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8)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9-18
第三节 大众传媒与经济
一、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
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是决定大众传媒的体制、规模和运 作方式的三大决定因素。 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四方面影响: 1、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 计划经济年代,中国的大众传媒基本只发挥单一的宣传功能。因为社会缺乏对信息的 有效需求。 2、经济体制决定着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 计划经济年代,中国大众传媒的运行方式是以传者为中心。因为大众传媒基本依靠公 费办报(台),依靠公费订报,无需操心生存问题。 目前,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中国媒介当然不可能一切从受众需要出发。但已经在从 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过渡。 3、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快速扩张
26
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为大众传媒提供大量广告,二是为大众传媒提供大量消费者。 4、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力量 通讯、交通等,尤其是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大众传媒是依赖城镇而生。
二、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首先表现为收集与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 主要以刊载经济新闻的形式实现。解释性报道也有此作用。 2、同时表现为监督市场秩序、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和其他偏 差。 3、还表现为:刊登商业广告、激活或满足消费需求。 商业广告可以增加商品销售量,促进集约化生产,最终使得生产成本降低而消费者得 益;创造更多的投资就业机会;鼓励社会成员为获得更多商品和服务而努力工作。 4、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其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本国 创造大量利税,提供大批的就业机会。
第四节 大众传媒与文化
一个社会体系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信赖于共享的价值。文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使社会 的规范秩序合法化。
一、主流媒体呵护主流价值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相对成熟的价值走向构成人们的意识中心,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规范,确定每个人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一致性。 主流价值观是出于支配地位的一种价值观,反映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 取向,反映出一个国家主流社会的基本意愿。 在世界各国,主流媒体是主流价值观的支柱,是社会的共识。主流媒体成为主流价值观 的支柱还在于媒体的影响过程和人们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十分默契。大众传媒对手中的影响 是长期的、默契的。 在中国,主流媒体除了具有共有的持续长久、覆盖面广的性能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是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
二、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1、首先,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对象完全一致 无差别的大众,大众传媒拓展了传播的范围,并且完全冲破了传播领域内的垄断局面, 废除了传播活动中长期存在的等级制度。 2、其次,大众传媒的特性契合了大众文化的内容要求 大众文化从内容上讲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且短暂消费,追求快速更迭,不讲究经典性。 大众文化的生命力和活跃性主要表现在不断变换花样,求新求变。内容基本特征为易于普 及,及时消费。这也是大众传媒的特点。 3、再次,大众文化的形式多追求感官刺激,这也是大众传媒的所强
三、大众传媒对于文化的消极影响
1、大众传媒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 大众传媒决定了大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基本面貌。无孔不入,受众并没有很多的自由选择 的机会。 实际情形是,虽然大众有很多机会接触到传统高级文化,但他们被大众文化消费耗尽了 空闲时间,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这种机会。大众文化传播的极度自由,导致了大众在 接触其他形式文化方面的不自由。大众传媒的特征使得它成为大众最容易接触又最为廉价的 媒介,这使得大众传媒最大限度地介入大众的选择自由。 2、其次,大众传媒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功能 传统文化包含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超越现实,给人提供一个理想型目标。因此传统文化 必须包含不与现实社会秩序妥协的异端因素。文化的这种否定性功能随着大众文化的产生而 逐渐削弱乃至消失了。这种对高级文化中异端因素的消除,并不是以大众文化的内容代替高 级文化的内容来实现的,而是将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与手段用于高级文化,从而将其中的异 端观点现实化,将理想物质化。 马尔库塞:“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同化证明着理想已经堕落的程度,它从灵魂、精神或内 在的人的崇高领域堕落下来,转化为操作的术语和问题。” 3、再次,大众传媒影响并控制大众的需求 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需要和欲求。需要是由人类的生物本能派生出来的,它是 人类延续自我生存所必需的。欲求从生理层面进入了心理层面,因而是永无止境的。
27
