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经济学综合之逄锦聚政治经济学(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3


    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不同:首先,两者含义不同。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是同一时间内剩余价值与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其次,两者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再次,一般说来,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第三,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投资效益。一方面可以减少或避免由于固定资本无形磨损而造成的资本价值上的损失;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固定资本价值的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更新,从而提高固定资本的投资效益。
     (2)资本循环和周转原理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原理,不仅揭示了资本运动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且反映了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因此,如果撇开其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容,许多原理对社会主义企业的运行同样适用:
    第一,关于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统一的原理,对一切商品经济都是适用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同样要处理好生产与流通的关系。企业的资本也同样要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和时间上的继起。
    第二,关于加速资本周转同提高资本效率的关系、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以及加快资本周转的途径等原理,对一切商品经济也都是适用的。运用这些原理,对于提高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合理分配生产资金,正确处理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比例,可以加速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周转;合理运用折旧基金对提高社会主义企业固定资金的使用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也是加速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等等。
第八章  产业利润   第九章 商业利润
    [学习目的与要求]
    从第八章到第十二章开始进入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考察,研究资本现实经济中所采取的各种具体形式,以及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进行分配。这两章重点应当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商业利润的质和量。重点把握好: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的形成以及商业利润的质和量。主要基本点如下:
    ▲成本价格及其意义。
    ▲利润及其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润率及其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
    ▲生产价格的形成及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
    ▲商业资本的形成和职能。
    ▲商业利润及其获得的途径。
    ▲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
    [学习内容提要]
    一、产业利润的平均化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成本价格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和资本家生产商品时的耗费是两个不同的量。对资本家来说,商品价值中的c+v便成为生产费用或成本价格。成本价格是商品生产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用k表示。k:c +v,则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即W=k+m。
    成本价格对于资本家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直接的影响。第一,它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分界线。第二,资本家在竞争中的成败,其关键取决于成本价格的高低。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当资本家的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后,从表面上看,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成本价格的一个增加额,即表现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不仅如此,资本家进而在观念上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用P表示。W=k+P。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个东西,但由于形态的不同,二者又有区别:①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②剩余价值揭露的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利润则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C表示预付总资本,用P’表示利润率,则P’=m/C。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首先,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是用来表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的,是剥削率;而利润率只是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是资本的增殖率。其次,它们在量上是有区别的,剩余价值率比利润率要大。再次,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似乎剩余价值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剩余价值率;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1)竞争的前提:利润率有差别。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同量资本的利润率则不同,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从而引起不同生产部门的竞争。
    (2)竞争的目的:追求更高的利润率。等量的预付资本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获得不等量的利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相矛盾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榨取利润,资本家所关心的是自己能获得利润量的多少。
    (3)竞争的方式:资本的转移。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争夺更有利的投资场所和获得较高利润而展开竞争,一般是通过资本的自由转移来实现的,即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4)竞争的结果:利润率平均化。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的流出,生产减少,产品供给随之减少,使需求超过供给,从而使产品价格上升,利润率提高;反之,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资本的大量涌入,生产扩大,出现产品供给超过需求的状况,导致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不断转移,直到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相当时才会趋于稳定,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5)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100%
  (2)平均利润的形成
    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后,利润也就转化为平均利润。一定量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各个部门的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往往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相等。从所有生产部门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这只是一种质的转化,每个部门的剩余价值和利润在量上还是一致的。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差别不仅表现在质上,而且还表现在量上。由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利润无论从性质上还是从数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实质、来源以及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就完全被掩盖了。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的形成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2)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市场价格的变动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但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
