仍沿用沃尔夫的名称。
一战爆发后,沃尔夫社与路透、哈瓦斯社的联系中断,被迫中止在德以外业务。一战后,沃尔夫社降为国内通讯社。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接管沃尔夫社,改组为德国通讯社。历史悠久的沃尔夫通讯社就此告终。
2. 德国新闻社(德新社)
联邦德国最大的通讯社。
德新社是1949年9月1日,在美、英、法占领区的三个新闻社基础上成立的。
它是股份公司性质的企业,但联邦政府每年都给予财政支持。
德新社领导机构为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业务部门由国内新闻部、国际新闻部和新闻图片部。
 
第六节 广播电视事业
希特勒登台时,德国广播业完全为法西斯政府控制。
1949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先后成立,随后出现了长达40年的东西德国两种体制并行发展的时期。
西德,原联邦德国
宪法规定广播电视是各州的事业,各州陆续建立了自己的公共广播机构。德国之声电台。80年代起,联邦德国逐步出现私营广播电台,走上了公私并存的广播电视双轨制的道路。
东德,原民主德国 国营体制。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
1990年10月两德实现统一,沿袭原联邦德国的体制模式。现在德国实行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并存的体制。

相关话题/外国新闻传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