欲求和需要的最大区别是它的不确定性和无节制。人在某一时期的需求是变幻不定的,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参照系。大众传媒因此规定者人们的欲求。 如商业广告的变质:从便于消费者购买商品到推销“形象”。 马尔库塞:“虚假”欲求:大众媒介的巨大影响力足以将这些制作出来的欲求瞬间成 为社会欲求,个人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同,不至于沦为时代的落伍者,就得将这外界的强制 性的欲求当作自我的个人欲求,真正的个人欲求反而被遗忘了。 4、最后,“文化帝国主义”现象也是现代大众文化传播中值得忧虑的现象 由于传播媒介在技术、规模、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 间传播地位不相等,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有意无意地控制或极大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 的媒介系统和文化生活。 文化霸权的形成,除了一部分有意识的宣传外,有很多是处于无意识状态,其中最大 的驱动力是商业原则。发达国家不但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文化制品,还同时输出硬件,即与 大众媒介传播相关的技术与机械系统,并由此附带操纵者——即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培 训。这样就在输出西方传播技术的同时也输出了西方的传播观念。 许多国家采取了对外国文化传播作某些方面的限制。
第五节 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软实力”:“软实力”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 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释放出来的对世界的无形影响力。 传媒业无疑处于“软实力”的核心地位。 传播对国际关系的影 响:一、塑造国家形象 这是新闻传媒对外报道中最重要也是最长期的目标。 一国的国家形象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该国的综合国力及其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 所起到的作用等,但从某种程度上讲,一国国家形象的好坏与传媒的长期报道作用于人们 头脑中所形成的印象有很大的关系。 各国一方面下大力气加强本国的对外传播,一方面又都呼吁他国传媒能客观、公正、 全面地报道本国社会情况。
二、影响对外政策
新闻媒介不仅是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而且常常是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和代言人。
三、影响吸引外资 四、影响对外贸易
第十章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新闻自由的含义
自由主义报刊一词的英文是 freedom of press。文艺复兴时期指言论自由,17 世纪印刷 术广泛运用后指出版自由,报刊在欧洲兴起后指报刊自由。现在在原有含义基础上,强调了 信息交流的自由。 简要的说,新闻自由就是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早期争取新闻自由时,一批先驱的确提倡过不受任何限制、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新闻 自由。 20 世纪美国学者提出,自由有两种,一种是“免于……控制或限制的自由”,另一种 是“具有行动所必须的条件和设备”,即“有做 …… 的自由”。前一种自由是消极的自 由,这是早期资产阶级为免于封建专制的压制而争取的新闻自由;后一种是积极的自由, 即在现代社会中所需要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或完全的自由,而是人类所能达到的自 由。
第二节 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
从 16 世纪到 19 世纪,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致有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6-17 世纪),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 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版印刷机。英国都铎王朝与 1586 年颁布《星法院法令》,特许制 第二时期(17-18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序幕,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报刊,但发行量小, 影响力小。
28
对资产阶级革命真正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89-1794)的报 刊。这中间最具影响力的是雅各宾派领导人马拉创办、主持的《人民之友报》。 第三时期(17-19 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1689 英国《权利法案》,1791 美国宪法修正案,1789 法国《人权宣言》 各国政府对报刊的控制方式: 1、出版的事先检查制 2、取代报刊事先检查制,各国政府先后制定煽动法、诽谤法扼制出版物 3、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 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是现代化国家的两大基本标志!
第三节 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利。并非新闻媒介才拥有新闻自由权,新闻自由权属于人民所有。 新闻媒介代表人民行使新闻自由权的观点是错误的: 各国宪法所规定的新闻自由权是不可转让的,人民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委托任何机构来行 使新闻自由权。 但是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上看,争取新闻自由最努力的是新闻媒介,那是因为新闻媒介 为了发展、生存,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新闻自由就像水对于人一样重要。在这个意义上,新 闻媒介争取新闻自由的努力代表了人民的欲望和要求。 有不少新闻媒介在获得了新闻自由后,却阻碍了大众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西方各国 的垄断。 现代社会,公众依赖新闻媒介,媒介却常常有意无意地掩盖、歪曲事实真相,误导受 众,侵犯受众的知晓权,侵犯受众的名誉和隐私权等。
第四节 新闻法规
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有四种正规的途径:一是司法控制,二是行政控制,三是资本 控制,四是媒体自律。 当然,最有威慑力的控制来自公众,即公众乐意接受还是拒绝媒介。 三种新闻法规形式: 一是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欧洲大部分国家都采取此方式。 二是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 《新闻法》。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采用。 三是有些国家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 《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日本、新加坡、印度采用。中国也是。 新闻法规的核心问题: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从而在确保国家 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体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展。