    第一,从整个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所得到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平均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第二,从整个社会看,生产价格低于商品价值的部分和生产价格高于商品价值的部分会相互抵消。因而生产价格总额和商品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
    在理论上,它阐明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揭示了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内在联系,从而解决了劳动价值论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在实践上,它揭示了:①工人不仅直接受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而且是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②无产阶级要求得解放,就必须联合起来,去反对已经联合起来的资产阶级,推翻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
    4、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和阻碍其下降的因素
    (1)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剩余价值率不变时,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同量资本所推动的活劳动减少,利润率也降低;相反,资本有机构成低,同量资本推动的活劳动多,利润率就高。在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由于资本家不断采用新技术,资本的有机构成也呈不断提高的趋势,平均利润率会趋向下降。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决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降低,即决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的程度的减轻。平均利润率下降,也不意味着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量减少。
    (2)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①对工人阶级剥削程度的提高;②把工资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③生产资料价值的下降;④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⑤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及其职能
    (1)资本主义商业资本及其产生
    商业资本又叫商人资本,是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独立的资本形式。资本主义商业资本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从事商品买卖的资本。
    商业资本产生的必要性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向商品资本提出了独立化的要求。第一,在流通环节会以商品资本和流通费用的形式占用大量的资本,从而减少生产资本,影响生产规模,减少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从产品出厂到完成销售,需要占用相当长的流通时间,从而降低再生产的周转速度,降低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三,产业和商业是两个比较独立的领域,产业资本家要从事商品生产,又要完成商品的销售,就会降低效率。
    商业资本产生的可能性在于:资本循环三个阶段的职能不同。在产业资本循环中,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存,分别执行其职能,当产业资本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把商品资本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商业资本。同时,从社会总资本的角度看,总有一部分资本是经常处于流通领域中,执行着商品资本的职能,这也有可能使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
    (2)商业资本的职能
    商业资本的职能仍然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家只有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最终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才算真正完成了由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所以,商业资本所执行的职能仍然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2、商业资本的作用
    (1)商业资本的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产业资本家集中精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第二,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增加用于生产的资本。第三,有利于加速资本周转。第四,有利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市场扩大。
    (2)商业资本的消极作用
    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生产和流通活动由不同的资本家从事,这就会加深生产与流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容易造成生产与销售、生产与消费的脱节,给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造成困难和障碍。
    3、商业利润
    (1)商业利润的来源及实现的途径
    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商业利润。商业利润的来源同产业利润一样,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商业利润是通过商品的价格差额实现的,即产业资本家以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出卖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商品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通过两者的价格差额,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那里得到了一部分剩余价值。
    (2)、商业利润率
    商业利润率必须相当于平均利润率。商业资本家参与了利润平均化以后,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就是:P’(平均利润)=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
    商业利润率相当于平均利润率,是通过商业部门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以及它们之间的资本转移来实现的。
    (3)商业利润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着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商业工人也是雇佣工人,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是通过商业店员售卖商品的劳动实现的。商业工人的劳动虽不创造价值,但它是商业资本取得商业利润的最重要条件,商业工人的劳动时间与产业工人一样,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补偿资本家支付给他们的工资;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则转化为商业资本家的利润。
    4、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1)商业流通费用及其分类
    商业流通费用是商业资本家为商品流通需要所支出的各种费用。商业流通费用包括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
    (2)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同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有关的费用,它包括商品的包装费、保管费、运输费等,属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因此生产性流通费用会把其原有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并且同样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使商品的价值增加。所以,生产性流通费用可以从增大了的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
    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引起的费用,它主要包括用于商店建筑、柜台、与商品买卖有关的邮资、通讯、广告等方面的费用和用于商业员工的工资等。它既不会增加商品的价值,更不会创造剩余价值。因此,纯粹流通费用所能补偿的惟一来源只能是剩余价值的扣除。
 
第十章  借贷资本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信用
    [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两章将对借贷资本这一独特的资本形态及其运动形式进行分析。通过这一部分学习,应当理解和掌握借贷资本的特点、利息的来源以及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进而把握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在瓜分剩余价值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主要基本点如下:
