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要览重点笔记(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4


   天启中,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之,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天启四年(1624),东林党人杨涟因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黄尊素、周顺昌等人同被杀害。魏忠贤又使人编《三朝要典》,借红丸、梃击、移宫三案为题,毁东林书院,打击东林党。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等先后被迫害致死。齐楚浙党又造天鉴诸录,加东林以恶名,并列党人榜于全国,每榜少则百人,多至五百余人,凡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夺,朝中善类为之一空。魏忠贤还指使党羽制造《东林点将录》,将著名的东林党人分别加以《水浒》一百零八将绰号,企图将其一网打尽。七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魏忠贤自缢死,次年毁《三朝要典》,对东林党人的迫害才告停止。但东林与阉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城市民变:明朝万历、天启年间(1573-1627),很多城镇市民、生员、乡绅因反对矿监税使与权贵的压迫,遂成民变。参加者主要是城镇商人、业主、工匠、生员、御史言官、州县长吏及乡绅等。民变多起因于矿监税使的疯狂劫夺。最有代表性的是发生在苏州、临清、武昌等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以及北京的民变。如万历二十九年苏州反税监孙隆、武昌反税监陈奉,二十七年临清反税监马堂,三十一年京西煤矿工人反宦官王朝等。这些城市民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正在兴起的城市社会力量反对官员腐败、要求改革政治、保护工商业发展的愿望。但这些民变缺少长远目标,起事旋起旋落,成效不彰,最多亦只能迫使朝廷撤回或杀死几个矿监税使而已。
明、清文字狱:  "文字狱"是我国封建王朝统治者为推行思想、政治。文化专制,利用文字对知识分子罗列的罪案。在中国封建社会,以文罹祸的情形很复杂,统治者或吹毛求疵,有意罗织;或仅仅根据其思想倾向而治罪,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文字狱"一词,最早出现在清代。清乾隆年间,史学家兼文学家赵翼,第一次注意到文字狱,比较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了南宋秦桧当政时以及明初的文字狱,把诸如"诗案" 史狱、"表笺祸"之类的罪案做了一个抽象概括 ,命名为 "文字之祸"。到了嘉庆年见间,官文文件中出现"文字之狱" 的提法,因此,从乾嘉以来,"文字狱"这个提法便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知识分子由文字而获罪的代名词。
虽然"文字狱"一词在清朝才正式出现,但知识分子因文字而获罪的事件早已存在。远在秦汉之际,文字狱之实已见诸名册。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为了巩固其"千年帝 业",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大兴"焚书坑儒"之举,因不满秦暴政而获罪的儒生达460人之众。至今离陕西临潼西南十公里的洪庆村还有一个"坑儒谷",相传为秦始皇坑儒之处。到了汉代,统治者又大力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策。
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轼因不满于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调到湖州时,在给皇帝的"谢表"中借机发牢骚:"知其遇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子,或能生养小民。"这在一般人看来,是颂扬家神宗的好话,却被王安石的"新进" 御史们嗅出了苏轼肚子里不平之气,就狠狠地参了苏轼一本,说他"包藏祸心,诽谤谩骂"。结果,苏轼到达湖州仅 3个月,就被拘禁于"乌台"(当时的监察机关)。审讯时, 执行官要他对在湖州所作的100多首诗逐一解释.苏轼虽旁证博引为自己辨白,最后仍不得不在"撰作诗赋文字讥讽"的口供上画押。南宋诗人陆游把此案的卷宗汇编在一起,名 为"乌台诗案"。

