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经济学综合之逄锦聚政治经济学(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3


    3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四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应当理解和掌握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工资。进而认清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的本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主要基本点如下:
    ▲货币和资本的联系与区别。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矛盾的条件。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学习内容提要]
一、 货币转化为资本
1、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 货币和资本的联系与区别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有着不同的流通形式的区别。
    (1)流通形式不同。货币的流通公式是W—G—W;资本的流通公式 G—W—G’。
    (2)流通的内容不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其经济内容是价值量相等、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相交换,即同量异质;资本流通,其经济内容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掉,重新换回货币,即同质异量。
    (3)流通的目的不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目的在于换取生产或生活消费所需要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
    (4)流通的限度不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流通过程是有限的,商品所有者只要实现了相互间的商品交换,流通过程就结束了。但资本流通却是无限的。
  (2) 资本总公式
    由于G—W—G’,这个公式反映了各种形态资本运动的共同目的,不管是商业资本还是借贷资本,目的都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因此马克思把它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3)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从形式上看,在资本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两个流通行为的结果,它似乎是在流通中产生的,这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是相矛盾的。
    (4)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在流通中,如果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是不能发生价值增殖的;如果按不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同样也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因为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流通中的价值总量并没有增大。
    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流通是商品所有者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资本家必须在流通中购买生产要素,又必须在流通中出售商品。如果不买也不卖,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公式矛盾的条件。货币所有者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取得剩余价值,就必须在流通中即市场上找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属性,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 劳动力成为商品
    (1) 劳动力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它是人体中存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具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包括三部分:①维持劳动者本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②劳动者养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③为提高劳动者素质需要而花费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规定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其它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过程中随之消失,其价值或者消失,或者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本身不能创造价值。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它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正是看中了它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买和卖形式上平等的欺骗性。
二、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劳动过程的特征。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劳动,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
    第二,劳动产品不归直接生产者工人所有,而是归资本家所有。
    2、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
    (1) 价值形成过程
    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上,形成新的价值,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当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仅仅补偿劳动力价值时,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没有剩余价值,资本家是不能接受的。
    (2)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这表明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劳动时间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为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进行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3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 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自己的使用价值并转移自己的价值,不发生价值增殖。可变资本(v)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4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1)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可以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明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也可以以活劳动的形式表明工人在一个工作日内,为资本家的劳动和为自己的劳动各占多大比重。剩余价值率的表示公式:
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可变资本或=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剩余价值率也称为资本主义的剥削率。
(2) 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量即一定时间内获取剩余价值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m=m’.v。剩余价值量取决于v的多少和m’的高低两个因素。在可变资本量已定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越高,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此,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千方百计地提高剩余价值率。
三、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工作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在一天内劳动的时间叫一个工作日。工作日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组成。
(2)绝对剩余价值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靠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3)工作日的界限
工作日长度是一个可变的量,但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即在最低界限和最高界限之间变动。劳动日的最低界限是不能缩短到与必要劳动时间相等的程度;工作日的最高界限要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①生理因素的限制;②道德因素的限制。
    (4) 无产阶级为缩短工作日而斗争
    由于限制工作日长度的两个因素有很大的伸缩性,因而工作日的长度也有很大的伸缩性。资本家总是竭力延长工作日。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要求缩短工作日,并为此同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作日的实际长度,最终取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由于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因此,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所以,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由于商品的价值是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只有当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和与之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活资料的价值才会下降。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3) 超额剩余价值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4)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因为资本家都有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强烈欲望,当某个资本家采用新技术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后,其他资本家也会竞相改进和采用新的技术。当新技术普及之后,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普遍提高,商品的价值就会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就会转化为一般生产条件,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但是,另一些劳动生产率更高的资本家;又会在降低了商品个别价值的基础上获得新的超额剩余价值。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以及为它们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得到提高,从而使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剩余价值从而形成。
    (5)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并增加了剩余价值生产。
    其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再次,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3、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的进步,自动化装备发展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出现了机器人。机器人不仅代替了人的部分体力劳动,而且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减少,甚至出现了某些所谓“无人车间”。生产的自动化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给资本家带来了更多的剩余价值。
    (2)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没有改变
    第一,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不论多么复杂、效率多么高,但它们仍然是不变资本,它们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是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第二,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自动化机器等虽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劳动,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也不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归根到底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4  剩余价值规律
    (1) 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
    通过扩大和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达到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
    (2)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首先,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最后,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四、资本主义工资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 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分
    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而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因为:
    (2) 工资的本质
    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3)  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剥削关系
    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两者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是工人无酬劳动的产物。但工资的现象把两者的区别给抹煞了,似乎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这就混淆了工人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之间的区分和对立,从而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2、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1) 计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支付的工资,如月工资、周工资和日工资等。它们分别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和日价值等的转化形式。
    (2) 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按照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支付工资的形式。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计件工资以计时工资为基础,计件工资的单价,是以工人的日工资额除以工作日内完成的产品数量得出的。与计时工资相比较,计件工资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3、 工资水平及其变动趋势
    (1)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指以货币额表现的工资,即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实际工资是指工人以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劳务的数量。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在量上的变化既有联系,也有差别。在物价等各种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受物价水平、服务费用、税收负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又往往会不一致。只有实际工资才反映工人真实的收入状况。
    (2) 工资变动趋势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从长期趋势看,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呈上升趋势。但决不排除实际工资有时下降的情况,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时期更是如此。
    (3) 工资的国民差异
    在考察工人工资时,必须考虑到决定劳动力的价值量的变化的一切因素,自然地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首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工人的教育费,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作用,劳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工资水平的变动由劳动力价值决定,同时也取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这种斗争,对于阻止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因为经济斗争只是反对资本主义所产生的后果,而不是反对造成这种后果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第五章  资本积累
 [学习目的与要求]
    资本积累过程,就是资本家扩大对工人剥削的过程。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主要基本点如下:
    ▲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和类型。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及对其分析可发现的特征。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及其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动趋势。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学习内容提要]
一、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生产和再生产
    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这种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基础和出发点。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方式来看,又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及对其分析可发现的特征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但是,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将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再生产维持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过程。
    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发现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一个孤立过程分析时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征:
    第一,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第二,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也是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是为资本家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追加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2)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指要占有别的劳动产品,必须用自己的劳动产品去进行等价交换;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指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规律;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就表现为无偿占有别人劳动的权利,实现了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向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转变。
    (3)  资本积累的动因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资本积累的动因:一是资本家无止境地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和目的;二是资本主义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的规模对资本家有重要意义,但是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又不是由资本家主观愿望决定的,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数量。假定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已定,则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是: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二、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
1、资本的有机构成
    (1)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考察:从物质形态上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构成,即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2)资本的有机构成及其变动趋势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变化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表示。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个别资本的增大的关系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个别资本数量增大,才有条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个别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2)资本积聚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3)资本集中
     资本集中是把若干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有力杠杆。
    (4)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

相关话题/政治经济学