    ▲借贷资本的形成、本质。
    ▲借贷资本的特点。
    ▲利息及利息率。
    ▲商业信用及其特点。
    ▲银行信用及其特点。
    ▲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
    ▲股份公司、股票、有价证券、虚拟资本。
    [学习内容提要]
    一、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的形成
    (1)借贷资本及其与高利贷资本的区别
    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态。借贷资本与高利贷资本同属于生息资本,两者的区别在于:①所处的经济条件不同。②贷款对象不同。③贷款的目的不同。④利息的来源及利息量的大小不同。⑤对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不同。⑥体现的经济关系不同。
     (2)借贷资本的形成
    借贷资本的形成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密切相联:职能资本在循环中经常会有一部分货币资本暂时闲置起来,包括:①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基金。②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③用来积累的剩余价值。因为各个个别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是相互交错的,当某些资本家在资本周转中出现闲置货币资本时,另一些资本家由于相反的情况恰恰急需借入货币资本来补充,从而形成了资本家之间的借贷关系。
    (3)借贷资本的本质
    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闲置货币资本,它反映了职能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
    2、借贷资本的特点
    第一,借贷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借贷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实际上就是把资本的使用价值,即生产利润的能力让渡给职能资本家。作为生产利润的手段的这种属性来说,它变成了商品,不过是一种特别的商品,即资本商品。
    第二,借贷资本是一种所有权资本。同一借贷资本取得了双重的身份:对它的所有者来说,他只对它拥有所有权;对使用它的经营者来说,它是职能资本,他只对它拥有使用权。所以,借贷资本的出现,使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
    第三,借贷资本是最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借贷资本不仅具有特殊的转让形式,而且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表面看来,既不经过生产过程,又不经过流通过程,直接采取G—G’的形式。这就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货币可以自己生出更多的货币。
    三、利息和利息率
    1、利息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了取得贷款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借贷利息的产生,使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两部分。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果实。企业利润表现为职能资本家用资本所执行的职能的果实。很显然,这种分割的结果,就使得利息和企业利润都不表示对劳动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关系。
    2、利息率
    利息率是利息同借贷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而大于零。影响利息率变动的因素有:①平均利润率的水平。②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③法律和习惯。
    平均来说利息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首先是平均利润率存在下降趋势;其次是借贷资本供过于求的趋势。
    二、资本主义信用
    信用是商品买卖中延期付款或货币借贷活动的总称。它是一种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资本主义信用的基本形式有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两种。
    1、商业信用
    (1)商业信用的产生
    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账方式买卖商品时,用延期付款方式所形成的借贷关系。赊购商品的价格往往比现购的价格要高一些,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赊购者向赊销者支付的利息。
    商业信用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2)商业信用的工具
    商业信用的工具是商业票据,它是商业信用中贷者与借者之间的债务凭证。商业票据分为期票与汇票两种。期票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款项的债务证书。汇票是指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在一定时期内向持票者支付现款的命令书,要求债务人向第三者或持票人支付一定款项的凭证。
    (3)资本主义商业信用的特点
    第一,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第二,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与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家。它所体现的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借贷关系。
    第三,商业信用的运动与产业资本在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上的运动是一致的。
    (4)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商业信用对加速商品周转,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商业信用所具有的特点,又决定了商业信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①商业信用的规模、期限受单个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制。②商业信用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
    2、银行信用
    (1)银行信用及其特点
    银行信用是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贷出货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银行信用具有以下特点:①银行信用的对象是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而不是处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资本。②银行信用是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与职能资本家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债权人实质是货币所有者,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家,而不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关系。③银行信用的运动与产业资本在经济周期各个阶段上的运动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相反。
    银行信用的特点正显示出它的优点:①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速度的限制,能形成巨额借贷资本。②银行信用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可以向任何职能资本家提供货币资本。③银行信用能够提供较长期的信用,便于用做长期投资。
    (2)银行的职能和业务
    银行信用主要由银行来办理。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特殊企业。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在货币资本借贷关系中,充当贷款者与借款者之间的中介。
    银行业务分为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两个方面。银行负债业务主要是吸收存款的业务。银行的资产业务即进行贷款和运用资本的业务。主要有:①期票贴现。②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③购买政府公债、公司债券等。④长期投资。
    (3)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家为获得利润所投入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吸收到银行的借入资本。
    银行利润是存贷利息的差额,加上银行其它业务活动收入,扣除银行雇员的工资和其它经营管理费用之后的余额。银行利润在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来源仍然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体现着银行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
    三、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
    1、信用制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信用加速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首先,银行信用集中了大量的资本家闲置的货币资本和社会各阶层的零星收入,变成巨额借贷资本,可供职能资本家随时借用。其次,信用制度加速了股份公司的发展,股份公司又是资本集

相关话题/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