    南宋王朝秦桧为政后,为了推行投降政策,在国内大兴文字之狱,镇压不满投降政策的进步文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构陷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 置岳飞父子及其部将、爱国人士于死地,致使高昂的抗金风 潮一蹶不振,腐败的南宋于朝终于在风雨飘摇中走向衰亡。
明初朱元璋时,每遇冬至、元旦、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日,大臣们都要一表祝贺,表文由擅长文字的文人撰写。杭州文人徐一夔写的祝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 为世作则"的句子,这本是令人肉麻的歌功颂德之词,朱元璋看后却大怒道:"'生'者'僧'也,'则'则'贼'也。" 认为这里暗指他早年当过和尚,后又投靠红巾"贼"的事情。就杀了徐一夔。此后的表文中忌讳越来越多,黄溥在 《闲中今古录》中把它们统称为"表笺祸"。明中后期设立的锦衣卫、东厂、西厂,更是把这种因文字而构陷文人的风气推向高峰。
 清代是文字狱发展的高峰。清朝统治者人主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另一方面, 在全国范围内大兴文字狱。上下无辜官民,只要对朝政及清政权稍有不恭之辞,即被施之酷刑,处以重罪。即使在清统 治的"康乾盛世"时期也不例外。对清文字狱的描述,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句可谓入木三分:"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 都为稻粱谋。"意思是说,异常严厉的文禁使知识分子心有 余悸,听到文字狱吓得离席而去,至于著书立说则更不敢涉及现实政治了。清朝的“文字狱"延续了l00多年,到乾隆后期才停息。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从而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收复台湾、统一台湾: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明天启元年(1624年),荷兰侵略者占领台湾。顺治十八年(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百艘战船同荷兰侵略者展开斗争,最终于1662年将统治台湾38年的荷兰侵略者驱逐出去,收复了台湾,作为抗清基地。翌年,郑成功病逝,子郑经嗣位。康熙三年、四年,清廷决定招抚,但没有结果。于是康熙六年五月,康熙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武力统一台湾。据此,清廷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总兵官一员,兵八千;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隶属于福建省。从此,台湾和大陆统一起来,其行政建制与内地划一。
改土归流:元、明、清三朝的封建统治者,对西南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度,即:对各族原来的统治者封以世袭官职,利用他们来统治本族人民,这就叫“以土官治土民”。土司对中央朝廷有缴纳贡赋和应调出兵的义务,对内则仍保持旧有的统治权力。土司制度是一种间接统治。为了建立直接统治,明王朝曾部分地废除了世袭土官,代之以由中央朝廷任命、可以随时更调的、非世袭的地方官(与“土官”相对而言,被称为“流官”),这就叫“改土归流”。清王朝在康熙(1662-1722)后期特别是雍正时期(1723-1735),用武力强制手段,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西南各省的苗族聚居区大都废除土司,设置了府州厅县。
闭关政策: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清初统治者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同时,他们还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危害清朝统治,因此严厉限制对外贸易,实行闭关政策。  清初,为了断绝东南沿海反清力量之间的联系,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清朝收复台湾后,曾放松海禁,对外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个海港。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由政府控制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这种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严重隔绝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成为中国近代落后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 农民起义 ]

陈胜、吴广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平民起义。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有一批被征发到渔阳屯戍的闾左九百多人,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戍所。按照秦律,失期当斩,所以人人惶恐。戍卒中有两名屯长,一是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一是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们用「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的计策,策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起兵反秦。

  起义军迅速攻下了好几个县城,由于不断有百姓参加,部队发展得很快,当攻占陈县(今河南睢阳)时,已拥有步兵数万,骑兵千余,战车六七百辆,陈胜就自立为王,国号张楚(意为张大楚国),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向西进攻荥阳(今属河南省),命武臣、张耳、陈余等北伐赵地,邓宗南征九江郡(治所寿春,即今寿县),周市夺取魏地。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旧楚国境内,百姓和旧贵族也纷纷起兵反秦。

  吴广围攻荥阳不下,陈胜另派周文为将军西向击秦。当周文进抵戏(今陕西临潼东北,离首都咸阳仅百余里),秦二世才慌忙令少府章邯将修筑秦始皇坟墓的刑徒和奴隶编成军队迎战。义军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又孤军深入,接连受挫,周文自杀。 随着反秦战争的发展,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陈胜变得骄傲,听信谗言,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日益疏远,派往各地的将领也不再听从他的节制。围攻荥阳的假王吴广也与义军将领田臧意见不合,田臧竟假藉陈胜的命令杀死吴广,结果导致这支队伍全军覆灭。章邯既在荥阳获胜,乘胜猛扑陈县,陈胜接战不利,突围逃至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为叛徒庄贾杀害。此后陈胜的部将吕臣率领的苍头军虽两度收复陈县,处死庄贾,但张楚政权已不复存在。陈胜、吴广起义虽不到一年而败亡,但因此而在全国燃起反秦烈火,不久就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赤眉、绿林起义:

    赤眉绿林起义是爆发于西汉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有的成为地主豪强的佃农,更

多的则完全被排挤出生产领域,成为辗转沟壑的流民,甚至沦为奴婢。

    由于封建统治动荡不安,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为汉祚已尽,王莽借机篡权。王莽

为缓和社会危机,实行托古改制。

    由于托古改制措施损害了贵族、官僚、地主的利益,激起了社会经济的大混乱。加

之王莽法禁烦苛,滥用刑罚,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无理用兵,结果民怨沸腾,社会危机进

一步加深。

    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最后酝酿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公元18年,山东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樊崇,在莒县(今山东莒县东北)集合饥民

百余人起义,占据泰山,附近农民纷纷响应。不久樊崇的同乡逄安、东海人徐宣、谢禄

等都率领群众参加,起义队伍猛增至数万人。他们以泰山为中心,转战山东,到处捕杀

官军,没收地主财物,严惩恶霸地主。

    樊崇领导的起义队伍,都是纯朴农民。他们没有文书,没有号令,也没有旗帜和标

识,领袖和普通老百姓平等相处。其中职位最高的人被称作“三老”,其次是“从事”,

再次是“卒史”。这些都是原来对乡闾小吏的称呼。他们互相之间以“巨人”相称,表

示地位平等。他们约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作为起义队伍的纪律。

    这支起义军屡败王莽的地方军。王莽派太师王匡,率大军前往镇压,被打得落花流

水。为了和王莽军队区别开来,他们把眉毛涂上红色,因此被称为“赤眉军”。赤眉军

纪律良好,当时流传的歌谣说:“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起义武装

和王莽官军的爱憎。此后赤盾军活动于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诸省交界的广大地区,

声势越来越大。

    在赤盾军起义的同时,全国农民起义军还有铜马、大肜、五校、高湖、檀乡、五楼、

富平、获索等二十余支。其中力量最强的一支,是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与王莽

太师同名)、王凤领导的队伍。他们以绿林山为基地,因此被称作“绿林军”。

    公元22年,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一带发生了传染病。

    绿林军决定分散转移,由王匡、王凤领一支人马,向北攻占南阳(今河南南阳),

号称“新市兵”;由王常,成丹领一支人马,向西攻占南郡(今湖北江陵),号称“下

江兵”。不久,平林(今湖北随县北)人陈牧也聚集一支队伍响应,号称“平林兵”。

    正当绿林军不断发展扩大的时候,一些地主阶级分子也乘机混入。如汉朝皇族、破

落地主刘玄参加“平林兵”;南阳大地主刘秀率家兵响应,号“春陵兵”。绿林军组织

成分复杂了,领导权逐渐被地主阶级分子所篡夺。

    公元23年五月,绿林军已发展到10万人。他们推选刘玄为皇帝,建元更始,王匡为

定国上公,设置三公九卿,建立了革命政权。接着,王凤指挥八、九千农民军,英勇杀

敌,里外夹攻,打败了王莽围攻昆阳(今河南叶县)的42万大军。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9月,绿林军攻入长安。长安城内百