保护新闻 自由,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现代国家最大、最主要的一条新闻法规。 几种各国共有的法律限制: 1、国家安全法 2、关于新闻诽谤 诽谤的对象一般有三种:一是个人,二是某个特定团体,三是企事业单位所生产的产 品(包括服务)。 西方国家判定诽谤的四个条件:一是特定的对象,可以让他人确认的对象,不是泛指; 二是歪曲、夸大、捏造事实;三是必须含有恶意;四是公开传播,造成对象的名誉损害。 在中国,诽谤罪称作新闻侵权,又称作侵害名誉罪。主要标准是两条:一是看报道是 否真实,二看是否有借机诽谤诋毁的内容。 3、关于隐私权 在确认诽谤罪时,真实性是防止触犯诽谤罪的最强大武器。但在确认侵犯隐私罪时, 真实不起作用,唯一起作用的是“新闻价值”,法院常以传播内容是否有新闻价值作为决 定性依据。如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女儿安娜公主与男友裸泳时被偷拍的案例。 在中国,新闻媒介有其特殊性,还必须受到党的纪律约束。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党的报刊必须无条件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和政治观点。对于中央已经做出决定的这种有重大政治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党员如有 意见,可以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提出,但是绝对不允许在报刊、广播的公开宣传中发表同中 央的决定相反的言论;也不得在群众中散步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相反的意见。这 是以纪律约束管控新闻媒介。(太史公曰:混账。)
29
第十一章 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 模式
媒介管理,既指国家对媒介的管理即媒介的宏观管理,也指媒介内部的管理即媒介的 微观管理。
第一节 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
相关话题/新闻
史上最全面的上海大学新闻传播考研经验贴
史上最全面的上海大学新闻传播考研经验贴 (强烈推荐打印出来) 前言:其实每一段日子都值得铭记。只是考研这段日子更特殊,也更深刻罢了。其实努力了就会有回报,这也应是考研人应有的信念吧。虽然付出有时也会和结果不成正比。所以我觉得考研是一场全能竞赛。比拼的不只是努力,更是毅力、体力、精力、智力的汇聚。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82014西安交大新闻传播学440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4西安交大新闻传播学真题(回忆版)440 一、名解 1.涵化理论 2. 传播政治经济学 3.《男人、女人、讯息:人类传播概论》 4. 5.互动循环模式 二、简答 1. 2.怎样理解要有互联网模式思维 3. 三、论述 1.怎样看待标题党,举例说明 2. 四、材料 1.呼格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8烟台大学2015年新闻与传播专业考试真题
烟台大学2015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考试科目名称: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考试科目代码:334 报考专业名词: 新闻与传播 所用试卷类型:A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6分) 1、社会化媒体 2、新闻跳笔 3、视觉的美学强势选择 4、微内容 5、特稿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82015-2014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
2014传播学考研试题 711新闻传播理论 一、名词解释 1、舆论 2、新闻道德 3、信息环境 4、集合行为 5、社会责任理论 二、简答题 1、网络新闻舆论形成、演化的特点。 2、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关系。 3、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网络传播的多媒体传播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42015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
2015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 334 一、名词解释: 解释性报道、议论性导语、系列报道、新闻发现力、现场观察 二、操作题: 1、写一个采访提纲关于利率下调 ; 2、改写标题复合型标题两个并列式标题一个 ; 3、改写消息公共稿类型的一个材料 ; 4、分析媒体选稿标准 是关于楚报的头版稿件分析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32013名校新闻与传播专硕真题
山东大学 上午334 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 1.传播过程的特征 材料是小明和小强电子邮件讨论国学问题。你来我往的回复。 2、美国性丑闻事件,一个人用自己的邮件列表发送给了大家,赶在了传统平媒前,另一个检察官把事件全文发表在互联网上,短时间内2000万人下载。分析这件事。 3、用相关传播理论分析马诺现象rd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22011复旦大学等名校新闻传播考研真题
2011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基础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沉默的螺旋 2。知识沟假说 3。新闻专业理念 4。时务体新闻传播学,新闻 5。每周评论国内最 6。中国报学史 7。洋旗报新闻传 二,简答 1。宣传的七种策略新闻传播 2。大众媒介的受众分类 3。1927年国民党新闻统制的主要措施,其核心是什么? 4。简述邹韬奋的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2厦门大学考研之中国新闻传播史(古代与近代部分)复习笔记总结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1厦门大学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日本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1厦门大学考研备考《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全)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全) 总论篇 1.《每日纪闻》 公告式的官方公报。是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公元前59年古罗马,凯撒当选执政官后下令创设。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是将每日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纪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