姓乘机暴动,打进皇宫,处死王莽。有人把他的舌头割下,因为他说尽了骗人的谎话。

“新”朝的罪恶统治结束了。

    刘玄政权建立不久迁都洛阳。第二年又迁至长安。在刘玄迁都洛阳时,赤眉军领袖

樊崇亲率起义军首领20多人去洛阳,表示对更始政权的信赖和支持。就在这时,刘玄这

个没落贵族的地主阶级本性也开始暴露出来。他日夜在后宫饮宴,先后将农民将领申屠

建、陈牧、成丹等人用计骗进宫中杀害。

    樊崇为了团聚部众,离开洛阳。刘玄又派军队攻打王匡、张卬等及绿林军一些农民

出身的领导人。农民军和刘玄集团矛盾尖锐起来。

    与此同时,混入绿林军的另一地主阶级分子刘秀,到河北发展自己的势力,于公元

25年六月建立了东汉政权。

    赤眉军在樊崇等率领下,分兵两路向西进发,所过之处,给封建统治势力再一次扫

荡和打击。公元25年正月,进军弘农(今河南灵宝南)。这时,义军已扩大到30万人,

樊崇把起义队伍进行了整顿,分万人为1营,共30营。这年六月,赤眉军进至华阴(今

陕西华阴东南)。这时由更始政权中逃出来的一个地主阶级分子,向樊崇劝说立宗室。

农民军由于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樊崇从队伍中找出来姓刘的70多人,最后以抽签的办

法,选出15岁的牧牛娃刘盆子为皇帝,年号“建世”,国号“汉”。皇帝有了,下一步

当然要设立文武百官。

    按地位和作用,樊崇是赤眉军领袖,威信最高,因此丞相一职应由樊崇担任。但樊

崇不识字,不能看、批公文,只好由初识几个字,能读懂《易经》的徐宣作了丞相,樊

崇作御史大夫,逄安、谢绿分别做了左右大司马。

    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北),革命政权就这样组成了。9月,赤盾军开进长安,更始

帝刘玄投降,被农民军处死。

    赤眉军进长安后,经过整顿,纪律严明,各营闭门自守,长安附近治安良好。以前

因避王莽之祸或躲更始政权骚扰的长安市民纷纷回来,“市里且满”。但赤眉军不知道

怎样管理夺到手的政权。长安的地主阶级看到赤眉军政权不同于更始政权,不代表他们

的利益,都把粮食隐藏起来。赤眉军在长安1年多,粮食断绝,不得已撤离长安,向西

北就食。当时车甲兵马“众号百万”,所过无敌。他们走到陇县西北的番须山谷中,正

遇上天寒大雪,战士衣薄,很多人冻饿死去,只得退回长安,准备东归。这时赤眉军人

人想家,军心涣散,出长安时只有20万人,一路上又散去不少。公元27年初,赤眉军在

崤底、宜阳一带,被刘秀用重兵包围,被迫投降刘秀。

    同年夏,樊崇,逄安再次起义,旋即被镇压。

    赤眉绿林起义推翻了新莽政权,给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使得西汉后期严重的社

会危机得到暂时的缓和。但是,在新的封建统治者所布下的陷阱里,这一轰轰烈烈的农

民大起义终于失败了。刘秀窃取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经过10年时间,先后削平地主割

据势力,重建了统一的东汉封建王朝。   

黄巾起义: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里程碑

 

    黄巾起义是爆发于东汉后期的一次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史称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

    他们“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拥有成千上万的奴婢和徒附。广大农民丧

失土地之后,多数沦为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他们除了交纳高额地租和服徭役外,人身

也受到地主的支配,如充当家兵等,甚至跟随主人迁徙。农民与地主阶级处于尖锐对立

地位。

    由于社会危机日益加重,广大农民纷纷起来反抗。据统计,从公元107年到184年,

农民武装暴动就有近百次。当时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

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农民群众就是以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前仆后继,

坚持着斗争。

    在封建统治阶级层层控制下,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

要进行长期的秘密准备工作。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由张角利用“太平道”,经过

10多年的努力,才发动起来的。

    张角是河北巨鹿(今河北平乡)人。他创立了“太平道”,以行医为掩护,秘密传

道,组织群众,向贫苦的农民宣传“人无贵贱,皆天之所生”的平等思想,提出要建立

一个财产公有的“太平”世界。因此,广大贫苦群众拥护他,尊敬地称他为“大贤良

师”。10余年间,徒众达10万。

    为了更广泛地发动群众,张角和他的8个弟子,分别活动在青、徐、幽、冀、兖、

豫、荆、扬等八州,吸收了几十万人加入了“太平道”。张角把他们编成36方。大方1

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方都设“渠帅”为首领,统一在他领导下。176年,司徒杨

赐曾上书灵帝,请求诛杀太平道的渠帅,以免酿成后患,可见太平道已引起统治阶级的

严重注意。

    张角在组织工作就绪后,又亲自到京师洛阳观察政局,并不断地派人秘密搜集情报,

寻找最有利的起义时机。最后,他选定了“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为全国各地

同时发动起义的日期。张角又让部下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

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他还特别派人在京师洛阳的寺庙,以及各州郡官府的门上,用

白土写上“甲子”两个大字,作为起义的信号和打击的目标。

    184年二月,张角弟子唐周向东汉政府告密,叛变了农民革命。接着,义军首领马

元义被捕惨遭车裂,洛阳的1000多名道徒也惨遭杀害。张角与宫廷的秘密联系断绝了。

东汉政府随即下令搜捕张角。在这万分紧急的形势下,起义提前爆发了,“旬日之间,

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他

们分别指挥着农民起义军。这支队伍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每个战士头上裹着黄色的头

巾为标志,因此被人们称为“黄巾军”。

    黄巾军斗争矛头直指东汉王朝和地主阶级。他们所到之处,焚烧官府,捕杀官吏,

夺回被地主豪强霸占的土地,释放被囚的群众,开仓赈济饥民。在这支起义队伍中,也

有不少劳动妇女参加,她们和男子一样杀上战场,给东汉官军以沉重的打击。农民军的

革命风暴席卷长江南北和黄河两岸。在黄巾起义胜利的鼓舞下,各地少数民族也纷纷起

来,进行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

    黄巾起义军在对敌战争中,逐渐形成了三支主力部队:一支是张角亲自领导的队伍,

活跃在河北一带;一支是由张曼成领导的,战斗在南阳地区;另一支则由波才领导的,

像一把尖刀直插东汉王朝的心脏颍川附近。他们互相配合,从四面八方包围了东汉王朝

的首都洛阳。这时,汉灵帝慌了手脚,惊呼:“万人一心,其害甚矣!”他急忙召集群

臣商量对策,拼凑了几十万人的队伍,派皇甫嵩、朱儁、董卓率领,向起义军猛扑过来。

各地方的大小官僚和地主,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也联合向农民军施加压力,其中著名的

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

    黄巾军面对野蛮凶暴的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搏斗,连续打了许多胜仗。四月,波才

领导的颍川黄巾军,在围攻京师洛阳的战斗中,击败了皇甫嵩和朱儁的4万多东汉主力

军。6月,南阳黄巾军攻击了宛城(今河南南阳市),赶走了新任太守秦颉。张角兄弟

亲自领导的河北黄巾军攻占了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等地。

八月,东汉政府被迫发出最后一张王牌,把皇甫嵩调到河北前线来,两军在广宗相持。

    在这紧要关头,张角不幸病死。黄巾军由他的弟弟张宝、张梁率领,继续与敌人作

战。农民军打得皇甫嵩不敢出营应战。后来,由于他们骄傲轻敌,放松了戒备,遭到了

敌人突然袭击。十一月,张梁与3万勇士战死,5万多黄巾军将士舍身投河,壮烈牺牲,

许多随军家属遭到敌人惨杀。与此同时,张宝指挥的10万大军,与皇甫嵩在下曲阳决战,

全部牺牲。

    张角被剖棺戮尸。其他几路黄巾主力军也被敌人孤立包围,分别镇压。

    黄巾军主力被镇压后,黄巾余部和各地的农民武装,仍坚持斗争,给封建割据势力

和豪强地主以沉重的打击。黄巾农民大起义以及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共持续了20

多年,像这样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有准备的起义,在中国古代农民史上是空前的。

它公开宣布要推翻东汉王朝,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有显著的进步。

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它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沉重地打击了极端腐朽

的封建地主阶级,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相关话题/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